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國醫正骨:頸椎穴位怎麼找?附全身穴位尋找方法

平樂郭氏正骨

中醫藥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歷代名醫層出不窮, 是中醫藥學的主要發祥地, 在中醫藥學的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龍門石窟, 平樂正骨, 國花牡丹, 水席古都”並稱為洛陽四絕。

平樂正骨即洛陽平樂郭氏正骨, 醫術源於河南省洛陽市平樂村。 自郭祥泰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在平樂村創立平樂郭氏正骨醫術以來, 其後的幾代傳人都秉承祖訓, 致力於中醫骨傷醫學的發展、創新, 使得源遠流長的平樂正骨, 由治病救人的民間樸素醫技上升為造福人類的中華骨傷科學。

平樂郭氏正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什麼是頸椎病?

其實說白了, 頸椎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 是常見的一種職場病, 它是在頸椎退變老化的過程中, 大家不良的生活方式導致或誘發出來的疾病。 它又叫頸椎綜合征, 是由於頸椎間盤、頸椎的骨關節、相關的肌肉、韌帶筋膜發生了退行性改變或者是繼發性改變,

壓迫或刺激到周圍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甚至是血管特別是椎動脈等組織產生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征的綜合症候群。

我們傳統上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以及罕見的食道型等。

現在認為臨床最有價值的主要是神經根型、脊髓型。 神經根型最常見, 開始多為頸肩痛, 逐漸加重並向上肢放射, 當頭部或上肢姿勢不當, 或突然牽撞患肢可發生劇烈的閃電樣銳痛, 皮膚可有麻木/發冷等感覺異常, 同時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動作不靈活, 重者可能有肌肉萎縮。

脊髓型最嚴重, 其最先出現的症狀主要是四肢乏力/踩棉花感/行走和持物不穩等,

隨著病情的加重, 可出現脊髓癱瘓。

頸椎動態圖

頸椎病的確診依據有哪些

頸椎病如此危險, 如何判斷自己到底有沒有得頸椎病,

頸椎病發生的內因主要是頸椎退行性變、先天椎管狹窄、畸形等, 外因主要是姿勢、疲勞、受涼、外傷、情緒等。

對職場人士來說, 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的姿勢不正確, 良好的姿勢能減少勞累, 避免損傷。 低頭時間過長, 使肌肉疲勞, 頸椎間盤出現老化, 並出現慢性勞損, 或者外傷導致頸椎間盤、相關的骨關節肌肉、韌帶筋膜損傷, 從而繼發一系列症狀成為頸椎病。 而頸部受涼和情緒不佳則會使肌肉血管痙攣, 加重頸部板滯疼痛。

有朋友問了, 手指發脹, 是不是頸椎壓迫了神經?如何診斷頸椎病呢?

其實, 要明確診斷頸椎病最好是行MRI檢查證實(現在中醫也是把各種片子當做診斷依據)。 只是雙手發脹, 手指發麻, 不能說明是頸椎壓迫, 有可能是外周神經壓迫症, 有可能是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 或者血管受壓。

診斷頸椎病一定要有臨床不適的病史,

醫師正規體格檢查, 再結合MRI檢查, 或者患者不能做MRI那麼也最少是CT檢查, 我們臨床一定要症狀、體征、影像學三吻合才能確診頸椎病, 只有影像學椎間盤突出而沒有臨床表現則不診斷為頸椎病。

頸椎病保守治療:穴位

按壓肩井

以左(右)手中指指腹按於對側肩井穴(在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 肩部筋肉處), 然後由輕到重按壓15次, 兩側交替進行。

功效:通經活絡, 散寒定痛。

肩井

2.按揉風池、拿捏勁肌

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穴(頸後兩側凹陷處)其餘手指附在頭的兩側,由輕到重地按揉15次。將左(右)手上舉置於頸後,拇指放置於同側頸外側,其餘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合,將頸肌向上提起後放鬆,沿風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左右交替各15次。

功效:疏風散寒,開竅鎮痛,解痙止痛,調和氣血。

風池

3.按摩大椎

用左(右)手四指併攏放於上背部,用力反復按摩大椎穴(位於後頸部頸椎中最大椎體下方的空隙處)各30次,至局部發熱為佳,兩側交替進行。

功效:疏風散寒,活血通絡。

按摩大椎

4.掐揉合谷

將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穀穴(即虎口處),拇指用力掐揉15次,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疏風解表,開竅醒神。

掐揉合穀

5.提揉兩耳

用手提拉雙耳,然後揉搓,待耳發熱為止。

每日可自行施術1次,手法由輕漸重,以能忍耐為度。依法施術,一般1-2月即可見效。

頸椎病黑膏藥外敷療法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約80%的頸椎病都可以通過保守治療治“好”。

