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濟南,幾難?一個“大省份小省會”的突圍之戰

融山、泉、河、湖、城於一體的濟南, 千百年來就是大路通南北、大河貫東西的名城, 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歷代文人墨客多有詩賦稱頌。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 國內諸多城市日益被交通擁堵、霧霾、違章建築等“城市病”所困擾。 有著“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自然風貌的濟南, 也陷入了“滿城霧霾半城堵”的窘境。

更讓人警醒的是, 在近年來各省都市競相發展、日新月異的大變局中, 濟南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的經濟文化大省省會, 其城市首位度在全國各省會城市和15個副省級城市中均已靠後……

感慨著風光不再, 優越感與失落感同在的濟南人, 追趕心與超越心共懷, 瞄準“大、強、美、富、通”現代化省會城市的建設目標, 奮起直追, 突圍求變。

如今濟南, 究竟幾難?

◆破治“狹”之難: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濟南, 南依泰山, 北納黃河, 東西各有部分小山脈。 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地形, 把濟南造就成了以大明湖為中心、七十二名泉眾星捧月的千古泉城, 也使這座古城在向現代化城市演進的進程中四面局促。

因而, 濟南的城區格局、產業佈局長期以來主要依賴東拓西進的發展路徑, 並形成了如今東西長、南北窄的帶狀格局。 問起濟南中心城區有多大, 很多市民會說“東西長三十公里, 南北寬十三公里”;問起市區的主幹道,

幾乎所有濟南人都說經十路。

經十路東起章丘區雙山街道與普集鎮交界處, 西至長清區陳莊路口, 全程長達90公里, 僅門牌號就超過3萬個, 被戲稱為“世界上最長的路”。

濟南東西長、南北窄, 就像根油條;整個城市擁擠不堪, 就像一口油鍋。 幾百萬人每天這樣煎熬著, 生產、生活、生態都難以維繫。 從長遠來看, 城市建設不可能再東西向無限延伸, 而南部山區是城市的水源地和“綠肺”所在地, 必須堅持保護優先戰略。 對此, 濟南決策層已形成共識——未來的發展空間必須面向黃河實施北跨。

“這個北跨不是隨便越過去, 而是要通過‘攜河發展’, 讓黃河成為城市的內河。 ”山東省委副書記、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解釋說, “北跨”不僅是在城市管理層面破解交通擁堵的必然選擇,

更是在經濟發展層面解決產業佈局、產業轉移的重要決策。 未來, 濟南市將致力於打造1個主中心、1個副中心、5個次中心、12個地區中心和2個衛星城, 劃定城市邊界, 實現“精明增長”和組團發展, 實現城市的合理均衡發展。

“濟南濟南, 越擠越難。 只有跨過黃河去, 才能‘解放’全濟南。 ”濟南人充滿豪邁更充滿期待:走出“大明湖時代”, 轉身擁抱一個跨越發展的“黃河時代”。

這一轉身, 濟南驚豔了時光, 古城經越了千年。

◆破治“業”之難:從舊動能轉向新動能

作為經濟大省, 山東產業體系門類齊全、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三。 但同時, 高耗能、高排放產業比重偏重問題十分突出。 作為山東省會, 濟南的工業結構同樣偏重,

鋼鐵、冶金、化工、水泥、地煉等重工業雲集, 耗能多、污染大、產能過剩。

濟南工業有過輝煌, 輕騎、小鴨等老國有企業“五朵金花”曾家喻戶曉, 如今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卻相繼凋零。 此外, 民營經濟活力不強、縣域經濟實力偏弱, 成為制約濟南經濟發展的又一短板。

“去產能、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 產業難題成為濟南城市治理的一道必解之題。 ”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忠林說。

有舍才會有得。 始建於1958年的濟鋼, 是共和國締造的第一批地方骨幹鋼鐵企業, 高峰時年鋼產量位列全國行業前十名。 半個多世紀以來, 濟鋼為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但從去年末開始, 這家老鋼企陸續關停生產線, 向日照精品鋼鐵基地搬遷轉型。

目前, 全市累計搬遷改造和關停騰退工業企業40家, “瘦身”接近一半, 既去產能又去污染, 同時還釋放了城市發展空間。

變道才好換向。 濟南集中突破發展大資料與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製造與高端裝備、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十大產業, 部分已形成明顯的集群效應。 作為中國領先的雲計算、大資料服務商, 浪潮集團伺服器增量貢獻了全球伺服器總增量的35.6%, 為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提供IT產品和服務。 目前, 濟南軟體和資訊服務業企業已逾2500家。

