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新疆人文地理丨庫魯斯台草原的濕地精靈

點擊上方藍字“新疆人文地理”可以訂閱!

各種鴨類也戀上了庫魯斯台草原, 赤麻鴨、綠頭鴨、赤嘴潛鴨、白眉鴨……春天, 水面很大蘆葦由黃變綠,

野鴨三三兩兩在水中覓食。 最可愛的要數剛出殼不久的小野鴨, 像是一團黃絨球, 緊緊地跟著野鴨媽媽, 一遇到危險, 跟著媽媽迅速鑽進蘆葦叢中, 再也找不見了。

數量多的要數赤麻鴨, 又名黃鴨, 每年春季在草原短暫停留, 遷徙多呈家族群或由家族群集成更大的群體遷飛, 常常邊飛邊鳴叫, 飛翔時黑色的飛羽、尾、嘴和腳、黃褐色的體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鮮明的對照。

涉禽裡還有安靜的蒼鷺、優雅的白鷺。 白鷺多獨來獨往, 像隱士一樣, 孤獨地佔據著一個水塘, 長長的腿佇立在水裡很長時間也不動, 如果看到人想接近它, 一蹬腿一振翅就飛到另外一個水塘裡。

鳳頭鸊鵜是濕地水塘最愛美的鳥,

鳳頭鸊鵜的頭部最有特點, 前額和頭頂部黑褐色, 枕部兩側的羽毛往後延伸, 分別形成束羽冠, 向上直立, 所以被叫做鳳頭鸊鵜。 它們一般是4 月中下旬到庫魯斯台草原濕地繁殖, 大量出現在6 月中旬, 一般到10 月份才遷走, 數量極少。

鳳頭鸊鵜善游泳和潛水。 如果保持安靜, 你會看到鳳頭鸊鵜愛美的一面, 它們喜歡成雙成對地在一起秀恩愛, 成雙成對悠閒自在地在水面遊弋, 一會兒用嘴梳理羽毛, 一會兒顧盼生姿, 游泳時頸向上伸得很直, 和水面保持垂直姿式。

棕頭鷗與魚鷗

小青腳鷸

大天鵝

鳳頭鸊鵜喜歡潛水,

每次潛水時間多在20-30 秒, 最長可在水下停留50 秒左右, 有時一個猛子紮到水中潛游十幾米。

以前以為, 小學學過的鸕鷀只在南方有, 沒想到庫魯斯台草原的濕地裡也有野生鸕鷀出沒。 鸕鷀也叫水老鴉、魚鷹, 身體比鴨狹長, 體羽為金屬黑色, 善潛水捕魚, 經常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爭鬥搶魚, 休息時的鸕鷀也不閑著, 互相張開長喙, 好像吵架一般。

魚鷗和棕頭鷗在初春季節來到塔城, 有時濕地的水面還在冰凍, 它們就開始飛上飛下, 翩遷起舞, 兩種鷗鳥像兄弟倆, 有時好的一起飛落, 有時翻臉又在一起爭食打鬥。

庫魯斯台草原最高貴的當屬大天鵝。 大天鵝本來是候鳥, 不過近些年來, 隨著氣候的變化, 有的大天鵝把庫魯斯台草原泉水附近不上凍的水塘當成過冬的家,

直到春天才離開, 飛到遠處哺育下一代, 等到深秋季節再飛回來。

魚鷗和棕頭鷗

除水禽之外, 庫魯斯台草原還有其它鳥類。 紫翅椋鳥到了秋季會一大群隨著羊群出現在收割後的莊稼地裡, 像一片黑雲, 密密麻麻擠成一團,時而飛到旁邊的蘆葦叢,時而竄進羊群中,調皮的還站在羊背上,跟一夥挑事的小地痞流氓似的,不停地在你面前晃蕩。

紫翅椋鳥上下翻飛,偶而撲出一兩隻鵪鶉,笨拙的低空刺出去,還有兩三隻百靈輕巧的唱歌遠去。這時,羊群和牧羊的哈薩克牧民似乎早已經習慣這一切,羊身上掛滿了褐色的義大利蒼耳,低頭找草吃,牧民手牽著馬韁繩,或躺或坐玉米地裡,一幅和諧自然的畫面出現在面前。

大鴇是庫魯斯台草原的“小門派”。目前,塔額盆地和附近的淺山丘陵地帶是全疆乃至全國大鴇數量最多的地區,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種群數量在減少,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的專家預計,只有600 -800 只。

大鴇雖然數量少,但個個身強力壯,不像灰鶴出門鬧這麼大的聲勢,它們常常三五隻出門覓食,一般的隼呀、鷹呀也不招惹它,羽毛又和草地、麥地接近,一般發現不了它的蹤影,大鴇也落個清靜。

除了春秋兩季成千上萬在此中轉遷飛的候鳥外,庫魯斯台草原一年四季也生存著各類繁多的留鳥,如:烏鶇、田鶇、貓頭鷹、太平鳥、大山雀、長尾朱雀,這些留鳥給漫長濕地枯寂的冬季帶來了無限生機。

