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女子被撞倒在斑馬線,1分鐘後再遭碾壓身亡,這是一場怎樣的事故

這兩天, 一段撞車視頻在網上引起關注。 一名女子被計程車撞倒之後, 無路人施救, 隨後又被第二輛車碾壓。

這兩天, 一段撞車視頻在網上引起關注。 一名女子被計程車撞倒之後, 無路人施救, 隨後又被第二輛車碾壓。

現場視頻, 可能會引起不適, 請謹慎觀看↓↓

網友爆料:女子被車撞後無人救再遭碾壓

年輕女子被撞後躺在地上沒有起身, 但從視頻可以看到, 她抬起頭試圖起來。

但在接下來的1分鐘左右裡, 10餘輛途經車輛和約20名經過的行人, 無一人上前施救。

大約1分鐘後, 同一方向的另一輛SUV駛過並直接從她身上碾過,

之後該SUV的司機停車前來查看。

直到女子被第二次碾壓後, 這才有一位黑衣男子站在了斑馬線上, 也有了掏出手機的動作。 視頻至此也結束了。

有目擊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說, 事故發生後曾有多名路人報警, 但沒有人敢輕易移動傷者。

警方通報:被碾壓女子已死亡 兩涉事司機到案

7日深夜, 河南駐馬店公安局發佈通報, 證實了這起車禍。 通報稱:

2017年4月21日19時54分許, 交警支隊事故大隊接市局110指令稱:解放路與學院路交叉路口發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事故, 致一人

據媒體報導, 專家分析, 該起事故第一輛汽車行經人行橫道時, 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 未停車讓行;且在汽車與行人發生碰撞後, 未立即停車、保護現場、立即搶救受傷人員, 並迅速報告執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 是造成該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因此前車承擔主要責任。 後車在道路上行駛的過程中, 未注意觀察路面情況安全駕駛, 是造成事故的次要原因, 後車擔次要責任。

討論:是交通事故致死 還是冷漠致死?

這起發生在4月份的事故視頻在網上一經傳播,迅速引發各方聲討和反思。

央視短評

一次物理與人心的雙重碾壓

駐馬店的二次碾壓事件,是一次物理與人心的雙重碾壓。

第一次碾壓的是交通秩序。肇事逃逸無疑要負首責。如果司機當時不是逃逸,而是停車緊急救援,就不會有二次悲劇。在一個交通繁忙的路口,造成二次傷害的概率不低,這個鍋,逃逸的司機必須背。

第二次碾壓了被害者身軀,也從很多人心上重重碾過去了。這個事件,真正刺痛人們內心,不是“一個人被車撞了”,而是“本可避免的二次傷害沒有避免”。

確實,正如有人指出,對於車禍受傷人員,按照科學處理確實不能輕易移動而應等待救援。但遺憾的是,這個路口也沒有為救援形成一個真正有效的生命空間。誰來形成這個空間,每一個人。當時,如果有人能站在前方指揮交通,車輛就可以繞行;如果對方來車不是打著遠光,視覺盲區就會小一些;如果開過斑馬線的車輛向來都有減速慢行的習慣,那輛SUV也不會這麼再次碾壓過去。

比物理碾壓更難恢復的是人心的碾壓。從旁觀者“只敢報警不敢接近”,也不難看出南京彭宇案的影響依然“健在”,扶不扶依然是一個問題。其實善意是彼此施予的、良性的公共空間是所有人一起建構的。誰都可能因此獲益、誰都可能因其反面遭殃。拒絕冷漠不需要太多藉口,不要奢望所有條件到位,完全可以有所作為。今天拒絕冷漠,明天就有更多機會少面對冷漠。我們需要行動來拒絕冷漠,需要你的行動!

——央視特約評論撰稿 之山

討論:是交通事故致死 還是冷漠致死?

這起發生在4月份的事故視頻在網上一經傳播,迅速引發各方聲討和反思。

央視短評

一次物理與人心的雙重碾壓

駐馬店的二次碾壓事件,是一次物理與人心的雙重碾壓。

第一次碾壓的是交通秩序。肇事逃逸無疑要負首責。如果司機當時不是逃逸,而是停車緊急救援,就不會有二次悲劇。在一個交通繁忙的路口,造成二次傷害的概率不低,這個鍋,逃逸的司機必須背。

第二次碾壓了被害者身軀,也從很多人心上重重碾過去了。這個事件,真正刺痛人們內心,不是“一個人被車撞了”,而是“本可避免的二次傷害沒有避免”。

確實,正如有人指出,對於車禍受傷人員,按照科學處理確實不能輕易移動而應等待救援。但遺憾的是,這個路口也沒有為救援形成一個真正有效的生命空間。誰來形成這個空間,每一個人。當時,如果有人能站在前方指揮交通,車輛就可以繞行;如果對方來車不是打著遠光,視覺盲區就會小一些;如果開過斑馬線的車輛向來都有減速慢行的習慣,那輛SUV也不會這麼再次碾壓過去。

比物理碾壓更難恢復的是人心的碾壓。從旁觀者“只敢報警不敢接近”,也不難看出南京彭宇案的影響依然“健在”,扶不扶依然是一個問題。其實善意是彼此施予的、良性的公共空間是所有人一起建構的。誰都可能因此獲益、誰都可能因其反面遭殃。拒絕冷漠不需要太多藉口,不要奢望所有條件到位,完全可以有所作為。今天拒絕冷漠,明天就有更多機會少面對冷漠。我們需要行動來拒絕冷漠,需要你的行動!

——央視特約評論撰稿 之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