轉型才能升級。 被譽為“國產重型汽車搖籃”的中國重汽, 2000年改革重組前瀕臨破產, 此後依靠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如今躋身世界重卡三強, 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就有33個國家和地區。 當傳統製造業邁向智慧製造,老樹也綻放出了新枝。

儘管新舊動能轉換仍在路上,但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正為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勃勃生機。去年,濟南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居山東省第一位,進出口總額增幅創近年來最高。

◆破治“堵”之難:從單一地面交通走向綜合立體交通

近年來,濟南的交通擁堵程度之高已“名聲在外”。高德地圖聯合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戴姆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等發佈的報告顯示,2016年,濟南以2.173的高峰擁堵延時指數成為全國“首堵”。

數字雖然冰冷,感觀卻很真實。不少開車的市民常說:“不堵車時,開車一小時,我們在經十路上;堵車時,開車兩小時甚至三小時,我們仍在經十路上。”

究其原因,濟南既受先天的地理條件制約,更有後天的路網規劃建設缺陷。

濟南市公安局副局長王宗岩分析,主城區快速路4條,主幹道76條,次幹道和支路共341條,其中東西貫穿道路僅有2條,道路承載力有限,無法滿足東西向長距離通行需求。同時,次幹道和支路“毛細血管”密度低、不通暢,又進一步加劇了主幹道擁堵。

此外,隨著城市的擴張,過去寄居於城市郊區的工業企業,如今也納入城區之中。企業原材料運輸和產成品進出,加之機動車保有量近5年70余萬的高速增長,城市交通運行壓力與日俱增。

通則不痛。一方面,濟南大力暢通“毛細血管”。僅今年之內,就將打通25條斷頭路、瓶頸路,實現良性“微循環”。同時,首批1.1萬輛共用單車投入使用,在交通矛盾突出、出行需求量大的老城區、景區和商業網點周邊等區域共布點600餘處,方便綠色出行。

另一方面,濟南彌補路網建設“欠帳”。目前,濟南城區快速路已竣工20公里,順河高架南延、二環西路南延等在建快速路總長達30公里。隨著今年底二環路快速路網全線通車後,城市擁堵問題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治堵,不僅要解燃眉之急,更要滿足長遠之需。濟南一改過去單一的平面交通發展思維,加快構建集地面、高架、地下、高速和高鐵等為一體的立體化交通。

濟南城市軌道交通R1線、R3線一期工程建設目前已全面提速,R2線開始動工。根據規劃,到2023年濟南將擁有8條地鐵線路。濟南人期盼了20多年的“地鐵時代”正在到來。同時,濟南加快公交專用道建設,著力打造公交專用道路網路,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

作為國家高鐵“八橫八縱”重要樞紐城市之一,京滬高鐵、膠濟城際鐵路等重要線路已從濟南穿城而過,石濟高鐵、鄭濟高鐵正在建設之中,“米字形”高鐵樞紐雛形已現。

儘管已成“首堵”,但市政府沒有為了短期內快速見效,而對本地車限號、限購和對外地車限牌。“這體現了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與大氣。”很多濟南市民和外來戶對城市交通改善頗有信心。

◆破治“霾”之難:從“大水漫灌”改向精准施策

“治霾與治堵、脫貧是當前濟南最大的民生工程,關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對於很多北方城市來說,霧霾成為近年來揮之不去的煩憂,濟南更是痛徹心扉。

2015年以來,在環保部公佈的全國74個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濟南一度成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的“常客”。

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侯魯健分析,濟南市地形總體南高北低,呈“淺碟”形。在不利氣象條件下,易造成污染物在山前“淺碟”區域彙聚,污染物不斷累積,導致市區空氣品質變差。

更為重要的是,濟南工業佈局不合理,工業結構偏重,主城區有鋼鐵、石化、水泥等產業,且以煤炭能源為主,污染物排放高。此外,汽車尾氣、工地揚塵等都是惡化空氣品質的主要因素。

據對全市最新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來源的解析,燃煤、工業生產、機動車、揚塵為主要來源,分別占29%、25%、22%、18%。基於這種精細分析,濟南市圍繞科學精准治霾,實施了治理大氣污染的“十大行動”。

