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遊蕩在青石巷裡的青春

遊蕩在青石巷裡的青春

張清明

時光是握不住的沙, 慢慢從掌心漏過了所有, 卻漏不去我對青春的記憶。

我想, 我的青春穿透過誰的胸膛?那就只有老城。

雲陽老城是由許多條青石巷組成的, 如果把老城想像是一個人, 那麼青石巷就是老城的脈絡, 遍佈在老城的四肢八脈。 其中幾條又長又深的巷子令我記憶猶新。 瞭解老城的人都知道, 雲陽只有一條公路慣穿整座縣城, 一頭是五十隊的客運站西坪, 一頭就是我父親單位的所在地新城門。

新城門是通向棲霞、雲安、江口……等處的必經之門, 也是古老的雲安至雲陽的鹽大路進出口,

雲安早在2200多年前開發出“白兔井”, 鹽商蜂擁而至, 老雲陽地處長江北岸, 成為當時長江中上游不可多得的鹽碼頭。

我的青春絕對跟老城那些蕩著鹹味的青石巷有關, 那一條條被磨去了陵角的石頭, 那一層又一層斑駁泛著鹽硝的石堡砍,

堆砌著一個人深沉的記憶;那些長著青苔, 夾雜在黃葛樹和青瓦楞間的青石巷, 穿梭著我孤獨的身影, 失落和惆悵的靈魂;豔羨別人身上的喇叭褲和羊毛大衣;更無法奢望那些住在老巷子居民的城鎮戶口。

儘管從九歲起, 我就斷斷續續的生活學習在這座老城, 但我卻像一隻沒有巢穴的小鳥, 穿梭在老城的那些巷子裡、屋簷下。

我青春的身影, 以新城路為起點, 經常斜下穿過一條巷子去川劇團跳舞。 這條巷子就是傳說中的鹽大路“鹽城巷”, 它就是當年人們從雲安、鹽渠挑鹽出來去小河口、沙灣碼頭的必經之巷。 這條巷子裡幾乎曬不著太陽, 陽光偶爾從轉角墟罅穿透下來, 映出斑駁的影像;巷子的居民,

家家戶戶緊挨著, 一伸手就能夠著人家陽臺上的衣服;一抬眼就看得清那些人家裡的擺設, 竹沙發、收音機、窗簾, 甚至餐桌上的花瓶、以及窄小客廳一角的碗櫥……路過那些小巷, 耳朵裡時常聽見“蘇三離了洪桐縣, 將身來到大街前, 未曾開口我心內慘, 過往君子聽我言……”或是“叼得一, 耍的什麼鬼心腸……”那是退休在家的老人, 收音機裡傳出來的《蘇三起解》和《沙家浜》名段。

其實, 雲陽老城的所有巷子和街道, 幾乎全是石頭堆砌和鋪成的。 曾經看過別人的一篇文章《石頭城記》, 我突然發現, 雲陽老城才是一座真正的石頭城。

從新城路走小河口, 那是老城唯一的從山梁到小河口的青石巷。 這條巷子裡, 住著我一個朋友李妹, 我手頭拮据的日子, 她的一身黑西裝借我穿了半年。

我在老城當學徒的時候, 認識的朋友逐漸增多, 有學裁縫的方家兩姐妹, 有學理髮的小香菇, 還有在建築工地幹活的小黃毛。 我們的裙子和褲子隨時可以調換著穿。

有一段時間裡, 我們都喜歡上了跳舞。 無論是川劇團,

還是老城的其它舞廳, 隨時都能見到我們的身影。

那些年舞廳才剛剛開放, 門票每人兩塊, 我一個月工資才幾十塊, 如果每晚花兩塊錢跳舞也不切實際, 所以跳舞也是偶爾為之, 多數時光我們幾個女孩子都一起手挽手, 迷茫地遊蕩在老城那一條又一條的青石巷裡……

方家兩姐妹的師傅是她們的伯娘,伯娘外出的那段時間裡,兩姐妹經常喊我去裁縫鋪學跳舞、學新歌,一台雙卡答錄機放著潘美辰的《我想有個家》,跳著慢四步,心裡意念著那個未來的家……

