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畔秋英,俊逸舒爽 :陳洪與他的書法創作

【藝術簡介】

陳洪, 男, 漢族, 大學學歷, 中共黨員, 1971年出生于海南萬寧。 現任中國書協理事、海南省文聯副主席、海南省書畫院院長、海南省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國家一級美術師, 海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 系中國書協刻字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刻字展評委)、海南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海南省直機關青年聯合會副主席。 作品主要入選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作品展, 全國千人千作展, 全國書壇五百人作品展, 第八屆國際書法大展, 全國名家書畫作品邀請展, 第二屆蘭亭書法雙年展, 第三、四屆全國刻字藝術展,

第三、四、五、六、八、九、十屆國際刻字藝術展, 全國刻字名家藝術展, 海南省歷屆書法展等並獲獎。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等重要場館收藏。 2003年被評為首屆海南省“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2007年被中國書法家協會評為“中國書法家進萬家活動”先進個人, 2011年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中國書協成立三十周年優秀工作者”稱號, 2013年被中國文聯授予“全國文聯工作優秀個人”稱號, 2014年獲第一屆海南省南海文藝獎書法獎, 出版個人專集兩部。

《行草斗方-1》 68cm×68cm

天畔秋英, 俊逸舒爽

——陳洪與他的書法創作

劉強

與陳洪先生從相識、相知到相交, 近 20年時間, 說來慚愧的是, 我竟沒有寫過關於他的文字。 這一方面也是因為和他太熟悉了,

反而不好下筆, 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年輕, 他的書法創作一刻也沒有停過, 他的對於書法的風格的探索與研究, 時出新意, 不斷地攀登下一個高峰, 實在是令我難以結論, 而對於藝術創作來說, 這恰恰是一個藝術家維持強勁生命力的動因所在。

海南書壇的蓬勃發展, 依賴於堅強有力的領導集體領導著的一支老、中、青三代勤勉於書藝的孜孜矻矻的創作隊伍, 而作為中青年代表人物的陳洪正就是這支隊伍中的佼佼者。

《行草斗方-2》 68cm×68cm

我的看書畫展覽, 實在是不甚高明, 一般是走馬觀花式的, 這一方面也是因為我的俗務纏身的忙碌。 而20年前的一次海南書法展上, 我卻被一幅靈秀清勁的行書條幅所打動, 記得書寫的是王昌齡的《採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二王一路空靈清秀、俊逸舒爽的底子, 兼具宋元個性鮮明的姿態, 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當時只覺得耳目一新, 便仔細看了結字, 他的靈秀外表之下的絞轉線條增加了字形的厚度和表現的深度, 轉遞出作者之于書法創作探索的艱深努力, 這種努力的結果是, 作者既保留了自己的審美價值取向, 又兼顧了多樣性表現的需要, 於是我隨即被他的對於藝術的真誠態度所感染。 他之後的一系列作品在我看來是對於這種審美選擇的不斷完善和更高意義上的詮釋。

《行書條幅》 180cm×50cm×2

科班出身的陳洪大學裡學的就是書畫專業, 所以他有著堅實的基本功,

——從他的遒勁的線條就可以看出來, 這種一般人不具備的功力, 為他日後的長足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於是他可以遊刃有餘的上追秦漢, 中接宋元, 下探明清, 各種藝術思潮和門徑在他哪裡都是一目了然的, 但是他依然還要抽絲剝繭, 條分縷析, 常見他的書案上堆滿歷代法帖, 案角摞滿臨池日課, 他是不避我的檢視的, 我當然也是時常發出驚訝的, 因為他一方面還負責書協的日常事務工作, 所以他不能有長時間的自我支配, 他所臨歷代法帖的尺幅都不大, 且大多是急就章, 這一方面因為時間的零碎, 無法長篇揮灑, 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選擇都是歷代名帖, 尺幅自然也是都不大的, 而我卻在它的隨性的揮灑中感覺到了他的內心的氣勢的龐大,
小尺幅有大氣概, 這需要胸懷的博大和素養的深厚, 唐魚玄機《隔漢江寄子安》有句:“含情咫尺千里, 況聽家家遠砧。 ”所謂“咫尺千里”, 對面不知大小, 茫然不覺奇妙, 這感覺又如黃賓虹所言, 好的作品第一眼看去無甚長處, 需要慢慢品味, 如陳年老酒, 愈味愈久, 方知它的妙處。 又能 “小中見大”, 宋蘇轍《洞山文長老語錄》關於“小中見大”的批解:“古之達人, 推而通之, 大而天地山河, 細而秋毫微塵, 此心無所不在, 無所不見。 是以小中見大, 大中見小, 一為千萬, 千萬為一, 皆心法爾。 ”

