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山區大場鎮十大非遺傳承人集體亮相

東方網6月11日消息:昨天下午, 伴隨著“鑼鼓雲慶”的悠揚絲竹聲, 寶山區大場鎮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集體在寶山宜家生活廣場開展技藝體驗和傳承活動。

現場10個非遺項目展示中的“江南絲竹”為上海市市級非遺傳承項目。 年過八旬的中國國樂團副團長非遺傳承人陸德華告訴記者, “江南絲竹”產生于江浙滬一帶, 已流傳三百年, 上世紀初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樂隊成員都是些小手工業者或農民, 白天從事自身職業, 掙錢養家, 業餘練習, 閒時演出。 常為民間婚嫁喜慶助興, 參加各類社會活動。

“大場江南絲竹”常用揚琴、三弦、笙、阮、秦琴、中胡、古箏等, 並加入板鼓、碰鈴之類的敲擊樂器, 樂聲呈祥舒泰, 灑脫自如, 但現在底蘊尚在, 後繼無人, “你看現場表演的20多位演奏者, 平均年齡65歲以上———尋找真正願意學習的傳承人始終是個難題。 ”

不光“大場江南絲竹”, 現場的面塑、棕編、易開罐畫、中國結藝、絨繡、剪紙、

糖畫、燈彩、龍鳳字畫、手工布藝10個非遺項目通通都有這樣的遺憾。 今年50歲的第八代棕編非遺傳承人馬群的攤位前擠滿了人, 撕、拉、穿、刺……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過後, 一隻大螞蚱“躍上”馬群的掌心, 栩栩如生。 不少市民拿起了棕草跟著馬群學著編了起來。 棕草製品距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 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這是藝術, 也是謀

生的手段, 以前一角錢一隻螞蚱, 二角錢一隻小鳥……每天還總能賺些錢。 ”馬群回憶起艱辛的謀生時光, “但現在不行了, 學手藝太苦, 又賺不到錢, 不知道還能不能繼承下去。 ”

大場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負責人告訴記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 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 他們希望通過此類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非遺專案, 喜歡甚至繼承傳統手藝, “傳習所每週定期開放授課, 開展豐富多彩的手工體驗和傳承活動。 目前傳習所常設十余項手工技藝的傳習培訓, 每年向社區提供近四千人次的公益培訓。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