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20歲高考失利,40歲成就小靈通,60歲他組成老男孩天團再出發

1979年, 杭州小夥子王祖光25歲。

那時候, 杭州城站火車站的老樓還在, 他坐上一班南下的綠皮火車, 來到廣州。 然後搭車越過一個叫做寶安的地方, 去到香港。

“那時候還沒有深圳呢。 ”他回憶說, 過了寶安, 就是大片大片的荒地, 邊防戰士隨時會對偷渡者開槍射擊。

那時候中美建交才幾個月, 內地沒有直飛美國的航線, 只能從香港經臺北轉機。

對於一個50後的內地青年, 這是一趟完成陌生的旅途, 命運就此天差地別。

1979年, 鄧小平訪美, 他戴上牛仔帽的鏡頭, 成了外交史上最經典大一幕

一個聰明的翻砂工

在美國降落的時候, 王祖光已經變成了Peter Wong。

他的童年是在華家池長大的, 父母都是浙江農業大學的老師。 那時候的華家池是不折不扣的杭州城外, 所以Peter也一直說, 自己是在田間地頭長大的。

按照正常的歷史進程, 他這一代人是沒有大學念的。 所以儘管成績不錯,

他還是早早進了工廠, 成了一名翻砂工人。

他幹得很不錯, 甚至還搞出了一種新的鋼材。 那麼多年過去, Peter已經頭髮花白, 但對這一段還是頗為得意。

“那是1977還是1978年, 鄧小平剛剛提出要四個現代化, 杭州第一次科技大會, 四個大彩車遊行, 從檢閱台(注:當時的檢閱台就在如今杭州武林銀泰的斜對面)前經過, 有一輛就是講我這個項目的。 ”他說, “當時浙大有個國家級的材料實驗室, 我一個人用啊。 ”

1977年, 中斷12年的高考恢復了。 圖為當時考場老照片。

貝爾實驗室

他們這代人上大學的唯一機會, 就是1977年恢復的高考, 或者完全未知的留學之路。

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 他去報考清華大學研究生, 結果名落孫山。 到了第二年, 他有了好幾個選擇, 繼續考, 或者去日本留學。 但不久之後中美建交的消息, 完全改變了他的人生。

1979年, 當他聽到可以去美國念書的時候, 就毅然決然地申請了。

“也是運氣好。 ”他笑笑說, 沒想到居然就成了, 懵懵懂懂, 揣著錢, 就去了美國。

他的學霸基因到了美國仍然很好用。 先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補習,

課餘時間洗盤子送外賣, 然後順利進入伊利諾大學文理學院和工程學院。 短短兩年半, 就拿到了數學和電腦科學雙學士學位和電子工程碩士學位。 成為了伊大建校200多年來第一個在兩年半的時間裡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的學生。 他甚至還進入了美國著名的貝爾實驗室 (Bell Lab) 擔任研究員。

美國貝爾實驗室老照片。 這座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名冊就像是諾貝爾獎的頒獎名單。 而且在那裡, 不管年齡差距多大, 研究員之間都可以針對某個項目自由探討甚至爭論。

1989年, Peter回到中國。 他親眼目睹了中國的快速發展, 以及隱藏其間的巨大機會。

“當時美國電話滲透率已經達到50%, 而在中國僅不到1%。 老百姓家裝一部電話的費用不僅高達2000元, 還得再等上幾個月乃至一年的時間。 ”Peter回憶, “在市場還不成熟的中國, 從0到1要遠比從1到100容易, 而我是個機會主義者。 ”他覺得, 自己可以做一家中國的AT&T。

他有技術有經驗, 但上哪裡去找錢呢?

輾轉之下, 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人。

紐約炒房高手Charles Xue

那是一個正在紐約炒房的北京人,叫做Charles Xue,他還有個更響亮的名字,叫薛蠻子。

當時薛蠻子是紐約有名的“炒房高手”,甚至連華爾街都在關注他。和Charles和Peter接上頭,就表示出了對新專案濃厚的興趣。沒多久,他就帶著陸弘亮飛到紐約,和Peter共商大計。

當年名噪一時的UT三劍客,陸弘亮、薛蠻子、王祖光(從左到右)

三人一拍即合。決定成立一家公司,各占三分之一。這個比例,就順手拿了一張餐巾紙寫在上面,也沒有什麼正式協議,成立了一個“Unitech工業集團”。“後來那麼多年,我們為技術東西拍檯子都拍過,但是為股權為收益從來沒有吵架,從來沒有。”

