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同年代紫砂器物如何鑒別?

自明代以來, 有關紫砂器的實用鑒定著作和文獻資料稀少, 加之考古發現有明確紀年的墓葬出土器物鳳毛麟角。 一些鑒定著作多以博物館藏品為例, 不能全面反映500年來紫砂器的真實面貌, 加之紫砂器又是一個極富個性化的器物, 所以鑒定紫砂器的確切年代和作者真偽一直困擾著收藏者, 成為久而未決的問題。

而目前一般結合紫砂器泥料、造型、裝飾等, 從各個角度進行研究、分析和總結前人的經驗, 真偽鑒定應從①原料材質②練泥與燒造③製作工藝④個人風格⑤印款特徵五方面著手, 通過分析、觀察、上手、耳聽鼻嗅、尋找佐證五種方法加以分析和對比,

不斷摸索, 找到時代特徵。

一、明中期紫砂器特徵:

1.原料材質:為原礦粗砂, 呈紫褐色與灰褐色, 胎體近似缸體, 手感較重、粗糙。

2.練泥與燒造:採用木杵舂後, 浸入水中漂洗, 取面上的砂泥製作, 故器物含雜質較多。 燒制過程中, 未使用匣體, 器物表面沾有許多“沾釉淚斑”, 嚴重的底部均有釉斑。

3.製作工藝:為全手工築成型, 壺體由上下兩節粘接而成, 壺內有明顯接痕和指印, 壺蓋面和壺舌、壺底與壺身均為粘接而成, 壺體表面用木拍拍成, 再用竹片精加工, 表面留有竹紋痕跡, 壺底稍變形內凹成錐體, 壺嘴有指紋, 採用鏤塞法與壺身相接, 所有介面均不修飾, 無把, 唯串線提梁式。 造型簡單、古樸,

如鼓墩。

4.個人風格:明中期以金沙寺僧與供春為代表, 開始逐漸掌握了砂泥的特性, 提高了製作工藝和手法, 壺型古樸、大氣, 實用功能與美觀增強, 趨向成熟。 趙梁, 制壺多提梁式;董翰, 善造菱花式;時鵬、元暢二人, 式樣較多。 此四人為當時制壺四大名家。 至李茂林制小園式和菊瓣式, 採用匣裝燒制。

5.印款特徵:明中期有印款, 均為竹片刻之, 字邊沿泥外翻, 字體為楷書。

二、明末清初紫砂器特徵:

時大彬是此時期最負盛名的紫砂大師, 最初仿製供春, 做大壺, 後來結識了陳繼儒、王世貞等著名的書畫家和學者碩儒, 深受啟發, 而改制壺型, 以更加適應文人階層追求淡雅超俗的審美風尚, 並創造了一整套合理而完備的紫砂製作工藝和工具,

奠定了中國紫砂名陶的地位, 進入紫砂創作的成熟期, 此時期紫砂器與早期有了明顯的改觀, 湧現出不少紫砂名人。

時大彬的作品敦樸妍雅、實兼其長, 妙不可言。 陶土之內雜以金砂, 用拍筒身或鑲筒身手工製作, 初制大壺, 游婁東後始作小壺, 流與把採用早期的“鏤孔塞泥法”與壺身相接, 流與把上留有指螺紋和標識, 款法用竹刀刻之, 書法逼真, 在《黃庭》、《樂毅》帖間, 世人無法仿。

1.原料材質:為原礦料, 鋪砂和調配砂, 外觀顆料明顯, 壺身常夾金砂, 壺面質感豐富, 作品手感舒服, 因用料實在, 故分量仍偏重, 但色彩較早期豐富, 呈灰褐、紫褐、黯肝、磚紅、冷白等等。

2.練泥與燒造:練泥, 採礦後天然風化再用木杵舂之, 然後浸入水池,

取浮面細砂泥, 練熟後再製作器物, 故胎骨較粗, 約20目~ 30目, 顆粒明顯、飽滿, 肉眼能看到顆粒狀雲母、石英, 20倍以上放大鏡觀看外表, 胎身明顯凹凸不平。 因溫度不易掌握, 有加熱過溫或欠溫現象表現在壺上, 聲音多為缸聲, 較沙悶, 基本上無鋼聲。