平樂正骨 黑膏藥

黑膏藥,是平樂正骨臨床使治療頸椎病的常用貼劑之一。貼敷感覺是:整體先涼後熱,20分鐘見效,持續發涼20分鐘然後發熱1-3個小時(各患者貼敷感覺、位置不同表現不同)。發涼時區患者首先感覺冰涼、舒適,其次刺激病症部分達到鎮痛效果。發熱時區能使患處快速止痛,並對患處活血化瘀,打通血脈從而使中藥成分快速有效吸收,最終達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止痛長期治療之效果。

將黑膏藥分別貼敷在大椎穴+關鍵疼痛部位,依據“透骨拔毒,以熱驅寒”的原理,貼敷在患處,熱力蒸騰不息,循環往復,宛如一股暖流周流全身,以熱驅寒,減少關節處寒涼疼痛。

服用藥物,要從消化系統迴圈作用於骨質,而且骨質血管非常少,服藥治療的作用並不明顯。大多數藥物是從營養神經出發,緩解疼痛。

因此藥物主要用於緩解疼痛、局部消炎消腫、放鬆肌肉治療,對繼發的局部軟組織勞損等療效較明確。對伴四肢無力或麻木患者,還可以使用神經營養藥物,促進受損神經恢復。

平樂郭氏正骨 ¥93 購買

穴位怎麼找

我們日常哪裡疼痛都會按一按,揉一揉。如果在疼痛的是好,依照病症,按摩相關的穴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可是我們找到相關穴位是一件有困難的時期,尤其是穴位尋找單位“寸”,該如何把握。這個寸可不是我們日常計量單位的那個“寸”。

穴位怎麼找

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下面來分別介紹:

1、經驗取穴法(即簡易取穴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1橫紋上為勞宮穴等。

2、體表標誌法:根據人體的一些自然條件來作定穴的一種標準。分為固定標誌和活動標誌兩類,以體表某些標誌如五官、毛髮、指甲、乳頭、肚臍或關節、肌肉等活動時產生的孔隙,凹陷等來作為依據,去找穴位,這樣的取穴方法就是體表標誌法。通常比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穴,在兩眉中間;膻中穴,在兩乳頭水準連線中點;取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等應張口等。

3、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又稱骨度法,即以骨節為主要標誌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並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準。但分部折寸的尺度應以患者本人的身材為依據,如把腕橫紋至肘橫紋之間作十二寸,腋橫紋至肘橫紋作九寸,前髮際至後髮際作十二寸等。

4、指寸取穴法:是在骨度分寸和體表標誌法的基礎上,以施術者本人的手指作測量標準來找穴位的一種方法,比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還有橫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環指、小指四指相並,以中指第M節為准,量取四橫指為3寸。

正面圖

穴位怎麼找

穴位怎麼找

穴位怎麼找

後面圖

指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節的長度為1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時,中節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1寸。這種方法適用於四肢及脊背作橫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千金方》有說:“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於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即拇指指關節之橫度作為1寸。

(3)橫指同身寸又稱“一夫法”,也就是將示、中、環、小指相並,四橫指為一夫,即四橫指相並,以其中指第2節為准,量取四指之橫度作為3寸。此法多用於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橫寸。

指寸取穴法必須在骨度規定的基礎上運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骨度分寸與指寸在臨床應用中應該互相結合。

為了準確的找到經絡穴位,除了掌握以上一些基本方法外,由於人個體之間還會有差異,因此我們還要結合如下標準和某些穴位特點來取穴:一般正確的穴位多在骨的上下左右旁,或兩骨相接的關節部位凹陷中,或骨肌的中間,或兩肌的中間,很少在骨上或血管中,在骨旁側部位的經穴(腹部無骨處除外)可用拇指指尖掐之,如有酸麻如觸電般的感覺說明取穴正確。如無此感覺,只覺麻疼(有的數分鐘才感覺到酸麻)應加深或偏左偏右試之,如按壓對了穴位其效會立見,有的會緩慢見效,有的會在壓後較長時間見效。

寫在最後

肩井

2.按揉風池、拿捏勁肌

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在同側風池穴(頸後兩側凹陷處)其餘手指附在頭的兩側,由輕到重地按揉15次。將左(右)手上舉置於頸後,拇指放置於同側頸外側,其餘四指放在頸肌對側,雙手用力對合,將頸肌向上提起後放鬆,沿風池穴向下拿捏至大椎穴左右交替各15次。

