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跟孩子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是愛還是害?

1

我們常常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遇到問題, 不要急, 好好說。 “

“說出來, 我聽著”

可有時候孩子就是不說。

結果父母就焦急上火, 按照自己的方式給辦了。

其實, 他們也許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而已。

小小的孩子無法用語言熟練而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呢?

是不是能跟孩子好好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很多父母是不說的。

一種是靠忍, 一定要忍住, 就算自己憋出內傷也不說。

還有一種是靠噴火, 感受全部變成了怒火, 要麼把孩子臭駡一頓, 要麼就直接動手。

然後又心裡後悔, 為什麼不好好說,

為什麼又發脾氣了。

不說, 問題並不會自動消失。

有時還變得嚴重了。

曾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案例:

一個週末的下午, 媽媽忙了一整天的家務之後, 終於能坐在舒服的沙發上喝杯咖啡, 看她一直想看的書了。 這時, 孩子們吵吵鬧鬧地走過來。

“媽媽, 爸爸本來答應帶我們去公園玩的, 可是他現在說太忙, 媽媽, 你帶我們去吧。 ”

媽媽雖然很不想動, 可看到孩子們期待的眼神, 這樣的要求也不過分。

於是就答應了。

可是心裡卻很惱火, 在路上就很暴躁:

“還不快點!”

“我不想玩, 只想坐一會。 ”

而孩子們卻一定要拉著她去一起玩。

這時她被徹底激怒了, “滾一邊去, 讓我安靜一會, 30分鐘後回家。 下次不要叫我來了。 ”

當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

心裡後悔極了。

本來是想著帶孩子們出來玩, 為什麼自己還這麼暴躁?

其實, 這樣的情況也常常會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感受。

比如我如果某一天因為事情耽誤了午休。

整個人下午都會變得很暴躁。

如果兒子來惹我, 特別容易動氣。

所以除了儘量規律作息之外, 還要跟兒子提前打個招呼:

“爸爸今天沒有休息好, 火氣有點大, 可千萬不要來點火。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 有自己的問題。

做了父母, 我們也只是普通人, 而非聖人呐。

2

你的情緒可以讓孩子看到, 成為一種親子溝通的方法。

我覺得, 要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就要讓孩子先認識情緒。

孩子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天線”捕捉父母的情緒信號。

比如我有時遇到一件事很煩, 眉頭緊鎖或者稍有一聲歎氣, 兒子聽到了就會跑過來問:

“爸爸, 怎麼啦?你怎麼了?”

“沒事呢。 ”

“那你為什麼不高興?”

“有嘛!哦!爸爸是遇到工作上的事, 覺得有點麻煩, 心情不好, 等我解決就好了。 ”

他會知道, 爸爸也跟我一樣, 也會心情不好, 但不是說心情不好就發脾氣。

讓孩子看到父母的情緒, 我覺得很重要。

有的人會說, 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帶給孩子。

我想是儘量避免那種過度渲染的情緒或者失控的情緒。

正常的感受, 喜怒哀樂未嘗不能展現。

如果在孩子面前還要假笑, 或者總是努力表現得自己是多麼快樂。

不但自己累, 也讓孩子看不到真實的父母, 同時失去認識情緒的機會。

當我對孩子的行為感到生氣的時候, 我常常會表現出生氣的樣子。

當然我內心會努力告訴自己千萬不要失控。

比如兒子吃飯拖拉, 還把飯菜掉一地的時候。

我會跟他說, “爸爸對你的行為感到生氣, 也許我會用規矩棒來跟你談談的。

其實我也不希望這樣, 希望你能注意一下。 ”

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情緒,

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記得儘量避免孩子看到你失控的那一面。

而要讓他看到你如何去修繕關係及管理情緒的方法。

3

請不要對孩子隱瞞真實的自己。

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真誠的父母, 看到一個普通的父母。

這樣更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比如兒子學習遇到困難時,說自己不想學了。

我會說,“其實爸爸以前遇到難題的時候,也不想學,怕做錯了,我也會偷懶,可最後我又把難題給解決了。”

我們要看到孩子的感受,並且承認這種情緒。

當孩子得到了理解,往往會變得主動聽從父母的建議。

而且,孩子非常喜歡聽父母分享自己的故事。

兒子還會常常問我:“爸爸,你小時候一個人睡一個房間會害怕嗎?”

“你小時候,奶奶有沒有打你屁股呢?”