3.製作工藝:採用全手工拍筒身或鑲筒身製作,

流與把採用鏤塞法, 介面部痕跡明顯, 不作刻意修飾。 有些壺身有指螺紋。 型體以大為主, 一般壺流為三彎, 介面在壺身中間, 流下部彎形較直, 外徑較粗大, 流上部位較細。 把型較大, 多為耳型, 上端明顯粗於下端。 直流, 有向上之意。 其工藝如瓷器一樣為典型的“粗大明”特點。

4.藝術風格:造型以光貨為主, 不作裝飾, 少量作品在嘴與把上稍以龍口、鳳作裝飾, 工藝上不精細裝飾, 整壺顯得古樸、典雅、大氣、穩重。 實用功能較強, 但也有仿瓜果形狀及捏塑裝飾作品。 開始有佛像、動物等造型擺件。 名家輩出, 風格各異。

5.印款特徵:基本上以竹刀或鋼刀刻底印、舌沿、流下, 並附干支紀年號, 楷書為主, 蓋內、把下無印款。 有少量壺在底內蓋篆體印章,但壺身刻字均在明末陳用卿制壺以後。

三、清康、雍、乾三代紫砂器特徵

清三代紫砂器的式樣比明代更加奇特,同時開始注重器表裝飾。其式樣千姿百態,有仿古銅器造型,仿花果等紫砂象生既源于生活又高於生活。紫砂裝飾風格發展到了頂峰,有泥繪、加彩、浮雕、堆泥、貼花、施釉、攪泥、鏤孔、包漆、包錫、磨光等,層出不窮,因器思變,可說是集中了中國陶瓷工藝之大成。值得一提的是官窯和宜鈞窯,由於皇帝的愛好,此時出現了宮廷指定燒造的皇室用器,高貴、華麗,工藝繁瑣獨特,有琺瑯彩繪,描金,皇帝禦題詩等,品位極高。宜鈞釉紫砂發展也達到了高潮,釉色豐富,有仿鈞、哥、汝窯等。紫砂器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期。

清三代的紫砂大家有陳鳴遠、惠逸公、邵旭茂、王南林、楊季初等人。

1.原料材質:紫砂材質常見鋪砂,沙料較細而勻,泥料色澤潤活,手感細滑,如熟豆沙泥,易出包漿,色彩絢麗燦爛,極其豐富。

2.練泥與燒造:練泥採礦後天然風化再用磨子加工,故泥料較細,約50目~60目,在20倍放大鏡下能看到顆粒狀雲母、石英粒,胎身表面較平整。燒造採用龍窯,溫度較均勻,由於技術提高,故無過溫、欠溫的現象。聲音基本上為“哨哨”鐵器聲,朱泥例外,在30倍以上放大鏡下看,胎骨結構為玻璃體。

3.製作工藝:採用拍筒身和鑲筒身,也有制壺大家堅持以手捏為主。如陳鳴遠、邵旭茂等,壺身無指螺紋。此時期流相接處位於壺身中部偏下,流下彎曲弧度較大,把的形狀較多,但比明代要小,而且把上下粗細變化不大。流、把採用明接與暗接,介面修飾均較好。基本為獨孔,漢方等較大型壺為直排長孔和雙眼、四眼孔。一般圓壺在手工加工後,當紫砂坯體尚未完全陰乾時,外壁在木盤上輕細修刮,達到精圓。

4.藝術風格:清三代作品,造型豐富多彩,製作精良,富麗堂皇,均不惜工本,充分體現了皇家氣派和奢靡之風。

5.印款:均為篆體方印,金石味很濃,一般在底部,蓋內少有,把下印很少見,刻款為鋼刀刻之,在底部,還有楷書刻堂名款。

四、清康、雍、乾三代宮廷紫砂器特徵

清三代由於皇帝對紫砂器的寵愛,不但從地方進獻名家紫砂精品,還從民間進貢名壺再由造辦處進行彩繪泥繪、描金等精加工供皇室使用。這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官內務府檔案中有記載。

康熙朝:在紫砂胎上畫琺瑯,有茶具、筆海,其他素壺則未見。琺瑯彩紫砂茶具有壺、蓋碗等。紫砂胎骨較松,在胎上先罩一層紅褐釉,然後加畫琺瑯彩。另一種,材質為紅泥,泥質細膩純潔,較少雜質,表面淡紅而不濃妝,豔而不膩,在壺身加畫琺瑯彩。畫琺瑯以花卉為主,有彩桃、月季、菊花、葵花、牡丹等,還有龍、鳳、雲彩圖案。底款字以琺瑯彩題寫“康熙禦制”楷書,有黃、藍兩色,藍釉款加一白釉底,式樣為大方章或大圓章,均帶框。

