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單霽翔:擬率一半員工搬出故宮 撤出800多輛私家車

2017清華同衡學術周正在北京進行, 在分論壇“遺產重塑生活”中, 政府官員與諸多文物、規劃、建築專家共論遺產保護。 武振清 攝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曾鼐)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希望,

3年後, 故宮的開放面積能超過80%。 他計畫率領一半員工搬出故宮, 特別是撤出員工的800多輛私家車。 “公共博物館不能當私人停車場”。

2017“清華同衡學術周”正在北京進行, 在分論壇“遺產重塑生活”中, 政府官員與文物、規劃、建築專家們共論遺產保護。

圖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武振清 攝

宋新潮: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存記憶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他開篇提出四個問題, 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產?保護什麼?誰來保護?怎樣保護?

宋新潮說, 保護文化遺產, 就是保存全社會的共同記憶。 全社會都應當參與。 不過, 最核心的文保人員有四類, 他們是建築師、考古學家、規劃師、法律專家。

宋新潮強調, 應有明晰的保護物件, 應重點保護歷史建築物和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的記憶。 官方有責任公佈保護對象, 明示保護級別, 登記名錄。 發現新的古跡後, 要進行價值判斷, 並提出保護建議。

圖為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 武振清 攝

他說, 當前, 文化遺產保護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但“修復性破壞”現象仍時有發生。 人們過多地把文化遺產保護看作一項工程, 但實際上, “研究”應貫穿保護的全過程。 要對文獻、本體建築、修復過程等進行研究, 修復之後還應出臺研究報告。

“讓歷史文物重塑現代生活, 是最有效的一種保護形式。 ”宋新潮說, 任何建築在建立之初和存在的過程中, 都是被使用的。 要認真思考如何合理地使用歷史建築, 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發揮作用。

他強調, 要關注如何讓歷史建築與現代建築交相輝映, 而不是在現代建築的旁邊複建一個沒有生機、死氣沉沉的東西。

單霽翔:3年後故宮開放面積超80%

“什麼是重塑人們生活的博物館?就是要讓文化資源更大限度地融入人們的生活。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自問自答。

5年前, 故宮的開放面積只有30%, 2014年超過了50%, 2015年超過65%, 去年開放面積達到76%。 單霽翔說, 隨著大部分空間陸續開放, 故宮開始融入人們的生活, 希望3年後, 開放面積能超過80%。

這不是簡單的開放。

從蹲坐樹坑, 到能讓1200人有尊嚴地坐下休息;從觀眾抱怨古建築沒有照明導致大殿太黑, 到設計LED冷光源保護文物, 同時提升觀感;從拆除130多棟臨時建築, 到再設立300多盞燈和電線杆;從人流擁擠不堪, 到通過淡、旺季等有序、合理限流……故宮正在環境改善和提升中, 將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故宮現有1500名員工。 單霽翔計畫, 除了約750人每天要跟古建築、文物藏品打交道, 他們必須留在故宮內;其他員工將由院長、副院長帶隊, 搬出故宮, 同時搬出這些員工的約830輛私家車。

“這會引起很多人不滿, 但是必須的代價。 公共博物館不能當私人停車場, 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 單霽翔說。

擴大開放, 關鍵要修好古建築。 單霽翔說, 文物建築修繕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資訊, 每一道工序都要詳細記錄,每一件文物都要用原工藝、原技術、原材料修復。

他以故宮乾隆花園內一棟房子舉例。看似不起眼的房子,修繕極具挑戰,需用竹籬笆、竹亭子呈現江南風光。但在北方,竹子會裂,所以那不是真正的竹子,而是用了6.4萬段金絲楠木拼起來的。上面是古藤的架子,它下面的地罩是用一種植物做成,那種桑皮在安徽的山裡找到,又去找能用該植物做紙漿的傳承人,經過上百次研究,才把亭子抬進故宮。

