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一代學子繼續獻身青藏高原畜牧業科研專案

2012年, 青藏高原畜牧業項目落地西藏和四5省藏區, 這個以“獨特生態功能、獨特自然資源、獨特畜牧生產、獨特高原文化”為前提的青藏高原社區特色生態畜牧業項目不僅獲得數百位專家學者的參與支持, 也集結了一批學子奮鬥在青藏高原奮鬥地區。

△圖為青藏高原畜牧業專案組到藏區實地調研。

高媛, 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 在項目中主要研究風乾犛牛肉品質形成規律與工藝改進技術。 她談及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反”, 。 她回憶道:“我第一次到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 剛下車, 嘴唇都是紫的, 上二樓的時候感覺呼吸時氣不夠用, 要走幾步就停下來歇一歇。 ”即便如此, 為了搞科研做調查, 高媛跟隨老師和團隊前後三次進藏, 每次都要一個月。

她曾三次到瑪曲親歷藏區人民的生活, 親身體會到風乾犛牛肉在藏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高媛和她參與的團隊通過對藏區牧民傳統風乾犛牛肉工藝的實地研究, 回到實驗室通過模擬風乾犛牛肉的生產環境, 掌握了其品質形成與微生物變化規律, 經過調整風味配料與風乾工藝, 不但提升了傳統風乾犛牛肉的品質, 並且逐步解決了其安全性差的難題。

△圖為西南民族大學李鍵首席專家、陳煉紅副教授帶領學生開展畜產品實驗研究。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劉亞娜在日記中寫道:“2015年9月21日至10月5日, 我和師妹韓冬潔到青海海晏縣採集犛牛肉樣品, 任務量巨大, 我們經常要做實驗到晚上十二點。 ” 其實, 對劉亞娜觸動最大的是2014年10月份, 她第一次跟隨課題組謝鵬和張麗老師, 赴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安多清真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採集犛牛肉樣品。 當她初次進入屠宰場看見血淋淋的肉塊時, 本能地退縮了, 可她看到現場一位來負責給牛編號的年齡相仿的員工, 爬上屠宰廠房的頂部忙碌著,

佩服不已。

參與項目課題的年輕學子都認為自己是“幸運兒”, 在這裡, 不僅獲得書本中沒有的知識和經驗, 還能親身見證知識與科技在幫助藏區牧民改善生活品質和水準的力量, 從中可以看到自己人生的價值。

△西南大學索化夷副教授在海拔5500米的墨竹工卡採集發酵菌種。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副所長閻萍談到她的成長故事:“我從1984年畢業到現在, 一直從事犛牛繁育工作, 33年, 我一直在藏區的角角落落跑來跑去, 尋找有犛牛的地方, 這期間我的家人給了我很多的支持。 ”

現在, 50多歲的閻萍已經從當年的小姑娘跑成了老太太, 但她堅信有付出就會有收穫, 這種信念來自她的老師, 也傳承給她的學生。 “在我們研究所, 我是第三代研究犛牛畜種的, 我的第一代老師已經過世了, 第二代老師也年近80歲, 我是第三代, 我現在也在帶學生。 ”閻萍表示, 不管怎樣, 青藏高原的犛牛種畜繁育事業都會有一代一代人前赴後繼堅持下去的。 (中國西藏網 文/楊家寧 圖片均為專案組提供)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