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孫海英:志願服務時間都是硬擠出來的

個子不高、不善言辭、常含微笑, 這是開發區志願者服務隊隊長孫海英給人的印象。 不熟悉她的人多半會在她的安靜中忽略她, 但一旦相處後, 你會被她的默默付出打動, 為她的堅持行善肅然起敬。

一個人做點好事不難, 難的是堅持做好事。 孫海英一直默默行善, 6年來, 她不計回報關愛孤寡, 幫助貧困兒童, 帶領越來越多的志願者開展幫扶活動。 對老人, 她俯下身子用心侍奉;對孤兒, 她用綿綿母愛細心溫暖。 她是老人心中的好女兒, 孤兒眼裡的好媽媽。

行善者最美,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 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

孫海英以一位志願者的滿腔熱情關心愛護弱勢群體;以一位年輕母親的胸懷傾情關愛孤兒兒童, 她用一個個平凡卻真實感人的事蹟, 詮釋了助人為樂的價值準則, 弘揚了當代志願者的優秀品質。

3月17日, 志願者孫海英探望殘障人士。 記者 劉冀城 攝

孩子眼中的好媽媽

孫海英有許多“孩子”。 這些孩子本都是孤兒, 卻因為孫海英的出現, 重新體會到了母親的關愛。

今年6歲的小坤是東海島一名孤兒。 小時父親意外去世, 同年母親改嫁離他而去, 年幼的小坤只能隨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 眼前這個命運多舛的孩子, 身體瘦小, 臉龐幹黃, 膽小畏生, 不願交流, 初見小坤, 便讓孫海英心生憐愛。

泛著淚光, 孫海英輕輕摟起孩子, 一邊幫他擦洗臉蛋, 一邊在孩子耳邊輕語:“以後我當坤坤的媽媽好嗎?”突如其來的暖心照顧, 對這個缺少關愛的孩子而言, 是多麼陌生。 “你為什麼要當我的媽媽?”孩子注視著孫海英, 終於說出了第一句話。 孫海英破涕為笑, 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我愛坤坤啊!”

簡單的幾句話, 感動了在場所有人的心。 短暫的陌生過後, 溫暖的力量融化了距離的冰山, 在海英媽媽充滿愛的關懷裡, 這個膽小畏生的孩子學會了微笑, 在孫海英面前打開了話匣子, 他慢慢喜歡上了這個讓他覺得溫暖的“新媽媽”。

孫海英非常疼愛她“孩子們”。 雖然工作繁忙, 但每天閑餘的時間, 她都會撥通電話詢問各個孩子的近況。 “對留守兒童和孤兒來說, 他們更缺少愛, 更渴望得到社會的關注, 如果不能正確引導, 他們很容易養成自閉的性格和不良習慣。 ”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更多的愛, 只要一有空, 孫海英就與志願者們一起去看望孩子們, 為他們表演節目, 帶去他們的圓夢禮物, 給他們送去溫暖。 只要她一出現,

孩子們總圍著她, 親切地稱她為“海英媽媽”。

老人們眼裡的“好女兒”

孫海英疼愛孤寡老人, 就像疼愛自己父母一般。 幾年來, 她走遍開發區各個鎮街的養老院, 精心照顧著一大群孤寡老人, 把孤寡老人當作自己的長輩親人, 老人們也把她當成了自己的親閨女, 捨不得她離開。

每個週末, 她都帶領開發區志願者一起來到養老院, 給老人們包餃子, 陪老人聊天, 為老人修指甲、剪頭髮, 給他們送去歡樂, 送去最真摯的關懷。 老人們在感謝她的時候, 她卻對此報以淡淡的一笑, 她的一句口頭禪就是:“你們拿我當女兒看就好”。

逢年過節, 她心裡首先記掛的就是那些養老院的孤寡老人們。 今年元宵節當天, 孫海英帶領志願者們來到了東海島東簡街道敬老院,

與老人們一起包湯圓。 看見“女兒”又來了, 老人們都拉著孫海英嘮家常。 她一邊給老人整理床鋪, 一邊陪老人閒話聊天。 每次志願者們準備離開, 總有幾個老人拉著孫海英的手, 捨不得她走。

幾年來, 她包辦了幾位老人家中的被褥拆洗, 衛生打掃, 對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事無巨細, 噓寒問暖;社區老人腿腳不便, 無經濟來源, 她為老人申請了低保, 悉心照料, 幫助老人渡過了難關。 在這些孤寡老人眼裡, 孫海英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