《行草四格水》 50cm×60cm×4

重視小的趣味, 發現小的智慧, 在六朝即露端倪。 中唐以後, 小的趣尚愈加顯明。 尤其是繪畫中以小見大風氣日漸流行。 文人意識的崛起,山林境界為人們所推崇,隱逸文化的流布,士人們返歸於內,成就心性的圓滿,以近追遠,以小見大,以平和的愉悅代替外在的爭奪,以細膩的體驗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更有甚者,不必山川廣遠,於咫尺的畫幅中可以臥遊大千,馳騁廣袤;不必流連巨麗風光,在一片葉中包含著世界的奧密。小中有心靈的大開合,有自在騰挪的空間,有優柔含玩的意味。以小見大,反映了中國美學的內在超越思想,是內在心靈境界的昇華;無限就在有限之中。以小見大,體現了中國人深邃的哲思,此般繡腸錦心,在藝術中又浸潤最深。中國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靈魂超越之具,就是引人“見山”的。超越了狹隘的思維,實現了心靈的超越,在小中見大,在近處追廣遠,在狹窄處見幽深。陳洪的一些極精彩的小行草作品,直接晉唐風骨,追摹宋元遺韻,高古、博大、廣深,觀之如飲陳醪,直可令人長醉不醒。

也多見他的過丈巨制,氣魄之大令人咋舌。

《行草五格水》 40cm×60cm×5

在陳洪的大幅作品中,他的氣勢和蒼勁不是利用飛白來演繹的,這是他的過人之處,一般來講,大幅難講魄力,說的是作者的內心世界的廣博和大氣,與他的博大的修養息息相關,但是就書法而言,“古樸蒼勁”一般要想表現得充分,就必須借用飛白,更有所謂“老辣”,更是要有飛白來承載。而陳洪的作品裡,你很難找到飛白,這當然不是他不用生宣的緣故,與他的一起筆會,有時候條件所限,大家都是不選擇用紙的,我當場也未見他的飛白,他是將筆法和墨法精研了的,可謂純熟。那麼他的“古樸蒼勁”、“老辣”就只能也必須只能通過線條本身的品質來表現了。長篇巨制的揮寫更令他的這一“特異功能”有了用武之地,他的表像的率真,貌似平直的線條,實際上是有波折的,多絞轉用筆,絕不拖、拉、甩、滑,更不是率意為之。孫過庭《書譜》論書法:“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其意為:初書者求平,就是要合乎法度,僅僅求其平正,既達到了平正的境界,又要追求險絕;險絕也能做到了,那又要回復到平正上來.最初以為工夫趕不上古人,到了中間的過程,或則過於平正,或則過於險絕,最後乃領會到把平正和險絕融為一體,能夠變化自如.到這個時候,那年齡和書法都已老到了。為了進一步詮釋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他接著還說:“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個中三昧,只有孜孜以求的勤奮者才能真正體會得到,但是只有勤奮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極高的天賦,能夠從日日臨池的艱辛中悟出學書的微妙之處,也就是“通會”的境界,才能真正成為“通才”,要做到“通才”才是最高層次。但是現實中有很多作者缺乏“初學”,直奔“險絕”去了,陳洪的堅守“正面示人”因此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行草中堂》 137cm×68cm

關於“平正”的解讀,大文豪蘇東坡亦曰:“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這是為藝之道,也是為學之道,更是為人之道。這個時候的“平正”的內涵已經遠不是初始時期的“初學”,而是包羅萬象的昇華了的藝術的至高境界。

《海南省第九屆書法展》展出了陳洪的一幅草書作品李白的五律《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這首詩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像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之所以強調這首詩的意境,是因為陳洪的創作取向一般浪漫主義詩詞較多,或許他認為這樣更能夠貼切他的藝術風格罷,但是以二王一路“王者氣象”不偏不倚的書風來強調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性,對任何作者來講,那都是一座很難逾越的高峰。