找准靶心,抓住“牛鼻”。在濟南東部老工業區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一度聚集了90多家鋼鐵、冶金、化工等傳統重工業企業,且大中型居多。如今,已有40家企業搬遷改造和關停騰退,今年內還將完成16家重點工業企業的停產搬遷。

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濟南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處處長錢毅新說,2016年濟南在山東省率先完成131台35噸/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改造)任務;完成市區居民生活燃煤清潔化替代27.3萬戶,替代率達90%以上。

全民參與,共治共用。今年春節前夕,濟南市文明辦等發出“帶頭不放煙花爆竹”倡議,得到各界積極回應。春節假期,環衛工人清理煙花爆竹垃圾同比減少近六成; 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三成多,空氣品質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佳。

通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治霾初見成效。去年11月至今,濟南市已連續多月退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榜單。濟南市環保局局長侯翠榮介紹,這是自2013年1月環保部發佈74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以來,濟南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的最好成績,但治霾仍需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破治“亂”之難:從“髒亂差”奔向“美富強”

“占道經營、超門頭經營之猖獗令人震驚,違章建築之多令人震驚,環境衛生之髒亂差令人震驚……為什麼一個省會城市、一個副省級城市、一個歷史文化古城會管理成這個樣子?”

一名外地普通公務員致信濟南市領導,痛陳省城濟南的三大市容亂象。去年12月1日,在濟南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上,這封信被分發給每一位參會幹部。濟南也由此拉開了史上最大規模、最大力度的拆違拆臨攻堅大幕。

打鐵先需自身硬,先公後私,拆出公平正義。濟南市堅持“先政府後個人,先黨員後群眾”的原則,對違建分批陽光公示,對未在規定時間內拆除完畢的涉“公”違法建設,採取約談、通報批評、組織處理等措施。

在近日召開的一次濟南市領導幹部會議上,曆下區東部新城中央商務區管委會、天橋區交警大隊、天橋區園林綠化局等8家單位和個人,因在拆違拆臨中瞞報自家違建被公開點名,隨後9名幹部被問責通報。

違法成本低是導致違建層出不窮、屢拆屢建的主要原因。位於濟南市旅遊路的國華東方美郡高檔別墅區,2008年交房至今,不少業主私建“樓外樓”,甚至將公共區域改成私家花園。據統計,311戶業主中有261戶房屋存在違建問題,成為拆違攻堅中的一塊“硬骨頭”。

部門聯動懲戒,敢於動真碰硬。今年1月,濟南市金融、工商、建委、規劃等6部門建立聯動懲戒機制,明確規定拒不拆除違法建築的企業和個人將被納入誠信系統“黑名單”,在貸款、企業註冊、商品房買賣等方面處處受限。

這一系列懲戒組合拳,帶來巨大震懾力。市中區區委書記宋永祥說,目前國華東方美郡所有違建業主正在進行自拆、承諾自拆或整改,困擾多年的拆違難題迎刃而解。這一聯合懲戒的拆違新模式已在全市推廣。

拆違拆臨不僅讓城市更美,更拆出了良好風氣。濟南市城管執法局局長呂燦華說,黨風帶動政風,政風帶動民風,今年全市已拆除1522萬平方米違建、1萬多處違法戶外廣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近期,山東省委、省政府新任主要領導在濟南調研時強調,要全力支援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的現代化省會城市。濟南的幹部群眾正以背水一戰、奮起急追的務實之舉,力爭在較短時間內甩掉“髒亂差”,實現城市環境大改善、城市形象大提升。

◆破治“庸”之難:從“小成即滿”投向奮進趕超

濟南是文化大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深受孔孟文化薰陶。但隨著外界思想的不斷解放,相當一部分濟南幹部開始顯得中庸守成有餘,開拓創新不足。比之於諸多顯性的城市治理難題,治“庸”才是橫亙在濟南奮進趕超路途上的一道更大的隱性難題。

其實,濟南在百年前就有敢為人先的開放之舉。1904年,濟南作為內陸城市第一個自請開埠,主動吸納域外經濟文明。這在山東乃至中國歷史上都不啻為一種別開生面的創舉。

鬥轉星移百年後,濟南陷入了“大省份小省會”的尷尬境地:去年山東省經濟總量位列全國三甲;在中國城市GDP百強名單中,山東有15個城市入圍,數量雄居全國榜首,可謂名副其實的“大省份”。