群眾眼裡公認的“熱心人”

“英姐平時對自己挺摳的, 可是每次出去探訪, 她都特別‘大方’。 到徐聞、雷州看望困難戶, 英姐都是開自己的車去, 這來回路費一次就得兩百多, 見著特別困難的人,她就悄悄塞給人錢。”開發區志願服務隊的小林告訴記者,多年的志願服務裡,孫海英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而自掏腰包為群眾解決生活困難,更是常有的事。

去年夏天,在遂溪開展志願服務時,孫海英得知當地一位收養了四個殘疾孩子的老人身居危房的情況。瞭解了老人現狀後,她決心幫助老人重建新房。自從承諾下了老人家房子的事,孫海英連日來為老人奔波,籌資、募款,推進進展。

一切進展順利,房子水電門窗的資金又成了問題,孫海英立馬自掏腰包解決了燃眉之急。“他不是你的親人,值得你這麼辛苦去勞累嗎?”面對身邊朋友的疑問,孫海英淡淡一笑,“只要老人家有個安穩的房子,過個幸福的晚年,一切都值得!”

在孫海英的眼裡,與金錢和體力相比,行善路上她最缺的是“時間”。

昨日的採訪過程,幾度被孫海英的工作電話打斷。深入交流記者才發現,孫海英竟是單位裡的“超級大忙人”,而一直以來的志願服務時間,都是她硬“擠”出來的。

“英姐絕對是個熱心腸的人!”孫海英的辛勞和真誠,感染著身邊的人。受孫海英的影響,身邊的許多朋友和同事都加入了志願服務隊裡。

採訪中,不少曾與孫海英一起參與志願服務的同事笑稱,孫海英是個“雙面人”:在工作單位裡,英姐絕對是個說一不二的幹練女上司,但在志願服務時,她便成了溫婉可人的柔女子。曾有人問她為什麼能堅持做志願服務?孫海英的回答是與堅持無關,而是因為她喜歡做這些事,“幫助他們,他們開心,我也就開心。”

孫海英說,我一接觸到這些弱勢群體,就像著了迷一樣,整天想的都是他們,每次探訪回來,又馬上計畫著下次的探訪活動了。“助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孫海英用行動影響著家人、同事和朋友。帶著她的愛心團隊,盡著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發揮志願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她的身上,體現了當代志願者的優秀品質。

見著特別困難的人,她就悄悄塞給人錢。”開發區志願服務隊的小林告訴記者,多年的志願服務裡,孫海英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而自掏腰包為群眾解決生活困難,更是常有的事。

去年夏天,在遂溪開展志願服務時,孫海英得知當地一位收養了四個殘疾孩子的老人身居危房的情況。瞭解了老人現狀後,她決心幫助老人重建新房。自從承諾下了老人家房子的事,孫海英連日來為老人奔波,籌資、募款,推進進展。

一切進展順利,房子水電門窗的資金又成了問題,孫海英立馬自掏腰包解決了燃眉之急。“他不是你的親人,值得你這麼辛苦去勞累嗎?”面對身邊朋友的疑問,孫海英淡淡一笑,“只要老人家有個安穩的房子,過個幸福的晚年,一切都值得!”

在孫海英的眼裡,與金錢和體力相比,行善路上她最缺的是“時間”。

昨日的採訪過程,幾度被孫海英的工作電話打斷。深入交流記者才發現,孫海英竟是單位裡的“超級大忙人”,而一直以來的志願服務時間,都是她硬“擠”出來的。

“英姐絕對是個熱心腸的人!”孫海英的辛勞和真誠,感染著身邊的人。受孫海英的影響,身邊的許多朋友和同事都加入了志願服務隊裡。

採訪中,不少曾與孫海英一起參與志願服務的同事笑稱,孫海英是個“雙面人”:在工作單位裡,英姐絕對是個說一不二的幹練女上司,但在志願服務時,她便成了溫婉可人的柔女子。曾有人問她為什麼能堅持做志願服務?孫海英的回答是與堅持無關,而是因為她喜歡做這些事,“幫助他們,他們開心,我也就開心。”

孫海英說,我一接觸到這些弱勢群體,就像著了迷一樣,整天想的都是他們,每次探訪回來,又馬上計畫著下次的探訪活動了。“助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孫海英用行動影響著家人、同事和朋友。帶著她的愛心團隊,盡著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發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發揮志願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她的身上,體現了當代志願者的優秀品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