當時的Unitech野心很大,設置了4個“集團”,除了主攻通訊科技的UT,還包括薛蠻子的老本行房地產、陸弘亮的老本行電腦銷售,甚至還生產過牙膏……

小靈通和孫正義

而最後成功的,只有位於杭州的UT斯達康。

而這家公司最著名的產品,是在世紀之交席捲中國的“小靈通”。

“其實當時很多人都看到了小靈通的這項技術,但大家都不屑去做。覺得這東西不靠譜。可當我們做出來之後,大家都後悔了。”Peter回憶說,當時的後悔大軍裡,甚至包括華為任正非這樣的大佬。

當然,也有識貨的人——或者說運氣好的人——如今大名鼎鼎的軟銀老闆孫正義,當時就投了UT斯達康。一方面是看好公司,另一方面也是人脈和圈子:孫正義原本就是陸弘亮的發小,也是薛蠻子的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師兄。

事實上包括後來對阿裡巴巴的投資,也都是在同一個圈子裡發生的事情。

這個圈子的故事其實很有趣——比如孫正義(上圖)和陸弘亮其實是發小;他們在美國搞翻譯軟體專案的時候,貼告示要找一個懂拼音的人,結果來的是薛蠻子……是不是有點西天取經的味道?

如果說現在的杭州中國最重要的“矽谷”之一,那麼UT斯達康和小靈通,毫無爭議就是她的第一張名片。從這段經歷開始,Peter也成了中國科技創業圈裡的元老,如今回憶往昔侃侃而談,一不小心就會聊起很多大佬的八卦和秘聞,儼然一部活字典。

“之前還有出版社來約稿,讓我寫寫UT這些年的起起落落,但我想算啦,太得罪人。”他笑道。

當年UT斯達康生產的小靈通。小靈通得名于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的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1996年,UT斯達康公司得到葉先生的無償授權,將“小靈通”命名為一類無線市話產品的稱呼。

2000年的中國富豪榜

2000年,UT斯達康在納斯達克上市,Peter瞬間成了富豪。“當時國內有個財富排行榜,我記得UT一共有5人上榜,但既沒有薛蠻子,也沒有我,其實我們就躲在後面,媒體都不知道。”Peter說,如果當時的財富參與排行,怕是可以去衝擊首富的寶座了。

而那時,同樣在杭州,馬雲剛剛拿到了孫正義的投資,正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場。兩代IT大佬,其實交集很多。

當然,阿裡巴巴在美國上市的那天,Peter和薛蠻子、陸弘亮這三個老男孩,心情其實很複雜——他們當年曾經擁有阿裡巴巴兩成的股份,但在十幾年前就離場了,獲利大約十倍。“但你知道嗎?孫正義堅持了下來,他賺了4000倍!”

UT斯達康在美國上市,王祖光(左四)、陸弘亮(左六)、薛蠻子(右七)、吳鷹(右三)都在現場

當然,老男孩組合,在UT的專案上還是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薛蠻子是個精明的投資人,上市後很快就離開了UT,獲利了結。據說他至少賺了1.2億美元,相當於9.6億人民幣。過了幾年,因為經營理念的分歧,Peter也離開了。

他回到美國,買下兩座農場,過起了“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直到現在,他還是半個月在杭州忙事兒,半個月回美國種地。“放鬆一下,陪陪家人,當當農民麼。”

一個富豪的奇葩投資之路

他其實一直在做投資,做過很多事情——但大多數都不太成功。“這些年盡賠錢了。”他笑笑說,就當時玩兒吧,過程很重要。

最奇葩的是,他甚至還投資過唱片行業。我們現在仍然很容易在網上查到,強磊音樂(來自Peter前兩個兒子的名字)——他們簽約過的歌手,也包括沙寶亮這樣的大牌。“這麼些年,我就是項目比錢多。”他自己都笑了。

2000年,沙寶亮演唱的《青春日記》,就來自中唱領先音樂和強磊音樂聯手打造的合輯《校園Feeling》

面對我們的採訪,Peter總結了兩條經驗:

第一,沒玩過的事兒,總得玩玩看吧,何況還有人給你投資;