相比之下,濟南GDP占全省比例不足10%。從全國來看,2016年濟南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GDP排名第11位;在27個省會城市中,濟南省會首位度(省會城市GDP/非省會城市中經濟規模最大城市GDP)排名倒數第一,可謂不折不扣的“小省會”。

部分幹部眼界不寬、境界不高,沉浸在“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的光環中,沾沾自喜、自娛自樂,染上了“自以為是”的頑疾,自我封閉,自我陶醉,以自我為中心……濟南市的決策層反思發現,城市病的“病灶”還在於人。

有些幹部把平庸當成中庸,把小成即滿當成小富即安;一些“擺拍式”幹部滿足于開過會、講過話、發過文、批過示;還有的“哼著小曲喝著酒、等待船到碼頭車到站”,不急不幹……對此,濟南市的領導層不斷發出批評、警示。

2015年以來,濟南市掀起轟轟烈烈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旗幟鮮明地反對不作為、亂作為、假作為,反對擼起袖子不幹活,大力宣導真幹、實幹、快幹。

今年5月,濟南市“史上最大規模”黨政考察團專門赴杭州、合肥和鄭州等地考察學習,對標先進、尋找差距。“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們在比較中看到了濟南不夠大、不夠強、不夠美。”考察活動讓濟南的幹部眼見為實、感慨不已。

找准方位座標,做好佈局謀篇。濟南定下新目標:依託連接長三角、京津冀、中原經濟區等區位優勢,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打造與山東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相適應的現代泉城。

打破故步自封,重在開放創新。濟南定下新舉措:以“放管服”改革為突破口,創建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以獲批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城市為契機,確定公共服務、行政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的125項改革措施,加快簡政放權,再造開放型經濟“濟南模式”。

彙聚智慧勇氣,激勵幹事創業。濟南定下新規矩:在全國率先“破冰”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目前已出臺支持黨員幹部幹事創業容錯、糾錯、防錯和誣告陷害信訪舉報行為查核處理4個實施辦法,為敢於擔當者“兜住底”,讓敢於負責者“無牽掛”;探索制定出臺正向激勵機制,重點從政治、生活、精神和經濟四個方面完善激勵政策,讓實幹者得實惠。

不經滄桑,何來巨變?

作為經濟文化大省的山東,在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的格局中有著重要的角色擔當;作為經濟文化大省的省會,濟南正彙聚全省之力,著眼全國大局,邁出“千年一跨”。

當傳統製造業邁向智慧製造,老樹也綻放出了新枝。

儘管新舊動能轉換仍在路上,但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產業集群,正為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勃勃生機。去年,濟南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居山東省第一位,進出口總額增幅創近年來最高。

◆破治“堵”之難:從單一地面交通走向綜合立體交通

近年來,濟南的交通擁堵程度之高已“名聲在外”。高德地圖聯合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戴姆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等發佈的報告顯示,2016年,濟南以2.173的高峰擁堵延時指數成為全國“首堵”。

數字雖然冰冷,感觀卻很真實。不少開車的市民常說:“不堵車時,開車一小時,我們在經十路上;堵車時,開車兩小時甚至三小時,我們仍在經十路上。”

究其原因,濟南既受先天的地理條件制約,更有後天的路網規劃建設缺陷。

濟南市公安局副局長王宗岩分析,主城區快速路4條,主幹道76條,次幹道和支路共341條,其中東西貫穿道路僅有2條,道路承載力有限,無法滿足東西向長距離通行需求。同時,次幹道和支路“毛細血管”密度低、不通暢,又進一步加劇了主幹道擁堵。

此外,隨著城市的擴張,過去寄居於城市郊區的工業企業,如今也納入城區之中。企業原材料運輸和產成品進出,加之機動車保有量近5年70余萬的高速增長,城市交通運行壓力與日俱增。

通則不痛。一方面,濟南大力暢通“毛細血管”。僅今年之內,就將打通25條斷頭路、瓶頸路,實現良性“微循環”。同時,首批1.1萬輛共用單車投入使用,在交通矛盾突出、出行需求量大的老城區、景區和商業網點周邊等區域共布點600餘處,方便綠色出行。

另一方面,濟南彌補路網建設“欠帳”。目前,濟南城區快速路已竣工20公里,順河高架南延、二環西路南延等在建快速路總長達30公里。隨著今年底二環路快速路網全線通車後,城市擁堵問題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治堵,不僅要解燃眉之急,更要滿足長遠之需。濟南一改過去單一的平面交通發展思維,加快構建集地面、高架、地下、高速和高鐵等為一體的立體化交通。

