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童年的恥辱,一輩子也擺脫不了?

被很多家長吐槽“出格”、“尺度太大”、“讓人臉紅”的小學性教育教材圖片, 這幾天傳遍了網路, 菠菜們都看過了吧?

你們怎麼看?

波叔覺得一點問題都沒有。

瞭解自己, 瞭解身體, 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要學習的重要部分。

很多知識都得在成長的一開始就向孩子提供學習的機會。 就像性教育, 從孩子懂事, 直至成人, 每個成長階段都有與之相符合的性教育內容和方式。

有人說, 小時候老師連《生理衛生》課本都不肯講, 還不是照樣長大?等孩子自己去摸索吧。

性教育可以“教育不夠、實踐來湊”, 可有一些最基本的認知和技能, 一旦錯過學習的最佳時機, 就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終生遺憾。

以為波叔聳人聽聞?

那波叔就講一樁曾經震驚全美的虐童案吧。

一個小女孩, 從出生起到13歲, 一直被囚禁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 從來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 也沒有接觸過外面的人。

被社工發現的時候, 13歲的她根本不像一個“人”:

不會說話, 只能發出嬰兒般呀呀囈語;

指甲鋒利得像野獸一樣, 手腳根本伸不直, 更不要說走路;

眼神飄忽浮離, 口水不斷地往外流;

不會上廁所, 屎尿都拉到身上, 全身都是臭烘烘的。

她的真實名字, 鮮有人知, 但她有一個化名, 叫做——

吉妮·威利(Genie Wiley)

吉妮·威利

生於1957年的吉妮在家中排行老四, 父親克拉克·威利(Clark Wiley)是一個對孩子毫無愛意的人。

老大, 吉妮的姐姐剛出生兩個月的時候, 因為哭個不停, 被克拉克一把扔進車房, 不久之後就離開了人世;

老二出生沒多久也夭折了;

老三約翰·威利(John Wiley), 從小被克拉克暴打, 3歲多就被奶奶接走撫養。

克拉克·威利

14個月的時候, 吉妮非常瘦小, 家裡人帶她去做檢查, 醫生懷疑吉妮的智力可能會比同齡人遲鈍。

克拉克誤解了醫生的意思, 以為這孩子天生智力有問題。 這成了向來不喜歡孩子的克拉克心中的一根刺。

既然有智力缺陷, 那就不要讓她出來丟人了——他把吉妮關進了一間臥室。

吉妮被軟禁的房間

這就是所謂的保護和管制。

小黑屋裡, 除了一張用漁網編成的嬰兒床、一個便盆, 剩下的, 就是漫無邊際的黑暗和絕望。

吉妮全身只圍著一條尿布, 克拉克用自己做的套具, 套在尿布外面, 把女兒直接綁在便盆上, 要拉就直接拉, 一天24小時, 別想自由活動哪怕一秒鐘。

到了夜晚, 他就把女兒的手腳綁死, 然後扔進睡袋。

心情好的時候, 克拉克偶爾會給吉妮喂點牛奶和麥片;心情不好的時候, 吉妮不但吃不飽, 還得挨板子。

在家裡, 沒人敢大聲說話, 因為克拉克是一個對聲音極其敏感的人, 只要有人說話聲大一點, 他就會大發雷霆。

連對不懂事的吉妮也不例外。一旦吉妮哭起來,或者發出其他的聲音,克拉克就會破口大駡。

約翰說:

他像狗一樣向她咆哮。

於是,整個家永遠籠罩在一片可怕的寂靜之中,時而會爆發男主人歇斯底里的吼叫。

她媽媽呢?就不能管管?

吉妮的媽媽愛琳(Irene Wiley)也無能為力。

在一次爭吵中,愛琳遭到丈夫的毒打,導致視網膜脫落,眼睛接近失明狀態。從那時候開始,她只能對丈夫言聽計從,克拉克說向東,她絕不敢向西。

但母性是人的本能。愛琳當然知道自己的女兒不應該有這樣的遭遇。有時候,趁著丈夫外出或者睡著的時候,她會偷偷把食物喂給吉妮,看著吃飽後的吉妮睡著,暫時忘卻遭受的痛苦。

吃不飽、穿不暖、聽不到家人的說話聲、不能跟外界交流……吉妮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階段,就這樣被迫在滿屋的黑暗和恐怖中度過。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而思維的發展離不開語言的發展。

