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核子物理引發的考古學革命|當阿熱遇見賽先生

拉斯科洞窟

撰文:徐一鴻(A. Zee)

翻譯:林海(清華大學)

校對:弛木

最近, 我與我的夫人和兒子參觀了著名的法國拉斯科洞窟(Lascaux cave)[1]。 觀賞這一萬七千多年前壯麗的洞窟壁畫藝術,

令人感到敬畏!我試圖想像, 不, 是貼近地感受, 這些天賦異稟的藝術家們當時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拉斯科洞窟壁畫

拉斯科洞窟是由四名青少年於1940年發現的。 這一轟動的新聞導致前來參觀的遊客人潮, 絡繹不絕。

遊客們的呼吸促使了真菌的生長, 而這些真菌的侵襲對壁畫構成了毀壞的危險。 1963年, 法國文化部長、著名作家安德列·瑪律羅(Andr ́e Malraux)關閉了洞窟, 不再向公眾開放。 此後幾十年間, 法國政府對洞窟做了各種仿製。 最近的一次, 是於2016年12月向公眾開放的拉斯科4號(Lascaux 4)。 這是一個用最新高科技打造的奇跡, 它精確地仿製了拉斯科洞窟的每塊岩石及其壁畫。

拉斯科洞窟考古現場

關於拉斯科洞窟壁畫[2], 有很多迷人的方面可以談論。 這裡我將專注於一個與核子物理有關的方面。

首先, 我們討論一些基本原理。 原子核由一定數量的質子(protons)和中子(neutrons)組成。 有一些電子(electrons)圍繞著原子核做軌道運動。 電子的個數必須和質子的個數完全相等, 因為電子的負電荷數需與質子的正電荷數相互抵消。 中子, 顧名思義, 當然是呈電中性的。

特別是, 碳原子核(carbon nucleus)被記作“碳12”, 包含6個質子和6個中子(6+6=12)。 絕大多數天然存在的碳原子核具有這種“正常”形式。 然而, 也有一些碳原子核包含了一個或兩個更多的中子, 這些形式稱為同位素(isotopes)。

同位素“碳13”包含6個質子和7個中子(6+7=13), 而同位素“碳14”則包含6個質子和8個中子(6+8=14)。 請注意, 因為電中性的要求, 這三種形式的碳都需要有6個圍繞著原子核運轉的電子。 有一個要點是, 元素的化學性質完全取決於電子, 因而上述三種碳同位素:“碳12”、“碳13”和“碳14”的化學性質相同。 一個碳原子的圖像是一個被電子雲包圍的微小的原子核。 當一些其他原子與碳原子相互作用時, 該原子不關心碳原子核中包含多少中子:兩個原子如何相互作用是由兩個電子雲所決定的。

“碳12”和“碳13”原子核是穩定的。 但“碳14”原子核不是穩定的, 因為堆積了一個“多餘的”中子, “碳14”似乎並不太樂意, 最終將自我調整。 這裡涉及一個關鍵問題——量子物理是概率性的(probabilistic)。

我們不能預測一個特定的原子核何時會衰變(decay)[3], 只能預測, 給定大量的“碳14”原子核, 何時這一半的原子核會衰變。 這個時間段稱為“半衰期”(half-life), 對於“碳14”來說, 半衰期約為5730年。

順此一提, 有一些不穩定的原子核具有萬億分之一秒的極短的半衰期, 而另一些則具有數億年的極長的半衰期。 因此, 你應該已經獲得了一個提示:為什麼“碳14”能與人類考古學相關?這個發現及其應用對我們來說是幸運的。

以上所述的皆為基本的核子物理。 我們的故事從塞爾日·科爾夫[4](Serge Korff, 1906-1989)開始。 他出生于一個俄羅斯貴族的學術家庭, 隨後移民到美國。 完成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和研究生學業後, 科爾夫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 測量在上層大氣中的宇宙射線(cosmic rays)。 讀者可能知道, 地球被這些來自太空的亞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s),即稱為“宇宙射線”,不斷地轟擊。科爾夫發現同位素“碳14”,不斷地由宇宙射線的中子與大氣的“氮14”原子核(具有7個質子和7個中子的穩定的氮原子核)碰撞產生[5]。以這種方式產生的“碳14”穩定地衰減,從而導致不穩定的“碳14”與穩定的“碳12”最終形成固定比率[6]。

當時在芝加哥大學的威拉得·利比(Willard Libby,1908-1980),讀了科爾夫的文章後,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即使用“碳14”與“碳12”的比率去測量有機材料,進而推溯其形成之年代。有了這個“後見之明”,也許你現在可以看得出這是如何做到的?

