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綠色崛起的生態新城——蔡甸深化農村改革工作觀察

本文刊載於6月9日 《農民日報》第一版 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漢江古道, 知音故里。 春秋時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從這裡源遠流長。 當前, 一座見證中法友誼的生態新城正在這裡崛起。

這裡就是位於長江經濟帶和漢江生態經濟帶的關鍵節點, “迎來綠色崛起多重戰略機遇視窗”的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

蔡甸區三面環水, 山水資源豐富, 作為武漢市唯一省級生態區, 是武漢市的生態“綠肺”,

境內建有湖北省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

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對蔡甸區提出, 要高標準建設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 做好“法”字文章, 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全力打造智慧製造產業創新中心。

“蔡甸區要把握好重點,

擦亮名片, 利用現有生態等優勢拓展國際化招商視野。 ”武漢市市長萬勇表示, 蔡甸區動力和後勁不斷增強, 要充分挖掘潛力, 朝著既定目標扎實推進。

昔日漢陽古郡, 今日中法新城。 蔡甸區委書記、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管委會主任劉子清對記者說,

蔡甸區是傳統農業區和新興工業區, 蔡甸蓮藕、新農牛肉等特色農產品遠近聞名, 農業人口仍占全區常住人口的70%。 蔡甸將對標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的“三化大武漢”, 開展一系列深化農村改革的新動作促經濟發展, 爭當武漢深化改革先鋒, 實現綠色崛起。

讓蔡甸農村改革發展搭上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建設快車

“蔡甸區開展深化農村改革工作, 既有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建設的外因推動, 也有由傳統農業向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轉化的內因需求。 ”劉子清說。

蔡甸區擁有九真山、嵩陽山兩大國家級森林公園, 沉湖國際濕地、後官湖國家濕地公園等四大重要濕地, 28個重點湖泊和近百座山體, 構成武漢近郊最優質的生態空間。 發源于蔡甸的知音文化早已成為武漢城市人文精神之源、中國和諧社會歷史典範和世界文明交往的共同財富。 就在蔡甸後官湖區域及周邊3公里半徑範圍內, 法資企業和法籍人員高度集聚。 2014年3月, 在中法元首共同見證下, 中法雙方簽訂的政府間合作的國家級專案——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正式落戶蔡甸。

3年多來,該專案得到了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提出要“在友誼之城,建設生態之城”,攜手打造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並在聯合國巴黎世界氣候大會等國際化平臺上推介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一大批法資項目紛至遝來,為生態城綠色、開放、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除了蔡甸區優越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等優勢,讓中法生態新城具備了很好的先天條件。蔡甸區近年來的城鄉統籌農村改革成果同樣助力了生態城的落戶發展。目前,蔡甸區城鎮化率達63.2%,中法友誼大橋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成,城鄉一體化供水、美麗鄉村、宜居村莊等工程相繼開工建設。

可以說,生態城承載著蔡甸人的國家使命,也讓蔡甸農村改革具備國際視野,搭上快車。5月26日,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城市設計方案全球招標決出最優方案:建設“農旅雙環”共用型城市。意味著,今後生態城建設將會把現有村莊分為3類,分別進行改造、整治或拆遷,以農業和旅遊業方式留住農民,同時按農業旅遊業需求導向,用市場之手控制村莊建設。

“蔡甸區將搶抓機遇、主動作為,以生態城的建設發展引領全區發展。”劉子清表示,目前蔡甸區正在致力於強化產業支撐,優化產業佈局,統籌區域發展,著力綠色崛起的經濟增長板塊。

圍繞“市民下鄉”生態旅遊做好城鎮改革文章

一望無際的藍色薰衣草,法國國花鳶尾花熱情綻放,洋溢著法式風情的鐘樓、教堂等建築,如若不加提醒,可能以為闖進了油畫般的法蘭西小鎮,而這裡卻是在蔡甸區大集街,武漢首個花主題都市田園閑度假綜合體“花博匯”專案。從“五一”試開園到“六一”,遊客量達20多萬人次。

“花博匯大部分的建築是從進城農民的閒置農房改造而來,既解決了景區用地問題,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田園風光,還增加了村集體資產收益。”6月2日,蔡甸花博匯總經理許江向記者介紹說,這裡涵蓋了7個傳統村灣,項目建成後吸引幾批市民下鄉承租,已有民宿、文創、咖啡館、餐飲等各種業態入駐,曾經沒有人就業的農村,現在出現了用工荒。