紫翅椋鳥

隨著人類活動在庫魯斯台草原深入,一口口電井向一根根注射器一樣,吸取著地下水,猶如抽取庫魯斯台草原動脈的血液。庫魯斯台草原也得了“病”,濕地乾涸,蘆葦面積越來越少。

2016 年,是一個讓人高興的年份,這一年,塔城地委啟動了庫魯斯台草原生態修復工程,下大力氣開始退地減水,當年,退減耕地面積14.73 萬畝,關停機電井233 眼。

枯燥的數字背後代表著人類向庫魯斯台草原的過份索取開始終止,耕地減少,機井關停,往年普通的草場變成了大草場,乾涸的水泡子重新有了水,矮小的蘆葦長得比人高……原本不堪重負的庫魯斯台草原終於喘了口氣。

不過,要想庫魯斯台恢復昔日容顏,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麗的鳥兒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而庫魯斯台草原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了它們一個溫暖的“家”。這個“家”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去保護,只有愛鳥、護鳥,才能享受到人與鳥和諧相處的自然之美。

(全文完)

作者 簡 介

陳文,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現在塔城日報社從事新聞採訪工作,主任記者,新疆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從事新聞工作18年,喜歡上山下鄉採訪,足跡踏遍了塔城地區的山山水水。採訪之余,自娛自樂,偶而拍點照片、寫些散文和詩歌見諸報端。

肖華,自由工作者,生在塔城長在塔城,癡心於生態攝影。不管三伏酷暑還是數九寒天,只要有美景就會想方設法去拍。近幾年來,關注塔額盆地的鳥類生態環境,付出許多心血,欣慰的是能拍上一些好作品。

撰 文 · 攝 影 / 陳文 肖華

編 輯 / 大 桐

密密麻麻擠成一團,時而飛到旁邊的蘆葦叢,時而竄進羊群中,調皮的還站在羊背上,跟一夥挑事的小地痞流氓似的,不停地在你面前晃蕩。

紫翅椋鳥上下翻飛,偶而撲出一兩隻鵪鶉,笨拙的低空刺出去,還有兩三隻百靈輕巧的唱歌遠去。這時,羊群和牧羊的哈薩克牧民似乎早已經習慣這一切,羊身上掛滿了褐色的義大利蒼耳,低頭找草吃,牧民手牽著馬韁繩,或躺或坐玉米地裡,一幅和諧自然的畫面出現在面前。

大鴇是庫魯斯台草原的“小門派”。目前,塔額盆地和附近的淺山丘陵地帶是全疆乃至全國大鴇數量最多的地區,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種群數量在減少,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的專家預計,只有600 -800 只。

大鴇雖然數量少,但個個身強力壯,不像灰鶴出門鬧這麼大的聲勢,它們常常三五隻出門覓食,一般的隼呀、鷹呀也不招惹它,羽毛又和草地、麥地接近,一般發現不了它的蹤影,大鴇也落個清靜。

除了春秋兩季成千上萬在此中轉遷飛的候鳥外,庫魯斯台草原一年四季也生存著各類繁多的留鳥,如:烏鶇、田鶇、貓頭鷹、太平鳥、大山雀、長尾朱雀,這些留鳥給漫長濕地枯寂的冬季帶來了無限生機。

紫翅椋鳥

隨著人類活動在庫魯斯台草原深入,一口口電井向一根根注射器一樣,吸取著地下水,猶如抽取庫魯斯台草原動脈的血液。庫魯斯台草原也得了“病”,濕地乾涸,蘆葦面積越來越少。

2016 年,是一個讓人高興的年份,這一年,塔城地委啟動了庫魯斯台草原生態修復工程,下大力氣開始退地減水,當年,退減耕地面積14.73 萬畝,關停機電井233 眼。

枯燥的數字背後代表著人類向庫魯斯台草原的過份索取開始終止,耕地減少,機井關停,往年普通的草場變成了大草場,乾涸的水泡子重新有了水,矮小的蘆葦長得比人高……原本不堪重負的庫魯斯台草原終於喘了口氣。

不過,要想庫魯斯台恢復昔日容顏,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美麗的鳥兒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而庫魯斯台草原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了它們一個溫暖的“家”。這個“家”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去保護,只有愛鳥、護鳥,才能享受到人與鳥和諧相處的自然之美。

(全文完)

作者 簡 介

陳文,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現在塔城日報社從事新聞採訪工作,主任記者,新疆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從事新聞工作18年,喜歡上山下鄉採訪,足跡踏遍了塔城地區的山山水水。採訪之余,自娛自樂,偶而拍點照片、寫些散文和詩歌見諸報端。

肖華,自由工作者,生在塔城長在塔城,癡心於生態攝影。不管三伏酷暑還是數九寒天,只要有美景就會想方設法去拍。近幾年來,關注塔額盆地的鳥類生態環境,付出許多心血,欣慰的是能拍上一些好作品。

撰 文 · 攝 影 / 陳文 肖華

編 輯 / 大 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