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微視頻|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正定篇

在陝北, 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 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 他實現了改善農民生活的承諾;在80年代末的寧德, 他說“當官不要想發財”。 跟隨央視原創微視頻, 一起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

張銀耀:我在正定採訪習近平同志, 到現在已經33年了。 在1984年, 我們第一次見面, 第一次見到習近平同志是4月17號。

解說:上世紀70年代, 正定縣當時是全國有名的農業學大寨先進縣, 是北方地區糧食生產最早“上綱要”(畝產400斤)、“過黃河”(畝產500斤)、“跨長江”(畝產800斤)的縣, 曾以我國北方糧食高產縣而名揚一時。 頭戴高產的帽子, 其實很多人家連溫飽都沒有解決。

趙德潤(71歲,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高產縣”被認為是個桂冠, 是個政績, 老百姓的日子還是很窮的, 有時候口糧不夠需要到其他縣買高價糧。 當時徵購任務是7600萬斤, 他這個縣的人口40萬, 平均每個人給國家貢獻190斤, 後來有一個縣委副書記呂玉蘭,

兩人對農業都非常熟悉。 他們就商量向這個國家提出來, 能夠減賦, 給農民減負。

程寶懷(時任正定縣縣長):近平同志跟我說了, 他說老程, 這個實事求是, 這是党的光榮傳統。 這兩個人就給中央寫了個信, 反映了這個高徵購問題。

趙德潤:最後這個, 國家給減掉了2800萬斤。 這對正定來說是一個減負。

解說:如何讓正定人民儘快富起來, 是習近平一直思考的事情。 1981年底正定縣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錢, 農民辛苦幹一年, 連買油鹽醬醋的錢都不夠。

趙德潤(71歲,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談到要有規劃, 要摸清正定經濟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改變過去的盲人騎瞎馬, 朝令夕改, 改變這種狀況。 因為我採訪接觸很多縣委書記,

我感覺這個31歲的縣委書記不一般, 他對正定的治理, 我感覺他, 不是光從正定的角度考慮, 他從全國的眼光來看正定。 你比如說他講要背靠大樹好乘涼, 那大樹是什麼, 大樹就是專家學者。

解說:1983年初, 在習近平的主持下, 縣委縣政府出臺《招賢納士九條規定》,

刊登在河北日報頭版頭條上, 吸引眾多有志之士自願來到正定。 習近平還親筆書信給全國各行各業的一百位知名專家、學者、教授, 寫去一封封熱情洋溢的邀請信。 願意來到正定, 為正定發展貢獻智慧的專家很多,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經濟學家于光遠, 河北化工學院名譽院長, 老教育家潘承孝等專家學者。 當時世界著名的眼科專家張曉樓, 不顧年事已高, 身有疾病, 多次帶著專家學者來正定培訓業務人員。 習近平同志根據正定的實際情況, 進行多方調查研究, 為正定經濟發展提出了一個發展戰略, 那就是走“半城郊型”的經濟發展之路。

趙德潤(71歲,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提出來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靠城吃城, 那麼就提出二十字方針, 叫投其所好, 供其所需, 取其所長, 補其所短, 應其所變。 今天看來二十字方針也相當棒。 你城市我就是為你服務的, 你缺什麼我給你補, 包括這個種植、養殖, 後來發展起來以後, 對石家莊是一個很大的補充。

解說:事實證明,“半城郊型”經濟發展之路對於正定來說是正確的道路,是一個可持續性發展之路。

趙德潤:這實現了他自己承諾,他說就是要改善農民的生活。

習近平

我覺得我還是一個比較努力的人,還是一個能夠自己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為了一個目標去實施的人,而且現在還在繼續堅持著。我也希望我一輩子能夠堅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而這個事情我覺得不多,最多就是這麼一件事,我想就是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解說:事實證明,“半城郊型”經濟發展之路對於正定來說是正確的道路,是一個可持續性發展之路。

趙德潤:這實現了他自己承諾,他說就是要改善農民的生活。

習近平

我覺得我還是一個比較努力的人,還是一個能夠自己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為了一個目標去實施的人,而且現在還在繼續堅持著。我也希望我一輩子能夠堅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而這個事情我覺得不多,最多就是這麼一件事,我想就是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