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恢復高考,讓中國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1983年, 15歲的蒙古族少年白岩松進入內蒙古海拉爾二中, 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高一學生。 他的父親在他8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母親獨自撫養他和哥哥。 他對當時生活的記憶是“每一個冬天都很寒冷。 10年後的1993年, 25歲的白岩松在北京中央電視臺工作, 成為第一個在《東方時空》露面的新聞主持人。 4年後他將主持香港回歸大型直播,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場大型新聞直播, 他將站在世界矚目的舞臺(6月8日新京報)。

白岩松與共和國所走過的路程, 都來自於40年前恢復高考。 因此,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和這個國家才擁有了更多公平與數不盡的夢想;因此,

中國教育伴隨著改革開放, 才能讓中國擁有更多的棟樑之才, 讓祖國在4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才能讓世界刮目相看, 才能讓知識改變人生, 才能讓教育公平和夢想繼續改變中國的未來。

可以說, 正是由於恢復了高考, 才能讓更多少年兒童擁有“風聲雨聲讀書聲, 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 事事關心”的宏圖大志;可以說, 正是由於恢復了高考, 才能讓更多廣闊天地裡的農村娃走出鄉野, 走向世界, 並實現報效祖國的理想。

如果沒有那麼多喝了墨水的人, 就沒有今天經濟繁榮的中國;如果沒有鄧小平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引領, 中國高等教育就不會長上飛翔的翅膀,

更不會有那麼多的出國留學生。 應該說, 中國教育的變化改變著中國的發展速度;應該說, 中國教育的不斷進步改變著中國的科學技術進步;應該說, 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引領著中國高等教育迅速向前奔跑;應該說, 正是由於高考制度改革不斷與時俱進, 才能讓更多貧困地區的娃們跳出農門, 讓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 所以, 是改革開放和高等教育讓科學技術變成了中國的第一生產力;所以, 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才能日新月異。 因此, 在這些意義上來說, 恢復高考改變的絕不僅僅是白岩松等央視名嘴的人生變化, 而是更多中國青年的人生變化。

《管子·權修》中曰:“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意思是說, 人一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培養人。

而培養人, 不在於寄希望他們能謀得多大的官位, 而在於他們是否能對自己負責, 是否敢於擔當社會責任。 正是由於中國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改變了中國原有的現狀;正是由於高等教育的普及, 才能讓更多青年擁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正是由於中國高等教育向世界敞開了大門, 才能讓更多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接受教育, 並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的深入交流;正是由於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中國到世界各國的留學生才會與日俱增, 使更多人才回國報效偉大祖國。

可以說, 教育興, 百業旺;可以說, 教育興國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的既定方針政策。 而且, 這是中國的基本國策。 因此, 恢復高考的40年,

高等教育對於中國各方面的發展進步功不可沒;因此, 中國的高等教育必須繼續睜開雙眼看世界, 只有更加努力向世界學習, 才能創建屬於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

蘇霍姆林斯基玄參說:“思想是根基, 理想是嫩綠的芽胚, 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 ”美國歷史學家杜蘭特先生說:“教育是一個逐步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 ”烏申斯基先生說:“教師個人的範例, 對於青年人的心靈, 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奧斯特洛夫斯基先生說:“要永遠覺得祖國的土地是穩固地在你腳下, 要與集體一起生活, 要記住, 是集體教育了你。 哪一天你若和集體脫離, 那便是末路的開始。 ”中國青年只有秉承這種精神,

才能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中國青年只有把熱愛祖國的根基紮得牢牢的, 才能通過接受高等教育讓自己迸發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思想火花;中國青年只有用世界眼光不斷審視和克服我們國家的弱點, 才能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變成現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