濟南城市軌道交通R1線、R3線一期工程建設目前已全面提速,R2線開始動工。根據規劃,到2023年濟南將擁有8條地鐵線路。濟南人期盼了20多年的“地鐵時代”正在到來。同時,濟南加快公交專用道建設,著力打造公交專用道路網路,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

作為國家高鐵“八橫八縱”重要樞紐城市之一,京滬高鐵、膠濟城際鐵路等重要線路已從濟南穿城而過,石濟高鐵、鄭濟高鐵正在建設之中,“米字形”高鐵樞紐雛形已現。

儘管已成“首堵”,但市政府沒有為了短期內快速見效,而對本地車限號、限購和對外地車限牌。“這體現了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與大氣。”很多濟南市民和外來戶對城市交通改善頗有信心。

◆破治“霾”之難:從“大水漫灌”改向精准施策

“治霾與治堵、脫貧是當前濟南最大的民生工程,關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對於很多北方城市來說,霧霾成為近年來揮之不去的煩憂,濟南更是痛徹心扉。

2015年以來,在環保部公佈的全國74個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濟南一度成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的“常客”。

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侯魯健分析,濟南市地形總體南高北低,呈“淺碟”形。在不利氣象條件下,易造成污染物在山前“淺碟”區域彙聚,污染物不斷累積,導致市區空氣品質變差。

更為重要的是,濟南工業佈局不合理,工業結構偏重,主城區有鋼鐵、石化、水泥等產業,且以煤炭能源為主,污染物排放高。此外,汽車尾氣、工地揚塵等都是惡化空氣品質的主要因素。

據對全市最新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來源的解析,燃煤、工業生產、機動車、揚塵為主要來源,分別占29%、25%、22%、18%。基於這種精細分析,濟南市圍繞科學精准治霾,實施了治理大氣污染的“十大行動”。

找准靶心,抓住“牛鼻”。在濟南東部老工業區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一度聚集了90多家鋼鐵、冶金、化工等傳統重工業企業,且大中型居多。如今,已有40家企業搬遷改造和關停騰退,今年內還將完成16家重點工業企業的停產搬遷。

綜合施策,標本兼治。濟南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處處長錢毅新說,2016年濟南在山東省率先完成131台35噸/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改造)任務;完成市區居民生活燃煤清潔化替代27.3萬戶,替代率達90%以上。

全民參與,共治共用。今年春節前夕,濟南市文明辦等發出“帶頭不放煙花爆竹”倡議,得到各界積極回應。春節假期,環衛工人清理煙花爆竹垃圾同比減少近六成; 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三成多,空氣品質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佳。

通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治霾初見成效。去年11月至今,濟南市已連續多月退出“全國十大污染城市”榜單。濟南市環保局局長侯翠榮介紹,這是自2013年1月環保部發佈74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以來,濟南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的最好成績,但治霾仍需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破治“亂”之難:從“髒亂差”奔向“美富強”

“占道經營、超門頭經營之猖獗令人震驚,違章建築之多令人震驚,環境衛生之髒亂差令人震驚……為什麼一個省會城市、一個副省級城市、一個歷史文化古城會管理成這個樣子?”

一名外地普通公務員致信濟南市領導,痛陳省城濟南的三大市容亂象。去年12月1日,在濟南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議上,這封信被分發給每一位參會幹部。濟南也由此拉開了史上最大規模、最大力度的拆違拆臨攻堅大幕。

打鐵先需自身硬,先公後私,拆出公平正義。濟南市堅持“先政府後個人,先黨員後群眾”的原則,對違建分批陽光公示,對未在規定時間內拆除完畢的涉“公”違法建設,採取約談、通報批評、組織處理等措施。

在近日召開的一次濟南市領導幹部會議上,曆下區東部新城中央商務區管委會、天橋區交警大隊、天橋區園林綠化局等8家單位和個人,因在拆違拆臨中瞞報自家違建被公開點名,隨後9名幹部被問責通報。

違法成本低是導致違建層出不窮、屢拆屢建的主要原因。位於濟南市旅遊路的國華東方美郡高檔別墅區,2008年交房至今,不少業主私建“樓外樓”,甚至將公共區域改成私家花園。據統計,311戶業主中有261戶房屋存在違建問題,成為拆違攻堅中的一塊“硬骨頭”。