《行草中堂》 137cm×69cm

陳洪無疑是勇攀高峰、接受更高挑戰的“智者”,他的穩中求變的娓娓道來,居然能夠恰當地將二者柔和在一起,他依賴的當然是扎實的傳統功力和對於二者之間對立統一的特徵敏銳的洞察力,還有極度平靜的內心世界為他營造的清醒的分析能力。能力的構成是十分複雜的,一般地說,它是一種本領。科學地說,它是人們勝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的,並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徵。是為順利完成活動而在個體身上經常而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品質。它發揮人的力量並保證人的活動和行為有一定質和量的水準。

《行草條幅》 180cm×48cm

現代心理學對能力結構的研究有“二因素結構說”,“群因素說”,“智慧結構說”等學說。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能力的構成不外乎兩點:(一)人的先天素質——這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礎。它提供一個人能力發展的某種可能性。(二)社會實踐及其教育——它是人的能力產生、發展並達到一定水準的必要條件。書法家作為社會人、社會中的個體,要從事書法藝術創作活動,並達到一定的質和量的水準,其實是能力越強,創作的水準就越高。我們呼喚和打造當代書法大家,關於創作能力的培養和肯定就是必不可少的參考因素。關於陳洪的能力,我絲毫不懷疑,這從他日常“訥於言、敏於行”,“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風格中就可以得到印證。再看他的線條,他的這件作品中的線條的疊加,又讓我感受到李可染的層層複加的山水畫的層次,雖然經過作者的層層渲染,墨彩絢爛,暗光下漆黑一片,“墨團團裡黑團團”,細觀之卻是層次分明,就連第一次用於勾勒的線條的輪廓都依然清晰,他要體現的是厚度和深度,洗盡鉛華始露真容顏,惹人遐思,引人入勝。這些字與字之間的關係的處理也是他的匠心獨運,他甚至於長於造險,這與前面說的他的“平正”的外表是一對矛盾,陳洪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將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有機地統一在一起,互相促進,互相生髮,成了必不可少的藝術創作元素,這實際上就是藝術的真諦,既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又符合東方審美原則。以此線條承載奔騰豪放的揮灑,其力度是足夠了的,他其實是開了表現形式和內容在極度矛盾下的統一和協調,帶給了我們堅勁的大美享受。

《隸書條幅》 180cm×64cm

通常我們認為美學與藝術相互區別的方式(嚴格地說,美學是一種知覺科學,僅限於對觀照客體的物質特性和情感價值的知覺組合過程。而藝術則是一個更為廣闊的範疇,旨在傳達感受和認識,創造有愉悅性的形式並借此在表現主客觀世界的內心精神。)構成了藝術理論的基礎。在陳洪看來,書法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和諧、均衡、勻稱、重複、節奏以及其他一些難以言喻的微妙之處構成了我們在觀照書法藝術作品時美感的來源,而這也是美學研究在“感性綜合”之外所觸及到的最高層次,但是藝術的本質超越這一層次,從而達到了一個更加深層、更加難以把握的直覺層面,即所謂“形式意志”——一種將富於意味的形式賦予創作載體的創造意志。

《行草四條屏》 234cm×53cm×4

藝術表現力,是指在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感染力。我這裡講的陳洪書法藝術的表現力,也就是在陳洪探討書法在藝術創作中所表現出的多重作用和強勁的感染力量,以及在書法藝術造型諸多方面的特殊效應及其內蘊豐富的意境、節奏、韻律、品位等等。

書法的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因為它是靜態的視覺藝術,所以它又是形、神在情理之內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後連貫的有序整體(即節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現手段。節奏不僅限於聲音層面,景物的運動和情感的運動也會形成節奏。節奏變化為事物發展本原,藝術美之靈魂。相對論變化的結果。但這絕不是強調單調的線條的簡單重複,因為那是未入書法門徑的。

《行書對聯》 136cm×34cm×2

也正因為此,陳洪的書法創作的本能得到昇華和表現,而受眾也多是通過移情過程與傾注于他的書法作品的情緒相融合。現在我們似乎應該更加明白陳洪的創作內容為什麼一般採用浪漫主義詩詞較多的緣故了,如此種種,即為陳洪的“藝術即表現”之信條。

