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新華社評論員:綠我涓滴,為民造福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 題:綠我涓滴, 為民造福——二論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

新華社評論員

“百姓誰不愛好官?”廖俊波同志的猝然離世, 牽動了四面八方人們的心。 哀悼者絡繹不絕, 長街相送、揮淚成雨的場景, 令人動容。 “我至今不相信他真的走了!”在他不幸去世之後, 幾十萬群眾自發在網上悼念, 想念他的老百姓仍往他的手機號碼發去資訊……老百姓的眼淚和心語, 寄託著對一位好幹部的深切思念, 表達了對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由衷禮贊。

心無百姓莫為“官”。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 “老百姓在幹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幹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

多年來, 廖俊波同志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嚴守權為民用的為政之道。 不管在哪裡任職、何處工作, 廖俊波不是把職務當作權力、地位的象徵, 而是把職位當作為人民服務的崗位。 早在邵武拿口鎮當鎮長時, 他就對女兒說:“爸爸是全鎮最小的人, 是為全鎮人服務的。 ”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 他堅持為老百姓多做事、做好事、做實事, 以真心實意為人民造福的公僕情懷, 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為人民造福, 廖俊波做到了“盡心”。 “聖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廖俊波同志擁有一顆熱乎乎的“百姓心”:他舍小家、顧大家, 一心撲在工作上, 常常放棄節假日休息,

忙得顧不上妻兒老小;接待來訪群眾總是滿臉微笑、態度親和, 臨走時還不忘遞上自己的名片;他幹工作, 首先想的是“決不讓老百姓吃虧”, 在群眾眼裡, 他是“和農民坐一條板凳的人”。 心貼心才能得人心, 心連心才能聚合力。 對各級幹部來說, 時時處處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把老百姓的事當作自己的事, 才能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 彙聚起幹事創業的強大力量。

為人民造福, 廖俊波做到了“盡力”。 對待群眾利益訴求, 他總是有求必應;為群眾排憂解難, 他總是親力親為。 為推動古村落旅遊開發, 他親自上陣當起導遊, 提出“賺錢的事你們幹, 不賺錢的事黨委政府來幹”;在碰到征遷難題時, 他夜訪農家, 和群眾代表促膝長談3個多小時,

最終打消群眾在遷祖墳、拆遷補償方面的顧慮;面對陷入困境的農民企業家, 他打車冒雨考察對方工廠, 跑前跑後幫助解決生產困難。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廖俊波的先進事蹟啟示各級幹部, 為了老百姓的事就要全心全意、不遺餘力, 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 才能用自己的辛苦付出換來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

為人民造福, 廖俊波做到了“盡責”。 俗話說“愛挑的擔子不嫌沉”, 廖俊波工作過的地方, 不少都起點較低、基礎較差, 矛盾和困難集中。 但他從不叫苦、抱怨, 而是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 把責任扛在肩上、任務抓在手中, 團結帶領幹部群眾大膽闖、努力幹。 啃征地這個“硬骨頭”,

他深入群眾聽意見, 耐心細緻做工作, 3個月征地3600多畝且無人上訪;辦老城拆遷“麻煩事”, 他“兩顧茅廬”真心請賢, 讓威信高的同志出手相助;打扶貧脫貧攻堅戰, 他深入實際搞調研, 因地制宜找對策, 讓出了名的“垃圾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幾番。 有權必有責, 有責要擔當。 廖俊波忠實履行了領導幹部的職責使命, 生動詮釋了党的好幹部的時代內涵, 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為民擔當、善作善成的榜樣。

意莫高於愛民, 行莫厚于樂民。 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 增強宗旨意識、恪守為民情懷, 始終把人民置於心中的最高位置, 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 廣大黨員幹部必將無愧於党和人民的重托,

幹一番“綠我涓滴, 會它千頃澄碧”的事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