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進一所名牌大學,真的很重要嗎?

進一所名牌大學, 特別是頂尖大學, 幾乎是每個人心靈深處的夢想。 但是, 這樣的夢想並非人人都能實現, 甚至殘酷地說, 絕大多數人的這一夢想根本無法實現。 那麼, 人們不禁要問:上名牌大學真的那麼重要?進不了名牌大學就不能有所作為嗎?回答是否定的。 因為——

或許重要的不是你們學校的牌子, 而是你自身是否努力向上

在美國, 凡是走正常程式申請入學的應屆高中畢業生, 在每年的二三月份, 無不在焦灼、期盼的等待中度過。 而在這份焦急的等待中, 渴望能夠進入頂尖大學, 無疑是引發人們焦慮的最重要原因。

最終能夠進入一流大學的人畢竟是少數, 而能夠進入像哈佛、斯坦福這樣頂尖大學的, 更是少之又少。 據統計, 哈佛大學連續七年錄取比例都在下降。 以2014年為例, 共有34295名高中生申請入學, 最終錄取的學生數為2023名, 比例僅為5.9%。 同時, 我們不能忘記的是, 去年全美大約有340萬畢業生。

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了一個疑問:上什麼樣的大學, 真的那麼重要嗎?對此,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尼在剛剛出版的著作中給出了響亮的回答:《你去哪裡上大學, 並不意味著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該書剛一問世, 就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華盛頓郵報》更是用了“忘掉哈佛與斯坦福吧, 在哪裡上大學真的沒那麼重要”這樣醒目的標題加以報導。

在這本書中, 布魯尼給出了大量的例子, 用了很長的篇幅講述了美國各個年齡段以及各個領域中成功者的故事, 而這些成功人士並沒有從名牌大學獲得過學位。

布魯尼給出的一個頗具說服力的例子是, 他調查了《財富》所排列的世界500強企業中的前100名,

在所有美國出生的CEO中, 僅有30%的人進入的是美國常青藤盟校或者同類高水準的一流大學。 比如, 華特—迪士尼公司的CEO艾格就畢業於一所小的文理學院伊薩卡學院, 而且他本人也沒有像其他高管那樣去讀一個MBA。

進入名牌大學或許能夠在自己未來的履歷上增添一些教育世家的譜系, 看上去引人注目。 但在布魯尼看來, 不應該僅只是去考慮進入“名校”, 而是認真考慮進入“適合自己的那所高校”,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大公司最喜歡錄用哪些大學的畢業生?

布魯尼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究竟是誰在追求“名校效應”?在他看來, 對頂尖高校最為迷戀者, 首先是家長。 他說, 這類家長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未來激烈競爭中佔有優勢者, 他們迫切希望孩子能夠進入名校從而占得先機。

對這些家長的殷切期望, 布魯尼表示理解。 而第二類家長, 在布魯尼看來, 不過是追求個人的虛榮而已, 如果孩子能夠進入名校, 家長會覺得很有面子。

其次, 關心學生進入名校的就是老師了。 在美國, 主要是指那些在高中專門為學生提供入學幫助的輔導員。 因為職責所限, 特別在美國的私立高中, 有多少人進入一流大學是衡量他們工作的重要標準, 也成為他們可供炫耀的資本。

那麼, 如何才能改變人們癡迷於名校的現狀呢?布魯尼提出,或許改變可以從雇主那裡開始。在過去,雇主總是願意招聘那些名校畢業生,但現在情況已經有所轉變。

布魯尼採訪了不少雇主和風險投資人,聽取他們所認為的最佳員工的意見和建議。這些人都告訴布魯尼,他們最關心的是一個應聘者的經驗,而不是他們畢業于哪所大學。

而這一結論與《華爾街日報》在2010年9月13日所發佈的一個調查相吻合。那份調查的問題很簡單:招聘者在招收新聘人員時,更願意招收哪所大學的畢業生,並由此形成了一個招聘者眼中的大學排行榜。

在這份大學排行榜中,位居前五名的分別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德克薩斯農工大學、伊利諾大學、普渡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這些全部是公立大學。它們雖然都是很好的大學,但卻既非常青藤盟校,也非通常意義上的一流大學。這些大學大都有很多分校,即便是它們當中最好的分校,在全美的排名也都在40名開外。