“你小時候跟人打架嗎?”

……

我每次就會跟他好好談談我的感受。

把一個真實的小小的我展現在他的面前。

我也把自己想傳遞給他的資訊放在分享的故事裡。

小傢伙聽得很認真,他們需要一個榜樣。

並且是一個真實的榜樣,而不是書本上或者電視裡的英雄。

4

嘗試著告訴孩子自己真實的感受吧。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們的自覺和體貼會讓你吃驚。

記得有一次我感冒了。

整個人感覺昏昏沉沉的,可是兒子還是吵著要我陪他玩打架遊戲。

我跟他說“爸爸真的很難受,需要休息,要不等我先睡一會,等那個時鐘的短針指向4的時候叫我,好不好?”

那天他還真的一個人玩了一個小時。

時間到了,他就把我叫醒,問能不能玩了。

休息好了的我,當然心情和體力都好很多,陪孩子的時候當然就會變得平和很多。

當你遇到了問題,如果孩子能明白,那就讓孩子去知曉。

因為孩子們總是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刺探。

而這個過程,是非常危險的。

因為他們也許會得到一些錯誤的資訊。

比如爸爸媽媽吵架,甚至說要離婚。

如果孩子聽到媽媽說“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跟你離婚了。”

孩子會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媽媽的不幸。

感覺自己是罪惡的。

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傷害。

還有些父母喜歡跟孩子說:“你還小,有些事你不要管,這樣對你有好處。”

可是,孩子深知自己是家裡的一員,渴望得到真實的資訊。

他們需要對自己坦誠相待的父母。

這樣才會有真正的安全感。

做了父母,我們的問題還是在那,甚至通過孩子這面鏡子照得更加透徹。

而我們要做的絕不是自欺欺人,也不是視而不見。

陪孩子成長,我們自己也在成長,甚至可以說是一次重生。

在這一路上,我們需要真實地面對自己,陪孩子一起長大。

比如兒子學習遇到困難時,說自己不想學了。

我會說,“其實爸爸以前遇到難題的時候,也不想學,怕做錯了,我也會偷懶,可最後我又把難題給解決了。”

我們要看到孩子的感受,並且承認這種情緒。

當孩子得到了理解,往往會變得主動聽從父母的建議。

而且,孩子非常喜歡聽父母分享自己的故事。

兒子還會常常問我:“爸爸,你小時候一個人睡一個房間會害怕嗎?”

“你小時候,奶奶有沒有打你屁股呢?”

“你小時候跟人打架嗎?”

……

我每次就會跟他好好談談我的感受。

把一個真實的小小的我展現在他的面前。

我也把自己想傳遞給他的資訊放在分享的故事裡。

小傢伙聽得很認真,他們需要一個榜樣。

並且是一個真實的榜樣,而不是書本上或者電視裡的英雄。

4

嘗試著告訴孩子自己真實的感受吧。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們的自覺和體貼會讓你吃驚。

記得有一次我感冒了。

整個人感覺昏昏沉沉的,可是兒子還是吵著要我陪他玩打架遊戲。

我跟他說“爸爸真的很難受,需要休息,要不等我先睡一會,等那個時鐘的短針指向4的時候叫我,好不好?”

那天他還真的一個人玩了一個小時。

時間到了,他就把我叫醒,問能不能玩了。

休息好了的我,當然心情和體力都好很多,陪孩子的時候當然就會變得平和很多。

當你遇到了問題,如果孩子能明白,那就讓孩子去知曉。

因為孩子們總是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刺探。

而這個過程,是非常危險的。

因為他們也許會得到一些錯誤的資訊。

比如爸爸媽媽吵架,甚至說要離婚。

如果孩子聽到媽媽說“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早就跟你離婚了。”

孩子會認為是自己導致了媽媽的不幸。

感覺自己是罪惡的。

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傷害。

還有些父母喜歡跟孩子說:“你還小,有些事你不要管,這樣對你有好處。”

可是,孩子深知自己是家裡的一員,渴望得到真實的資訊。

他們需要對自己坦誠相待的父母。

這樣才會有真正的安全感。

做了父母,我們的問題還是在那,甚至通過孩子這面鏡子照得更加透徹。

而我們要做的絕不是自欺欺人,也不是視而不見。

陪孩子成長,我們自己也在成長,甚至可以說是一次重生。

在這一路上,我們需要真實地面對自己,陪孩子一起長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