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國醫正骨:“膏穴療法”對治療頸椎、腰椎骨痛的原理總結

平樂郭氏正骨

中醫藥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歷代名醫層出不窮, 是中醫藥學的主要發祥地, 在中醫藥學的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龍門石窟, 平樂正骨, 國花牡丹, 水席古都”並稱為洛陽四絕。

平樂正骨即洛陽平樂郭氏正骨, 醫術源於河南省洛陽市平樂村。 自郭祥泰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在平樂村創立平樂郭氏正骨醫術以來, 其後的幾代傳人都秉承祖訓, 致力於中醫骨傷醫學的發展、創新, 使得源遠流長的平樂正骨, 由治病救人的民間樸素醫技上升為造福人類的中華骨傷科學。

平樂郭氏正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膏穴療法源於實踐總結, 是具備完整中醫理論基礎的外治療法

使用膏藥來治療頸肩腰腿痛, 是我們自古傳下來的方法, 也是目前頸肩腰腿痛的主要保守治療手法之一。 很多人並不很清楚為什麼膏藥的效果怎麼樣,

治病原理是什麼,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瞭解一下:膏穴療法。

膏穴療法, 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 把藥物通過特殊的炮製, 然後通過不同的工藝製成膏體, 再直接貼敷穴位, 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痛穴位療法。

它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它經歷了無數次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展過程, 有著極為悠久的發展歷史。

早在原始社會裡, 人們用樹葉、草莖之類塗敷傷口治療與猛獸搏鬥所致的外傷而逐漸發現有些植物外敷能減輕疼痛和止血, 甚至可以加速傷口的癒合, 這就是中藥貼敷治病的起源。

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方專著《五十二病方》,

有“蚖……以薊印其中顛”的記載, 這是最早關於膏穴療法的記載。

膏穴療法是中醫史上為數不多的無斷代治療體系

春秋戰國時期, 對膏穴療法的作用和療效已有一定的認識, 並逐步運用於臨床。

在《靈樞·經脈篇》記載:“足陽明之筋……頦筋有寒, 則急引頰日移口, 有熱則筋緩, 不勝收放僻, 治之以馬膏, 膏其急者, 以白酒和桂, 以塗其緩者……”被後世譽為膏藥之治, 開創了現代膏藥之先河。

平樂郭氏正骨 彈力布膏藥

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述了烙、熨、外敷、藥浴等多種外治之法, 而且列舉的各種貼敷方, 有證有方, 方法齊備, 如治勞損的五養膏、玉泉膏, 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

華佗在《神醫秘傳》中治脫疽“用極大甘草, 研成細末, 麻油調敷極厚, 逐日更換, 十日而愈。 ”

平樂郭氏正骨 黑膏藥

晉唐時期, 膏穴療法已廣泛地應用於臨床。

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治瘧疾寒多熱少, 或但寒不熱, 臨發時, 以醋和附子末塗背上”, 並收錄了大量的外用膏藥。

唐·孫思邈在《孫真人海上方》中寫道:“小兒夜哭最堪憐, 徹夜無眠苦通煎, 朱甲末兒臍上貼, 悄悄清清自然安”, 這也是膏穴療法治療小兒疾病的鐵證。

宋元時期, 中藥外治法不斷改進和創新, 極大地豐富了膏穴療法的內容。 如宋代《太平聖惠方》中記載:“治療腰腿腳風痹冷痛有風,川烏頭三個去皮臍,為散,塗帛貼,須臾即止”。《聖濟總錄》初步探討了膏能消除“皮膚蘊蓄之氣”的膏穴療法的機理。

明代《普濟方》中有“鼻淵腦瀉,生附子末,蔥誕和如泥,罨湧泉穴”的記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更是收載了不少膏穴療法,並為人們所熟知和廣泛採用。如“治大腹水腫,以赤根搗爛,入元寸,貼於臍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則腫消”等等,另外吳茱萸貼足心治療口舌生瘡、黃連末調敷腳心治療小兒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可以說是穴位貼敷療法較為成熟的階段,出現了不少中藥外治的專著,其中以《急救廣生集》、《理瀹駢文》最為著名。《急救廣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鵬之經數十年精心彙聚而成,詳細地記載了清代嘉慶前千餘年的膏穴療法治病的經驗和方法,是後世研究和應用外治的經典之作。

繼《急救廣生集》刊行59年之後,“外治之宗’吳師機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對外治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索,著成《理瀹駢文》一書。書中每病治療都以膏藥薄貼為主,選擇性地配以點、敷、熨、洗、搐、擦等多種外治法,且把膏穴療法治療疾病的範圍推及到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統治百病”的論斷。並依據中醫基本理論,對內病外治的作用機理、制方遣藥、具體運用等方面,作了較詳細的論述,提出外治部位“當分十二經”,藥物當置於“經絡穴選………與針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論點。

