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蘭台說史?高考蘊含著怎麼樣的中國傳統理念

隨著今年高考漸入尾聲, 想必各位考生已經準備好“大解放”, 去迎接人生中最美妙的幾個月了:是宅家裡打玩過去累積了三年沒有通關或升級的遊戲, 還是來一場計畫已就或者說走就走的旅行?

話回正題, 作為現代中國人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 高考究竟傳承著怎麼樣的一種教育思維和理念呢?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 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九品中正制度的存在適應當時的國情

在科舉制度之前, 中國人普遍使用的是舉薦制度, 無論是上古秦漢的察舉制度, 還是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都有一個特點那便是隨機性很大, 而且九品中正制還有家世的考量。 因此西晉的時候, 一些有識之士就紛紛抨擊九品中正制, 並且議論的重點都是指斥中正不重才能, 而專重家世的弊端。 如晉武帝時段灼上表陳事說:“今台閣選舉, 塗塞耳目, 九品訪人, 惟問中正。 故據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孫, 則當塗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 則蓽戶蓬門之俊, 安得不有陸沈者哉!”

司馬炎表示:我有什麼辦法, 我也很無奈啊

但是, 此時的中國社會雖然已經意識到這種體制的不公正和隨機性, 但是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 原理也很簡單, 科舉制度說白了就是全國統考, 力求這套體制定義的優秀人才給選拔出來“貨與帝王家”。 但是這意味著皇帝們已經擁有了一套極其強大的中央集權讓他能夠在全國範圍內主導這一行為。

無疑, 司馬家不具備這種力量, 此時的中國國情也不適合這套體系。

中國科舉制度特色

南北朝的殺伐, 讓中國的社會體系一分為二, 南朝系也更多地代表著漢晉正統, 地方享受一定自治權力。 而北朝則受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及其深刻的影響和本土漢人士族結合後更加集權化。 長達四百年的分裂最終于隋唐終結, 而正是這兩個王朝自身的“北朝”特性讓科舉制度得以在中華大地上開花結果。

科舉制度和察舉制度最大的不同在於選拔的方式, 前者是中央力量統一安排全國的分區統考, 後者更多是地方官的責任。 無疑前者非常接近今天的高考了。

和今天的高考一樣, 由於地方官人事權利的喪失, 過往的“隨機性”被杜絕。

對於寒門出生的士子來說, 這無疑是個福音, 因為在過去雖然一樣能通過被舉薦獲得上升通道, 但是由於各地地方官水準良莠不齊導致他們彼此之間並不公正, 而且地方官的喜好和出生也會嚴重影響被舉薦的可能, 更不提家世和關係對地方官們的影響了。 但是科舉制度讓所有人面對的都是一樣的試題, 考生彼此之間基本不存在任何差異, 所有人從小讀的書是一樣的, 就像今天無論是一所普通的公立高中還是私立的民辦學校亦或者是國際學校, 它們的學生如果要參加高考那麼就必須面對一樣的教材, 無非師資和教學環境有優劣之分。

撫順市某民辦高中

而與此同時的西方則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 歐洲中世紀雖然在近代被黑的體無完膚, 但是不可否認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就拿高考學生夢寐以求的大學來說, 近代化的大學體制包括學位制度和學科制度都是誕生於中世紀的。

在中世紀早期的拉丁語中“大學(universitas)”一詞, 原意就是“行會”、“社團”、“公會”之意, 起初並沒有學術或者教育的含義。 11世紀, 西歐封建制度已經確立商業活動逐步展開, 專職的工商業者聚居一處, 從事生產和貿易, 逐漸形成了中世紀的城市。

城市的普遍興起和發展, 國際間貿易和交往的日益頻繁, 加上十字軍東征使拜占廷文化迅速傳遍整個歐洲, 客觀上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在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的一些地方, 師生們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利和法律保護, 仿照手工藝人行會的方式, 組成教師行會或學生行會:這些學生團體和教師團體結合成學習和研究的“組合”(universitas), 這些“組合”就成為最早的大學。

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巴黎大學

就疏通階級來說, 大學和科舉有著同樣的功效。 根據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約翰·鮑德溫研究, 1178年到1215年間, 巴黎大學的16位元留下過傳記資料的教師中, 有4人出身低下, 3人是私生子, 1人是市民階級, 7人來自中小領主家庭, 僅有1人來自大貴族家庭。 不過學科的劃分讓歐式大學系統走上了和中國式統考不同的道路。 早期的大學劃分只有簡單的神學和法學, 前者畢業後去教會,後者去世俗領地管理政務,看上去和中國的“明經”和“進士”兩科頗有幾分類似。但是正如今天每個中國人看到的那樣,越是往後時代越是進步,西方的學科劃分也就越是細膩,最終成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恐怕很多教育家都說不清今天到底有多少種學位了。

但是,不同的學科也註定其和中國式的統考統招完全不同。眾所周知,歐美的文化非常看重體育,美國尤其如此,喜歡看歐美電影的讀者會發現,很多因為體育優秀而獲得入學通知書的主角們。而體育註定是一種不公平的選拔方式,比如喜歡看籃球比賽的人,往往會注意到NBA的球員尤其是巨星大部分都是黑人,但是黑人僅僅只佔據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三而已,理由很簡單,除了黑人有著籃球傳統之外,他們在籃球上的種族優勢也是客觀存在的。