前不久,武漢市出臺了鼓勵市民下鄉“黃金20條”,蔡甸區花博匯正是極響應這項政策的特色生態小鎮先鋒實踐專案。劉子清表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很多農村出現了“空心村”,房屋閒置、居民驟減,這是發展的必然,也是發展的遺憾。蔡甸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讓那些想在農村居住、養老、創業的市民都能走進農村。

近年來,蔡甸區堅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湧現了一批以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奓山星光村、國家級生態村創建試點村——索河梅池村等為代表的美麗村莊。

為把這些美麗村莊的“盆景”串聯成“風景”,蔡甸區集中連片進行美麗鄉村全域改造,構建出以主城為重點、產業新城為支撐、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為補充的新型城鎮體系,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全市前列。

劉子清認為,未來幾年,蔡甸將牢牢抓住行政中心東移契機,毗鄰武漢市區的蔡甸主城,將會與中法生態城融合連片發展;蔡甸東南部地區的產業新城,將以蔡甸經濟開發區為主體,帶動蔡甸中部地區,實現沌口、常福、奓山一體化發展;蔡甸區西南部的沉湖濕地保護區已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正在建設沉湖濕地國際旅遊度假區;實施索河鎮和玉賢鎮撤鎮設街改革,在有山有水有人文的蔡甸中西部,形成特色小鎮群。

打造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蔡甸版”

近年來,隨著農村集體資產總量不斷增加,蔡甸區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6年被湖北省確定為全省首批3個縣域試點之一,2017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單位。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事關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也關係到蔡甸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蔡甸區區長彭巧娣在全區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啟動會上說,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一攬子解決蔡甸區三農問題及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諸多矛盾的戰略舉措。

蔡甸從區到街鄉鎮到村,都成立了工作專班,各級黨組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因村制宜,規範運行,推進這項改革工作。

據介紹,到2016年底,蔡甸全區288個村全部完成清產核資、清人分類,核定農村集體帳面資產14.9億元,固定資產7億元,共確定集體成員4.5萬戶、15.3萬人。在此基礎上,蔡甸選擇9個重點村分類實施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

蔡甸區在集體經營性資產總量較大、收入較高的華林村等5個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成立了社區股份合作社,統一運營集體經營性資產;在集體淨資產量較小但資源性資產豐富的群力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統一運營集體資源性資產;在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為主的上獨山村等3個村,與有經營能力的企業合作發展規模經營,入股農戶獲得保底租金和股份分紅。

改革後,蔡甸區這9個試點村實現了集體經濟快速發展,2016年,總收入達到4500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260元。

5月25日,農業部經管司副司長、經管總站站長王樂君,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塗勝華在蔡甸區調研時表示,蔡甸區委、區政府對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重視程度高,推進力度大,工作進展快,總體態勢平穩,促進了農民增收,取得了很好效果,要為全省、全國改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整理:蔡甸之音

END

您點一個,就值5毛錢!

5毛也是愛

幫蔡甸君漲漲工資!

中法國際合作創新區、全國綠色發展先行區、國家城市可持續發展示範區、湖北對外開放新高地,武漢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

中法雙方簽訂的政府間合作的國家級專案——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正式落戶蔡甸。

3年多來,該專案得到了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提出要“在友誼之城,建設生態之城”,攜手打造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典範,並在聯合國巴黎世界氣候大會等國際化平臺上推介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一大批法資項目紛至遝來,為生態城綠色、開放、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除了蔡甸區優越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等優勢,讓中法生態新城具備了很好的先天條件。蔡甸區近年來的城鄉統籌農村改革成果同樣助力了生態城的落戶發展。目前,蔡甸區城鎮化率達63.2%,中法友誼大橋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成,城鄉一體化供水、美麗鄉村、宜居村莊等工程相繼開工建設。

可以說,生態城承載著蔡甸人的國家使命,也讓蔡甸農村改革具備國際視野,搭上快車。5月26日,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城市設計方案全球招標決出最優方案:建設“農旅雙環”共用型城市。意味著,今後生態城建設將會把現有村莊分為3類,分別進行改造、整治或拆遷,以農業和旅遊業方式留住農民,同時按農業旅遊業需求導向,用市場之手控制村莊建設。