“絢爛之極歸平淡,平淡之極返本源。”以此作為當下陳洪書法藝術創作的現狀應該比較貼切。

2015年7月29日於愛蓮齋

《隸書中堂》 136cm×68cm

《篆書對聯》 180cm×45cm×2(加線)

《隸書對聯》 136cm×34cm×2

《行草扇面》 30cm×60cm

文人意識的崛起,山林境界為人們所推崇,隱逸文化的流布,士人們返歸於內,成就心性的圓滿,以近追遠,以小見大,以平和的愉悅代替外在的爭奪,以細膩的體驗代替粗俗的官能享受。更有甚者,不必山川廣遠,於咫尺的畫幅中可以臥遊大千,馳騁廣袤;不必流連巨麗風光,在一片葉中包含著世界的奧密。小中有心靈的大開合,有自在騰挪的空間,有優柔含玩的意味。以小見大,反映了中國美學的內在超越思想,是內在心靈境界的昇華;無限就在有限之中。以小見大,體現了中國人深邃的哲思,此般繡腸錦心,在藝術中又浸潤最深。中國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靈魂超越之具,就是引人“見山”的。超越了狹隘的思維,實現了心靈的超越,在小中見大,在近處追廣遠,在狹窄處見幽深。陳洪的一些極精彩的小行草作品,直接晉唐風骨,追摹宋元遺韻,高古、博大、廣深,觀之如飲陳醪,直可令人長醉不醒。

也多見他的過丈巨制,氣魄之大令人咋舌。

《行草五格水》 40cm×60cm×5

在陳洪的大幅作品中,他的氣勢和蒼勁不是利用飛白來演繹的,這是他的過人之處,一般來講,大幅難講魄力,說的是作者的內心世界的廣博和大氣,與他的博大的修養息息相關,但是就書法而言,“古樸蒼勁”一般要想表現得充分,就必須借用飛白,更有所謂“老辣”,更是要有飛白來承載。而陳洪的作品裡,你很難找到飛白,這當然不是他不用生宣的緣故,與他的一起筆會,有時候條件所限,大家都是不選擇用紙的,我當場也未見他的飛白,他是將筆法和墨法精研了的,可謂純熟。那麼他的“古樸蒼勁”、“老辣”就只能也必須只能通過線條本身的品質來表現了。長篇巨制的揮寫更令他的這一“特異功能”有了用武之地,他的表像的率真,貌似平直的線條,實際上是有波折的,多絞轉用筆,絕不拖、拉、甩、滑,更不是率意為之。孫過庭《書譜》論書法:“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其意為:初書者求平,就是要合乎法度,僅僅求其平正,既達到了平正的境界,又要追求險絕;險絕也能做到了,那又要回復到平正上來.最初以為工夫趕不上古人,到了中間的過程,或則過於平正,或則過於險絕,最後乃領會到把平正和險絕融為一體,能夠變化自如.到這個時候,那年齡和書法都已老到了。為了進一步詮釋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他接著還說:“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個中三昧,只有孜孜以求的勤奮者才能真正體會得到,但是只有勤奮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極高的天賦,能夠從日日臨池的艱辛中悟出學書的微妙之處,也就是“通會”的境界,才能真正成為“通才”,要做到“通才”才是最高層次。但是現實中有很多作者缺乏“初學”,直奔“險絕”去了,陳洪的堅守“正面示人”因此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行草中堂》 137cm×68cm

關於“平正”的解讀,大文豪蘇東坡亦曰:“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這是為藝之道,也是為學之道,更是為人之道。這個時候的“平正”的內涵已經遠不是初始時期的“初學”,而是包羅萬象的昇華了的藝術的至高境界。

《海南省第九屆書法展》展出了陳洪的一幅草書作品李白的五律《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這首詩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像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之所以強調這首詩的意境,是因為陳洪的創作取向一般浪漫主義詩詞較多,或許他認為這樣更能夠貼切他的藝術風格罷,但是以二王一路“王者氣象”不偏不倚的書風來強調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性,對任何作者來講,那都是一座很難逾越的高峰。

《行草中堂》 137cm×69cm

陳洪無疑是勇攀高峰、接受更高挑戰的“智者”,他的穩中求變的娓娓道來,居然能夠恰當地將二者柔和在一起,他依賴的當然是扎實的傳統功力和對於二者之間對立統一的特徵敏銳的洞察力,還有極度平靜的內心世界為他營造的清醒的分析能力。能力的構成是十分複雜的,一般地說,它是一種本領。科學地說,它是人們勝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的,並直接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徵。是為順利完成活動而在個體身上經常而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品質。它發揮人的力量並保證人的活動和行為有一定質和量的水準。

