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此心安處是吾鄉——孝義市派駐臨縣對口幫扶“第一書記”扶貧紀實(上)

□任靜

“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蘇軾在《定風波》一詞中的名句, 用在孝義市派駐臨縣對口幫扶“第一書記”身上再貼切不過。 孝義市103名派駐臨縣貧困村的“第一書記”背負骨肉親情的牽掛、助推臨縣精准脫貧的使命, 把臨縣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 把臨縣父老鄉親當做自己的親人, 用全部心智和精力推動臨縣脫貧攻堅, 贏得臨縣幹部群眾的讚賞和好評。

繪製鄉村地理影像圖、規劃建設環山公路、規劃建設林果產業園、規劃山地排水系統、對古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馬來西亞簽署農產品出口戰略協議、微紀錄片引發募捐熱潮、籌措資金建設大棚……2016年11月以來,

孝義市派駐臨縣對口幫扶“第一書記”的各項馳援工作, 讓革命老區臨縣和鄭興故里孝義擁有了太多的共同記憶, 這份記憶萌生出巨大的奮進力量, 激勵孝義市馳援臨縣的“第一書記”和臨縣幹部群眾心手相連, 攜手脫貧攻堅奔小康。

大手筆規劃獲點贊環山美景入畫來

“長這麼大, 還是頭一次看到咱村裡的地理影像圖, 多虧了年輕有為的郝書記呀, 依託環山公路線型規劃, 下一步修建環山公路, 修建排水溝, 發展 100-200畝示範性林果產業園區, 發展傳統村落旅遊指日可待。 ”站在臨縣後圪地峪村山頂最高處, 村支部書記王奮保十分興奮地向筆者介紹駐村“第一書記”郝智海帶給這個貧困村的“大福利”。

孝義市規劃局幹部郝智海畢業於蘭州理工大學機構工程專業, 碩士研究生, 是孝義市派駐臨縣劉家會鎮後圪地峪村對口幫扶“第一書記”, 曾參與孝義市城鄉總體規劃、市域鄉村建設規劃, 對孝義市國家級4A景區——勝溪湖森林公園、孝河濕地、三皇廟景區等總體規劃建設出謀劃策, 有著豐富的規劃經驗。

後圪地峪村地處臨縣劉家會鎮東北角, 與安家莊鄉接壤, 前、中、後圪地峪村沿影月河支流蜿蜒深入, 東高西低, 南山北山環繞, 境內梁峁起伏, 溝壑縱橫, 全村耕地1936畝, 主要種植玉米, 紅棗、核桃各300畝, 屬典型的純農業村。 深山裡的人們生活艱苦, 不斷外遷尋找出路。 也有一些人選擇了駐守在祖輩留下來的這片土地上,

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在這裡, 沒有磚瓦房, 只有不起眼的土窯洞全部依山而建, 耕地全在山頂, 一下雨黃土路幾乎沒法行走, 耕作極為原始不便。 日照山高, 放眼望去, 樹影幢幢處, 只有一個孤獨的背影。

“每天行走在這片梁峁溝壑間, 最想做的就是規劃環山公路、規劃產業園區, 讓村民出入方便, 打下發展農業園區和鄉村旅遊的好基礎, 好在村落保持得相當完整, 還有正在消失的石鎖構件……”郝智海見到筆者, 打開了話匣子。

希望和困難並存。 沒有地形圖, 郝智海就多方聯繫, 在簽訂保密協定的前提下拷貝地理資訊檔;地理資訊支離破碎, 郝智海就利用工作關係找了廣州市城市資訊研究所的尹夢飛, 利用專業軟體提取碎片化的地形圖;最後自己晝夜奮戰,

花一個禮拜的時間用專業規劃軟體將分散的地形圖一點點拼湊成完整的影像圖。

“規劃是很細緻的活兒, 儘管涉及環山公路、產業園區和村落旅遊, 但當地的環境、生態、經濟、產業、交通、基礎設施、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慮進去。 ”最終, 在郝智海的努力下, 一條寬4米的環山公路線型、兩處 100-200畝示範性的林果產業園區, 山梁向陽及背陰處規模種植中藥材區和林果作物區都清晰地顯示在了規劃影像圖上, 鎮、村幹部及村民們歡呼雀躍。 目前, 郝智海正忙著做園區產業規劃書, 招商引資工作正在進行中, 為後圪地峪村產業扶貧打下堅實基礎。

春風化雨繪藍圖,

鄉村蝶變美如畫。 像做規劃搞建設這樣傾情幫扶的大手筆, 在孝義市馳援臨縣的“第一書記”的工作中不勝枚舉, 他們注情注心, 為貧困村注入脫貧內生動力, 助推貧困村迅速華麗轉身。

微紀錄片引發募捐熱潮情系偏遠山村的“窮親戚”