“這是一筆良心帳,為的是200年、300年後人們再修的時候,能知道當年應該用什麼材料、什麼工藝、什麼技術,這就是要為未來保留今天全部有用的資訊”,單霽翔說。

單霽翔說,故宮今天最大的威脅是“人們知道文物藏品的數量很多,而我們展不出來”。所以,故宮正不斷擴大場地,建新的館,例如故宮學院。除北京外,已在各地建了11個分院;上周又與中國兒藝簽約,今後看完兒童劇,觀眾可從東華門進入故宮博物院免費參觀……

“要不斷地給這些建築賦予新的生命”,單霽翔說。

劉伯英:大量工業遺產資源應再利用

劉伯英則更關注工業遺產的保護。他是清控人居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圖為清控人居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劉伯英。 武振清 攝

劉伯英說,工業遺產的類型非常豐富,並不僅僅指工廠,如1709年的第一座焦爐的遺址,那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1870年德國鋼鐵廠的第一代六座高爐、法國的皇家鹽廠等,都是重要的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對今天的城市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諸多知名的建築師都在從事建築再利用的設計。例如,義大利都靈的菲亞特汽車廠,經改造後成為商業綜合體;泰晤士河邊上的發電廠,經改造加建後變成美術館;德國的洗煤廠變身兒童樂園,煤渣山經整治後變為郊野公園……

在中國,工業遺產對社會發展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劉伯英舉例說,北京新華1949文創園區,曾經是新華印刷廠,現在集納了開心麻花等文化企業;首鋼的工業遺址,已變成冬奧組委會辦公場所;很多工業的家居、工業用品,正成為時尚的家居作品等。

“工業遺產也慢慢變成了城市的品牌。”劉伯英提到利用工業廠址打造的北京文創區798和751。他說,工業生產不斷在改變人們的生活,還有大量的工業遺產資源等著去更新、保護和再利用。(完)

每一道工序都要詳細記錄,每一件文物都要用原工藝、原技術、原材料修復。

他以故宮乾隆花園內一棟房子舉例。看似不起眼的房子,修繕極具挑戰,需用竹籬笆、竹亭子呈現江南風光。但在北方,竹子會裂,所以那不是真正的竹子,而是用了6.4萬段金絲楠木拼起來的。上面是古藤的架子,它下面的地罩是用一種植物做成,那種桑皮在安徽的山裡找到,又去找能用該植物做紙漿的傳承人,經過上百次研究,才把亭子抬進故宮。

“這是一筆良心帳,為的是200年、300年後人們再修的時候,能知道當年應該用什麼材料、什麼工藝、什麼技術,這就是要為未來保留今天全部有用的資訊”,單霽翔說。

單霽翔說,故宮今天最大的威脅是“人們知道文物藏品的數量很多,而我們展不出來”。所以,故宮正不斷擴大場地,建新的館,例如故宮學院。除北京外,已在各地建了11個分院;上周又與中國兒藝簽約,今後看完兒童劇,觀眾可從東華門進入故宮博物院免費參觀……

“要不斷地給這些建築賦予新的生命”,單霽翔說。

劉伯英:大量工業遺產資源應再利用

劉伯英則更關注工業遺產的保護。他是清控人居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圖為清控人居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劉伯英。 武振清 攝

劉伯英說,工業遺產的類型非常豐富,並不僅僅指工廠,如1709年的第一座焦爐的遺址,那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1870年德國鋼鐵廠的第一代六座高爐、法國的皇家鹽廠等,都是重要的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對今天的城市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諸多知名的建築師都在從事建築再利用的設計。例如,義大利都靈的菲亞特汽車廠,經改造後成為商業綜合體;泰晤士河邊上的發電廠,經改造加建後變成美術館;德國的洗煤廠變身兒童樂園,煤渣山經整治後變為郊野公園……

在中國,工業遺產對社會發展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劉伯英舉例說,北京新華1949文創園區,曾經是新華印刷廠,現在集納了開心麻花等文化企業;首鋼的工業遺址,已變成冬奧組委會辦公場所;很多工業的家居、工業用品,正成為時尚的家居作品等。

“工業遺產也慢慢變成了城市的品牌。”劉伯英提到利用工業廠址打造的北京文創區798和751。他說,工業生產不斷在改變人們的生活,還有大量的工業遺產資源等著去更新、保護和再利用。(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