心理學家認為,從1歲開始,嬰兒就可以理解語言,可以對外界的對話做出反應;2至4歲是學說話的最佳時期,在與外界的交流之中,詞彙量、語法、說話邏輯等方面會迅速發展。

但是,正好處於這個階段的吉妮,卻一直被關在房子裡,聽不到家人的說話聲,沒有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既沒有輸入,也沒有輸出。

就這樣,她永遠地喪失了語言習得能力。

即使後來她掌握了不少單詞,但依然沒法通過語法,把單詞串成句子。

也正是因為如此,她沒有辦法像大多數人一樣,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維。

她的腦子裡也是一片混亂。

這和天生的啞巴不一樣。如果沒有吉妮這種特殊經歷,一般人無論如何都會擁有和他人接觸、和外界溝通的機會。即使是啞巴,也能形成正常的思維。

這個慘絕人寰的悲劇一直持續到1970年。

那一年的10月,忍氣吞聲幾十年的愛琳跟丈夫吵了一架。在這之後,趁著克拉克外出買東西,愛琳獨自離開了房子,回了娘家。

跟父母相處的3個星期中,她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想起了仍然處在禁錮之中的女兒。

母親、吉妮和約翰

人一直生活在不幸之中,久而久之會習以為常,但如果讓她重新體會到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正常的生活,哪怕只有短暫的幾天,她就不可能再回到過去。

11月4日,回到家裡的愛琳終於找到機會,帶著女兒逃離住所,向加利福尼亞州相關機構尋求幫助。

這個只有26公斤、佝僂著腰、雙手像兔子一樣彎著胸前、嘴裡不斷發出咿咿呀呀聲音的小女孩,引起了社工們的注意。

吉妮隨即被送進洛杉磯兒童醫院。

這個看上去只有6、7歲的小女孩,其實已經13歲了。她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智力水準只相當於1歲的嬰兒。

成長發育、語言習得、人際交往等基本生存能力,吉妮全都不具備。

13歲的豆蔻年華,本該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一樣,充滿活力和朝氣,勇敢地追求夢想。

可是吉妮被殘忍地剝奪了這種權利。

吉妮和醫生一起在醫院散步

人們被震驚了。

11月20日,克拉克以虐待兒童的罪名被起訴。但他堅稱,自己是在保護女兒,而不是虐待。

就在被起訴的當天早上,他開槍自殺。

他留給世界的,只有兩張紙條,其中一張上寫著——

這個世界永遠不能理解我。

在兒童醫院修養的那段時間,吉妮度過了一段比較穩定的日子。

腦神經學、兒童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研究人員,教她學習咀嚼、走路、說話、梳頭、洗臉、穿衣服、上廁所,她也在很努力地重新學習。

