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紅軍東征第一捷——山西中陽

中陽縣隸屬於山西省西部, 呂梁山脈中段西麓, 黃河支流三川河上游的南川河流域。 東與汾陽、孝義兩市交界, 西與柳林、石樓兩縣接壤, 南與交口縣相連, 北與離石市毗鄰。 2013年, 中陽縣完成退耕還林47.6萬畝, 其中退耕地造林14.5萬畝。 城鎮化率60%, 居全省第五位, 是山西省五個城鎮化率超60%的縣域城市之一。

柏窪山

位於中陽縣城東五公里處, 窪內松環柏抱之中有一處依山而築的古建築——龍泉觀, 距今至少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山中常年滿目蒼翠, 山頭四季白雲繚繞, 稀有樹種“白皮松”和我國特產珍禽“褐馬雞”也是柏窪山獨具的自然景觀。 中陽縣古八景之一的“林泉昏霧”, 就在此山之中。 其怪石、奇樹及“聖水”更是被當地民眾稱為“柏窪山三絕”。

龍泉觀

窪內松環柏抱之中有一處依山而築的古建築——龍泉觀, 距今至少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山上建築可分為昭濟聖母廟建築群和真武廟兩組, 共有殿堂樓閣60餘間, 占地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 昭濟聖母廟建築群以依山勢而築的三層樓閣和戲臺為主體, 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傅山紀念室、戲臺、寢宮、昭濟聖母廟、扶桑大帝廟, 軸線東有土地廟, 西有老君廟、三官廟, 山神廟、傅山真跡碑亭,

每個建築互相聯繫, 又自成院落, 獨具風格。 昭濟聖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 造型玲瓏別致, 泉水甘冽清醇, 終年潺潺長流。 傳說飲此水可消災免難、醫治百病。

介石山房

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狀而得名。 今“介石山房”石匾額為宣統元年(1909)甯鄉知縣祝家瑞所題。

另有詩刻一塊, 為道光元年(1821)清代書法家永甯知州王繼賢手跡。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聖母廟西側建碑亭一座, 亭內碑刻系傅山訪王捂題字真跡, 字跡章法浪漫, 筆力遒勁。 碑的另一面為南極老人所題七言絕句, 字跡龍飛鳳舞, 運筆如流, 似文章一氣呵成。 戲臺西側巨大岩石有一株同根雙枝古柏破石而出, 柏根如蚊龍盤地, 樹幹似蟠龍騰空, 千百年來不減其勢, 傲然挺立。 巨石上所題“雙柏台”至今清晰可辨。

真武廟

在聖母廟東南200米, 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 為民居四合院形式, 殿內有真武大帝及青龍、白虎5尊高大泥塑彩像, 工藝精湛、栩栩如生, 為我國民間泥塑精品。 院內月臺前有兩棵濃蔭蔽日、高大參天的古松“盤龍松”與“棲鳳松”。 “盤龍松”從樹根起有一道10公分寬、2公分深的自然溝痕, 呈螺旋狀一直旋轉到頂。 而“棲鳳松”至今仍築有鳥巢, 有飛鳥棲息。 柏窪山中還有許多古松柏, 諸如龍爪松、鳳尾松、迎客松、望客松、鎮山柏、千歲柏、萬壽槐, 以及更多的無名古松柏, 千姿百態。

上頂山

位於中陽縣正南方向,距縣城25公里,海拔2100.7米,為當地最高峰。天然高山草甸,綿延40餘裡,氣勢恢宏。是一個龐大的草甸、奇石、森林寶庫。上頂山形如鳳凰,勢欲沖天。海拔2100.7米,為當地最高峰。群山環抱,森林茂密。

中心為鳳凰頭,呈圓錐狀,直徑約2公里,突兀于萬山之巔,昂首向天。遠觀像聳立群山的金字塔,莊嚴肅穆,近看綠茸茸細草裝扮,清新鮮美。錐體外實中空,頂端有一深不見底的豎洞,稱作放風洞,洞口風聲震耳,風小時天晴氣朗,風大時大雨滂沱。相傳此洞是當年上殿龍王沖天而出時留下的,所以當地先民在此修廟紀念求神祈雨。

鳳凰頭左右舒展著鳳凰兩翼,“周回九十五裡”。由萬木叢林簇擁出一條長長的草甸鏈,據《汾州府志》記載,上頂山亦稱“可寒堆”。“山有可汗廟”,說明有突厥、蒙古等民族在此活動過,這條長長的草甸鏈又叫“跑馬梁”,是當年練兵馴馬的場地。仰臥草甸,手可觸天,環顧四圍,群山皆小。在這裡既能領略高山的雄偉壯麗,又能體會草原的寬廣開闊。

