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那個叫做陰涼頂子的大山

陰涼頂子山位於瓦房店市松樹鎮、得利寺鎮、趙屯鄉分界處, 海拔556 米, 在大連地區海拔300米以上的山中排名第21位。

為什麼叫做“陰涼頂子”呢?

有人猜測:“陰涼”是說此山高聳, 近海風大, 夏日涼爽。 而 “頂子”是指清朝官帽上的珠子, 比喻此山形狀, 暗示著這座山風水好, 住在這裡有“陰涼”。

若不是“大連地區海拔300米以上的山”那份名單, “陰涼頂子”對於我來說, 根本就無從知曉, 更不要說去攀登此山了。

2017年3月19日, 我們駕車從石河下高速後, 沿著312省道(蓋亮線), 經普蘭店、瓦房店, 到達得利寺鎮北, 在龍潭山景區前面左轉, 進入龍潭村。

向路邊幾位六十多歲的老農瞭解情況。 老農非常熱情, 但是對於入山的地方卻眾說不一。 末了, 一位老農告訴我們, 他曾經在1970年登過此山。 另一位老農則自豪地說“登過兩次”。 而旁邊的一位不無遺憾地感歎:“我還從來沒有登上陰涼頂子呢。 ”

又打聽山腳下“老萬家”, 這個大家都知道——老萬家是幾年前來過此地的驢友入山的地方——於是, 繼續前行, 卻不知不覺中到達了龍潭後屯。 當地人告訴我們, “老萬家”在“二傻溝”。 回轉不遠, 在一處不起眼的水泥路岔口, 巧遇老萬的兒子(?)。 這裡距龍潭村村口大約三四公里的樣子, 不仔細分辨, 很容易錯過。 沿著一車寬的水泥道路一直行駛到山腳下, 那個唯一的農家就是老萬家。

見到老萬,

果然十分熱心。 提醒我們注意的事項, 說再過一段時間山上就會有蛇。 最後卻說:“我是不敢爬這座山的。 ”

九點二十分, 我們開始登山。 陰涼頂子十分好認, 東北方那個高聳的山尖格外醒目, 它的旁邊豎著鐵塔的則是瓦房店的一個微波站。 道路只有一條, 紅褐色的石板鋪成的蜿蜒的盤山步道, 一直將我們引到兩山之間的埡口。 這裡距右邊的微波站百米左右, 左邊就是登頂的山路, 估計也就是一百米的樣子。 一塊界碑立在那裡, 正是得利寺、松樹、趙屯的分界點。

我們先去微波站。 山頭上圍牆高築, 鐵門緊鎖, 三百多平方米的地界空無一人。 鐵塔非常高大, 上面沖著南面, 還掛著兩個貌似白麵圓鼓的設備。 同行的幾個人對微波站的知識似乎是一無所知,

所以走馬觀花地轉了一圈, 就準備回到埡口, 開始登頂。

登頂的路隱隱約約, 似有似無, 大部分都是紅褐色的岩石, 從斷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顆粒狀的沙石, 也有地殼運動的褶皺, 因此可以斷定, 陰涼頂子最早應該是由海底拱起而成。 比起從微波站遠望這裡給人的驚險, 山坡雖然依舊陡峭, 但是手腳並用, 便好像命運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 總有一種腳踏實地的踏實感充盈著心頭, 於是, 緊張之餘, 也能忙中偷閒, 擺幾個動作, 露幾個表情, 一幅君臨天下、任我獨行的樣子。 這樣走走停停, 終於在十一點二十分登上了陰涼頂子海拔556米的頂峰。

山頂空曠, 只有一棵孤零零的細長的小樹。 可是仔細觀察之後,

才發現, 所謂的小樹, 好像是人為的插在山頂的“死”樹。 岩石上, 有幾處字跡, 有的模糊的已經無法辨認。 雖然風和日麗, 但是能見度很差, 周圍的群山都隱藏在似有似無的霧中, 如同處在仙境一般若隱若現。 從山頂上觀察山勢, 發現我們走過的南坡距離最短, 坡度最大。 除此之外, 西面的三道山脊、東北面的一道山脊都通向山頂。

在溫暖的陽光下吃過午飯, 我們沿著山脊由北向西, 非常順利地走進山溝, 來到我們早上到過的龍潭後屯。 村民告訴我們, 剛才走過的山溝叫做“陰裡溝”——地圖上好像叫“陰涼溝”, 還有那個“二傻溝”似乎也跟地圖不符——顯然, 上山走龍潭後屯、陰裡溝會減少一些風險, 但是也會失去許多樂趣吧。

下午一點半,

我們環繞回到了老萬家。 老萬的家人為我們準備了清水, 讓我們簡單地清理了一下周身的塵土。 臨離開時, 一個當地人非得要我的登山杖, 不給他就躺在我的車前, 賴著不走, 幸好老萬抓住他的兩腿, 把他拖開, 讓我們得以脫身。

這個小插曲為我們的陰涼頂子之行又增添了一個樂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