第二,做事一定更要看看未來,像他的朋友雷軍說的,要順勢。

這兩條道理或許是背道而馳的,也可能是辯證統一的。

年過花甲的老男孩創業天團

如今,他已年過花甲,卻決定重新上路。

他把目標瞄準了新能源汽車,而幕後的,還是老班底——他和薛蠻子、陸弘亮在香港機場碰了個頭,和當年成立UT一樣,他們很輕鬆就達成了成立一家新公司的意向。背後的投資人更是星光燦爛,包括李開複、徐小平、楊向陽、蔡文勝等10名中國天使會成員,都“隨了份子”。新公司叫做恒源電動汽車集團,由Peter掌舵。公司的中高層,也有很多是他當年的舊部,如今都是業內響噹噹的人物。“很多人,打個電話就來了。”他說,“互相知根知底,很信任,一起玩嘛。”至於報酬,他也說得很坦然:“當你已經財務自由,錢其實就沒那麼重要了,也就是一個遊戲積分吧。”

“三劍客”再度聚首

5月26日,恒源在杭州開了發佈會,Peter也邀請當年的“UT三劍客”中的陸弘亮上臺,他感慨地表示,恒源電動車集團讓當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夥伴又走到了一起,這份情誼實屬難得。

曾有機會入股特斯拉

事實上,在汽車這條路上,這群老男孩很早就已蠢蠢欲動。早在2007年,他們曾經和特斯拉時任CEO馬丁·艾伯哈德進行了接觸,當時該公司的首款車型Roadster還未實現量產。“但是因為產品距離量產還需大量資金投入,我們最終選擇了放棄。”

不過,對於Peter的汽車夢,很多夥伴,甚至陸弘亮都是將信將疑。“他們都說我在瞎搞,誰都這麼說,連我太太都說。他們就覺得你現在就跟老頑童一樣,你愛做什麼,你就去做吧。”

他很喜歡爬山,也喜歡拿爬山來作比喻:“就是沒玩過的事情,那條山路沒有去過,一起去玩一下,一個人去玩膽子小,萬一出了什麼事情,吆喝幾個人一起去嘛,壯膽。”

王祖光登臺演講,介紹專案

他的邏輯其實也很清晰:汽車是未來最大的產業之一。“但大家都在做電動跑車,多漂亮啊,我做不出來,恐怕也爭不過別人。”他分析說,“但電動的物流車呢?城市物流,包括更廣闊的農村物流,我們就來做這個事兒嘛。”

他的恒源電動車集團正在致力打造一個產業協作平臺,叫做“容大”,取“有容乃大”的意思。“這不是一條生產線,這是一個平臺,我們整合各種公司、資源,把事情做起來,這是一個新的模式。”

恒源分別針對城市和農村環境的新能源物流車亮相

目前,他們已經有了六款電動物流車。“大家看到的時候都覺得:哇,好難看。”他自己也笑了,說這種實用主義,其實也是自己一貫的作風,“高維低檔,這是我們的戰略。就像當年小靈通一樣,它的信號確實很差,但它代表了當時的趨勢。”

這些電動物流車也是一樣。“你看人家都改裝車全是汽油車改裝,我們是唯一一輛全世界,目前來說唯一一輛從頭到尾,我們所謂的為電動車而生的,就像特斯拉是為電動車而生的,它從頭到尾是電動車設計的。”

老男孩們輪流和新車合影

說到年齡,Peter絲毫不介意。“我們大概是最老的創業組合了。”他笑笑說,“但我再跟你說一個,肯德基你知道嗎?山德士上校可是75歲才創的業。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他,了不起!

據身邊人說,Peter雖然60多了,但精力比年輕人還好。經常工作到淩晨,大清早照樣起來,還時不時要長途飛行。

那有考慮過退休嗎?他想也沒想就回答:“退不了,原來我40歲的時候UT上市了以後我退休了,難受,不行,沒辦法。而且還發胖,大家都說我是肥胖症。”

或許正是因此,他現在非常喜歡爬山。剛剛過去的端午節,他就約了朋友去爬了杭州的十裡鋃鐺。“爬山好啊,你看王石去爬珠峰,這事兒不僅費錢,還有危險吧?但為什麼這麼多人還要去呢?”

