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創]淺談許世友作戰風格之一:韌性與預見性

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為將的第一要務是智, 這一點我們從許世友接手陳粟留下的爛攤子之後的每一戰都有其不同特點看, 許世友的“智”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運動戰, 還是奔襲戰, 又或者是地方武裝的遊擊戰騷擾, 地雷戰等等, 尤其是全軍獨樹一幟的攻堅戰, 更是在全軍推廣的範例。 如此等等, 不勝枚舉。

建國後, 許世友指揮的一江山登陸戰, 是陸海空聯合作戰的第一次, 戰法精到自然不必說;而西沙收復戰, 則是鄭成功之後無武力收復外敵侵佔海疆的第一次, 更是秉承了許世友指揮全軍第一次渡海登陸戰的傳統,

以旋風之勢將我固有領土的西沙群島完全收復, 毫無拖泥帶水;雷霆萬鈞般的對越反擊戰, 以獨特的戰術形成摧枯拉朽的淩厲攻勢, 對越南小霸的震懾至今猶存, 越南人每年都要集會“紀念”許世友將軍, 足見許世友將軍的廣泛影響力量。

許世友的戰法之多, 每戰均有自己的特色, 顯然, 無一不是智謀取勝的範例, 是軍中極為少見的智將。 至於智信仁勇嚴, 更是取勝的根本, 每一戰都貫穿始終, 這是基本的條件。

除了孫子說到的“智信仁勇嚴”外, 我們還要看到許世友指揮作戰的一大特點, 那也是被許多人忽略的一點, 那就是巨大的韌性, 與預見性。

百折不撓的毅力, 對戰略全域的預見性。 這是許世友所獨具的風格。

所謂韌性, 就是百折不撓、不懼怕任何困難的堅定性格, 不為外在與內在因素干擾的執著。

所謂預見性, 就是對各類事物的判斷能力, 提前有先見之明。

許世友面臨的戰場環境, 幾乎都是在最艱難的時期。

許世友在紅軍時期的成名之戰, 是漫川關的決死之戰。 據徐向前回憶錄記載稱:

“漫川關突圍, 是關係我軍生死存亡的一仗。 許世友那個團立了大功... ...”

而老將軍羅應懷在《突破敵重圍, 轉戰三千里》的回憶錄中也對許世友團長指揮水準極為感念:

我們以一個團的兵力, 硬是頂住了敵人四十四師兩個旅的進攻消滅了敵人大批有生力量, 掩護了全軍的勝利轉移。 這種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勇敢精神, 在全軍傳為佳話。

... ..

而許世友所以以堅定的信心打出一條血路, 就是因為對人民軍隊的前景有充分的認識, 對國軍外強中乾的性質有堅定的認識。

正是因為這個戰役的勝利, 許世友名揚全軍, 之後被中革軍委連續破格提拔, 先後擔任了紅二十五師師長、紅九軍副軍長、紅四軍軍長, 以及紅軍總司令與總政委親自任命的紅軍騎兵縱隊司令員兼騎兵師師長等職, 在長征中擔負了為走出草地的全軍開闢通道與籌集給養的重大任務。

到達延安後, 面對某些人對紅四將軍的無盡偏見與全面抹黑, 許世友不畏懼任何壓力而奮起抗爭, 甚至是以命相博, 為紅四全軍將士們爭取到了應有的榮譽, 並因此成為了紅四將軍們的傑出代表人物。

這是因為, 紅四是當時最強大的紅軍隊伍, 沒有任何理由抹殺全軍將士的卓絕奉獻。

膠東反頑, 許世友不畏強敵, 面對各類不同聲音, 他堅決主戰, 先是以猛烈的攻勢打垮了佔據膠東根據地脊樑牙山的蔡晉康所部, 之後與膠東最大的頑固派趙保原展開了榆山大會戰, 這次會戰持續半年之久, 許世友採用了多種圍困戰術, 讓趙保原所部被圍困的疲憊不堪, 或者逃亡, 或者投誠, 最終全軍覆沒, 這種持續半年之久的圍困戰, 非有堅定的毅力不能進行, 沒有堅強的意志不能進行。

膠東區主要領導人的林浩說:膠東反頑, 就是再造了一個膠東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的許世友, 他以八路軍中將的身份, 仍然如同以前一樣,

