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這些國家首都被80%人弄錯,東京、悉尼不是首都,該國沒有首都

這些國家首都被80%人弄錯, 東京、悉尼、裡約不是首都, 其中一個國家根本沒有首都

悉尼歌劇院

全球有著200多個國家, 很多國家的首都都容易被人弄錯,

據不完全統計既然有80%的人弄錯了以下五個國家的首都。

圖為澳大利亞地標性建築的悉尼歌劇院, 很多人第一感覺認為悉尼是澳大利亞的首都, 但實際上悉尼不是澳大利亞的首都, 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坎培拉。

坎培拉, 澳大利亞聯邦首都, 位於澳大利亞山脈區的開闊谷地上, 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 東經149°07′, 南緯35°17′, 面積2395平方公里, 人口36.8萬, 海拔760米。 莫朗格洛河橫市區, 西流入馬蘭比吉河。 原為牧羊地, 1913年按規劃始建, 1927年聯邦政府從墨爾本遷此。 全國政治中心。 以銀行、飯店和公共服務業為主要經濟部門。 有鐵路連接各大城市。 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連續10年澳洲排名第1位[1] )、坎培拉大學和國立圖書館。 市區西南有宇宙航行跟蹤站。

旅遊業甚盛。 氣候溫和, 四季分明, 全年降雨量平均, 四季都有陽光普照的日子。

作為澳大利亞政治中心, 坎培拉城內建有澳大利亞國會大廈、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和眾多其他政府部門與外交機關。 它也是許多全國性社會和文化機構的所在地, 例如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澳大利亞體育學會、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澳大利亞國立博物館及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澳大利亞軍隊總部, 以及主要軍事教育機構鄧特倫皇家軍事學院和澳大利亞國防學院也設在坎培拉。

二次大戰結束後, 在總理羅伯特·孟席斯倡議下, 國家首都發展委員會成立、握有執行權力, 坎培拉開始以新興首都之姿蓬勃發展。

巴西利亞街頭的美女

一提到巴西, 很多人都會想到里約熱內盧, 很多人都以為裡約是巴西首都, 其實在1960年的時候, 巴西就將首都從裡約遷移到了巴西利亞, 圖為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街頭的美女。

巴西利亞(英語:Brasilia, 葡萄牙語:Brasília), 是巴西第四大城市。 巴西利亞的GDP在拉丁美洲的城市裡排名第五,

在巴西則排第三。 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拉美大城市中最高的。

位於中部戈阿斯州境內, 馬拉尼翁河和維爾德河匯合而成的三角地帶上。 海拔1100米, 東南距里約熱內盧900千米, 南距聖保羅865千米。 連周圍8個衛星城鎮的聯邦區 , 面積 5814 平方千米, 人口 186.4萬(1990年)。 地處高原, 氣候溫和宜人。 年平均氣溫17.7℃。 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 雨季集中於10月~翌年4月。 這裡風光秀麗, 氣候宜人, 樹木常年蔥綠, 鮮花久開不敗。

巴西利亞建城於1956年至1960年, 以新市鎮、城市規劃方式規劃興建, 其也以大膽設計的建築物及快速增長的人口而著名, 1960年4月21日, 巴西為了加快內陸的開發, 因此將當時首都由里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

巴西利亞是全世界最大的20世紀以後建成的城市。

為了紀念這位巴西利亞的開拓者, 1981年在巴西利亞市中心的高坡上建造了這位庫比契克總統的紀念館, 館內收藏著這位總統生前用過的物品, 陳列著許多巨幅照片, 向人們展現了當時建設巴西利亞時的動人情景, 令人無限神往。 市區的中軸大道也被命名為“庫比契克總統大道”。 為紀念成千上萬為巴西利亞建設付出辛勤汗水的勞動者, 巴西利亞市政府在三權廣場上豎立了一對手執鋼釺的銅人塑像, 他們默默無語地守衛在那裡, 注視著這座城市的變化和發展。

內比都

說到緬甸首都,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仰光,以及那座大金塔,實際上在2005年的時候,緬甸就將首都遷到了內比都。所以緬甸首都是內比都。

內比都(Naypyitaw),緬甸的首都,位於緬甸中部山區的彬馬那(平滿納、彬文那、賓馬拿,Pyinmana)西側,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