《行草條幅》 180cm×48cm

現代心理學對能力結構的研究有“二因素結構說”,“群因素說”,“智慧結構說”等學說。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能力的構成不外乎兩點:(一)人的先天素質——這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礎。它提供一個人能力發展的某種可能性。(二)社會實踐及其教育——它是人的能力產生、發展並達到一定水準的必要條件。書法家作為社會人、社會中的個體,要從事書法藝術創作活動,並達到一定的質和量的水準,其實是能力越強,創作的水準就越高。我們呼喚和打造當代書法大家,關於創作能力的培養和肯定就是必不可少的參考因素。關於陳洪的能力,我絲毫不懷疑,這從他日常“訥於言、敏於行”,“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風格中就可以得到印證。再看他的線條,他的這件作品中的線條的疊加,又讓我感受到李可染的層層複加的山水畫的層次,雖然經過作者的層層渲染,墨彩絢爛,暗光下漆黑一片,“墨團團裡黑團團”,細觀之卻是層次分明,就連第一次用於勾勒的線條的輪廓都依然清晰,他要體現的是厚度和深度,洗盡鉛華始露真容顏,惹人遐思,引人入勝。這些字與字之間的關係的處理也是他的匠心獨運,他甚至於長於造險,這與前面說的他的“平正”的外表是一對矛盾,陳洪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將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有機地統一在一起,互相促進,互相生髮,成了必不可少的藝術創作元素,這實際上就是藝術的真諦,既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又符合東方審美原則。以此線條承載奔騰豪放的揮灑,其力度是足夠了的,他其實是開了表現形式和內容在極度矛盾下的統一和協調,帶給了我們堅勁的大美享受。

《隸書條幅》 180cm×64cm

通常我們認為美學與藝術相互區別的方式(嚴格地說,美學是一種知覺科學,僅限於對觀照客體的物質特性和情感價值的知覺組合過程。而藝術則是一個更為廣闊的範疇,旨在傳達感受和認識,創造有愉悅性的形式並借此在表現主客觀世界的內心精神。)構成了藝術理論的基礎。在陳洪看來,書法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和諧、均衡、勻稱、重複、節奏以及其他一些難以言喻的微妙之處構成了我們在觀照書法藝術作品時美感的來源,而這也是美學研究在“感性綜合”之外所觸及到的最高層次,但是藝術的本質超越這一層次,從而達到了一個更加深層、更加難以把握的直覺層面,即所謂“形式意志”——一種將富於意味的形式賦予創作載體的創造意志。

《行草四條屏》 234cm×53cm×4

藝術表現力,是指在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感染力。我這裡講的陳洪書法藝術的表現力,也就是在陳洪探討書法在藝術創作中所表現出的多重作用和強勁的感染力量,以及在書法藝術造型諸多方面的特殊效應及其內蘊豐富的意境、節奏、韻律、品位等等。

書法的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因為它是靜態的視覺藝術,所以它又是形、神在情理之內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用反復、對應等形式把各種變化因素加以組織,構成前後連貫的有序整體(即節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現手段。節奏不僅限於聲音層面,景物的運動和情感的運動也會形成節奏。節奏變化為事物發展本原,藝術美之靈魂。相對論變化的結果。但這絕不是強調單調的線條的簡單重複,因為那是未入書法門徑的。

《行書對聯》 136cm×34cm×2

也正因為此,陳洪的書法創作的本能得到昇華和表現,而受眾也多是通過移情過程與傾注于他的書法作品的情緒相融合。現在我們似乎應該更加明白陳洪的創作內容為什麼一般採用浪漫主義詩詞較多的緣故了,如此種種,即為陳洪的“藝術即表現”之信條。

“絢爛之極歸平淡,平淡之極返本源。”以此作為當下陳洪書法藝術創作的現狀應該比較貼切。

2015年7月29日於愛蓮齋

《隸書中堂》 136cm×68cm

《篆書對聯》 180cm×45cm×2(加線)

《隸書對聯》 136cm×34cm×2

《行草扇面》 30cm×60c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