膏穴療法治療效果

建國以來,專家學者們對歷代文獻進行考證、研究和整理,大膽探索,不但用膏穴療法治療常見病,還應用本法治療肺結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壓、傳染病以及其他疑難病種。如用抗癌中藥製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療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僅有止痛之效,而且還有縮小癌瘤之功。

平樂郭氏正骨 品牌

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邊緣學科及交叉學科的出現,為穴位貼敷療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方面運用現代生物、物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研製出新的具有治療作用的儀器並與膏穴療法外治協同運用。

另一方面研製出不少以促進藥物吸收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

尤為可喜的是開始注意吸收現代藥學的成果,用來改革劑型和貼敷方式:

有加入化學發熱利後配製成的熨貼劑,如代溫灸膏等;

用橡膠和配合劑(氧化鋅、凡士林等)作為基質,加入中藥提煉的揮發油或浸膏製成的硬膏劑,如麝香虎骨膏、關節止痛膏、麝香痛經膏等;使藥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製成的藥膜狀固體帛製劑或塗膜劑,如斑螫發泡膜等;還有在貼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進劑來促進治療性藥物高效率地均勻持久地透過皮膚的貼敷劑,如複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

郭祖紅方痛可帖

或還有在貼敷方中運用現代高新生物技術提取而成,打破了傳統治療理念,濃縮治膏精華,透皮透肉透骨,層層穿透,深層直達病灶,快速修復受損的關節骨、半月板,恢復關節軟骨、半月板的韌性和彈性的骨病貼敷藥劑。

膏穴療法為何治病效果好?

經絡穴位皆為人體大藥

膏穴療法的作用機理比較複雜,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

二是藥物吸收後的藥效作用;

三是兩者的綜合疊加作用。

穴位作用

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穿上下”,是人體營衛氣血循環運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則是上述物質在運行通路中的交匯點,是“肺氣所發”和“神氣遊行出人”的場所。

穴位圖

根據中醫“臟腑—經絡”相關理論,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不僅有反映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機能,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各種致病之邪滯留在人體內部,臟腑功能受到損害和影響,致使經絡澀滯,鬱而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則百病生焉。此時,可能在經絡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屬腧穴部位)出現麻木、疼痛、紅腫、結節或特定敏感區(帶)等異常情況。

而運用膏穴療法,刺激和作用於體表腧穴相應的皮部,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鬱閉之氣……以散瘀結之腫”,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好的治療和凋整作用,從而達到以膚固表,以表托毒,以經通髒,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

貼服部位

藥效作用

清代徐大椿曾說:“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

貼敷藥物直接作用於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拔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

還可使藥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裡,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裡,發揮較強的藥效作用。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切于皮膚,徹於肉裡,攝入吸氣,融入滲液”。並隨其用藥,能祛邪、拔毒氣以外出,抑邪氣以內清;能扶正,通營衛,調升降,理陰陽,安五臟;能挫折五鬱之氣,而資化源。

我們知道影響藥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藥物的理化性質和藥理性質外,還與皮膚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關係。現代醫學已證明,中藥完全可以從皮膚吸收。

平樂郭氏正骨漫畫

經穴皮膚吸收藥物的主要途徑為:

一是透皮吸收,通過動脈通道,角質層轉運(包括細胞內擴散和細胞間質擴散)和表皮深層轉運而被吸收,藥物可通過一種或多件途徑進入血液迴圈;

二是水合作用。角質層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為環境相對溫度的函數、中藥外敷“形附麗而不離”,“氣閉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的密閉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從5%~15%增至50%,角質層吸收水分後使皮膚水化,引起角質層細胞膨脹成多孔狀態而使其緊密的結構變得疏鬆,易於藥物穿透。研究證明藥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時還可使皮溫從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迴圈;

三是表面活性劑作用,貼敷藥物中所含的鉛皂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增加表皮類脂膜對藥物的透過率;四是芳香性藥物的促進作用,貼敷方中的芳香類藥物,多含揮發性烯烴、醛、酮、酚、醇類物質,其較強的穿透性和走竄性,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綜合作用

膏穴療法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藥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其實質是一種融經絡、穴位、藥物為一體的複合性治療方法,而不僅僅是單純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內服某藥物能治某病,用某藥外敷也同樣治某病,如內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臍也能治便秘。但有時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藥貼敷能治某病,但內服某藥卻不能治某病,如蔥白效臍可治便秘,但蔥白內服卻不能治便秘。

平樂郭氏正骨黑膏藥

穴位貼敷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是一種綜合作用

穴位貼敷:既有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藥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幾種治療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疊加治療作用、首先是藥物的溫熱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而溫熱刺激配合藥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藥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由此增強了藥物的作用、藥物外敷於穴位上則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了行氣血、營陰陽的整體作用。