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週刊2015年最新的大學排行榜為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派克校區位列全美第48名,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卡城校區名列第68名,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位列第42名,普渡大學西拉法耶校區第62名,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坦普校區位列第129名。這一資料實際顛覆了人們想像中的“進入好大學,就意味著會有好工作”這一觀念。

人的價值並非有大學決定

在布魯尼看來,“名校效應”實際上給予了那些十七八歲的孩子意想不到的壓力,因此這裡的最大受害者還是學生本人。

2014年,布魯尼在普林斯頓大學開設了一門課,為此作了一線的調查。在頂尖大學中,很多學生把生活看作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仿佛是一個又一個的鐵環在等待著你跳進跳出,而進入頂尖大學就是其中之一。

布魯尼表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名校競爭當中,然後又把精力投入到下一個競爭——如何找到工作之中,反倒恰恰忘記了應該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學四年最值得去做的事情上。

誰也無法否認,一所名牌大學能夠給予畢業生很多無形的資源,但更不會有人反對,唯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畢業生,經年之後才能使一所大學成為名校。換句話說,無論在哪所大學,你都需要努力。

而被名牌大學拒絕、進入了非一流大學的人,或許更該如此。正如《華盛頓郵報》在報導中所說,有一個人曾經申請普林斯頓大學被拒,後來進入了北密西根大學——這所大學的排名在全美200名之外。但他經過個人努力,成為星巴克的CEO——他就是舒爾茨。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哪怕你曾經被名牌大學拒之門外,只要你足夠優秀,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夢想,無論上什麼大學,未來都能事業有成。

期待更多內容,也可評論留言,或者關注考生查查網:www.51kscc.com

如何才能改變人們癡迷於名校的現狀呢?布魯尼提出,或許改變可以從雇主那裡開始。在過去,雇主總是願意招聘那些名校畢業生,但現在情況已經有所轉變。

布魯尼採訪了不少雇主和風險投資人,聽取他們所認為的最佳員工的意見和建議。這些人都告訴布魯尼,他們最關心的是一個應聘者的經驗,而不是他們畢業于哪所大學。

而這一結論與《華爾街日報》在2010年9月13日所發佈的一個調查相吻合。那份調查的問題很簡單:招聘者在招收新聘人員時,更願意招收哪所大學的畢業生,並由此形成了一個招聘者眼中的大學排行榜。

在這份大學排行榜中,位居前五名的分別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德克薩斯農工大學、伊利諾大學、普渡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這些全部是公立大學。它們雖然都是很好的大學,但卻既非常青藤盟校,也非通常意義上的一流大學。這些大學大都有很多分校,即便是它們當中最好的分校,在全美的排名也都在40名開外。

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週刊2015年最新的大學排行榜為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派克校區位列全美第48名,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卡城校區名列第68名,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位列第42名,普渡大學西拉法耶校區第62名,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坦普校區位列第129名。這一資料實際顛覆了人們想像中的“進入好大學,就意味著會有好工作”這一觀念。

人的價值並非有大學決定

在布魯尼看來,“名校效應”實際上給予了那些十七八歲的孩子意想不到的壓力,因此這裡的最大受害者還是學生本人。

2014年,布魯尼在普林斯頓大學開設了一門課,為此作了一線的調查。在頂尖大學中,很多學生把生活看作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仿佛是一個又一個的鐵環在等待著你跳進跳出,而進入頂尖大學就是其中之一。

布魯尼表示,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名校競爭當中,然後又把精力投入到下一個競爭——如何找到工作之中,反倒恰恰忘記了應該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學四年最值得去做的事情上。

誰也無法否認,一所名牌大學能夠給予畢業生很多無形的資源,但更不會有人反對,唯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畢業生,經年之後才能使一所大學成為名校。換句話說,無論在哪所大學,你都需要努力。

而被名牌大學拒絕、進入了非一流大學的人,或許更該如此。正如《華盛頓郵報》在報導中所說,有一個人曾經申請普林斯頓大學被拒,後來進入了北密西根大學——這所大學的排名在全美200名之外。但他經過個人努力,成為星巴克的CEO——他就是舒爾茨。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哪怕你曾經被名牌大學拒之門外,只要你足夠優秀,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夢想,無論上什麼大學,未來都能事業有成。

期待更多內容,也可評論留言,或者關注考生查查網:www.51kscc.com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