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類科技的發展究竟有沒有極限?

許多代的人都覺得他們的科技發展以達到頂端, 但放在100年前, 我們現在擁有的日常科技, 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魔法. 那麼科技發展的極限真的存在嗎? 如果存在, 現在的我們離它又有多遠呢?

半個世紀前, 俄羅斯宇航員尼古拉·卡爾達肖夫問過同樣的問題, 他創造出了衡量技術進度的辦法, 雖然當時我們對他沒有任何概念, 我們未來所有的活動都需要能量, 所以科爾達肖夫指數把潛在的文明, 不管是宇宙中的外星文明, 還是我們自己的文明, 都按照能源消耗分成了三類, 比起未使用的能源, 我們已消耗的能量其實微不足道。

第一類, 又名行星系文明, 可以充分使用母猩猩的所有能源, 對人類來說就是地球從太陽吸收到的17.4萬太瓦的能量。 我們目前用燃燒化石燃料的方法採集到的太陽能, 只消化了其中的15太瓦, 想要更接近第一類文明,

我們需要通過安裝太陽能板, 來更直接有效的吸收太陽能。 根據最樂觀的資料模型, 這個目標我們四個世紀內就可以達到。 那接下來呢?事實上地球只得到了其中極少的能量, 剩下的400堯它瓦, 太陽能都浪費在了虛空的宇宙中。

但是第二類, 恒星系文明,

可以把母恒星的能量利用到極致, 我們可以把太陽能板安裝到能量源星球周圍, 而不是在圍繞它的行星上, 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名叫戴森球的理論結構, 那第三步呢?

第三類文明可以採集整個母星系的能量, 但我們也可以用相反的方式來擬購發展, 我們如何可以達到最小的維度? 英國宇航學家約翰·巴羅利用文明所控制的物質的大小來對其進行分類。 從人類尺度內的機械結構, 到人類生物學維度的細胞, 再到原子的結構解析, 雖然我們接觸到了原子層級, 但我們對其的控制仍然有限。 但是我們將來可能會接觸到更小的層級。

一個更真實的比較是, 能觀測到的宇宙是人體體積的10的26次方倍, 意思是如果把你每次放大十倍放大26次, 你的體積就跟宇宙一樣大了, 但為了達到最小長度, 及普朗克長度, 你需要縮小35次。

就如物理學家理查·費曼所言:微觀世界仍有很多空間, 我們未來的文明發展並不會局限於其一, 而是依照卡爾達與巴羅指數共同發展。 在小層級的精確控制,

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的利用能源, 並開發新的能源, 比如核聚變, 或者甚至是反物質, 而更多的能源將會允許更大規模的發展與建設。 一個真正先進的文明, 可以同時採集恒星能量和亞原子能。 但這些預言並不只適用於人類, 他們同時也可能成為探測宇宙中智慧生命的方法。

如果我們在遠處的某顆恒星周圍找到了戴森球,那很有可能標誌著生命的存在,或者外星人可能沒有建造一個像一棵植物那樣,被動吸取能量的結構體,而是建造了一個主動從恒星吸取能量的結構體,像一隻蜂鳥。可怕的是我們曾觀測過超高密度的天體,大小如一個行星,卻從一個大得多的恒星捏取了所有的能量,但這還不足夠證明宇宙裡還有其他生命,對這種現象也有一些其他解釋,他們並不涉及外星生命形式。但這並不會阻止我們提出疑問,假如真的有呢?

如果我們在遠處的某顆恒星周圍找到了戴森球,那很有可能標誌著生命的存在,或者外星人可能沒有建造一個像一棵植物那樣,被動吸取能量的結構體,而是建造了一個主動從恒星吸取能量的結構體,像一隻蜂鳥。可怕的是我們曾觀測過超高密度的天體,大小如一個行星,卻從一個大得多的恒星捏取了所有的能量,但這還不足夠證明宇宙裡還有其他生命,對這種現象也有一些其他解釋,他們並不涉及外星生命形式。但這並不會阻止我們提出疑問,假如真的有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