身先士卒, 率軍艱苦征戰。

他先是以海運司令的身份指揮山東八路主力從膠東渡海前往東北, 成為了全軍第一位與海洋解下深厚情感的將軍, 也為東北部隊的崛起, 立下了第一功。

之後, 他重新訓練部隊, 僅有的一個主力團為基礎重新組建膠東部隊, 之後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打得美式裝備的李彌所部等國軍主力在膠濟路上成為爬蟲, 動彈不得, 進退不得, 打破了國軍第一次想武裝進佔膠東港口的圖謀。

到臨朐戰役之後, 許世友接替陳粟擔任內線兵團的指揮, 在萬分危機的情況下, 東征西討, 僅僅兩個月(九月中旬到十二月底)的時間, 就將微弱累卵的膠東內地完全收復, 讓曾經在魯中耀武揚威的範漢傑“膠東兵團”所部, 變成了畏縮在幾個海港的雞肋兵團,這樣的過程,非有巨大的韌性、堅定的信心是做不到的。

因為,范漢傑指揮的是魯中得勝的驕狂之師,而許世友帶領的卻是少了一個主力縱隊(王必成六縱)的疲憊之師,而且這些部隊,剛剛經歷了南麻、臨朐的敗仗,士氣低迷,大部分戰士是剛剛入伍的新兵,穩定部隊情緒非有巨大勝利不可。為此,許世友以練兵為目的調度部隊:一部(十三縱一部加地方武裝)將敵人主力向東牽引,主力九縱卻始終在敵人後方的掖縣(今萊州)、招遠一帶展開訓練,提升新兵素養。當敵人的主力盡數東調之後,許世友字啊敵人後方的膠河一帶對敵人的尾後部隊展開攻擊,連續圍困敵人十天左右,並殲滅敵人一個整旅,攻克掖縣城,將前往膠東的敵人主力盡數調回,讓敵人佔領全膠東的計畫付諸東流。

許世友所以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取勝,一個原因是許世友預見到了國軍進攻的目標就是膠東的幾個海港,試圖切斷與東北的聯繫,因此他把握住敵人的主要目標,讓敵人以為我軍主力已經在臨朐戰役後消耗殆盡的驕狂心態,不顧一切的前進,將大後方讓給了我軍。其二,許世友知道這種執拗進攻的勢頭是無法保持的,當敵人變成強弩之末的時候,就是我們的韌性發揮力量,痛擊敵人的時候就來臨了。

這還是預見性與韌性的結合。

作為南麻戰役後,華東戰場的第一次大勝利,讓中央大為振奮,發來賀電:

慶祝你們收復掖縣及殲滅敵人數部的重大勝利。自從你們轉入反攻後,我軍業已無例外地全面轉入反攻... ...

可以說,一支臨朐戰役後的敗軍,在許世友的領導下,僅僅三個月時間就煥然一新,沒有堅定的毅力是不能的,這也不是某些打了敗仗就推卸責任、或者怨天尤人之輩所能比擬的。

許世友對煙臺福山敵人的圍困,更是全軍圍困戰的傑作:以不傷害平民為基本點,圍困李彌等所部國軍達半年之久,最後讓勢成雞肋的國軍主力被迫棄城逃亡。這也是韌性與預見性的結合。

許世友的韌性與預見性,還表現在卓絕的濟南戰役中。

當我軍掃清四圍,打到濟南內城之下的時候,來自中原軍區的參戰部隊有了畏難情緒,要求停止攻擊,進行休整後再繼續攻擊。許世友雖然對此表述極為意外,但是也還是堅持與參戰主力部隊的九縱、十三縱進行充分溝通,他們均表示了反對。為此,許世友發出了第二階段的兵力部署與作戰命令,即將自稱疲憊的部隊留作二線部隊,而九縱、十三縱擔當主力,東西並進,直搗內城。

許世友為此對十三縱司令周志堅說:

“連續攻擊,不能停,不能給敵人喘息的機會。你一停,敵人不調整部署?”