“蔡甸區將搶抓機遇、主動作為,以生態城的建設發展引領全區發展。”劉子清表示,目前蔡甸區正在致力於強化產業支撐,優化產業佈局,統籌區域發展,著力綠色崛起的經濟增長板塊。

圍繞“市民下鄉”生態旅遊做好城鎮改革文章

一望無際的藍色薰衣草,法國國花鳶尾花熱情綻放,洋溢著法式風情的鐘樓、教堂等建築,如若不加提醒,可能以為闖進了油畫般的法蘭西小鎮,而這裡卻是在蔡甸區大集街,武漢首個花主題都市田園閑度假綜合體“花博匯”專案。從“五一”試開園到“六一”,遊客量達20多萬人次。

“花博匯大部分的建築是從進城農民的閒置農房改造而來,既解決了景區用地問題,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田園風光,還增加了村集體資產收益。”6月2日,蔡甸花博匯總經理許江向記者介紹說,這裡涵蓋了7個傳統村灣,項目建成後吸引幾批市民下鄉承租,已有民宿、文創、咖啡館、餐飲等各種業態入駐,曾經沒有人就業的農村,現在出現了用工荒。

前不久,武漢市出臺了鼓勵市民下鄉“黃金20條”,蔡甸區花博匯正是極響應這項政策的特色生態小鎮先鋒實踐專案。劉子清表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很多農村出現了“空心村”,房屋閒置、居民驟減,這是發展的必然,也是發展的遺憾。蔡甸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讓那些想在農村居住、養老、創業的市民都能走進農村。

近年來,蔡甸區堅持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湧現了一批以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奓山星光村、國家級生態村創建試點村——索河梅池村等為代表的美麗村莊。

為把這些美麗村莊的“盆景”串聯成“風景”,蔡甸區集中連片進行美麗鄉村全域改造,構建出以主城為重點、產業新城為支撐、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為補充的新型城鎮體系,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全市前列。

劉子清認為,未來幾年,蔡甸將牢牢抓住行政中心東移契機,毗鄰武漢市區的蔡甸主城,將會與中法生態城融合連片發展;蔡甸東南部地區的產業新城,將以蔡甸經濟開發區為主體,帶動蔡甸中部地區,實現沌口、常福、奓山一體化發展;蔡甸區西南部的沉湖濕地保護區已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正在建設沉湖濕地國際旅遊度假區;實施索河鎮和玉賢鎮撤鎮設街改革,在有山有水有人文的蔡甸中西部,形成特色小鎮群。

打造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蔡甸版”

近年來,隨著農村集體資產總量不斷增加,蔡甸區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6年被湖北省確定為全省首批3個縣域試點之一,2017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單位。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事關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也關係到蔡甸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蔡甸區區長彭巧娣在全區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啟動會上說,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一攬子解決蔡甸區三農問題及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諸多矛盾的戰略舉措。

蔡甸從區到街鄉鎮到村,都成立了工作專班,各級黨組織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因村制宜,規範運行,推進這項改革工作。

據介紹,到2016年底,蔡甸全區288個村全部完成清產核資、清人分類,核定農村集體帳面資產14.9億元,固定資產7億元,共確定集體成員4.5萬戶、15.3萬人。在此基礎上,蔡甸選擇9個重點村分類實施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

蔡甸區在集體經營性資產總量較大、收入較高的華林村等5個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成立了社區股份合作社,統一運營集體經營性資產;在集體淨資產量較小但資源性資產豐富的群力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統一運營集體資源性資產;在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為主的上獨山村等3個村,與有經營能力的企業合作發展規模經營,入股農戶獲得保底租金和股份分紅。

改革後,蔡甸區這9個試點村實現了集體經濟快速發展,2016年,總收入達到4500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260元。

5月25日,農業部經管司副司長、經管總站站長王樂君,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塗勝華在蔡甸區調研時表示,蔡甸區委、區政府對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工作重視程度高,推進力度大,工作進展快,總體態勢平穩,促進了農民增收,取得了很好效果,要為全省、全國改革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整理:蔡甸之音

END

您點一個,就值5毛錢!

5毛也是愛

幫蔡甸君漲漲工資!

中法國際合作創新區、全國綠色發展先行區、國家城市可持續發展示範區、湖北對外開放新高地,武漢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