植物,通過呼吸進二氧化碳,不斷地以一個固定比率吸收“碳14”與“碳12”原子核,而這個比率正是由大氣中這兩種同位素的比率決定。動物,通過吃植物或其他動物,也在其體內含有固定比率的“碳14”與“碳12”原子核。但當樹木或動物死亡時,它們不再吸收環境中的碳原子核。從那時起,“碳14”原子核在機體內開始衰減,並相對於“碳12”穩定地減少。每過5730年,“碳14”原子核的數量就會減半。

通過測量有機材料樣品中“碳14”與“碳12”原子核的比率,我們進而可以推斷出相應的植物或動物是在多久以前死亡的。這就是“碳14”年代測定技術(“碳14” dating)或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技術(radiocarbon[7] dating)的誕生。在考古學上,它導致了一次突破性的革命。

從拉斯科洞窟一萬七千年之久的角度來看,讓我們回想到大約兩百萬年前,遠古人類以某種形式在非洲大陸出現,而現代人類大約在6萬年前開始遷移到其他大陸 。有文字和記錄的人類歷史則出現在4千或5千年前。

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技術[8]對考古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利比的這了不起的想法落實之前,對於那些沒有文字歷史記錄的樣品,考古學家想要精確測定其年代都是難上加難。特別是,當考古學家想要對比世界不同地區所發生的事件時,此前曾有很大困難,但所幸“碳14”與“碳12”原子核的比率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是相同的,進而使考古學的測定技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利比於1960年獲得了諾貝爾獎(Nobel Prize),並在他的演講中感激地提到了科爾夫的關鍵性貢獻。

諾貝爾獎得主威拉得·利比

回到拉斯科洞窟,許多謎題仍然存在。例如,這些畫是由幾位藝術家在若干年所完成的,還是由幾代藝術家在若干世紀間所成就的?我們必須等到有人提出另一個聰明的想法,得以發明或改進一個更加準確的年代測定技術。

拉斯科洞窟壁畫

最後,以一個輕鬆的方式結尾吧!因為“dating”這個詞在英語中有另一個——甚至是主要的意思,男女約會,所以我想鼓勵讀者編造一個關於“radiocarbon dating”的笑話。

注釋:

1.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Lascaux+cave

2. 例如,作畫者用令人欽佩的藝術才華,在壁畫上描繪各種動物。但奇怪的是,與其它史前的藝術相反,只有一個單一的、相當粗糙的人類畫像,並且這個畫像具有鳥類的頭,可能甚至不是在描繪一個人。

3. 我們在這裡不關心它如何衰變。對此感到好奇的讀者,可以作如下基本理解:一個“多餘的”中子(neutron)本身轉變為一個質子(proton),並且在此過程中發射一個電子(electron)和一個反中微子(antineutrino)。於是剩下一個包含了7個質子和7個中子的原子核,實際上是一個氮原子核。

4.http://www.nytimes.com/1989/12/02/obituaries/serge-korff-physicist-dies-at-83-pioneer-in-cosmic-ray-research.html

5. 再次強調,讀者不必關心這兒所涉及的詳細的核子物理過程。基本上,進入氮原子(氮14)的中子敲除一個質子,從而將“氮14”轉變為“碳14”,它包含6個質子和8個中子。

6. 對於這裡的討論,我們可以忽略“碳13”。

7. radioactive carbon的縮寫。

8. 我當然簡化了故事。為了將放射性碳年代測定開發成有用的技術,勢必要做各種細節的工作。例如,由於地球的變化磁場影響了宇宙射線的流入,“碳14”與“碳12”原子核的比率不是完全恒定的。各種變化皆必須被考慮進去。古代樣品受到現代碳污染是另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延伸閱讀:

星球的音樂:引力波科學的曙光|當阿熱遇見賽先生

物理學家與兩個質數定理 | 當阿熱遇見賽先生

“球形雞”與普適類 | 當阿熱遇見賽先生

投稿、授權等請聯繫: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賽先生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地球被這些來自太空的亞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s),即稱為“宇宙射線”,不斷地轟擊。科爾夫發現同位素“碳14”,不斷地由宇宙射線的中子與大氣的“氮14”原子核(具有7個質子和7個中子的穩定的氮原子核)碰撞產生[5]。以這種方式產生的“碳14”穩定地衰減,從而導致不穩定的“碳14”與穩定的“碳12”最終形成固定比率[6]。

當時在芝加哥大學的威拉得·利比(Willard Libby,1908-1980),讀了科爾夫的文章後,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即使用“碳14”與“碳12”的比率去測量有機材料,進而推溯其形成之年代。有了這個“後見之明”,也許你現在可以看得出這是如何做到的?

