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莖葉做飼料,桑葚當水果 桑樹要“跨界”

桑樹從養蠶向養畜、食用“跨界”

莖葉做飼料, 桑葚當水果

新湖南用戶端6月9日訊(記者 劉勇 通訊員 王玉胡)省繭絲綢行業協會今天在長沙成立。 記者從成立會上獲悉, 我省正在大力推動桑樹從養蠶向養畜、食用“跨界”, 力爭把這個小品種做成助農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栽桑養蠶、男耕女織曾是古代中國的文明圖景之一。 隨著現代紡織業的興起, 就連以絲綢聞名於世的江浙等地, 蠶桑產業也逐漸萎縮。 據初步統計, 我省目前桑園面積只有15萬畝左右。

2017年中央1號檔提出, 要“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而且首次提及要發展蠶桑產業, 這讓省蠶桑研究所所長李一平非常高興:“我們多年的研究成果, 必將在更大範圍內推廣應用, 推動桑樹‘跨界’。 ”

桑葉的蛋白質含量跟苜蓿草(一種常見的牲畜飼料原料)差不多。 李一平領銜的科研團隊還發現, 桑樹的葉和莖中, 含有一種能顯著增強牲畜抵抗力的物質。 把桑樹葉和嫩莖做成飼料, 能大大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牲畜肉的品質更高。 在省蠶桑研究所的技術支援下, 已經有養殖戶培育出“桑養寧鄉花豬”, 反響良好。

桑葚味道鮮美, 營養價值高, 市場售價蓋過“大出風頭”的草莓。 省蠶桑研究所選育出高產的果桑品種。 桑葚一般在“五一”前後上市, 此時草莓生產已接近尾聲,

楊梅大多還青澀未熟, 既能填補市場“空檔期”, 又便於體驗採摘, 前景廣闊。

李一平介紹, 傳統的蠶桑產業, 目前要到賣蠶繭這一步, 才有每畝4000元左右的產值。 如果栽種用於養畜的桑樹, 直接賣葉和莖, 就能獲得大約3000元每畝的收益。 果桑的畝產值, 更是輕鬆過萬元。 他估計, 有政府的支持, 有科技的支撐, 有需求端的引導, 我省桑園面積可能在未來5年之內實現翻番。

短評

將小品種做成大產業

孫振華

種桑, 自古以來就用於養蠶繅絲織綢。 而省蠶桑研究所獨闢蹊徑, 放大桑樹的使用價值, 用桑樹莖葉作養殖飼料, 將桑葚作水果產業化培育。 這則消息的確令人眼睛一亮。

異曲同工的是, 武漢大學教授劉尚文, 發現構樹葉蛋白質含量高,

氨基酸、維生素、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十分豐富, 於是走上了“以樹代糧”構樹葉養豬的科研之路, 並推動構樹葉養豬產業在廣西落地。 去年用構樹葉養殖的生態豬肉在廣西銷售額達1.5億元, 帶動當地種植構樹的貧困戶畝均增收3500元。 目前, 構樹葉養豬已在全國多地推廣。 2015年初國務院扶貧辦將“構樹扶貧”作為精准扶貧十大工程予以推介。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豐富, 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作物利用和生產方式等方面的調整與優化, 而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力,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助農增收、幫農致富。 放大桑樹的使用價值, 用桑樹莖葉作養殖飼料, 將桑葚作水果產業化培育,

無疑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種可喜探索。 當然, 如何讓桑葉營養價值更高、讓牲畜更愛吃, 如何讓桑葚品質更好、產量更大, 還需要持續攻關, 其前景還存在不確定性, 但省蠶桑研究所敢於求新求變的創新思維是值得肯定的。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優化存量, 也要培育增量。 增量, 往往意味著創新和突破, 更容易獲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競爭優勢。

[責編:荊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