膏穴療法5大優勢,讓治病回歸簡單

中醫五行

作用直接,適應症廣

膏穴療法通過藥物直接刺激穴位,並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於其他部位,作用較為直接,其適應證遍及臨床各科,“可與內治並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對許多沉屙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功效。

用藥安全,誅伐無過

膏穴療法不經胃腸給藥,無損傷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臨床應用時出現皮膚過敏或水泡,亦可及時中止治療,給予對症處理,症狀很快就可消失,並可繼續使用。

簡單易學,便於推廣

膏穴療法有許多較簡單的藥物配伍及製作,易學易用,不需特殊的醫療設備和儀器。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或家屬,多可兼學並用,隨學隨用。

療效確切,無創無痛

膏穴療法集藥物治療之所長,所用藥方配伍組成多來自於臨床經驗,經過了漫長歲月和歷史的驗證,療效顯著,且無創傷無痛苦,對懼針者,老幼虛弱之體,補瀉難施之時,或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症,尤為適宜。

寫在最後

保守療法,需要患者本身理清治療思路,不要盲目嘗試、更換。最重要的,保守療法持續時間比較長,貴在堅持二字。頸椎病是能治癒的。

醫患合作,動靜結合是中醫骨傷科治療的重要措施,平樂郭氏正骨先人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提出了“四自療法”,自捏、自撾、自拿、自摩。更多骨病資訊。我們平樂郭氏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每一位元患者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自我鍛煉方法,通過醫生與患者共同參與、密切合作,堅持練習,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平樂郭氏正骨 ¥93 購買

如宋代《太平聖惠方》中記載:“治療腰腿腳風痹冷痛有風,川烏頭三個去皮臍,為散,塗帛貼,須臾即止”。《聖濟總錄》初步探討了膏能消除“皮膚蘊蓄之氣”的膏穴療法的機理。

明代《普濟方》中有“鼻淵腦瀉,生附子末,蔥誕和如泥,罨湧泉穴”的記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更是收載了不少膏穴療法,並為人們所熟知和廣泛採用。如“治大腹水腫,以赤根搗爛,入元寸,貼於臍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則腫消”等等,另外吳茱萸貼足心治療口舌生瘡、黃連末調敷腳心治療小兒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可以說是穴位貼敷療法較為成熟的階段,出現了不少中藥外治的專著,其中以《急救廣生集》、《理瀹駢文》最為著名。《急救廣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鵬之經數十年精心彙聚而成,詳細地記載了清代嘉慶前千餘年的膏穴療法治病的經驗和方法,是後世研究和應用外治的經典之作。

繼《急救廣生集》刊行59年之後,“外治之宗’吳師機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對外治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索,著成《理瀹駢文》一書。書中每病治療都以膏藥薄貼為主,選擇性地配以點、敷、熨、洗、搐、擦等多種外治法,且把膏穴療法治療疾病的範圍推及到內、外、婦、兒、皮膚、五官等科,提出了“以膏統治百病”的論斷。並依據中醫基本理論,對內病外治的作用機理、制方遣藥、具體運用等方面,作了較詳細的論述,提出外治部位“當分十二經”,藥物當置於“經絡穴選………與針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論點。

膏穴療法治療效果

建國以來,專家學者們對歷代文獻進行考證、研究和整理,大膽探索,不但用膏穴療法治療常見病,還應用本法治療肺結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壓、傳染病以及其他疑難病種。如用抗癌中藥製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療癌症取得了可靠效果。不僅有止痛之效,而且還有縮小癌瘤之功。

平樂郭氏正骨 品牌

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邊緣學科及交叉學科的出現,為穴位貼敷療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方面運用現代生物、物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研製出新的具有治療作用的儀器並與膏穴療法外治協同運用。

另一方面研製出不少以促進藥物吸收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

尤為可喜的是開始注意吸收現代藥學的成果,用來改革劑型和貼敷方式:

有加入化學發熱利後配製成的熨貼劑,如代溫灸膏等;

用橡膠和配合劑(氧化鋅、凡士林等)作為基質,加入中藥提煉的揮發油或浸膏製成的硬膏劑,如麝香虎骨膏、關節止痛膏、麝香痛經膏等;使藥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中製成的藥膜狀固體帛製劑或塗膜劑,如斑螫發泡膜等;還有在貼敷方中加入透皮吸收促進劑來促進治療性藥物高效率地均勻持久地透過皮膚的貼敷劑,如複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膏等。

郭祖紅方痛可帖

或還有在貼敷方中運用現代高新生物技術提取而成,打破了傳統治療理念,濃縮治膏精華,透皮透肉透骨,層層穿透,深層直達病灶,快速修復受損的關節骨、半月板,恢復關節軟骨、半月板的韌性和彈性的骨病貼敷藥劑。

膏穴療法為何治病效果好?