功效:疏風散寒,開竅鎮痛,解痙止痛,調和氣血。

風池

3.按摩大椎

用左(右)手四指併攏放於上背部,用力反復按摩大椎穴(位於後頸部頸椎中最大椎體下方的空隙處)各30次,至局部發熱為佳,兩側交替進行。

功效:疏風散寒,活血通絡。

按摩大椎

4.掐揉合谷

將左(右)手拇指指尖放在另一手的合穀穴(即虎口處),拇指用力掐揉15次,雙手交替進行。

功效:疏風解表,開竅醒神。

掐揉合穀

5.提揉兩耳

用手提拉雙耳,然後揉搓,待耳發熱為止。

每日可自行施術1次,手法由輕漸重,以能忍耐為度。依法施術,一般1-2月即可見效。

頸椎病黑膏藥外敷療法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約80%的頸椎病都可以通過保守治療治“好”。

平樂正骨 黑膏藥

黑膏藥,是平樂正骨臨床使治療頸椎病的常用貼劑之一。貼敷感覺是:整體先涼後熱,20分鐘見效,持續發涼20分鐘然後發熱1-3個小時(各患者貼敷感覺、位置不同表現不同)。發涼時區患者首先感覺冰涼、舒適,其次刺激病症部分達到鎮痛效果。發熱時區能使患處快速止痛,並對患處活血化瘀,打通血脈從而使中藥成分快速有效吸收,最終達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止痛長期治療之效果。

將黑膏藥分別貼敷在大椎穴+關鍵疼痛部位,依據“透骨拔毒,以熱驅寒”的原理,貼敷在患處,熱力蒸騰不息,循環往復,宛如一股暖流周流全身,以熱驅寒,減少關節處寒涼疼痛。

服用藥物,要從消化系統迴圈作用於骨質,而且骨質血管非常少,服藥治療的作用並不明顯。大多數藥物是從營養神經出發,緩解疼痛。

因此藥物主要用於緩解疼痛、局部消炎消腫、放鬆肌肉治療,對繼發的局部軟組織勞損等療效較明確。對伴四肢無力或麻木患者,還可以使用神經營養藥物,促進受損神經恢復。

平樂郭氏正骨 ¥93 購買

穴位怎麼找

我們日常哪裡疼痛都會按一按,揉一揉。如果在疼痛的是好,依照病症,按摩相關的穴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可是我們找到相關穴位是一件有困難的時期,尤其是穴位尋找單位“寸”,該如何把握。這個寸可不是我們日常計量單位的那個“寸”。

穴位怎麼找

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下面來分別介紹:

1、經驗取穴法(即簡易取穴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1橫紋上為勞宮穴等。

2、體表標誌法:根據人體的一些自然條件來作定穴的一種標準。分為固定標誌和活動標誌兩類,以體表某些標誌如五官、毛髮、指甲、乳頭、肚臍或關節、肌肉等活動時產生的孔隙,凹陷等來作為依據,去找穴位,這樣的取穴方法就是體表標誌法。通常比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穴,在兩眉中間;膻中穴,在兩乳頭水準連線中點;取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等應張口等。

3、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又稱骨度法,即以骨節為主要標誌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並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準。但分部折寸的尺度應以患者本人的身材為依據,如把腕橫紋至肘橫紋之間作十二寸,腋橫紋至肘橫紋作九寸,前髮際至後髮際作十二寸等。

4、指寸取穴法:是在骨度分寸和體表標誌法的基礎上,以施術者本人的手指作測量標準來找穴位的一種方法,比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還有橫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環指、小指四指相並,以中指第M節為准,量取四橫指為3寸。

正面圖

穴位怎麼找

穴位怎麼找

穴位怎麼找

後面圖

指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節的長度為1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時,中節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1寸。這種方法適用於四肢及脊背作橫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千金方》有說:“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於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即拇指指關節之橫度作為1寸。

(3)橫指同身寸又稱“一夫法”,也就是將示、中、環、小指相並,四橫指為一夫,即四橫指相並,以其中指第2節為准,量取四指之橫度作為3寸。此法多用於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橫寸。

指寸取穴法必須在骨度規定的基礎上運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骨度分寸與指寸在臨床應用中應該互相結合。

為了準確的找到經絡穴位,除了掌握以上一些基本方法外,由於人個體之間還會有差異,因此我們還要結合如下標準和某些穴位特點來取穴:一般正確的穴位多在骨的上下左右旁,或兩骨相接的關節部位凹陷中,或骨肌的中間,或兩肌的中間,很少在骨上或血管中,在骨旁側部位的經穴(腹部無骨處除外)可用拇指指尖掐之,如有酸麻如觸電般的感覺說明取穴正確。如無此感覺,只覺麻疼(有的數分鐘才感覺到酸麻)應加深或偏左偏右試之,如按壓對了穴位其效會立見,有的會緩慢見效,有的會在壓後較長時間見效。

寫在最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