雍正朝:目前所見在紫砂胎上(胎體較松)先罩一層雞黃釉或藍色寶石釉,再進行彩繪,以牡丹為主,壺型為瓜果型,並在花蕊、葉紋、壺嘴口、頸口、壺底邊勾金粉,整壺色鮮亮,富貴、大氣。底內蓋無邊框“雍正禦制”方章。

乾隆朝:由於皇帝風流儒雅,又是品茗品泉的專家,對宜興茶具的喜愛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所以,凡是向宮廷進獻的紫砂精品全部以本朝年號為款識,器物最多,有琺瑯彩、描金、粉彩、泥繪、淺雕等等,並親自題詩、詞。皇宮定制琺瑯彩,有壺具和文房用具。

五、宜鈞釉紫砂器的特徵

宜鈞釉紫砂器是宜興紫砂器中的一朵奇葩,始創于明萬曆中期,由制壺名家歐之明創燒,發展於清雍、乾朝,釉面有仿哥窯紋片者,有仿官窯紋片者,主要是仿鈞釉。色彩甚多,以“灰藍釉最為珍貴”,另外有“天青、天藍、月白、翠綠、烏黑”等諸色。宜鈞釉從明末開始進獻於宮廷,乾隆後較少,至清末民初又開始仿製。宜鈞胎骨為紫砂,因存在時間短、製作昂貴,故留世甚少,較珍貴,現故宮也只有20余件藏品。

1.原料材質:材質一般較粗,胎體,較為輕薄鬆脆,便於釉面粘連。

2.燒造與練泥:均同於一般的紫砂器工藝。

3.製作工藝:採用手工拍筒身和鑲筒身,在成型的紫砂器上等胎幹再澆釉燒造,有雙單皮之別,單皮釉很薄、失亮,緊繃於胎體之上,好似一層薄皮緊裹器身,雙皮較厚,釉肥亮澤,上有桔皮棕眼,光潤可鑒。

4.藝術風格明代紫砂胎外掛滿釉,顏色以“灰藍釉”為主,深豔光亮,“灰中有藍暈,豔若蝴蝶”。歐窯為手工製作,壺體內有指紋印,罕見,為宜鈞之極品。清三代:造型以壺為主,還有文房、耳尊、獸面尊、香爐、瓶、筆架等等,顏色以天藍、天青、月白、翠綠為主。天藍釉面有窯變流淌感,猶如朵朵羊絨,很好看,或天青中朵朵小白花。天藍釉一般窯變為“龜裂紋,藍天中點點紅星,還有流淌的水紋感”。翠綠釉窯變為草絨中朵朵紅花、豔麗多彩。月白釉一般為仿哥、官窯以開片紋飾為主。紫砂胎外一般不掛滿釉,露底、口沿。清末民初:胎骨較緊份量偏重,釉面流淌感不強,無龜裂紋和紅花點點,一般藍、白分離,羊絨為小圓圈。基本沒有滿釉器物。

5.印款:明代掛滿釉,底印不清。清三代底印為“荊溪自省”、“澹然齋”,此二印一般也是在滿釉器上,但印章較重還能看清。“大清乾隆年制”分滿釉器和露底器。人名款:清乾隆以葛明祥兄弟二人為最,一般底部不掛釉,印章“葛明祥造”四字,楷書,以方印為主,也有圓印。清末民初為人名款。

宜鈞器由於釉汁掩蓋了紫砂固有的天然肌理和質樸古雅的藝術本色,加之工藝要求複雜,製作成本高,在明末清初風行一陣後,很陝便衰落了,但它畢竟曾經輝煌過,是宜興紫砂器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頁。

直播預告

樂藏天下與圓融文化中心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暨大觀音寺·圓融文化中心商戶推介會

一個集茶葉、文玩、書畫、藝術培訓為一體的藝術中心,一場茶與禪的交相輝映。有人從這裡探索到人生的平靜,有人從這裡品味中華文化的魅力。6月9日上午9點樂藏天下將與鄭州大觀音寺·圓融文化中心簽約合作!樂藏天下入駐圓融文化中心,強強聯手,全方位打造圓融品宣推廣。與此同時,圓融文化中心商戶推介會將同步舉辦!想瞭解一個多元文化中心的“商業機密”嗎?想觀賞精妙絕倫的茶藝展示嗎?敬請關注當日直播,收藏大咖與茶藝大咖彙聚一堂,讓你一飽眼福!