姑姑塔

北端姑姑寺遺址內,姑姑塔保存完好,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李姑曾在此修行,被後世尊為玉真祖師在塔內供奉。南端有“竹林寺”、“娘娘廟”,多年來,當地人一直保留著在此“拴孩”求子的習俗。西部有黃雲洞、解憂洞,解憂洞供奉著三位龍神,供人們施雨,又稱“施雨洞”。

景中有景,奇中寓奇。在這片森林簇擁著的草甸裡,大片怪石撕裂地脈,在柔美的草甸上,盡情地展示著它的剽悍和粗獷。“歇馬崖”高丈餘,長百米,像洶湧翻卷的石浪,橫空而出,可避風擋雨。據說是九天仙女張四姐下凡遊玩時,在此拴馬歇息而得名;“飲馬池”平底園池,直徑尺余,小巧精美,為當年瀑布穿滴而成;“四龜鎮山”並非化石,但形象非常逼真,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戰機待發”與真機大小相仿,整齊地排成一列,在高山之巔一觸即發。龜馱獅虎石、童子望景石、天狗逐日石、河蚌石、元寶石、雙刀石等等,在草甸上組成一條冗長的石龍,只要打開您的想像之門,用心去體會,才能感悟到“石不能言自可人”的真正含義。

關上戰鬥紀念碑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由紅軍抗日先鋒軍總司令彭德懷指揮,紅一軍團長-率領的紅二師,紅一軍團政委聶雲臻率領的紅一師、紅四師,三支雄師參戰,與阻止紅軍東進抗日的閆錫山王牌軍之一,裝備精良、行動迅疾,素有“滿天飛”之稱的晉軍獨立第二旅周原健部,在關上村展開了一場阻截與反阻截的戰鬥。

紅軍全勝,也是紅軍東征史上的第一個大勝戰,首戰告捷,鼓舞了士氣,震懾了閆錫山當局,為實現紅軍東征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關上戰鬥紀念碑因此而立,由聶雲臻元帥、楊成武將軍分別題詞。紀念碑碑身高19.36米,標誌著關上戰鬥發生在一九三六年,碑體由三塊梯形面組成,三棱造型,象徵著紅一軍團三支雄師象三把鋼刀刺向敵人。

黃土地貌

中陽西部地區屬於呂梁山脈的一段典型黃土地貌,由於有第四紀厚層黃土堆積,形成我國特有的一種地貌類型——黃土地貌。在這片以黃土地貌為主體的山地,形成黃土梁、黃土原、黃土峁、黃土坪、黃土澗、黃土柱等奇特的黃土地貌景觀,形象神奇、粗獷嵯峨、古樸典雅。體現出一種遠古淳樸和曠世之美。

這裡的自然環境最不宜於人類生存,這裡的土鑿窯洞,卻最適宜人類居住。這裡的地貌,又被冠以黃土地之經典。矛盾在這裡離奇和諧對抗。在這裡神奇相容,山鉤壑套高下得彰土柱林立黃紅參差演繹著黃土地的唯一——難解的怪異之美:“悲壯之美、貧瘠之美、奇醜之美”。

石堡寨

位於中陽縣甯鄉鎮沙墕村東2.5公里山頂,為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建築平面為橢圓形,石板結構,四圍封閉,中空露天,出入口各一處。內有拱形窯洞22孔,現存9孔。建於三面絕壁上,僅一條道路可通行,易守難攻。

仙明洞

位於中陽縣甯鄉鎮段家莊村東山腰,海拔1300米,為溶岩橫向洞穴。相傳古時有人在洞中修煉成仙,遂成洞主,故名為仙明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連,主洞深350米,分大、中、小三個洞廳,小者可容數十人,大者可納上千人。石筍、石柱林立。頗為壯觀,洞內40餘條壁書清晰可見,記錄著歷代先民在洞中活動的史記,甚為珍貴。

龍泉湖景區

位於中陽縣甯鄉鎮陳家灣村,總面積6.9平方公里。環山,碧波蕩漾,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較高,被譽為“天然氧吧”,是人們休閒娛樂、療養度假的好去處。電影《淚痕》、《黃土坡的婆姨們》在這裡拍攝。

柏籽羊肉

是山西省的名特產品之一,聞名遐邇,可是它的產區局限在中陽側柏山區範圍內,令人可望而不可及。柏籽羊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游離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山羊肉,它食之清香,不腥不膩,極易消化吸收,具有抗病、防病、療病、脅長、益壽等作用。柏子山羊肉是中陽縣的著名傳統特產,素以鮮嫩清香、無腥膻味而聞名於省內外。被當地人譽為“土人參”“補心丸”,頗受消費者的歡迎。