是的,她連咀嚼都需要重新學習,因為她連面部肌肉都不能控制。

她學會了站起來,用雙腳走路,雖然走起路來還像剛學步的小孩子一樣踉踉蹌蹌。

之前只會呀呀地發出聲音,到後來的7個月裡,學會了不少單詞,甚至還能用有限的語言表達意思,比如說“父親打胳膊”、“大木頭”、“吉妮哭”。

她甚至還學會跟醫院的其他小夥伴一起玩遊戲,一起交流。

吉妮跟小朋友在派對上玩

雖然再也不可能發展到正常人那樣的智力水準,但耐心的學習和緩慢的進步,總有一天能讓吉妮過上基本自理的生活。

看起來故事將迎來闔家歡結局,但現實是殘酷的。

幾年後,科研經費用完,大眾對吉妮的關注度也逐漸降溫。

錢沒了,母親愛琳和科學家也產生了衝突。1978年,愛琳將當初的研究人員告上法庭,研究人員從此不能再靠近吉妮。

18歲的吉妮被愛琳接回家,她剛有起色的智力恢復戛然而止,並且再也沒有獲得哪怕一丁點進步。

吉妮重新回到黑暗的生活,回到那間囚禁了她13年、毀了她一生的小黑屋。

接回家僅僅幾個星期後,愛琳表示靠自己根本養不活女兒。吉妮在6個寄養家庭輾轉之後,最終進入一家殘疾人庇護所。

之前所有的進步,一夜之間回到了原點。

像剛剛被解救一樣,吉妮沉默不語,不跟任何人交流。

激動時,她就用頭撞牆。尿褲子。

激動時,吉妮控制不知自己,不斷把頭撞向牆

在她27歲生日那天,笨拙的吉妮穿著一條牛仔褲,不解地望著眼前的蛋糕,臉上全是一臉疑惑。看起來非常讓人心酸。

到今天,吉妮已經60歲了,她就像一個謎 ,活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

在哪裡?沒人知道。

活得好不好?沒人知道。

這可悲的一家子,沒有一個人是幸福的。

哥哥約翰雖然逃過了小黑屋的折磨,但是他的一生,也被童年的陰影籠罩。

18歲他離家後,獨自在美國闖蕩。曾因搶劫和醉酒駕駛,兩次被判刑。

成年後,他的家庭就像是童年家庭的翻版,他也不喜歡孩子。夫婦倆17年的婚姻,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場。

接受電視臺採訪的約翰

2011年,約翰孤獨地離開人世。童年的夢魘,一直死死地抓住約翰。

從我降臨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個活著的死人。長大之後曾經試過用力擺脫童年的恥辱,但是我發現,這永遠都擺脫不了。

這種夢魘,沒饒過家裡的任何一個人。

吉妮的悲慘遭遇,被改編成電影《知更鳥不歌唱》(Mockingbird Don't Sing)。

佛洛德曾經說過:

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童年是最需要陪伴、關懷、教育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一旦錯過某個時間視窗,那些缺失的東西竟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嚴重到你根本無法想像。

你的童年是否有糾纏一生的遺憾?

是否也有擺脫不掉的陰影?

這些陰影,改變了你什麼?

波叔想聽聽你們的答案。

他就會大發雷霆。

連對不懂事的吉妮也不例外。一旦吉妮哭起來,或者發出其他的聲音,克拉克就會破口大駡。

約翰說:

他像狗一樣向她咆哮。

於是,整個家永遠籠罩在一片可怕的寂靜之中,時而會爆發男主人歇斯底里的吼叫。

她媽媽呢?就不能管管?

吉妮的媽媽愛琳(Irene Wiley)也無能為力。

在一次爭吵中,愛琳遭到丈夫的毒打,導致視網膜脫落,眼睛接近失明狀態。從那時候開始,她只能對丈夫言聽計從,克拉克說向東,她絕不敢向西。

但母性是人的本能。愛琳當然知道自己的女兒不應該有這樣的遭遇。有時候,趁著丈夫外出或者睡著的時候,她會偷偷把食物喂給吉妮,看著吃飽後的吉妮睡著,暫時忘卻遭受的痛苦。

吃不飽、穿不暖、聽不到家人的說話聲、不能跟外界交流……吉妮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階段,就這樣被迫在滿屋的黑暗和恐怖中度過。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而思維的發展離不開語言的發展。

心理學家認為,從1歲開始,嬰兒就可以理解語言,可以對外界的對話做出反應;2至4歲是學說話的最佳時期,在與外界的交流之中,詞彙量、語法、說話邏輯等方面會迅速發展。

但是,正好處於這個階段的吉妮,卻一直被關在房子裡,聽不到家人的說話聲,沒有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既沒有輸入,也沒有輸出。

就這樣,她永遠地喪失了語言習得能力。

即使後來她掌握了不少單詞,但依然沒法通過語法,把單詞串成句子。

也正是因為如此,她沒有辦法像大多數人一樣,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維。

她的腦子裡也是一片混亂。

這和天生的啞巴不一樣。如果沒有吉妮這種特殊經歷,一般人無論如何都會擁有和他人接觸、和外界溝通的機會。即使是啞巴,也能形成正常的思維。

這個慘絕人寰的悲劇一直持續到1970年。

那一年的10月,忍氣吞聲幾十年的愛琳跟丈夫吵了一架。在這之後,趁著克拉克外出買東西,愛琳獨自離開了房子,回了娘家。

跟父母相處的3個星期中,她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想起了仍然處在禁錮之中的女兒。

母親、吉妮和約翰

人一直生活在不幸之中,久而久之會習以為常,但如果讓她重新體會到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正常的生活,哪怕只有短暫的幾天,她就不可能再回到過去。

11月4日,回到家裡的愛琳終於找到機會,帶著女兒逃離住所,向加利福尼亞州相關機構尋求幫助。

這個只有26公斤、佝僂著腰、雙手像兔子一樣彎著胸前、嘴裡不斷發出咿咿呀呀聲音的小女孩,引起了社工們的注意。

吉妮隨即被送進洛杉磯兒童醫院。

這個看上去只有6、7歲的小女孩,其實已經13歲了。她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智力水準只相當於1歲的嬰兒。