有少量壺在底內蓋篆體印章,但壺身刻字均在明末陳用卿制壺以後。

三、清康、雍、乾三代紫砂器特徵

清三代紫砂器的式樣比明代更加奇特,同時開始注重器表裝飾。其式樣千姿百態,有仿古銅器造型,仿花果等紫砂象生既源于生活又高於生活。紫砂裝飾風格發展到了頂峰,有泥繪、加彩、浮雕、堆泥、貼花、施釉、攪泥、鏤孔、包漆、包錫、磨光等,層出不窮,因器思變,可說是集中了中國陶瓷工藝之大成。值得一提的是官窯和宜鈞窯,由於皇帝的愛好,此時出現了宮廷指定燒造的皇室用器,高貴、華麗,工藝繁瑣獨特,有琺瑯彩繪,描金,皇帝禦題詩等,品位極高。宜鈞釉紫砂發展也達到了高潮,釉色豐富,有仿鈞、哥、汝窯等。紫砂器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期。

清三代的紫砂大家有陳鳴遠、惠逸公、邵旭茂、王南林、楊季初等人。

1.原料材質:紫砂材質常見鋪砂,沙料較細而勻,泥料色澤潤活,手感細滑,如熟豆沙泥,易出包漿,色彩絢麗燦爛,極其豐富。

2.練泥與燒造:練泥採礦後天然風化再用磨子加工,故泥料較細,約50目~60目,在20倍放大鏡下能看到顆粒狀雲母、石英粒,胎身表面較平整。燒造採用龍窯,溫度較均勻,由於技術提高,故無過溫、欠溫的現象。聲音基本上為“哨哨”鐵器聲,朱泥例外,在30倍以上放大鏡下看,胎骨結構為玻璃體。

3.製作工藝:採用拍筒身和鑲筒身,也有制壺大家堅持以手捏為主。如陳鳴遠、邵旭茂等,壺身無指螺紋。此時期流相接處位於壺身中部偏下,流下彎曲弧度較大,把的形狀較多,但比明代要小,而且把上下粗細變化不大。流、把採用明接與暗接,介面修飾均較好。基本為獨孔,漢方等較大型壺為直排長孔和雙眼、四眼孔。一般圓壺在手工加工後,當紫砂坯體尚未完全陰乾時,外壁在木盤上輕細修刮,達到精圓。

4.藝術風格:清三代作品,造型豐富多彩,製作精良,富麗堂皇,均不惜工本,充分體現了皇家氣派和奢靡之風。

5.印款:均為篆體方印,金石味很濃,一般在底部,蓋內少有,把下印很少見,刻款為鋼刀刻之,在底部,還有楷書刻堂名款。

四、清康、雍、乾三代宮廷紫砂器特徵

清三代由於皇帝對紫砂器的寵愛,不但從地方進獻名家紫砂精品,還從民間進貢名壺再由造辦處進行彩繪泥繪、描金等精加工供皇室使用。這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官內務府檔案中有記載。

康熙朝:在紫砂胎上畫琺瑯,有茶具、筆海,其他素壺則未見。琺瑯彩紫砂茶具有壺、蓋碗等。紫砂胎骨較松,在胎上先罩一層紅褐釉,然後加畫琺瑯彩。另一種,材質為紅泥,泥質細膩純潔,較少雜質,表面淡紅而不濃妝,豔而不膩,在壺身加畫琺瑯彩。畫琺瑯以花卉為主,有彩桃、月季、菊花、葵花、牡丹等,還有龍、鳳、雲彩圖案。底款字以琺瑯彩題寫“康熙禦制”楷書,有黃、藍兩色,藍釉款加一白釉底,式樣為大方章或大圓章,均帶框。