中陽縣地處呂梁山西麓。這裡滿山遍野生長著小地柏和古老的柏樹林。這裡飼養的山羊,一代又一代地以柏籽、柏葉為食,渴則飲含有相對的山泉水,故產的羊肉風味獨特,柏子羊肉由此得名。因柏籽、柏葉有養心、安神、潤燥之功效,山羊常食此物,在體內發生了作用,所產的羊肉也就與眾不同了,歷來被視為驅寒滋補珍品,為“三晉百寶”之一。

柏子羊肉肉質細密,紋理清晰,味道鮮美,有獨特的柏香味。用這種羊肉烹製出的菜肴,不腥不膻,味美異常。經測定,柏子山羊肉蛋白質含量為20%多,比一般羊肉高5%左右,脂肪含量為20%左右,熱量達103萬焦耳,磷含量為151毫克,此外肉中還含有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B1、B2等營養成分,是一種理想的保健食品。醫學界認為:柏子羊肉具有開胃健脾、理氣調血、養神安心、驅寒止痛之功效。當地的老人、產婦常把柏子羊肉作為高級滋補美食。老年人若堅持每年吃一隻柏子羊之肉,可益壽延年。正因如此,每當宰羊季節,許多省內外的美食家都爭著到此地購買羊肉。

中陽剪紙

主要分佈于中陽縣境內南川河流域、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紙風格細膩、古樸典雅,在中陽剪紙中佔據主流地位。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樸、剛健,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著中陽剪紙的特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山西省中陽縣的王計汝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作者:李永泉

上頂山

位於中陽縣正南方向,距縣城25公里,海拔2100.7米,為當地最高峰。天然高山草甸,綿延40餘裡,氣勢恢宏。是一個龐大的草甸、奇石、森林寶庫。上頂山形如鳳凰,勢欲沖天。海拔2100.7米,為當地最高峰。群山環抱,森林茂密。

中心為鳳凰頭,呈圓錐狀,直徑約2公里,突兀于萬山之巔,昂首向天。遠觀像聳立群山的金字塔,莊嚴肅穆,近看綠茸茸細草裝扮,清新鮮美。錐體外實中空,頂端有一深不見底的豎洞,稱作放風洞,洞口風聲震耳,風小時天晴氣朗,風大時大雨滂沱。相傳此洞是當年上殿龍王沖天而出時留下的,所以當地先民在此修廟紀念求神祈雨。

鳳凰頭左右舒展著鳳凰兩翼,“周回九十五裡”。由萬木叢林簇擁出一條長長的草甸鏈,據《汾州府志》記載,上頂山亦稱“可寒堆”。“山有可汗廟”,說明有突厥、蒙古等民族在此活動過,這條長長的草甸鏈又叫“跑馬梁”,是當年練兵馴馬的場地。仰臥草甸,手可觸天,環顧四圍,群山皆小。在這裡既能領略高山的雄偉壯麗,又能體會草原的寬廣開闊。

姑姑塔

北端姑姑寺遺址內,姑姑塔保存完好,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李姑曾在此修行,被後世尊為玉真祖師在塔內供奉。南端有“竹林寺”、“娘娘廟”,多年來,當地人一直保留著在此“拴孩”求子的習俗。西部有黃雲洞、解憂洞,解憂洞供奉著三位龍神,供人們施雨,又稱“施雨洞”。

景中有景,奇中寓奇。在這片森林簇擁著的草甸裡,大片怪石撕裂地脈,在柔美的草甸上,盡情地展示著它的剽悍和粗獷。“歇馬崖”高丈餘,長百米,像洶湧翻卷的石浪,橫空而出,可避風擋雨。據說是九天仙女張四姐下凡遊玩時,在此拴馬歇息而得名;“飲馬池”平底園池,直徑尺余,小巧精美,為當年瀑布穿滴而成;“四龜鎮山”並非化石,但形象非常逼真,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戰機待發”與真機大小相仿,整齊地排成一列,在高山之巔一觸即發。龜馱獅虎石、童子望景石、天狗逐日石、河蚌石、元寶石、雙刀石等等,在草甸上組成一條冗長的石龍,只要打開您的想像之門,用心去體會,才能感悟到“石不能言自可人”的真正含義。

關上戰鬥紀念碑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由紅軍抗日先鋒軍總司令彭德懷指揮,紅一軍團長-率領的紅二師,紅一軍團政委聶雲臻率領的紅一師、紅四師,三支雄師參戰,與阻止紅軍東進抗日的閆錫山王牌軍之一,裝備精良、行動迅疾,素有“滿天飛”之稱的晉軍獨立第二旅周原健部,在關上村展開了一場阻截與反阻截的戰鬥。