經絡穴位皆為人體大藥

膏穴療法的作用機理比較複雜,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

二是藥物吸收後的藥效作用;

三是兩者的綜合疊加作用。

穴位作用

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裡,貫穿上下”,是人體營衛氣血循環運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則是上述物質在運行通路中的交匯點,是“肺氣所發”和“神氣遊行出人”的場所。

穴位圖

根據中醫“臟腑—經絡”相關理論,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不僅有反映各臟腑生理或病理的機能,同時也是治療五臟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各種致病之邪滯留在人體內部,臟腑功能受到損害和影響,致使經絡澀滯,鬱而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則百病生焉。此時,可能在經絡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屬腧穴部位)出現麻木、疼痛、紅腫、結節或特定敏感區(帶)等異常情況。

而運用膏穴療法,刺激和作用於體表腧穴相應的皮部,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鬱閉之氣……以散瘀結之腫”,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好的治療和凋整作用,從而達到以膚固表,以表托毒,以經通髒,以穴驅邪和扶正強身的目的。

貼服部位

藥效作用

清代徐大椿曾說:“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

貼敷藥物直接作用於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拔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

還可使藥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裡,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裡,發揮較強的藥效作用。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切于皮膚,徹於肉裡,攝入吸氣,融入滲液”。並隨其用藥,能祛邪、拔毒氣以外出,抑邪氣以內清;能扶正,通營衛,調升降,理陰陽,安五臟;能挫折五鬱之氣,而資化源。

我們知道影響藥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藥物的理化性質和藥理性質外,還與皮膚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關係。現代醫學已證明,中藥完全可以從皮膚吸收。

平樂郭氏正骨漫畫

經穴皮膚吸收藥物的主要途徑為:

一是透皮吸收,通過動脈通道,角質層轉運(包括細胞內擴散和細胞間質擴散)和表皮深層轉運而被吸收,藥物可通過一種或多件途徑進入血液迴圈;

二是水合作用。角質層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為環境相對溫度的函數、中藥外敷“形附麗而不離”,“氣閉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的密閉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從5%~15%增至50%,角質層吸收水分後使皮膚水化,引起角質層細胞膨脹成多孔狀態而使其緊密的結構變得疏鬆,易於藥物穿透。研究證明藥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時還可使皮溫從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迴圈;

三是表面活性劑作用,貼敷藥物中所含的鉛皂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增加表皮類脂膜對藥物的透過率;四是芳香性藥物的促進作用,貼敷方中的芳香類藥物,多含揮發性烯烴、醛、酮、酚、醇類物質,其較強的穿透性和走竄性,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綜合作用

膏穴療法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藥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其實質是一種融經絡、穴位、藥物為一體的複合性治療方法,而不僅僅是單純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內服某藥物能治某病,用某藥外敷也同樣治某病,如內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臍也能治便秘。但有時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藥貼敷能治某病,但內服某藥卻不能治某病,如蔥白效臍可治便秘,但蔥白內服卻不能治便秘。

平樂郭氏正骨黑膏藥

穴位貼敷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是一種綜合作用

穴位貼敷:既有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藥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幾種治療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疊加治療作用、首先是藥物的溫熱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而溫熱刺激配合藥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藥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由此增強了藥物的作用、藥物外敷於穴位上則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了行氣血、營陰陽的整體作用。

膏穴療法5大優勢,讓治病回歸簡單

中醫五行

作用直接,適應症廣

膏穴療法通過藥物直接刺激穴位,並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於其他部位,作用較為直接,其適應證遍及臨床各科,“可與內治並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對許多沉屙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功效。

用藥安全,誅伐無過

膏穴療法不經胃腸給藥,無損傷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即使在臨床應用時出現皮膚過敏或水泡,亦可及時中止治療,給予對症處理,症狀很快就可消失,並可繼續使用。

簡單易學,便於推廣

膏穴療法有許多較簡單的藥物配伍及製作,易學易用,不需特殊的醫療設備和儀器。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或家屬,多可兼學並用,隨學隨用。

療效確切,無創無痛

膏穴療法集藥物治療之所長,所用藥方配伍組成多來自於臨床經驗,經過了漫長歲月和歷史的驗證,療效顯著,且無創傷無痛苦,對懼針者,老幼虛弱之體,補瀉難施之時,或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症,尤為適宜。

寫在最後

保守療法,需要患者本身理清治療思路,不要盲目嘗試、更換。最重要的,保守療法持續時間比較長,貴在堅持二字。頸椎病是能治癒的。

醫患合作,動靜結合是中醫骨傷科治療的重要措施,平樂郭氏正骨先人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提出了“四自療法”,自捏、自撾、自拿、自摩。更多骨病資訊。我們平樂郭氏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每一位元患者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自我鍛煉方法,通過醫生與患者共同參與、密切合作,堅持練習,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平樂郭氏正骨 ¥93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