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印度本土生鮮電商老大和老二合併後仍要面對不差錢的亞馬遜

印度生鮮電商產業很快就會出現Bigbasket和亞馬遜印度兩強競爭的局面。

印度的生鮮電商產業(online grocery, 原文為雜貨電商, 對應中國的生鮮電商)和印度電商產業有很大的相似性, 都是本土企業面對亞馬遜的強大競爭壓力。 也同樣是孫正義可能進入, 通過合併的方式整合出一個可以和亞馬遜對抗的企業。

今年4月, 多個印度媒體都報導了印度生鮮電商產業最大的兩個本土企業Bigbasket和Grofers進行合併談判的消息。 有內部人士稱一旦兩家企業合併, 孫正義的軟銀將會參與合併後公司的新一輪融資, 總額在6000萬-1億美元之間。

恐怕除了合併也沒有太多選擇

印度生鮮電商行業目前非常依賴投資支持。 據市場調研機構Tracxn資料, 2015年共獲得2.82億美元投資, 相關企業380家。 到2016年, 投資開始減少, 整個行業共獲得1.6億美元。 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燒錢買不來用戶忠誠度, 哪家給出的折扣多, 用戶就去哪家。 Grofers曾經燒錢補貼出55%的市場份額, 仍然難逃合併命運。

在資金減少的背景下, 大量企業倒閉, 目前行業內的主要玩家只剩下:Bigbasket、Grofers、AmazonNow、ZopNow。

有消息人士向印媒透露, Bigbasket和Grofers都急需資金支持。 BigBasket燒錢嚴重, 平均每個月要消耗600萬美元。 而BigBasket共獲得2.2億美元的投資。 投資人包括:Abraaj Group、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Sands Capital和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 該公司最近的一筆融資是在2016年3月從多位投資者那裡籌集了1.5億美元, 估值為4.5-5億美元。

而Grofers每月燒錢額度約在200萬美元左右。

到目前為止, Grofers已經從老虎資本和軟銀等投資人那裡獲得了1.65億美元。 該公司最近的一輪融資發生在2015年10月, 總金額為1.2億美元, 公司估值為3.5-4億美元。

從媒體報導和消息人士爆料來看, 目前兩家公司都希望以合併換資金。 事實上, 兩家公司合併已經具備可操作性, 此前兩家公司的商業模式確實存在很大不同, 但目前雙方業務重合的部分已經越來越多。

生鮮電商行業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把控利潤

Grofers成立於2013年, 其主營業務是從鄰居雜貨店裡接受貨物再交付給買家。 Grofers會根據交易價值收取一定比例的傭金作為送貨費用。 這個模式被證明不可行。

生鮮電商的出發點是方便, 人們無需出門帶著大包小包的商品回家再提著東西上樓。

在印度, 送貨通常是不收運費不然顧客(印度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就不來光顧了。 所以利潤只能從訂單中來, 顧客買的商品越多價格越貴利潤就越高。

Grofers被迫開始自己雇傭送貨員送貨, 這樣就帶來了巨大的物流成本。

Grofers的利潤有多少呢?去年9月, 有不具名的Grofers曾對媒體爆料稱, Grofers每天的訂單數為1.5萬-2萬單, 平均每單4-5件商品, 價值800盧比(約80人民幣), 每單利潤3%-5%。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Tofler的資料, Grofers在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財年虧損了22.5億盧比, 營收為1.43億盧比。 發現自己模式不可行的Grofers, 從去年年底開始轉向開始複製Bigbasket的商業模式, 自建倉儲並自營品牌。 但已經失去了市場先機。

再看Bigbasket, 他們的模式是中央倉儲+區域倉儲的模式。 有不具名的Bigbasket員工指出,

Bigbasket每天的訂單數為4.5萬, 平均每單15件商品, 每單價值1200-1500盧比, 每單利潤在10-15%之間。 有同行稱, 以此標準計算, 每單利潤只有在20%左右才能達到收支平衡, 要想賺錢至少要達到30%。

為了控制好利潤, 一直以來Bigbasket想了很多辦法。 比如, Bigbasket正努力減少中間環節, 儘量避免從本地進貨, 轉而直接從廠家進貨。 據計算, 這樣能讓自己的產品比實體店便宜6%。

Bigbasket還開始經營利潤更高的自營品牌。 自營品牌利潤更高, 能達到40%。 目前Bigbasket賣出的商品中, 自營品牌商品比例已經占到30%。

此外, 生鮮電商最重要的是節省物流成本。 此前商家們雇傭小貨車送貨, 租金每月5.5萬盧比。 司機和配送員一天兩班倒, 每班2人, 一共4人, 每人每月1.5萬盧比。 按照每輛車每天送20單計算, 加上燃油、倉儲成本、人工、修車成本(如果需要),

每單生意的物流成本在300盧比左右。 如今Bigbasket轉用摩托車送貨, 平均每單生意的物流成本能控制在110盧比左右。

利潤顯然不是亞馬遜目前最看重的

去年年初, 亞馬遜在印度推出生鮮電商AmazonNow。 亞馬遜的思路很簡單, 要做“無所不賣的亞馬遜”, 據亞馬遜印度負責人Saurabh Srivastava表示, 亞馬遜僅在快消品領域的SKUs就超過190萬種。

亞馬遜目前的戰略就是培養用戶習慣, 讓亞馬遜成為他們購物的最終目的地, 可以在亞馬遜平臺上買到任何他們想買的商品。 目前, Amazon Now平臺上的商品全部來自於大型商場和大型超市, 品質和品牌方面更有保證, 而且承諾數小時內送到。 顯然亞馬遜方面此時更看重用戶體驗而不是利潤, 這給Bigbasket帶來了巨大壓力。

據市場諮詢機構kalagato的資料,從去年3月到今年3月,一年裡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從一年前的2.6%急升至今年的31.2%。恐怕即使Bigbasket在和Grofers合併以後,在面對亞馬遜時也會是一場硬仗。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於The KEN,thequint等。

據市場諮詢機構kalagato的資料,從去年3月到今年3月,一年裡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從一年前的2.6%急升至今年的31.2%。恐怕即使Bigbasket在和Grofers合併以後,在面對亞馬遜時也會是一場硬仗。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於The KEN,thequint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