紅軍全勝,也是紅軍東征史上的第一個大勝戰,首戰告捷,鼓舞了士氣,震懾了閆錫山當局,為實現紅軍東征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關上戰鬥紀念碑因此而立,由聶雲臻元帥、楊成武將軍分別題詞。紀念碑碑身高19.36米,標誌著關上戰鬥發生在一九三六年,碑體由三塊梯形面組成,三棱造型,象徵著紅一軍團三支雄師象三把鋼刀刺向敵人。

黃土地貌

中陽西部地區屬於呂梁山脈的一段典型黃土地貌,由於有第四紀厚層黃土堆積,形成我國特有的一種地貌類型——黃土地貌。在這片以黃土地貌為主體的山地,形成黃土梁、黃土原、黃土峁、黃土坪、黃土澗、黃土柱等奇特的黃土地貌景觀,形象神奇、粗獷嵯峨、古樸典雅。體現出一種遠古淳樸和曠世之美。

這裡的自然環境最不宜於人類生存,這裡的土鑿窯洞,卻最適宜人類居住。這裡的地貌,又被冠以黃土地之經典。矛盾在這裡離奇和諧對抗。在這裡神奇相容,山鉤壑套高下得彰土柱林立黃紅參差演繹著黃土地的唯一——難解的怪異之美:“悲壯之美、貧瘠之美、奇醜之美”。

石堡寨

位於中陽縣甯鄉鎮沙墕村東2.5公里山頂,為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建築平面為橢圓形,石板結構,四圍封閉,中空露天,出入口各一處。內有拱形窯洞22孔,現存9孔。建於三面絕壁上,僅一條道路可通行,易守難攻。

仙明洞

位於中陽縣甯鄉鎮段家莊村東山腰,海拔1300米,為溶岩橫向洞穴。相傳古時有人在洞中修煉成仙,遂成洞主,故名為仙明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連,主洞深350米,分大、中、小三個洞廳,小者可容數十人,大者可納上千人。石筍、石柱林立。頗為壯觀,洞內40餘條壁書清晰可見,記錄著歷代先民在洞中活動的史記,甚為珍貴。

龍泉湖景區

位於中陽縣甯鄉鎮陳家灣村,總面積6.9平方公里。環山,碧波蕩漾,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較高,被譽為“天然氧吧”,是人們休閒娛樂、療養度假的好去處。電影《淚痕》、《黃土坡的婆姨們》在這裡拍攝。

柏籽羊肉

是山西省的名特產品之一,聞名遐邇,可是它的產區局限在中陽側柏山區範圍內,令人可望而不可及。柏籽羊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游離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的優質山羊肉,它食之清香,不腥不膩,極易消化吸收,具有抗病、防病、療病、脅長、益壽等作用。柏子山羊肉是中陽縣的著名傳統特產,素以鮮嫩清香、無腥膻味而聞名於省內外。被當地人譽為“土人參”“補心丸”,頗受消費者的歡迎。

中陽縣地處呂梁山西麓。這裡滿山遍野生長著小地柏和古老的柏樹林。這裡飼養的山羊,一代又一代地以柏籽、柏葉為食,渴則飲含有相對的山泉水,故產的羊肉風味獨特,柏子羊肉由此得名。因柏籽、柏葉有養心、安神、潤燥之功效,山羊常食此物,在體內發生了作用,所產的羊肉也就與眾不同了,歷來被視為驅寒滋補珍品,為“三晉百寶”之一。

柏子羊肉肉質細密,紋理清晰,味道鮮美,有獨特的柏香味。用這種羊肉烹製出的菜肴,不腥不膻,味美異常。經測定,柏子山羊肉蛋白質含量為20%多,比一般羊肉高5%左右,脂肪含量為20%左右,熱量達103萬焦耳,磷含量為151毫克,此外肉中還含有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B1、B2等營養成分,是一種理想的保健食品。醫學界認為:柏子羊肉具有開胃健脾、理氣調血、養神安心、驅寒止痛之功效。當地的老人、產婦常把柏子羊肉作為高級滋補美食。老年人若堅持每年吃一隻柏子羊之肉,可益壽延年。正因如此,每當宰羊季節,許多省內外的美食家都爭著到此地購買羊肉。

中陽剪紙

主要分佈于中陽縣境內南川河流域、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紙風格細膩、古樸典雅,在中陽剪紙中佔據主流地位。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樸、剛健,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著中陽剪紙的特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山西省中陽縣的王計汝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作者:李永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