部門聯動懲戒,敢於動真碰硬。今年1月,濟南市金融、工商、建委、規劃等6部門建立聯動懲戒機制,明確規定拒不拆除違法建築的企業和個人將被納入誠信系統“黑名單”,在貸款、企業註冊、商品房買賣等方面處處受限。

這一系列懲戒組合拳,帶來巨大震懾力。市中區區委書記宋永祥說,目前國華東方美郡所有違建業主正在進行自拆、承諾自拆或整改,困擾多年的拆違難題迎刃而解。這一聯合懲戒的拆違新模式已在全市推廣。

拆違拆臨不僅讓城市更美,更拆出了良好風氣。濟南市城管執法局局長呂燦華說,黨風帶動政風,政風帶動民風,今年全市已拆除1522萬平方米違建、1萬多處違法戶外廣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而這僅僅只是開始。

近期,山東省委、省政府新任主要領導在濟南調研時強調,要全力支援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的現代化省會城市。濟南的幹部群眾正以背水一戰、奮起急追的務實之舉,力爭在較短時間內甩掉“髒亂差”,實現城市環境大改善、城市形象大提升。

◆破治“庸”之難:從“小成即滿”投向奮進趕超

濟南是文化大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深受孔孟文化薰陶。但隨著外界思想的不斷解放,相當一部分濟南幹部開始顯得中庸守成有餘,開拓創新不足。比之於諸多顯性的城市治理難題,治“庸”才是橫亙在濟南奮進趕超路途上的一道更大的隱性難題。

其實,濟南在百年前就有敢為人先的開放之舉。1904年,濟南作為內陸城市第一個自請開埠,主動吸納域外經濟文明。這在山東乃至中國歷史上都不啻為一種別開生面的創舉。

鬥轉星移百年後,濟南陷入了“大省份小省會”的尷尬境地:去年山東省經濟總量位列全國三甲;在中國城市GDP百強名單中,山東有15個城市入圍,數量雄居全國榜首,可謂名副其實的“大省份”。

相比之下,濟南GDP占全省比例不足10%。從全國來看,2016年濟南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GDP排名第11位;在27個省會城市中,濟南省會首位度(省會城市GDP/非省會城市中經濟規模最大城市GDP)排名倒數第一,可謂不折不扣的“小省會”。

部分幹部眼界不寬、境界不高,沉浸在“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的光環中,沾沾自喜、自娛自樂,染上了“自以為是”的頑疾,自我封閉,自我陶醉,以自我為中心……濟南市的決策層反思發現,城市病的“病灶”還在於人。

有些幹部把平庸當成中庸,把小成即滿當成小富即安;一些“擺拍式”幹部滿足于開過會、講過話、發過文、批過示;還有的“哼著小曲喝著酒、等待船到碼頭車到站”,不急不幹……對此,濟南市的領導層不斷發出批評、警示。

2015年以來,濟南市掀起轟轟烈烈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旗幟鮮明地反對不作為、亂作為、假作為,反對擼起袖子不幹活,大力宣導真幹、實幹、快幹。

今年5月,濟南市“史上最大規模”黨政考察團專門赴杭州、合肥和鄭州等地考察學習,對標先進、尋找差距。“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們在比較中看到了濟南不夠大、不夠強、不夠美。”考察活動讓濟南的幹部眼見為實、感慨不已。

找准方位座標,做好佈局謀篇。濟南定下新目標:依託連接長三角、京津冀、中原經濟區等區位優勢,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打造與山東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相適應的現代泉城。

打破故步自封,重在開放創新。濟南定下新舉措:以“放管服”改革為突破口,創建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以獲批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城市為契機,確定公共服務、行政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的125項改革措施,加快簡政放權,再造開放型經濟“濟南模式”。

彙聚智慧勇氣,激勵幹事創業。濟南定下新規矩:在全國率先“破冰”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目前已出臺支持黨員幹部幹事創業容錯、糾錯、防錯和誣告陷害信訪舉報行為查核處理4個實施辦法,為敢於擔當者“兜住底”,讓敢於負責者“無牽掛”;探索制定出臺正向激勵機制,重點從政治、生活、精神和經濟四個方面完善激勵政策,讓實幹者得實惠。

不經滄桑,何來巨變?

作為經濟文化大省的山東,在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的格局中有著重要的角色擔當;作為經濟文化大省的省會,濟南正彙聚全省之力,著眼全國大局,邁出“千年一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