在路上,或許就是這幾個花甲老人最想要的狀態。

那是一個正在紐約炒房的北京人,叫做Charles Xue,他還有個更響亮的名字,叫薛蠻子。

當時薛蠻子是紐約有名的“炒房高手”,甚至連華爾街都在關注他。和Charles和Peter接上頭,就表示出了對新專案濃厚的興趣。沒多久,他就帶著陸弘亮飛到紐約,和Peter共商大計。

當年名噪一時的UT三劍客,陸弘亮、薛蠻子、王祖光(從左到右)

三人一拍即合。決定成立一家公司,各占三分之一。這個比例,就順手拿了一張餐巾紙寫在上面,也沒有什麼正式協議,成立了一個“Unitech工業集團”。“後來那麼多年,我們為技術東西拍檯子都拍過,但是為股權為收益從來沒有吵架,從來沒有。”

當時的Unitech野心很大,設置了4個“集團”,除了主攻通訊科技的UT,還包括薛蠻子的老本行房地產、陸弘亮的老本行電腦銷售,甚至還生產過牙膏……

小靈通和孫正義

而最後成功的,只有位於杭州的UT斯達康。

而這家公司最著名的產品,是在世紀之交席捲中國的“小靈通”。

“其實當時很多人都看到了小靈通的這項技術,但大家都不屑去做。覺得這東西不靠譜。可當我們做出來之後,大家都後悔了。”Peter回憶說,當時的後悔大軍裡,甚至包括華為任正非這樣的大佬。

當然,也有識貨的人——或者說運氣好的人——如今大名鼎鼎的軟銀老闆孫正義,當時就投了UT斯達康。一方面是看好公司,另一方面也是人脈和圈子:孫正義原本就是陸弘亮的發小,也是薛蠻子的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師兄。

事實上包括後來對阿裡巴巴的投資,也都是在同一個圈子裡發生的事情。

這個圈子的故事其實很有趣——比如孫正義(上圖)和陸弘亮其實是發小;他們在美國搞翻譯軟體專案的時候,貼告示要找一個懂拼音的人,結果來的是薛蠻子……是不是有點西天取經的味道?

如果說現在的杭州中國最重要的“矽谷”之一,那麼UT斯達康和小靈通,毫無爭議就是她的第一張名片。從這段經歷開始,Peter也成了中國科技創業圈裡的元老,如今回憶往昔侃侃而談,一不小心就會聊起很多大佬的八卦和秘聞,儼然一部活字典。

“之前還有出版社來約稿,讓我寫寫UT這些年的起起落落,但我想算啦,太得罪人。”他笑道。

當年UT斯達康生產的小靈通。小靈通得名于著名作家葉永烈先生的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1996年,UT斯達康公司得到葉先生的無償授權,將“小靈通”命名為一類無線市話產品的稱呼。

2000年的中國富豪榜

2000年,UT斯達康在納斯達克上市,Peter瞬間成了富豪。“當時國內有個財富排行榜,我記得UT一共有5人上榜,但既沒有薛蠻子,也沒有我,其實我們就躲在後面,媒體都不知道。”Peter說,如果當時的財富參與排行,怕是可以去衝擊首富的寶座了。

而那時,同樣在杭州,馬雲剛剛拿到了孫正義的投資,正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場。兩代IT大佬,其實交集很多。

當然,阿裡巴巴在美國上市的那天,Peter和薛蠻子、陸弘亮這三個老男孩,心情其實很複雜——他們當年曾經擁有阿裡巴巴兩成的股份,但在十幾年前就離場了,獲利大約十倍。“但你知道嗎?孫正義堅持了下來,他賺了4000倍!”

UT斯達康在美國上市,王祖光(左四)、陸弘亮(左六)、薛蠻子(右七)、吳鷹(右三)都在現場

當然,老男孩組合,在UT的專案上還是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薛蠻子是個精明的投資人,上市後很快就離開了UT,獲利了結。據說他至少賺了1.2億美元,相當於9.6億人民幣。過了幾年,因為經營理念的分歧,Peter也離開了。

他回到美國,買下兩座農場,過起了“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直到現在,他還是半個月在杭州忙事兒,半個月回美國種地。“放鬆一下,陪陪家人,當當農民麼。”

一個富豪的奇葩投資之路

他其實一直在做投資,做過很多事情——但大多數都不太成功。“這些年盡賠錢了。”他笑笑說,就當時玩兒吧,過程很重要。

最奇葩的是,他甚至還投資過唱片行業。我們現在仍然很容易在網上查到,強磊音樂(來自Peter前兩個兒子的名字)——他們簽約過的歌手,也包括沙寶亮這樣的大牌。“這麼些年,我就是項目比錢多。”他自己都笑了。

2000年,沙寶亮演唱的《青春日記》,就來自中唱領先音樂和強磊音樂聯手打造的合輯《校園Feeling》

面對我們的採訪,Peter總結了兩條經驗:

第一,沒玩過的事兒,總得玩玩看吧,何況還有人給你投資;

第二,做事一定更要看看未來,像他的朋友雷軍說的,要順勢。

這兩條道理或許是背道而馳的,也可能是辯證統一的。

年過花甲的老男孩創業天團

如今,他已年過花甲,卻決定重新上路。

他把目標瞄準了新能源汽車,而幕後的,還是老班底——他和薛蠻子、陸弘亮在香港機場碰了個頭,和當年成立UT一樣,他們很輕鬆就達成了成立一家新公司的意向。背後的投資人更是星光燦爛,包括李開複、徐小平、楊向陽、蔡文勝等10名中國天使會成員,都“隨了份子”。新公司叫做恒源電動汽車集團,由Peter掌舵。公司的中高層,也有很多是他當年的舊部,如今都是業內響噹噹的人物。“很多人,打個電話就來了。”他說,“互相知根知底,很信任,一起玩嘛。”至於報酬,他也說得很坦然:“當你已經財務自由,錢其實就沒那麼重要了,也就是一個遊戲積分吧。”

“三劍客”再度聚首

5月26日,恒源在杭州開了發佈會,Peter也邀請當年的“UT三劍客”中的陸弘亮上臺,他感慨地表示,恒源電動車集團讓當年一起打天下的老夥伴又走到了一起,這份情誼實屬難得。

曾有機會入股特斯拉

事實上,在汽車這條路上,這群老男孩很早就已蠢蠢欲動。早在2007年,他們曾經和特斯拉時任CEO馬丁·艾伯哈德進行了接觸,當時該公司的首款車型Roadster還未實現量產。“但是因為產品距離量產還需大量資金投入,我們最終選擇了放棄。”

不過,對於Peter的汽車夢,很多夥伴,甚至陸弘亮都是將信將疑。“他們都說我在瞎搞,誰都這麼說,連我太太都說。他們就覺得你現在就跟老頑童一樣,你愛做什麼,你就去做吧。”

他很喜歡爬山,也喜歡拿爬山來作比喻:“就是沒玩過的事情,那條山路沒有去過,一起去玩一下,一個人去玩膽子小,萬一出了什麼事情,吆喝幾個人一起去嘛,壯膽。”

王祖光登臺演講,介紹專案

他的邏輯其實也很清晰:汽車是未來最大的產業之一。“但大家都在做電動跑車,多漂亮啊,我做不出來,恐怕也爭不過別人。”他分析說,“但電動的物流車呢?城市物流,包括更廣闊的農村物流,我們就來做這個事兒嘛。”

他的恒源電動車集團正在致力打造一個產業協作平臺,叫做“容大”,取“有容乃大”的意思。“這不是一條生產線,這是一個平臺,我們整合各種公司、資源,把事情做起來,這是一個新的模式。”

恒源分別針對城市和農村環境的新能源物流車亮相

目前,他們已經有了六款電動物流車。“大家看到的時候都覺得:哇,好難看。”他自己也笑了,說這種實用主義,其實也是自己一貫的作風,“高維低檔,這是我們的戰略。就像當年小靈通一樣,它的信號確實很差,但它代表了當時的趨勢。”

這些電動物流車也是一樣。“你看人家都改裝車全是汽油車改裝,我們是唯一一輛全世界,目前來說唯一一輛從頭到尾,我們所謂的為電動車而生的,就像特斯拉是為電動車而生的,它從頭到尾是電動車設計的。”

老男孩們輪流和新車合影

說到年齡,Peter絲毫不介意。“我們大概是最老的創業組合了。”他笑笑說,“但我再跟你說一個,肯德基你知道嗎?山德士上校可是75歲才創的業。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他,了不起!

據身邊人說,Peter雖然60多了,但精力比年輕人還好。經常工作到淩晨,大清早照樣起來,還時不時要長途飛行。

那有考慮過退休嗎?他想也沒想就回答:“退不了,原來我40歲的時候UT上市了以後我退休了,難受,不行,沒辦法。而且還發胖,大家都說我是肥胖症。”

或許正是因此,他現在非常喜歡爬山。剛剛過去的端午節,他就約了朋友去爬了杭州的十裡鋃鐺。“爬山好啊,你看王石去爬珠峰,這事兒不僅費錢,還有危險吧?但為什麼這麼多人還要去呢?”

在路上,或許就是這幾個花甲老人最想要的狀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