植物,通過呼吸進二氧化碳,不斷地以一個固定比率吸收“碳14”與“碳12”原子核,而這個比率正是由大氣中這兩種同位素的比率決定。動物,通過吃植物或其他動物,也在其體內含有固定比率的“碳14”與“碳12”原子核。但當樹木或動物死亡時,它們不再吸收環境中的碳原子核。從那時起,“碳14”原子核在機體內開始衰減,並相對於“碳12”穩定地減少。每過5730年,“碳14”原子核的數量就會減半。

通過測量有機材料樣品中“碳14”與“碳12”原子核的比率,我們進而可以推斷出相應的植物或動物是在多久以前死亡的。這就是“碳14”年代測定技術(“碳14” dating)或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技術(radiocarbon[7] dating)的誕生。在考古學上,它導致了一次突破性的革命。

從拉斯科洞窟一萬七千年之久的角度來看,讓我們回想到大約兩百萬年前,遠古人類以某種形式在非洲大陸出現,而現代人類大約在6萬年前開始遷移到其他大陸 。有文字和記錄的人類歷史則出現在4千或5千年前。

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技術[8]對考古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利比的這了不起的想法落實之前,對於那些沒有文字歷史記錄的樣品,考古學家想要精確測定其年代都是難上加難。特別是,當考古學家想要對比世界不同地區所發生的事件時,此前曾有很大困難,但所幸“碳14”與“碳12”原子核的比率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是相同的,進而使考古學的測定技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利比於1960年獲得了諾貝爾獎(Nobel Prize),並在他的演講中感激地提到了科爾夫的關鍵性貢獻。

諾貝爾獎得主威拉得·利比

回到拉斯科洞窟,許多謎題仍然存在。例如,這些畫是由幾位藝術家在若干年所完成的,還是由幾代藝術家在若干世紀間所成就的?我們必須等到有人提出另一個聰明的想法,得以發明或改進一個更加準確的年代測定技術。

拉斯科洞窟壁畫

最後,以一個輕鬆的方式結尾吧!因為“dating”這個詞在英語中有另一個——甚至是主要的意思,男女約會,所以我想鼓勵讀者編造一個關於“radiocarbon dating”的笑話。

注釋:

1.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Lascaux+cave

2. 例如,作畫者用令人欽佩的藝術才華,在壁畫上描繪各種動物。但奇怪的是,與其它史前的藝術相反,只有一個單一的、相當粗糙的人類畫像,並且這個畫像具有鳥類的頭,可能甚至不是在描繪一個人。

3. 我們在這裡不關心它如何衰變。對此感到好奇的讀者,可以作如下基本理解:一個“多餘的”中子(neutron)本身轉變為一個質子(proton),並且在此過程中發射一個電子(electron)和一個反中微子(antineutrino)。於是剩下一個包含了7個質子和7個中子的原子核,實際上是一個氮原子核。

4.http://www.nytimes.com/1989/12/02/obituaries/serge-korff-physicist-dies-at-83-pioneer-in-cosmic-ray-research.html

5. 再次強調,讀者不必關心這兒所涉及的詳細的核子物理過程。基本上,進入氮原子(氮14)的中子敲除一個質子,從而將“氮14”轉變為“碳14”,它包含6個質子和8個中子。

6. 對於這裡的討論,我們可以忽略“碳13”。

7. radioactive carbon的縮寫。

8. 我當然簡化了故事。為了將放射性碳年代測定開發成有用的技術,勢必要做各種細節的工作。例如,由於地球的變化磁場影響了宇宙射線的流入,“碳14”與“碳12”原子核的比率不是完全恒定的。各種變化皆必須被考慮進去。古代樣品受到現代碳污染是另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延伸閱讀:

星球的音樂:引力波科學的曙光|當阿熱遇見賽先生

物理學家與兩個質數定理 | 當阿熱遇見賽先生

“球形雞”與普適類 | 當阿熱遇見賽先生

投稿、授權等請聯繫: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賽先生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