2005年11月6日緬甸將首都從仰光遷都到此,2006年軍人節正式宣佈新都名為Nay Pyi Taw(緬甸古語,意為“京都、都城”)。

內比都原名彬馬那,為緬甸第三大城市,曾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發動獨立戰爭的軍事要衝及共產遊擊隊大本營,坐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戰略地位重要。亦是前首都仰光與北方大城市曼德勒之間的一個山區貿易城鎮。

內比都城市規劃分成賓館區、住宅區和政務區等不同區域。面積約有6450平方公里,比仰光市大9倍多,目前比較空曠但比較適合旅遊觀光,很多市政設施和建築物正在建設。

其中的新政府建築群分散在內比都的一個山谷中,占地約10平方公里,附近被山脈和茂密的樹林包圍,離最近的城鎮也有30公里。

遷都目的

緬甸政府遷都的目的,相信主要是因為該地相對位於海旁的仰光較有利防範海陸進侵,及控制欽族(Chin)、克倫族(Karen)、卡雅族(Kayah)和撣族(Shan)等勢力強大的少數民族。據BBC的報導,遷都時所有人都不可以帶家眷前往,許多未婚的單身漢也被軍政府下令遷住該地。

2005年11月4日,各國駐仰光使節被約請到緬甸外交部聽取通報,而緬方並未預先告知通報內容。使節們已習慣了這種約請。正在交頭接耳之際,吳貌敏副外長表情凝重地匆匆走進新聞發佈廳,向使節們宣佈:緬甸政府決定從即日起將首都從仰光遷移至彬馬那。他說,仰光是當年殖民統治者給緬甸確定的首都,並不代表緬甸人民的意志。緬政府決定遷都彬馬那,是由於它位於緬甸國家版圖的中心部位,放射能力強,有利於政府施政。他還介紹說,目前彬馬那已建成一座機場、一家醫院、一座高爾夫球場,兩家小型賓館……。

2006年2月,緬方再次約請使節宣佈:已在新首都為外國駐緬大使館專門規劃出一片區域,以供各國未來建設新館。但由於該處尚無任何基礎設施,暫不便接待使節赴現場考察,待條件成熟時將集體組織使節前往。

新命名

緬甸遷都後,人們注意到仰光的媒體報導緬國家領導人和政府要員在新首都活動的電頭並未使用“彬馬那”,而是使用了一個新的名稱:“內比都(Nay Pyi Taw)”。“內比都”是緬甸古語,意為“京都、都城”。使用此名稱之初,緬官方未作任何正式宣佈,我們經幾次求證也未得要領。不久,緬官方事實上確認了“內比都”為新首都名稱,但表示最終還要在未來新憲法通過並頒佈實施後,才能正式確認使用。緣何把新首都命名為“內比都”,緬有關官員的解釋是:“彬馬那”原本就是個小城鎮,新首都不可能沿用此名。同時,考慮到緬甸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應加以大力弘揚。把新首都命名為“內比都”,可體現緬甸文化,也更顯得大氣。

渥太華

加拿大最著名的城市應該是溫哥華了,但是實際上加拿大的首都卻是渥太華,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

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全國第六大城市[1] ,面積2778平方公里,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渥太華河南岸,多倫多以東400公里,蒙特利爾以西190公里。

渥太華在1826年9月26日以“拜頓”之名建立,為愛爾蘭和法國的基督教鄉鎮,1850年1月1日合併為一個城鎮,並於1855年1月1日以“渥太華”之名合併取代,並不斷發展成為加拿大的政治和工業技術中心,現在已成為一個具有多元文化、高水準生活水準、低失業率的大城市。

截至2014年,渥太華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2億美元,人均4.4萬美元,該市的經濟以輕工業為主,有造紙、木材加工、食品、機械製造等工業。第二大經濟來源是旅遊業。

農業

渥太華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為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渥太華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大豆、玉米、甜菜、土豆和煙草,其農業全部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肥化,並在加強農業科研和成果推廣的基礎上實現了由“雨育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變。

工業

在渥太華城區和近郊,傳統的皮革加工、木材加工、造紙、建築材料等工業已不占重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生物研究與開發、醫療器械、辦公設備、宇航與衛星通訊設備、消防與環衛設備等行業。