我們的愛好幾乎相同,除了上班就是愛跳舞、愛音樂、愛看電影、還最愛瓊瑤的愛情小說,武打電視劇,每看到女主人公失意的場景就會眼淚鼻涕一起來。看三國流眼淚,替古人擔憂是常有的事。

小香菇在小河口街上的一個理髮店裡當學徒。記得有一次我們從舞廳出來,仗著人多勢眾不怕黑,讓青春的氣息揮灑在城市的夜空,東遊西逛,肆意溜達一圈後,才發現早已過了回家的時晨,父親單位的防盜門,夜裡十點準時鎖門,方家兩姐妹回龍家灣也為時太晚,小香菇說,她有理髮店裡的鑰匙,師傅回鄉下老家去了,我們何不去她店裡借住一宵。征得大家同意後,我們簇擁著到了理髮店裡。

理髮店面積很小,木板門面,木板牆,內牆糊了厚厚幾層紙,在那些紙牆上又貼上影視明星劉曉慶、鞏俐、李連傑、歌星李谷一、韋唯、鄧麗君、情歌王子童安格……等等的藝術照。就在那些照片上面有一層小木樓,那晚我們五個女孩就擠在那個木樓上過了一晚。

結果,第二天起來感覺渾身難受,撓癢的不行,醫生說是被感染上了幹騷子!

我們幾個正好湊足五顏六色,師傅笑駡我們幾個的口頭禪是“幾幅顏色”。我們“幾幅顏色”一有空不是穿梭在老城的巷子就是軋馬路,高跟鞋在石子路上整齊劃一的敲打著,仿佛敲打著那個時代的節奏,頭上一致別著漂亮的小草帽髮卡,調皮又任性,行走在大街上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幾幅顏色”手挽手橫行霸道在老城那唯一的公路上,任憑汽車打著喇叭滴滴滴的在後面催促,非要人家停車在屁股後面才大笑著閃開;司機一看是幾個年輕又漂亮的女孩,氣就消了一大半……這樣拉風的場景在當年時有發生。

小香菇和李妹經常出沒在理髮店,認識了不少社會上的人。禮拜天在街上偶遇小香菇,拉著我四處轉了轉,說晚上有人請吃飯,順便介紹幾個朋友認識下,我說別人請你吃飯我去幹嗎?她說姐妹之間別那麼見外就算陪陪她吧,跟著就去了,結果在飯桌上一個男人說:“像做你們這一行的……”一臉的鄙夷,說得我一頭霧水,悶頭想了半天,原來是被他誤認為是髮廊小姐,當即拂袖而去。後來一想也難怪被人家誤會,那時候社會風氣剛剛開放,許多開髮廊的都請小姐攬生意,從此漸漸疏遠小香菇。

錢少開銷多,所以手頭很拮据,耳邊老是迴響著父親的責駡:“把你們養了這麼大,該自己養活自己了!”母親從來就教育我們:“天上不會掉餡餅的,用自己汗水掙來的錢才乾淨!做人要清清白白才是正道。”是的,共產主義社會距離我們還很遙遠!一切只能靠自己。當小黃說在工地上打工的工資比我上幾天班都高的時候,我終於在一個禮拜天決定去試試。

我去只幹了兩天活,第一天給樓上遞磚頭,勉強堅持了下來。那些年工地上沒有升降機,所有建築工地的活全靠人力,磚頭是人們站在各自的位置一個傳遞一個送上樓,多少有點利用了多米諾骨牌的原理。

第二天工頭要我們和水泥灰,再挑上樓,或者倆人抬,挑抬任選一樣。和好的水泥灰既便倆人抬,一筐起碼也有三百斤,只有一百斤體重的我,木杠子壓上肩頭就像火在燒,暈暈乎乎一天抬下來,渾身火燒火燎,我被累成了勞力感寒……

由於沒有城鎮戶口,在單位當學徒轉正無望,又沒有其它出路,只好想辦法跳槽。先離開單位的一個同事,介紹我去大橋溝福利社的修理廠主管焊接。福利社下麵有一條青石巷通到河壩,修理廠就開在河邊的峭壁上。

在修理廠比原單位的工資高兩倍,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理念:做好本職工作,一定有回報。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在勞動報酬裡擁有,引來不少豔羨的目光,同時也見證了一句老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我懵懂的青春漸漸覺醒,同時也明白青春是用熱血和汗水來記錄的!