成長發育、語言習得、人際交往等基本生存能力,吉妮全都不具備。

13歲的豆蔻年華,本該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一樣,充滿活力和朝氣,勇敢地追求夢想。

可是吉妮被殘忍地剝奪了這種權利。

吉妮和醫生一起在醫院散步

人們被震驚了。

11月20日,克拉克以虐待兒童的罪名被起訴。但他堅稱,自己是在保護女兒,而不是虐待。

就在被起訴的當天早上,他開槍自殺。

他留給世界的,只有兩張紙條,其中一張上寫著——

這個世界永遠不能理解我。

在兒童醫院修養的那段時間,吉妮度過了一段比較穩定的日子。

腦神經學、兒童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研究人員,教她學習咀嚼、走路、說話、梳頭、洗臉、穿衣服、上廁所,她也在很努力地重新學習。

是的,她連咀嚼都需要重新學習,因為她連面部肌肉都不能控制。

她學會了站起來,用雙腳走路,雖然走起路來還像剛學步的小孩子一樣踉踉蹌蹌。

之前只會呀呀地發出聲音,到後來的7個月裡,學會了不少單詞,甚至還能用有限的語言表達意思,比如說“父親打胳膊”、“大木頭”、“吉妮哭”。

她甚至還學會跟醫院的其他小夥伴一起玩遊戲,一起交流。

吉妮跟小朋友在派對上玩

雖然再也不可能發展到正常人那樣的智力水準,但耐心的學習和緩慢的進步,總有一天能讓吉妮過上基本自理的生活。

看起來故事將迎來闔家歡結局,但現實是殘酷的。

幾年後,科研經費用完,大眾對吉妮的關注度也逐漸降溫。

錢沒了,母親愛琳和科學家也產生了衝突。1978年,愛琳將當初的研究人員告上法庭,研究人員從此不能再靠近吉妮。

18歲的吉妮被愛琳接回家,她剛有起色的智力恢復戛然而止,並且再也沒有獲得哪怕一丁點進步。

吉妮重新回到黑暗的生活,回到那間囚禁了她13年、毀了她一生的小黑屋。

接回家僅僅幾個星期後,愛琳表示靠自己根本養不活女兒。吉妮在6個寄養家庭輾轉之後,最終進入一家殘疾人庇護所。

之前所有的進步,一夜之間回到了原點。

像剛剛被解救一樣,吉妮沉默不語,不跟任何人交流。

激動時,她就用頭撞牆。尿褲子。

激動時,吉妮控制不知自己,不斷把頭撞向牆

在她27歲生日那天,笨拙的吉妮穿著一條牛仔褲,不解地望著眼前的蛋糕,臉上全是一臉疑惑。看起來非常讓人心酸。

到今天,吉妮已經60歲了,她就像一個謎 ,活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

在哪裡?沒人知道。

活得好不好?沒人知道。

這可悲的一家子,沒有一個人是幸福的。

哥哥約翰雖然逃過了小黑屋的折磨,但是他的一生,也被童年的陰影籠罩。

18歲他離家後,獨自在美國闖蕩。曾因搶劫和醉酒駕駛,兩次被判刑。

成年後,他的家庭就像是童年家庭的翻版,他也不喜歡孩子。夫婦倆17年的婚姻,最終還是以離婚收場。

接受電視臺採訪的約翰

2011年,約翰孤獨地離開人世。童年的夢魘,一直死死地抓住約翰。

從我降臨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個活著的死人。長大之後曾經試過用力擺脫童年的恥辱,但是我發現,這永遠都擺脫不了。

這種夢魘,沒饒過家裡的任何一個人。

吉妮的悲慘遭遇,被改編成電影《知更鳥不歌唱》(Mockingbird Don't Sing)。

佛洛德曾經說過:

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童年是最需要陪伴、關懷、教育的階段,這個階段是如此重要,以至於一旦錯過某個時間視窗,那些缺失的東西竟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嚴重到你根本無法想像。

你的童年是否有糾纏一生的遺憾?

是否也有擺脫不掉的陰影?

這些陰影,改變了你什麼?

波叔想聽聽你們的答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