同樣在田徑項目上,黑人也有著無與倫比的種族優勢,但是游泳項目則少見黑人。說穿了歐美式的教育承認或者說默認了人與人之間在先天上的不平等。而且歐美的名校大多數為私立學校,在招生的時候有著極強的隨機性,哪怕是學校的招生辦也說不清,這點也惹得習慣於完成筆試答卷之類“硬指標”後就能“入學”的華人留學生的不滿。

哈佛大學為首的常春藤讓留學生們又愛又恨

終極的公正,中國人的追求

到了近代,科舉被證明是落後於時代的產物而被中國人拋棄,其本身作為帝王籠絡讀書人的方法至今已經不復存在(詳情可見往期文章《為何公務員考試如此熱門?》),畢竟中國人已經過了一百年沒有帝皇老子的日子了。但是,作為副作用其本身的公正特性,卻被糅合到了高考之中。由於社會主義國家追求公正的天性,相較於以往而言更加強調抹除各地方的差異性,盡可能地把全國糅合成為一個大共同體,這一點是古代科舉制度做不到的。

比如明初洪武年間由於南方考生是在過於優秀,北方士子無一進入初榜,結果引發北方士子的不滿和騷動,迫使朱元璋殺死了主考官和狀元,最後搞了個“南北榜”著實讓人哭笑不得。更說明了,科舉制度的目的不在於人才,皇帝隨時可以因為某種理由而更改考試結果。

雖說如此但是朱八八的手段確實狠辣

而今天,除非考生被查出作弊,否則考試的結果一般不會更改,所有的考生只要分數足夠就能進入自己志願的學校。而純粹的筆試,相較于歐美來說,更加容易磨平考生們在先天才能上的差距,畢竟真正過目不忘的天才是絕對的少數,大部分人只能勤能不拙劣:如果想要考好英語只能死記硬背,如果想要數學過關必須題海戰術;相信這是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

最後筆者祝願所有考生能在這公平的環境中考取自己夢想的學校。

前者畢業後去教會,後者去世俗領地管理政務,看上去和中國的“明經”和“進士”兩科頗有幾分類似。但是正如今天每個中國人看到的那樣,越是往後時代越是進步,西方的學科劃分也就越是細膩,最終成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恐怕很多教育家都說不清今天到底有多少種學位了。

但是,不同的學科也註定其和中國式的統考統招完全不同。眾所周知,歐美的文化非常看重體育,美國尤其如此,喜歡看歐美電影的讀者會發現,很多因為體育優秀而獲得入學通知書的主角們。而體育註定是一種不公平的選拔方式,比如喜歡看籃球比賽的人,往往會注意到NBA的球員尤其是巨星大部分都是黑人,但是黑人僅僅只佔據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三而已,理由很簡單,除了黑人有著籃球傳統之外,他們在籃球上的種族優勢也是客觀存在的。

同樣在田徑項目上,黑人也有著無與倫比的種族優勢,但是游泳項目則少見黑人。說穿了歐美式的教育承認或者說默認了人與人之間在先天上的不平等。而且歐美的名校大多數為私立學校,在招生的時候有著極強的隨機性,哪怕是學校的招生辦也說不清,這點也惹得習慣於完成筆試答卷之類“硬指標”後就能“入學”的華人留學生的不滿。

哈佛大學為首的常春藤讓留學生們又愛又恨

終極的公正,中國人的追求

到了近代,科舉被證明是落後於時代的產物而被中國人拋棄,其本身作為帝王籠絡讀書人的方法至今已經不復存在(詳情可見往期文章《為何公務員考試如此熱門?》),畢竟中國人已經過了一百年沒有帝皇老子的日子了。但是,作為副作用其本身的公正特性,卻被糅合到了高考之中。由於社會主義國家追求公正的天性,相較於以往而言更加強調抹除各地方的差異性,盡可能地把全國糅合成為一個大共同體,這一點是古代科舉制度做不到的。

比如明初洪武年間由於南方考生是在過於優秀,北方士子無一進入初榜,結果引發北方士子的不滿和騷動,迫使朱元璋殺死了主考官和狀元,最後搞了個“南北榜”著實讓人哭笑不得。更說明了,科舉制度的目的不在於人才,皇帝隨時可以因為某種理由而更改考試結果。

雖說如此但是朱八八的手段確實狠辣

而今天,除非考生被查出作弊,否則考試的結果一般不會更改,所有的考生只要分數足夠就能進入自己志願的學校。而純粹的筆試,相較于歐美來說,更加容易磨平考生們在先天才能上的差距,畢竟真正過目不忘的天才是絕對的少數,大部分人只能勤能不拙劣:如果想要考好英語只能死記硬背,如果想要數學過關必須題海戰術;相信這是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學生永遠不會忘記的。

最後筆者祝願所有考生能在這公平的環境中考取自己夢想的學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