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可小覷的豬A型魏氏梭菌病

豬魏氏梭菌病又名豬梭菌性腸炎、豬傳染性壞死性腸炎、仔豬腸毒血症, 俗稱仔豬紅痢。 該病是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傳染病, 各年齡段豬不分性別,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發病率不高, 但死亡率極高, 是嚴重危害養豬業的重要疾病。

一、臨床症狀

發病豬精神沉鬱、食欲下降或廢絕, 排酸臭的黃褐色或水樣糞便, 體溫升高到40~ 41℃, 飲欲增加。 病豬鼻鏡乾燥, 皮膚、四肢末梢、耳尖發紺,, 口鼻流白色泡沫, 呼吸困難, 死亡豬腹部膨脹, 腹壁呈彌漫性充血, 少數肛門外翻。

二、病理剖檢

主要病變在小腸, 有時可延至回腸前部, 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廣泛出血, 腸壁呈深紅色、血管充盈呈紅色樹枝狀,

部分腸段臌氣, 與正常腸段界線明顯, 腸內容物呈暗紅色液狀, 腸系膜淋巴結鮮紅色, 空腸絨毛壞死。 胃臌氣,內有食物, 幽門周圍及其附近胃壁充血, 胃黏膜脫落, 腎有小出血點。

三、防治措施

1.以防制為重點。 採用本地分離的菌株經甲醛滅活後, 加Al(OH)3製成滅活菌。 對受威脅豬進行緊急接種。 或採用多價疫苗注射, 克服型不對號的不足, 間隔2-4周注射2次, 也可明顯提高保護力, 在疫情嚴重的疫點預防注射後1個月, 加強免疫注射, 免疫效果更好。

2.加強母豬飼養管理、母豬飼料配方科學。

3. 本病的發生與豬欄的衛生有密切的關係, 特殊是豬欄內糞便、墊草、土壤沉積, 數天也不清掃,

更易發生本病;另外出入豬圈的人員未換專用鞋, 將污染有本菌的土壤帶入豬圈, 也是引發原因之一。 所以搞好欄舍衛生, 維持乾燥, 按期消毒是預防本病的首要辦法。

4. 本病還可因飼料黴變或突然更換飼料, 使腸道內菌群失調而引發本病。 故要維持飼料穩固和品質, 減少應激反映, 可在飼料內添加0.5%大荘素和0.3ppm的亞硒酸鈉, 以增強豬的抗病力和清除飼料中的部分黴菌毒素。

5.加強產房管理豬舍及周圍環境採用二氧化氯等消毒, 接生前母豬乳頭清洗消毒, 可明顯減少本病發生與傳播, 胎衣、屍體進行無害處理。

6. 發現疫情立即封鎖, 處理病畜, 嚴禁屍體亂扔。 燒毀垃圾、徹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7.治療

(1)隔離發病豬, 全場欄舍進行嚴格徹底的消毒, 1 次/ d, 連續10 d, 消毒藥可用5% 的燒鹼溶液、20% 漂白粉等交替使用。

飼槽、飲水用具用0. 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擦洗。 病死仔豬應進行無害化處理, 然後深埋或燒毀。

(2)高熱、嚴重腹瀉、脫水的仔豬採取耳靜脈輸液, 每頭仔豬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250 mL 配維生素C 5 mL+ 青黴素80 萬單位 + 3 mL 安乃近,0.5%甲硝唑注射液100 mL, 2 次/ d, 連續輸液2-3 d;對脫水嚴重但能排尿的仔豬, 可輔助加輸液5% 葡萄糖生理鹽水100 mL 加入10% 氯化鉀7 mL, 有助於仔豬體質恢復。

8.討論

豬群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氣溫突變、轉圈、合群、打架爭鬥等各種不良應激因素可引起該病發生。 改善飼養管理, 降低飼養密度, 改善通風條件, 夏天注意降溫, 冬天注意保暖, 及時清除糞便, 及時更換污染物或潮濕的墊草, 定時進行有效消毒可防止本病發生。

豬魏氏梭菌病具有發病急、病程短、不分季節、無規律等特點, 一般抗生素治療無效。 因此, 應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 一般採取對母豬進行免疫接種, 使仔豬在易感期內獲得被動免疫, 可用魏氏梭菌的多價苗進行預防接種。 一般在臨產前1 個月肌肉注射1 次, 2 周後再免1 次。 使母豬免疫, 仔豬出生後吮吸母豬初乳可獲得被動免疫。 還應該考慮仔豬在20 日齡加強免疫1 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