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璧山試行農村垃圾分類 農村環境大為改善

青杠街道蓮花村, 村民將分好類的垃圾放入相應的垃圾桶內。

近日, 在大興鎮蓮生村一處垃圾集中傾倒點, 村民唐小英將分類好的垃圾分別倒入相應的垃圾桶內。

據瞭解, 自該村納入我區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後, 村民已漸漸養成將垃圾分類裝進垃圾桶的習慣, 村裡的環境也得到較大改善。

今年以來, 根據“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分揀清運、回收利用、生物堆肥”的要求, 我區在青杠街道、大路街道、河邊鎮、大興鎮、福祿鎮開展試點, 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工作。

二分法模式

分類更加簡易

記者在蓮生村一居民集中區域看到擺放著四個垃圾桶, 綠色垃圾桶上面標有“易腐垃圾”字樣, 還畫上了剩菜剩飯、菜葉果皮等標識, 另外兩個灰色垃圾桶則標注的是塑膠包裝殼、廢橡膠製品等其他垃圾。

“圖文結合, 垃圾分類簡單明瞭, 村民都看得懂。

”村支書馮大勇告訴記者, 村裡剛推行垃圾分類處理試點時, 村民還不太適應, 搞不清楚垃圾怎樣分類, 後來對照垃圾桶上的說明, 漸漸都養成了習慣。

“分類後的垃圾會統一由保潔員定時分類裝運, 不僅蒼蠅、蚊蟲少了, 周邊環境面貌也得到了改善。 ”馮大勇說。

據瞭解, 結合我區農村居民生活特點, 嚴格按照垃圾源頭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三化”標準, 將農村垃圾分為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兩類, 並在試點村社主要路口及居民集中區域統一配置1組2個垃圾分類桶, 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初分。

資源化利用

垃圾變廢為寶

實行垃圾分類之初, 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 我區因地制宜, 在試點村社採用陽光輔熱技術對分揀的易腐垃圾進行堆肥,

在試點中摸索經驗。

在青杠街道蓮花村, 保潔員將一車可腐垃圾倒進兩層樓高的“陽光堆肥房”內。

“每天由村裡的保潔員定時上門收集, 將可腐爛垃圾投進‘陽光房’內, 不可腐爛垃圾運至鎮裡垃圾中轉站。 ”村支書李發倫告訴記者。

據介紹, 利用太陽能和微生物處理技術, 科學地調控堆體的溫度和濕度, “陽光房”裡的垃圾經過1個月時間的發酵, 就能變成有機肥, 實現變廢為寶。 “如今, 我們村每天能處理有機垃圾1.5噸左右。 ”李發倫說, 雖說是剛開始運行, 但周邊已有不少種植大戶前來訂購有機肥。

被動變主動

全民皆是監督員

“這是週三娃家的垃圾, 大家看看怎麼分類吧。 ”一大早, 福祿鎮紅山村村支書郭昌水就將村民們召集起來,

他拿出垃圾倒在紙盒中問道。

“菜葉、香蕉皮這是容易腐爛的。 ”“木材這些可得放進其他垃圾桶。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 不一會兒, 就將垃圾整理分類好了。

“垃圾分類能否到位, 最終還得靠村民的參與程度。 ”郭昌水告訴記者, 為了培養村民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這樣的聚會經常都在舉行。

變被動為主動, 各試點也是各有“妙招”。

在大興鎮蓮生村, 每個院落選出一名監督員, 每天早中晚都會查看院落衛生情況, 如發現亂扔垃圾、垃圾未分類等情況都會及時提醒;在河邊鎮, 農村大媽變身垃圾分類“解說員”, 時常挨家挨戶進行宣傳;大路街道工作人員組成垃圾分類宣講隊, 不定期開展相關活動……

如今, 垃圾分類已成為村民的一種習慣,

個個都成了環境的保護者和監督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