武立狀, 孝義市西泉建福九年制學校教師, 孝義市派駐臨縣雷家磧鄉薛家峁村對口幫扶“第一書記”。

薛家峁村是個行政村, 下轄3個自然村, 全村土地5000餘畝, 人口902人, 貧困戶93戶202人, 以種植玉米、土豆、穀物及核桃、紅棗為主。

在薛家峁, 武立狀幹了很多實事, 但在走訪貧困戶過程中, 一對父子的遭遇讓他痛心不已:80歲的老父親苗光加照顧53歲患先天性失明症的兒子苗乃平, 以政策性補助為收入來源, 家中一貧如洗,被褥上密密麻麻的大小窟窿眼遍佈,兒子常年光著身體躺在被窩中,滿身灰塵,絕望的眼神看了讓人心疼。

“我第一次見到他們時,53歲的兒子光著身體蜷在被窩,他父親喊了一聲,他便一絲不掛坐了起來,我的眼淚立馬就下來了,當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拿什麼拯救你,我的‘窮親戚’?他們缺衣少食的狀態讓我震驚,他們相依為命的狀態讓我辛酸,如果老父親有一天走了,兒子可怎麼生活……”武立狀告訴筆者,他利用自己的單反相機以這對父子的日常生活為素材拍攝了微紀錄片,並於1月6日上傳到網上,僅僅一天的時間,點擊量就突破萬次。

前焉村黨支部書記王應諫寫了一篇《我村的第一書記》感謝老畢,“畢可澤進我村,吃喝起坐很適應,樸素大方人端正,工作積極很勤奮;身為官來不像官,全村群眾都喜歡,幫助老人把水擔,又獻愛心又捐款;抓根本講實際,深謀遠慮從頭敘,有計劃有準備,脫貧攻堅不畏懼;工藝品土特產,到處推銷心不煩,講誠信路子寬,過了深溝又翻山;去年一年到我村,十分喜歡老百姓,幫了幹部幫群眾,精准扶貧有心勁;支持建立合作社,句句都是知心話,好政策不要怕,緊跟形勢永沒差;自知之明責任重,入戶走訪解民困,銷售紅棗十來噸,幫助群眾把錢掙;深入村裡貧困戶,開導支持養畜牧,擼起袖子邁大步,共同走上富裕路。”

“好人呀!”武立狀、畢可澤等“第一書記”的真心幫扶得到了臨縣幹部群眾的熱切回應,他們所到之處,鄉親們總是手捧著紅棗、懷揣著新鮮的家雞蛋,一個勁兒地拜託他們收下,稱這是一家人的心意,一定得收下。

此心安處是吾鄉。孝義市103名派駐臨縣對口幫扶“第一書記”用真心真情書寫著對臨縣老區人民深深的崇敬和濃濃的愛,攜手助力臨縣脫貧攻堅。

(呂梁日報)

家中一貧如洗,被褥上密密麻麻的大小窟窿眼遍佈,兒子常年光著身體躺在被窩中,滿身灰塵,絕望的眼神看了讓人心疼。

“我第一次見到他們時,53歲的兒子光著身體蜷在被窩,他父親喊了一聲,他便一絲不掛坐了起來,我的眼淚立馬就下來了,當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拿什麼拯救你,我的‘窮親戚’?他們缺衣少食的狀態讓我震驚,他們相依為命的狀態讓我辛酸,如果老父親有一天走了,兒子可怎麼生活……”武立狀告訴筆者,他利用自己的單反相機以這對父子的日常生活為素材拍攝了微紀錄片,並於1月6日上傳到網上,僅僅一天的時間,點擊量就突破萬次。

前焉村黨支部書記王應諫寫了一篇《我村的第一書記》感謝老畢,“畢可澤進我村,吃喝起坐很適應,樸素大方人端正,工作積極很勤奮;身為官來不像官,全村群眾都喜歡,幫助老人把水擔,又獻愛心又捐款;抓根本講實際,深謀遠慮從頭敘,有計劃有準備,脫貧攻堅不畏懼;工藝品土特產,到處推銷心不煩,講誠信路子寬,過了深溝又翻山;去年一年到我村,十分喜歡老百姓,幫了幹部幫群眾,精准扶貧有心勁;支持建立合作社,句句都是知心話,好政策不要怕,緊跟形勢永沒差;自知之明責任重,入戶走訪解民困,銷售紅棗十來噸,幫助群眾把錢掙;深入村裡貧困戶,開導支持養畜牧,擼起袖子邁大步,共同走上富裕路。”

“好人呀!”武立狀、畢可澤等“第一書記”的真心幫扶得到了臨縣幹部群眾的熱切回應,他們所到之處,鄉親們總是手捧著紅棗、懷揣著新鮮的家雞蛋,一個勁兒地拜託他們收下,稱這是一家人的心意,一定得收下。

此心安處是吾鄉。孝義市103名派駐臨縣對口幫扶“第一書記”用真心真情書寫著對臨縣老區人民深深的崇敬和濃濃的愛,攜手助力臨縣脫貧攻堅。

(呂梁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