雍正朝:目前所見在紫砂胎上(胎體較松)先罩一層雞黃釉或藍色寶石釉,再進行彩繪,以牡丹為主,壺型為瓜果型,並在花蕊、葉紋、壺嘴口、頸口、壺底邊勾金粉,整壺色鮮亮,富貴、大氣。底內蓋無邊框“雍正禦制”方章。

乾隆朝:由於皇帝風流儒雅,又是品茗品泉的專家,對宜興茶具的喜愛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所以,凡是向宮廷進獻的紫砂精品全部以本朝年號為款識,器物最多,有琺瑯彩、描金、粉彩、泥繪、淺雕等等,並親自題詩、詞。皇宮定制琺瑯彩,有壺具和文房用具。

五、宜鈞釉紫砂器的特徵

宜鈞釉紫砂器是宜興紫砂器中的一朵奇葩,始創于明萬曆中期,由制壺名家歐之明創燒,發展於清雍、乾朝,釉面有仿哥窯紋片者,有仿官窯紋片者,主要是仿鈞釉。色彩甚多,以“灰藍釉最為珍貴”,另外有“天青、天藍、月白、翠綠、烏黑”等諸色。宜鈞釉從明末開始進獻於宮廷,乾隆後較少,至清末民初又開始仿製。宜鈞胎骨為紫砂,因存在時間短、製作昂貴,故留世甚少,較珍貴,現故宮也只有20余件藏品。

1.原料材質:材質一般較粗,胎體,較為輕薄鬆脆,便於釉面粘連。

2.燒造與練泥:均同於一般的紫砂器工藝。

3.製作工藝:採用手工拍筒身和鑲筒身,在成型的紫砂器上等胎幹再澆釉燒造,有雙單皮之別,單皮釉很薄、失亮,緊繃於胎體之上,好似一層薄皮緊裹器身,雙皮較厚,釉肥亮澤,上有桔皮棕眼,光潤可鑒。

4.藝術風格明代紫砂胎外掛滿釉,顏色以“灰藍釉”為主,深豔光亮,“灰中有藍暈,豔若蝴蝶”。歐窯為手工製作,壺體內有指紋印,罕見,為宜鈞之極品。清三代:造型以壺為主,還有文房、耳尊、獸面尊、香爐、瓶、筆架等等,顏色以天藍、天青、月白、翠綠為主。天藍釉面有窯變流淌感,猶如朵朵羊絨,很好看,或天青中朵朵小白花。天藍釉一般窯變為“龜裂紋,藍天中點點紅星,還有流淌的水紋感”。翠綠釉窯變為草絨中朵朵紅花、豔麗多彩。月白釉一般為仿哥、官窯以開片紋飾為主。紫砂胎外一般不掛滿釉,露底、口沿。清末民初:胎骨較緊份量偏重,釉面流淌感不強,無龜裂紋和紅花點點,一般藍、白分離,羊絨為小圓圈。基本沒有滿釉器物。

5.印款:明代掛滿釉,底印不清。清三代底印為“荊溪自省”、“澹然齋”,此二印一般也是在滿釉器上,但印章較重還能看清。“大清乾隆年制”分滿釉器和露底器。人名款:清乾隆以葛明祥兄弟二人為最,一般底部不掛釉,印章“葛明祥造”四字,楷書,以方印為主,也有圓印。清末民初為人名款。

宜鈞器由於釉汁掩蓋了紫砂固有的天然肌理和質樸古雅的藝術本色,加之工藝要求複雜,製作成本高,在明末清初風行一陣後,很陝便衰落了,但它畢竟曾經輝煌過,是宜興紫砂器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頁。

直播預告

樂藏天下與圓融文化中心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暨大觀音寺·圓融文化中心商戶推介會

一個集茶葉、文玩、書畫、藝術培訓為一體的藝術中心,一場茶與禪的交相輝映。有人從這裡探索到人生的平靜,有人從這裡品味中華文化的魅力。6月9日上午9點樂藏天下將與鄭州大觀音寺·圓融文化中心簽約合作!樂藏天下入駐圓融文化中心,強強聯手,全方位打造圓融品宣推廣。與此同時,圓融文化中心商戶推介會將同步舉辦!想瞭解一個多元文化中心的“商業機密”嗎?想觀賞精妙絕倫的茶藝展示嗎?敬請關注當日直播,收藏大咖與茶藝大咖彙聚一堂,讓你一飽眼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