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緬甸琥珀再次驚豔世人,裡面竟然有恐龍時代的鳥!

恐龍時代的鳥長什麼樣, 它的膚色是什麼顏色?來自緬甸琥珀中一隻金黃色的利爪, 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

△比龍標本復原圖 張宗達 繪

自此, 來自恐龍時代的第一隻雛鳥標本被人類發現。 該琥珀化石保存了極為豐富的軟組織細節, 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瞼, 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 科學家稱, 這為人們研究恐龍時代的古鳥類, 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6月8日, 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中國北京宣佈, 有關恐龍時代第一隻雛鳥標本的研究論文在國際知名地學刊物《岡瓦納研究》(Gondwana Research)線上發表。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O’Connor), 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白明副研究員、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士·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爾省皇家博物館里安•麥凱勒(Ryan C. McKellar)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

研究人員驚歎, 這是恐龍時代“接近完整的一隻鳥!”

此前, 2016年,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 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全球首個保存在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 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巨大轟動。

關於這次在琥珀中的新發現, 邢立達表示, 這個琥珀長約9釐米, 其中保存的鳥較為完整, 小鳥剛出生不久, 大約幾周。 臺北市立大學的曾國維教授表示, 標本中的這只小鳥沒有明顯掙扎的跡象, 它的死因令人浮想聯翩, 是不是恰好在捕獵的時候被從天而降的樹脂粘住呢?其整體姿態酷似正在捕獵的姿態, 身體揚起, 爪子和嘴巴張開, 翅膀後掠, 非常的生動。 該標本被命名為“比龍”。

△比龍標本, 蘊藏著幾乎完整的雛鳥

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表示, 比龍標本的頭骨有明顯的牙齒, 其椎體等其它骨骼形態一致表明, 它屬於典型的反鳥類。 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 其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反, 因此得名。 反鳥類和今鳥類是鳥類演化的兩個主要的譜系, 並在早白堊世出現了較大的生態分化和輻射, 它們有著較強的飛行能力, 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 適宜樹棲, 但最終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道完全絕滅。

琥珀中的古鳥標本保存極為完好,

尤其是約2釐米長的金黃色鳥足特別醒目, “上面的鱗片, 絲狀羽栩栩如生, 有很鋒利的爪子, 當時當地人都以為是蜥蜴爪, 但我意識到這個標本尤其特殊, 更像鳥類的足部, ”標本的擁有者, 騰沖虎魄閣博物館館長陳光先生回憶道, “我們後來選擇了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團隊合作研究, 邢立達副教授目前也是騰沖市琥珀研究中心副主任, 為騰沖琥珀產業出謀劃策。 邢立達確認了我的猜測, 這確實是鳥足!而我的愛人則給這件標本起了一個昵稱, 叫‘比龍’, 這是緬甸一種琥珀色小鳥(小雲雀)的當地讀音。 ”

△比龍標本的翅膀

這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邢立達介紹:“這只小鳥體型嬌小,從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長度約6釐米。當時它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邢立達表示,琥珀的特異性使該化石保存了人類歷史上最豐富的反鳥類雛鳥的骨學與軟組織細節,為我們瞭解反鳥類和今鳥類在發育上的顯著差異,提供了新的機會。路易士·恰普教授也表示,這個琥珀容納了接近完整的一隻古鳥類的頭部、頸椎、翅膀、腳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關的軟組織和皮膚結構。

比龍標本的一對鳥足

“羽毛形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里安•麥凱勒教授說道,“比龍標本保留著迄今最為完整的古鳥幼鳥羽毛和皮膚,這在白堊紀的標本中尚屬首次。這些細節包括羽序、羽毛的結構和色素特徵等。” 比龍標本的羽毛形態學細節非常精緻,幼鳥被樹脂包裹時,正處於稚羽發育的最初階段,這些稚羽同樣可以與其他標本的羽毛印痕或緬甸琥珀中的孤立羽毛相對比。不過,不同於任何現生新孵出的雛鳥,比龍標本的羽毛同時具備了不同尋常的早熟性和晚熟性相混合的特徵,同時存在著功能性飛羽和零散的體羽。

鄒晶梅拿著一隻小型反鳥類化石

此外,比龍標本的腿部、足部和尾部的羽毛形態亦不尋常,暗示著與現生鳥類的相比,反鳥類的雛絨羽可能更接近於現生鳥類的廓羽,但這些區域也保存著絲狀羽,似乎類似於更原始的獸腳類的原始羽毛。

琥珀鳥的頭頸部、鳥喙、爪的手繪草圖(右側),以及對應的琥珀標本的局部(左側)。

△比龍標本的翅膀

這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邢立達介紹:“這只小鳥體型嬌小,從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長度約6釐米。當時它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邢立達表示,琥珀的特異性使該化石保存了人類歷史上最豐富的反鳥類雛鳥的骨學與軟組織細節,為我們瞭解反鳥類和今鳥類在發育上的顯著差異,提供了新的機會。路易士·恰普教授也表示,這個琥珀容納了接近完整的一隻古鳥類的頭部、頸椎、翅膀、腳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關的軟組織和皮膚結構。

比龍標本的一對鳥足

“羽毛形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里安•麥凱勒教授說道,“比龍標本保留著迄今最為完整的古鳥幼鳥羽毛和皮膚,這在白堊紀的標本中尚屬首次。這些細節包括羽序、羽毛的結構和色素特徵等。” 比龍標本的羽毛形態學細節非常精緻,幼鳥被樹脂包裹時,正處於稚羽發育的最初階段,這些稚羽同樣可以與其他標本的羽毛印痕或緬甸琥珀中的孤立羽毛相對比。不過,不同於任何現生新孵出的雛鳥,比龍標本的羽毛同時具備了不同尋常的早熟性和晚熟性相混合的特徵,同時存在著功能性飛羽和零散的體羽。

鄒晶梅拿著一隻小型反鳥類化石

此外,比龍標本的腿部、足部和尾部的羽毛形態亦不尋常,暗示著與現生鳥類的相比,反鳥類的雛絨羽可能更接近於現生鳥類的廓羽,但這些區域也保存著絲狀羽,似乎類似於更原始的獸腳類的原始羽毛。

琥珀鳥的頭頸部、鳥喙、爪的手繪草圖(右側),以及對應的琥珀標本的局部(左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