(文中的雲陽老城,是三峽移民搬遷中的一座古城,有文字記載的鹽都雲安鹽場歷史就有2200多年,雲陽老城在長江中上游,著名的白帝城上游的一座縣城,雲陽河對面更有全世界著名的張飛廟,雲陽在古代有兩個著名的鹽碼頭,小河口碼頭、沙灣碼頭)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張清明,漢族,女,筆名青鳥,定居重慶萬州,在全國和居住地徵文中屢有獲獎;《說茶》、《人來人往》、《萬州,我想對你說》在本地徵文大賽中獲得不同層次的獎勵;其中《土地的血脈》在“三八”婦女節徵文中獲得第一名;《最後的花開》在湖北洪江地區全國母親徵文中獲得優秀獎;《有些風景一直在等你》獲天下龍崗杯全國徵文優秀獎,《有一種美叫極致》獲全國徵文“桃李芬芳杯”優秀獎,並出版于《雪蓮詩刊》特刊。

戰略合作夥伴

顧問:歐亞絲綢之路國際詩社

社長、著名詩人 王芳聞

海河文學雜誌社主編 張莉莉

香港兩岸經貿雜誌社主編 郭洪濤

主編 : 路曼曼 (wxzh689)

編委: 小說 宋永照

散文 白冰

詩歌 國哥

合作紙媒:歐亞絲綢之路國際詩社 海河文學雜誌社 香港兩岸經貿雜誌社

方家兩姐妹的師傅是她們的伯娘,伯娘外出的那段時間裡,兩姐妹經常喊我去裁縫鋪學跳舞、學新歌,一台雙卡答錄機放著潘美辰的《我想有個家》,跳著慢四步,心裡意念著那個未來的家……

我們的愛好幾乎相同,除了上班就是愛跳舞、愛音樂、愛看電影、還最愛瓊瑤的愛情小說,武打電視劇,每看到女主人公失意的場景就會眼淚鼻涕一起來。看三國流眼淚,替古人擔憂是常有的事。

小香菇在小河口街上的一個理髮店裡當學徒。記得有一次我們從舞廳出來,仗著人多勢眾不怕黑,讓青春的氣息揮灑在城市的夜空,東遊西逛,肆意溜達一圈後,才發現早已過了回家的時晨,父親單位的防盜門,夜裡十點準時鎖門,方家兩姐妹回龍家灣也為時太晚,小香菇說,她有理髮店裡的鑰匙,師傅回鄉下老家去了,我們何不去她店裡借住一宵。征得大家同意後,我們簇擁著到了理髮店裡。

理髮店面積很小,木板門面,木板牆,內牆糊了厚厚幾層紙,在那些紙牆上又貼上影視明星劉曉慶、鞏俐、李連傑、歌星李谷一、韋唯、鄧麗君、情歌王子童安格……等等的藝術照。就在那些照片上面有一層小木樓,那晚我們五個女孩就擠在那個木樓上過了一晚。

結果,第二天起來感覺渾身難受,撓癢的不行,醫生說是被感染上了幹騷子!

