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大數據與災害文化

今天會議的主題是《大資料在應用工作中的應用》, 我想先來談一下大資料思維。

我個人在十年前出版過一本書《資料採擷技術及其應用》, 寫了54萬字, 應該說, 技術性很強, 我理解, 今天的大資料就是以前的資料採擷, 但是大資料的名字顯然要好聽多了, 顯得高大上一些, 而挖掘的感覺就是挖煤, 要low一些。 不過, 其間的內容差異不大, 都是在海量資料中發現規律, 這些規律和統計規律不在一樣。

那麼, 大資料思維有四個特徵, 區別於以前的小資料或者統計思維。

一是所找尋的規律從因果關係轉換到相關關係。

對於地震尤其如此, 以前我們太專注於尋找因為什麼所以地震這種因果關係了, 常見的邏輯有因為鸚鵡有反應所以會地震, 還有因為蛇、鳥、昆蟲有某種動作, 所以有地震。 但是直到今天, 我們才發現臨震預報中所蘊含的這種因果關係其實是很難發現的, 至少一些我們認為存在因果關係的現象後來被證明不那麼靠譜。 而氣象早就開始用概率來預報, 此時看上去似乎依然是因果關係, 實際上展示的是一種強相關關係。 未來, 地震的預報是否也可以用概率的形式表達, 我想並非沒有可能。 我們認為在世間萬物中能找到某種程度的相關已經不容易了。

二是關注的規則從通用型變成特殊性的規則。 我們比較熟悉的資料分析是民意測驗,

在特朗普和希拉蕊的總統競選中, 測驗結果就是後者獲勝, 但是結果卻相反, 搞調查的人就說, 民意調查最後給出來的是抽樣樣本中的大多數, 而這一規則其實是符合統計規律的, 而且後來總統競選的結果也說明希拉蕊是得到了更多的票數, 但是卻輸在了選舉人票上, 而選舉人票本身卻是無法調查出來的。 那麼, 類似於這種情形, 我們尋求的就不能是慣常規律下的通用規則, 而是某種給定條件下的特殊規則, 後者更是大資料分析中要找到的東西。

三和二類似, 是從規範群體中脫胎出來對例外個體的機理進行闡釋。 人民群眾會在創造歷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扭轉歷史轉向的卻還是所謂英雄人物,

也就是說, 例外個體將起到起承轉合的作用, 改變歷史進程, 那麼, 1%的不那麼符合我們既有認知的資料中就會蘊含了這種個體規律, 從大量資料的少量部分中找到其例外性, 並對它的影響邏輯鏈條進行分析, 就是今天大資料技術要做的事情。 我們眼中的災害, 不管是地震還是暴雨, 其實都是正常生活中的例外, 個例、雜訊、孤立子, 其規律不能從大量日常資料中獲取, 只能分析異常資料。

四是從分散思維到總體思維, 我們以前處理資料的時候, 因為技術手段不夠強, 很難找到整體下的某種規律, 哪怕是異常規律。 所以, 只能分散來看, 但是, 今天的資料存儲技術也好, 還是資料處理技術也好, 都足以處理我們手頭那些海量資料了,

那麼, 總體中呈現出來的某種我們希望找到的規則就會在眾多分散的集合中湧現, 我們之前屬於一葉障目的話, 現在就是連泰山到黃山一起從天上看到了。 災害中恰好會有局部“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而整體上則完全可以實現洞如觀火、俯瞰世界了。 災害的規律就是這樣, 拿出一張全國地圖, 其中的相關性會在我們眼中顯現出峰迴路轉的狀態。

我們採用大資料的方式來分析日本災害文化。 比如日本人對於死亡的態度, 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日本的小說作品中, 很難得不說到死亡, 因為災害造就的死亡現象太普遍了, 到了今天依然如此, 從描述一次精心策劃死亡的《失樂園》到描述八次死亡的《挪威的森林》,

從《筱竹叢中》改變成的著名電影《羅生門》到《1Q84》以及更久遠的《和歌》、《源氏物語》, 裡面展現出來的死亡可謂汗牛充棟, 分析這些內容, 我們會發現日本列島對於死亡的刻畫無所不用其詳, 而中國人的作品中對於死亡基本上是一種回避的態度——別提了, 讓它過去吧——之類的風格比比皆是。

不同災害的範圍與深度直接影響到了不同國度或地區對於死亡的態度, 無常觀、死亡觀、危機觀都是不一樣的。

那麼, 災害後的秩序, 比如日本災後人們就會比較守已經確定的規則與秩序就成為一種必然, 而對於我們來說, 就很難不慌亂。

同樣能夠告訴我們災害文化的是日本諸多的偵探小說, 邏輯、因果關係是災害過後必須要總結並提煉的, 有了這些,未來的風險如何規避與應對就會有路可尋,這些嚴密的連結關係在偵探小說裡就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中國的偵探小說再怎麼寫也難以達到日本的那種地步,原因就在於災害文化已經形成,它且無處不在。

分析了諸多的作品也好,日本人的行為也好,我們會發現某種令人振奮的東西,以前一些零星的規律在更多的同類風格的領域呈現出一致性,大資料能夠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之前有感覺但是不確切的地方。

這些內容都將出現在我寫的新書《櫻花殘——災害視角下的日本文化》中,希望它抓緊印刷出來,到時候我將願意和大家分享其中的觀點,並接受大家的批評。

同樣的,中國的災害文化也是有跡可循的,我們也準備撰寫一本《中國災害文化》的書。

謝謝大家的聆聽!十分鐘已經到了。

有了這些,未來的風險如何規避與應對就會有路可尋,這些嚴密的連結關係在偵探小說裡就體現得淋漓盡致,而中國的偵探小說再怎麼寫也難以達到日本的那種地步,原因就在於災害文化已經形成,它且無處不在。

分析了諸多的作品也好,日本人的行為也好,我們會發現某種令人振奮的東西,以前一些零星的規律在更多的同類風格的領域呈現出一致性,大資料能夠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之前有感覺但是不確切的地方。

這些內容都將出現在我寫的新書《櫻花殘——災害視角下的日本文化》中,希望它抓緊印刷出來,到時候我將願意和大家分享其中的觀點,並接受大家的批評。

同樣的,中國的災害文化也是有跡可循的,我們也準備撰寫一本《中國災害文化》的書。

謝謝大家的聆聽!十分鐘已經到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