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航海遙感:開啟海天 觀測“第三眼”

2017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上展示的救撈船舶。 本報記者 郭靜原攝

2017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上展示的吸收汽車尾氣路面。 本報記者 郭靜原攝

2017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上展示的公路物流智慧運力調度系統。 本報記者 郭靜原攝

遙感, 是一種利用地物反射或輻射電磁波的固有特性, 通過觀測電磁波, 識別地物及其存在環境的技術。 “借力衛星遙感技術, 形成天地一體化的資訊資料傳遞, 將有效作用于海洋領域, 服務海洋生態和經濟發展。 ”在2017世界交通運輸大會“航海遙感——遙感和大資料應用”主題論壇上, 中科院院士龔健雅如此評價海洋遙感和大資料應用。

“遙感可以運用于海洋環境監測, 包括海溫、洋流、風暴等, 也可以用於航海, 包括港口及船隻、冰山等,

尋找最優航線。 ”龔健雅介紹, 海洋不僅是世界經濟貿易的通道, 也是國家安全和國防的重要屏障, 充分利用遙感技術是實現海洋資源環境開發和生態保護的有力途徑。

經過30多年發展, 中國遙感衛星已按系列形成穩定有效的資料, 具備“觀天、觀地、觀海”的系統能力, 服務於多行業領域。 “我國海洋衛星應用發展突飛猛進, 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部分成果在海洋航行中都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總工程師劉傑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目前, 多顆海洋遙感衛星能夠對全球海洋環境、海岸帶等多種要素實現監測和定量化應用, 為海洋航線設計、航行保障、搜索救援等應用需求提供資料支援和決策依據。

劉傑介紹, 近年來, 我國已先後發射海洋系列、高分系列及風雲系列等衛星, 遙感技術已廣泛滲透到國民經濟及國防建設中。 衛星資料可監測到農業、海洋、國土、環保、氣象等各領域情況。 其中, 海洋二號衛星實現了對多種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綜合探測, 為航道規劃與選擇提供基礎資料;高分三號衛星作為中國解析度最高的SAR衛星, 能夠不懼風雨, 全天時、全天候監測海上船舶、海島和海岸帶資訊, 並為海洋災害預警和評估、應對重大環境事件提供快速地理空間資料支援;風雲系列氣象遙感衛星也已廣泛應用于觀測海洋氣象與氣候變化等業務……

不僅如此, 航海領域還是北斗系統全球化發展戰略的主要應用基礎。

“相較於GPS, 北斗衛星的短報能力很強, 更適合解決漁民出海可能遇到的定位導航、環境監測等問題。 ”劉傑表示, 我國正處於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的關鍵時期, 海上運輸安全、海事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 水上交通運輸業是支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載體, 這些應用也將為北斗系統的推廣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探索極地環境, 是航海遙感“破冰”的終極目標。 “遙感衛星應用在極地航行保障、極地海冰變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 譬如通過獲取極地海冰的高解析度影像, 能夠識別出海冰面積, 為極地航行和海冰規避提供資料支撐。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劉建強說。

劉建強向記者回憶起“雪龍號”科考船進行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時遇險的場景。 從被困到脫困的5天時間裡,正是依靠衛星遙感技術獲取船隻被困冰區位置資訊,以此製作海冰冰情圖,最終為“雪龍號”找到了脫困的航線。

“海洋衛星是人類在太空觀測海洋的‘第三隻眼’。”劉建強堅信,隨著海洋系列遙感衛星在海洋各領域業務的廣泛應用,航海遙感和大資料發展將大有可為。

從被困到脫困的5天時間裡,正是依靠衛星遙感技術獲取船隻被困冰區位置資訊,以此製作海冰冰情圖,最終為“雪龍號”找到了脫困的航線。

“海洋衛星是人類在太空觀測海洋的‘第三隻眼’。”劉建強堅信,隨著海洋系列遙感衛星在海洋各領域業務的廣泛應用,航海遙感和大資料發展將大有可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