到底誰更正確呢?周志堅後來對許世友的預見性與韌性非常佩服,說:

“許司令意見是正確的。我們困難,敵人比我們更困難,我們需要調整,敵人更需要調整。”

於是,在九月二十三日十八時,許世友發佈了進軍內城的命令,僅僅經過二十七個小時,到二十四日晚二十一時,濟南戰役宣告結束,全軍首次攻克十萬人以上堅固設防城市的戰役,在許世友的指揮下勝利結束。

這不能不說是許世友的韌性與預見性,在濟南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也正是一位傑出軍事家必備的素質。

許世友的百戰百勝,是長期經驗積累的結果,也是軍人素質的綜合反映,是預見性與韌性綜合的結果。

變成了畏縮在幾個海港的雞肋兵團,這樣的過程,非有巨大的韌性、堅定的信心是做不到的。

因為,范漢傑指揮的是魯中得勝的驕狂之師,而許世友帶領的卻是少了一個主力縱隊(王必成六縱)的疲憊之師,而且這些部隊,剛剛經歷了南麻、臨朐的敗仗,士氣低迷,大部分戰士是剛剛入伍的新兵,穩定部隊情緒非有巨大勝利不可。為此,許世友以練兵為目的調度部隊:一部(十三縱一部加地方武裝)將敵人主力向東牽引,主力九縱卻始終在敵人後方的掖縣(今萊州)、招遠一帶展開訓練,提升新兵素養。當敵人的主力盡數東調之後,許世友字啊敵人後方的膠河一帶對敵人的尾後部隊展開攻擊,連續圍困敵人十天左右,並殲滅敵人一個整旅,攻克掖縣城,將前往膠東的敵人主力盡數調回,讓敵人佔領全膠東的計畫付諸東流。

許世友所以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取勝,一個原因是許世友預見到了國軍進攻的目標就是膠東的幾個海港,試圖切斷與東北的聯繫,因此他把握住敵人的主要目標,讓敵人以為我軍主力已經在臨朐戰役後消耗殆盡的驕狂心態,不顧一切的前進,將大後方讓給了我軍。其二,許世友知道這種執拗進攻的勢頭是無法保持的,當敵人變成強弩之末的時候,就是我們的韌性發揮力量,痛擊敵人的時候就來臨了。

這還是預見性與韌性的結合。

作為南麻戰役後,華東戰場的第一次大勝利,讓中央大為振奮,發來賀電:

慶祝你們收復掖縣及殲滅敵人數部的重大勝利。自從你們轉入反攻後,我軍業已無例外地全面轉入反攻... ...

可以說,一支臨朐戰役後的敗軍,在許世友的領導下,僅僅三個月時間就煥然一新,沒有堅定的毅力是不能的,這也不是某些打了敗仗就推卸責任、或者怨天尤人之輩所能比擬的。

許世友對煙臺福山敵人的圍困,更是全軍圍困戰的傑作:以不傷害平民為基本點,圍困李彌等所部國軍達半年之久,最後讓勢成雞肋的國軍主力被迫棄城逃亡。這也是韌性與預見性的結合。

許世友的韌性與預見性,還表現在卓絕的濟南戰役中。

當我軍掃清四圍,打到濟南內城之下的時候,來自中原軍區的參戰部隊有了畏難情緒,要求停止攻擊,進行休整後再繼續攻擊。許世友雖然對此表述極為意外,但是也還是堅持與參戰主力部隊的九縱、十三縱進行充分溝通,他們均表示了反對。為此,許世友發出了第二階段的兵力部署與作戰命令,即將自稱疲憊的部隊留作二線部隊,而九縱、十三縱擔當主力,東西並進,直搗內城。

許世友為此對十三縱司令周志堅說:

“連續攻擊,不能停,不能給敵人喘息的機會。你一停,敵人不調整部署?”

到底誰更正確呢?周志堅後來對許世友的預見性與韌性非常佩服,說:

“許司令意見是正確的。我們困難,敵人比我們更困難,我們需要調整,敵人更需要調整。”

於是,在九月二十三日十八時,許世友發佈了進軍內城的命令,僅僅經過二十七個小時,到二十四日晚二十一時,濟南戰役宣告結束,全軍首次攻克十萬人以上堅固設防城市的戰役,在許世友的指揮下勝利結束。

這不能不說是許世友的韌性與預見性,在濟南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也正是一位傑出軍事家必備的素質。

許世友的百戰百勝,是長期經驗積累的結果,也是軍人素質的綜合反映,是預見性與韌性綜合的結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