截至2013年,有100多家公司存在於渥太華的光學和光電子生態系統,9000多名員工在業內工作,其中包括學術界人士、新畢業生以及受雇於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員工。而且,74%全球光電通信市場由在渥太華設有公司的企業所佔據,這些公司擁有超過3500萬加元的光電子研究領域公共研究基金。

服務業

該市第二大經濟來源是旅遊業,每年觀光客約250萬人,遠遠超過渥太華本市的人口總數。此外,商務觀業的興起,使渥太華成為加拿大第三大會議中心。以政府服務業這一“無煙工業”取代傳統的木材、紙漿業,是加政府的成功之舉,它使渥太華成為加拿大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在除了旅遊業的其他服務行業裡,渥太華有著240多家企業從事清潔技術行業、400多家公司從事無線通訊產業、300多家從事創意服務產業的公司。此外,渥太華還有140多家從事或間接從事生命科學產業的公司,共有8500多名生命科學產業人才,該行業每年給渥太華的10家醫院撥款1.56億加元作為科研資金。

東京

說到日本,很多人都覺得首都肯定是東京無疑,但事實上,在日本沒有明確的法規,說明首都是東京,所以日本是沒有法定上的首都的。

東京(日文:東京,假名:とうきょう,英文:Tokyo),日本國行政區,位於日本本州關東平原南端。狹義上廣泛使用的“東京”通常是指“東京都區部”(亦稱東京23區、東京特別區)地區,其與多摩地方、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地區共同組成日本一級行政區——東京都。

東京古稱江戶,是日本自德川幕府時代以來的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遷都江戶,改名東京。後逐漸發展成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樞紐中心,亦為世界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根據建成區面積、人口以及國民生產總值等指標,東京是亞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全球最大的經濟中心之一。

東京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總面積2155平方千米,人口約1350萬(2015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東京都市圈總人口達3700萬,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區和都會區。此外,東京擁有全球最複雜、最密集且運輸流量最高的鐵道運輸系統和通勤車站群,其中東京地鐵系統每日平均客運量達1080萬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鐵首位。

內比都

說到緬甸首都,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仰光,以及那座大金塔,實際上在2005年的時候,緬甸就將首都遷到了內比都。所以緬甸首都是內比都。

內比都(Naypyitaw),緬甸的首都,位於緬甸中部山區的彬馬那(平滿納、彬文那、賓馬拿,Pyinmana)西側,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

2005年11月6日緬甸將首都從仰光遷都到此,2006年軍人節正式宣佈新都名為Nay Pyi Taw(緬甸古語,意為“京都、都城”)。

內比都原名彬馬那,為緬甸第三大城市,曾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發動獨立戰爭的軍事要衝及共產遊擊隊大本營,坐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戰略地位重要。亦是前首都仰光與北方大城市曼德勒之間的一個山區貿易城鎮。

內比都城市規劃分成賓館區、住宅區和政務區等不同區域。面積約有6450平方公里,比仰光市大9倍多,目前比較空曠但比較適合旅遊觀光,很多市政設施和建築物正在建設。

其中的新政府建築群分散在內比都的一個山谷中,占地約10平方公里,附近被山脈和茂密的樹林包圍,離最近的城鎮也有30公里。

遷都目的

緬甸政府遷都的目的,相信主要是因為該地相對位於海旁的仰光較有利防範海陸進侵,及控制欽族(Chin)、克倫族(Karen)、卡雅族(Kayah)和撣族(Shan)等勢力強大的少數民族。據BBC的報導,遷都時所有人都不可以帶家眷前往,許多未婚的單身漢也被軍政府下令遷住該地。

2005年11月4日,各國駐仰光使節被約請到緬甸外交部聽取通報,而緬方並未預先告知通報內容。使節們已習慣了這種約請。正在交頭接耳之際,吳貌敏副外長表情凝重地匆匆走進新聞發佈廳,向使節們宣佈:緬甸政府決定從即日起將首都從仰光遷移至彬馬那。他說,仰光是當年殖民統治者給緬甸確定的首都,並不代表緬甸人民的意志。緬政府決定遷都彬馬那,是由於它位於緬甸國家版圖的中心部位,放射能力強,有利於政府施政。他還介紹說,目前彬馬那已建成一座機場、一家醫院、一座高爾夫球場,兩家小型賓館……。

2006年2月,緬方再次約請使節宣佈:已在新首都為外國駐緬大使館專門規劃出一片區域,以供各國未來建設新館。但由於該處尚無任何基礎設施,暫不便接待使節赴現場考察,待條件成熟時將集體組織使節前往。

