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2000多戶南京人家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檔案”

不會的南京話 去檔案資料庫查

老門東影像展吸引市民觀看。 吳小寶 攝

今天是國際檔案理事會確定的第10個“國際檔案日”。 昨天上午,

在南京老門東景區, 南京市檔案局聯合省檔案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共12家檔案機構舉行“檔案——我們共同的記憶”廣場活動。 市檔案局表示, 該局免費向各個家庭提供指導, 已經有2000多個南京家庭建立自己的“家庭檔案”。

聯合開放41621件檔案

昨天的活動現場, 南京市檔案局、江蘇省檔案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主城六區檔案局等12家單位, 舉辦了一場以“檔案——我們共同的記憶”為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省市級非遺傳承人向市民表演了“南京白局”《數橋》、南京方言《說南京, 道南京, 講講老南京那些事》、《古裝杖頭木偶》等融入檔案元素、並具有濃郁南京特色的節目。 演出間隙, 還穿插檔案知識問答與群眾互動。

現場還舉辦了秦淮區歷史文化展覽和家庭檔案展,

眾多遊客、市民駐足觀看。 記者看到, 現場展出了眾多老門東歷史街區民國時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街區建設中、改造之後的照片。 改造之前, 這裡還是一大片低矮的平房區;改造之後, 重現了歷史街區的面貌, 新舊照片成為鮮活的檔案, 勾勒出老門東的發展。

昨天, 南京市檔案局(館)、各區檔案局(館)還聯合向社會開放館藏檔案9401卷, 共41621件, 供機構單位和社會公眾免費查閱利用。

發音人建立“方言檔案”

記者從活動現場瞭解到, 為了搶救南京方言, 目前檔案部門正在建立南京方言檔案資料庫。 南京市檔案局已經與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南京方言發音人陳宗霞工作室聯合舉辦了多場南京方言講堂,

面向在甯大學生和中小學生, 宣傳和傳承南京方言, 受到學生歡迎。

“語言會隨著時代變遷, 四十年、五十年以後就會有退化了。 我們南京人要曉得我們的祖輩們以前是怎麼生活的, 就要通過語言。 ”陳宗霞說。

鼓樓區檔案館工作人員劉琿告訴記者, 為了發揮方言在傳承南京歷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他們正在建立南京方言檔案資料庫, “我們請陳宗霞錄南京方言的專題錄音, 進行一些後期處理, 爭取建成一個以她的方言為主的南京方言檔案資料庫。 便於以後查閱南京方言, 保留這些有聲資源。 ”

市民建立“家庭檔案”

現場演示的家庭建檔程式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南京檔案局業務監督指導處處長張燕燕介紹,

家庭檔案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內的各個成員, 在從事家庭事務和某些社會活動的過程中, 記錄並保存起來的各種資料, 如日記、書信、手稿、照片、錄音帶、錄影帶、證件、憑據等。 從類別上劃分, 有財產、證件、健康、個人履歷、交友聯誼、照片和音像檔案等六大類。

這些家庭檔案不僅記錄了家庭的成長, 更是歷史變遷的見證, 但如果平時不注意分門別類, 專門收儲, 要找這些檔案時, 很可能不知放哪兒、或者找起來沒有頭緒。 從2016年開始, 南京市檔案局聯合南京市婦聯啟動“家庭檔案建設”, 免費為市民製作家庭檔案提供免費的專業指導, 並提供夾冊等必要的用品。

“家庭檔案的分類有基本分類法和複合分類法多種, 基本分類法案內容可分為寶寶康樂、學生時代、戀愛婚姻、工作成果、當家理財、興趣愛好、理療保健、家庭歷史、綜合等。

”張燕燕介紹, 目前南京有2000多戶家庭擁有自己的“家庭檔案”。 例如市民劉女士, 自結婚以來就開始注意收藏家庭和家庭成員在生活、工作中的有關文字票據、實物資料。 在檔案館的指導下, 這些資料繼續分類編號編目裝盒上架, 已經形成了7大類、8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