我們幾個正好湊足五顏六色,師傅笑駡我們幾個的口頭禪是“幾幅顏色”。我們“幾幅顏色”一有空不是穿梭在老城的巷子就是軋馬路,高跟鞋在石子路上整齊劃一的敲打著,仿佛敲打著那個時代的節奏,頭上一致別著漂亮的小草帽髮卡,調皮又任性,行走在大街上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幾幅顏色”手挽手橫行霸道在老城那唯一的公路上,任憑汽車打著喇叭滴滴滴的在後面催促,非要人家停車在屁股後面才大笑著閃開;司機一看是幾個年輕又漂亮的女孩,氣就消了一大半……這樣拉風的場景在當年時有發生。

小香菇和李妹經常出沒在理髮店,認識了不少社會上的人。禮拜天在街上偶遇小香菇,拉著我四處轉了轉,說晚上有人請吃飯,順便介紹幾個朋友認識下,我說別人請你吃飯我去幹嗎?她說姐妹之間別那麼見外就算陪陪她吧,跟著就去了,結果在飯桌上一個男人說:“像做你們這一行的……”一臉的鄙夷,說得我一頭霧水,悶頭想了半天,原來是被他誤認為是髮廊小姐,當即拂袖而去。後來一想也難怪被人家誤會,那時候社會風氣剛剛開放,許多開髮廊的都請小姐攬生意,從此漸漸疏遠小香菇。

錢少開銷多,所以手頭很拮据,耳邊老是迴響著父親的責駡:“把你們養了這麼大,該自己養活自己了!”母親從來就教育我們:“天上不會掉餡餅的,用自己汗水掙來的錢才乾淨!做人要清清白白才是正道。”是的,共產主義社會距離我們還很遙遠!一切只能靠自己。當小黃說在工地上打工的工資比我上幾天班都高的時候,我終於在一個禮拜天決定去試試。

我去只幹了兩天活,第一天給樓上遞磚頭,勉強堅持了下來。那些年工地上沒有升降機,所有建築工地的活全靠人力,磚頭是人們站在各自的位置一個傳遞一個送上樓,多少有點利用了多米諾骨牌的原理。

第二天工頭要我們和水泥灰,再挑上樓,或者倆人抬,挑抬任選一樣。和好的水泥灰既便倆人抬,一筐起碼也有三百斤,只有一百斤體重的我,木杠子壓上肩頭就像火在燒,暈暈乎乎一天抬下來,渾身火燒火燎,我被累成了勞力感寒……

由於沒有城鎮戶口,在單位當學徒轉正無望,又沒有其它出路,只好想辦法跳槽。先離開單位的一個同事,介紹我去大橋溝福利社的修理廠主管焊接。福利社下麵有一條青石巷通到河壩,修理廠就開在河邊的峭壁上。

在修理廠比原單位的工資高兩倍,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理念:做好本職工作,一定有回報。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在勞動報酬裡擁有,引來不少豔羨的目光,同時也見證了一句老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我懵懂的青春漸漸覺醒,同時也明白青春是用熱血和汗水來記錄的!

(文中的雲陽老城,是三峽移民搬遷中的一座古城,有文字記載的鹽都雲安鹽場歷史就有2200多年,雲陽老城在長江中上游,著名的白帝城上游的一座縣城,雲陽河對面更有全世界著名的張飛廟,雲陽在古代有兩個著名的鹽碼頭,小河口碼頭、沙灣碼頭)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簡介:張清明,漢族,女,筆名青鳥,定居重慶萬州,在全國和居住地徵文中屢有獲獎;《說茶》、《人來人往》、《萬州,我想對你說》在本地徵文大賽中獲得不同層次的獎勵;其中《土地的血脈》在“三八”婦女節徵文中獲得第一名;《最後的花開》在湖北洪江地區全國母親徵文中獲得優秀獎;《有些風景一直在等你》獲天下龍崗杯全國徵文優秀獎,《有一種美叫極致》獲全國徵文“桃李芬芳杯”優秀獎,並出版于《雪蓮詩刊》特刊。

戰略合作夥伴

顧問:歐亞絲綢之路國際詩社

社長、著名詩人 王芳聞

海河文學雜誌社主編 張莉莉

香港兩岸經貿雜誌社主編 郭洪濤

主編 : 路曼曼 (wxzh689)

編委: 小說 宋永照

散文 白冰

詩歌 國哥

合作紙媒:歐亞絲綢之路國際詩社 海河文學雜誌社 香港兩岸經貿雜誌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