新命名

緬甸遷都後,人們注意到仰光的媒體報導緬國家領導人和政府要員在新首都活動的電頭並未使用“彬馬那”,而是使用了一個新的名稱:“內比都(Nay Pyi Taw)”。“內比都”是緬甸古語,意為“京都、都城”。使用此名稱之初,緬官方未作任何正式宣佈,我們經幾次求證也未得要領。不久,緬官方事實上確認了“內比都”為新首都名稱,但表示最終還要在未來新憲法通過並頒佈實施後,才能正式確認使用。緣何把新首都命名為“內比都”,緬有關官員的解釋是:“彬馬那”原本就是個小城鎮,新首都不可能沿用此名。同時,考慮到緬甸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應加以大力弘揚。把新首都命名為“內比都”,可體現緬甸文化,也更顯得大氣。

渥太華

加拿大最著名的城市應該是溫哥華了,但是實際上加拿大的首都卻是渥太華,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

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全國第六大城市[1] ,面積2778平方公里,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渥太華河南岸,多倫多以東400公里,蒙特利爾以西190公里。

渥太華在1826年9月26日以“拜頓”之名建立,為愛爾蘭和法國的基督教鄉鎮,1850年1月1日合併為一個城鎮,並於1855年1月1日以“渥太華”之名合併取代,並不斷發展成為加拿大的政治和工業技術中心,現在已成為一個具有多元文化、高水準生活水準、低失業率的大城市。

截至2014年,渥太華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2億美元,人均4.4萬美元,該市的經濟以輕工業為主,有造紙、木材加工、食品、機械製造等工業。第二大經濟來源是旅遊業。

農業

渥太華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為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渥太華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大豆、玉米、甜菜、土豆和煙草,其農業全部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肥化,並在加強農業科研和成果推廣的基礎上實現了由“雨育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變。

工業

在渥太華城區和近郊,傳統的皮革加工、木材加工、造紙、建築材料等工業已不占重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生物研究與開發、醫療器械、辦公設備、宇航與衛星通訊設備、消防與環衛設備等行業。

截至2013年,有100多家公司存在於渥太華的光學和光電子生態系統,9000多名員工在業內工作,其中包括學術界人士、新畢業生以及受雇於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員工。而且,74%全球光電通信市場由在渥太華設有公司的企業所佔據,這些公司擁有超過3500萬加元的光電子研究領域公共研究基金。

服務業

該市第二大經濟來源是旅遊業,每年觀光客約250萬人,遠遠超過渥太華本市的人口總數。此外,商務觀業的興起,使渥太華成為加拿大第三大會議中心。以政府服務業這一“無煙工業”取代傳統的木材、紙漿業,是加政府的成功之舉,它使渥太華成為加拿大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在除了旅遊業的其他服務行業裡,渥太華有著240多家企業從事清潔技術行業、400多家公司從事無線通訊產業、300多家從事創意服務產業的公司。此外,渥太華還有140多家從事或間接從事生命科學產業的公司,共有8500多名生命科學產業人才,該行業每年給渥太華的10家醫院撥款1.56億加元作為科研資金。

東京

說到日本,很多人都覺得首都肯定是東京無疑,但事實上,在日本沒有明確的法規,說明首都是東京,所以日本是沒有法定上的首都的。

東京(日文:東京,假名:とうきょう,英文:Tokyo),日本國行政區,位於日本本州關東平原南端。狹義上廣泛使用的“東京”通常是指“東京都區部”(亦稱東京23區、東京特別區)地區,其與多摩地方、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等地區共同組成日本一級行政區——東京都。

東京古稱江戶,是日本自德川幕府時代以來的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遷都江戶,改名東京。後逐漸發展成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樞紐中心,亦為世界經濟發展度與富裕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根據建成區面積、人口以及國民生產總值等指標,東京是亞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全球最大的經濟中心之一。

東京下轄23個特別區、27個市、5個町、8個村以及伊豆群島和小笠原群島,總面積2155平方千米,人口約1350萬(2015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東京都市圈總人口達3700萬,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區和都會區。此外,東京擁有全球最複雜、最密集且運輸流量最高的鐵道運輸系統和通勤車站群,其中東京地鐵系統每日平均客運量達1080萬人次,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鐵首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