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朗普新預算彰顯“美國財政大轉向”

當地時間3月16日, 美國聯邦政府公佈了2018財年(今年10月1日至明年9月30日)預算案綱要, 並將其遞交給國會。 在新預算案中, 國防、國土安全等預算有所增長, 而多個部門的預算遭到大幅削減, 其中尤其以環保、農業、外交等領域為甚。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課題組研究認為, 特朗普政府新預算綱要凸顯了結構性變化, 集中體現為“三去一增”, 是特朗普政府“財政大轉向”的開始。 新預算案旨在“固本強基”, 短期內將有助於特朗普鞏固其執政基礎;但長期看, 對多個部門的預算削減不具備可持續性。 預算案提交國會後,

也將引發國會的反彈及對預算案的較大修正。

新預算體現“三去一增”特點

總體來看, 這份新預算綱要是特朗普“美國優先”思想的產物。 在財政上的目的是在增加國防和安全開支的同時, 廣泛減少其他方面支出, 達到整體不增加債務的目的。 因此, 整體預算與2017財年基本持平, 但在結構上此消彼長明顯。

總預算增加部分是612億美元, 約90%集中在安全領域。 與此相對的, 其他政府部門的預算則廣泛減少, 削減部分達615億美元, 以達到總體保持平衡的目的。 其中, 國家環境保護局、美國國務院、農業部削減程度位居前三, 而衛生和公共服務部、國務院、教育部被削減的金額最多, 合計352億美元, 占削減總額的一半以上。 從增刪的專案來看,

該預算綱要呈現四大特點, 可概括為“三去一增”——“去奧巴馬”、“去軟實力”、“去國際化”、“增強硬實力”。

第一個特點:“去奧巴馬”。 此次預算的削減部分有個顯著特點:“凡是奧巴馬支持的, 特朗普就反對”。 奧巴馬政府、民主黨和其支持者關注的環保、衛生、公共服務和教育、農業等領域的相關支出, 在新預算綱要中被大幅削減。

醫療是奧巴馬在任八年的主攻方向, 在這份預算中, 這方面開支被大幅削減, 其中包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經費削減, 中止醫護人員培訓計畫以及社區服務辦公室管理的能源補貼計畫和社區服務補助金發放。

國立衛生研究院經費被削減58億美元, 降幅為18.3%, 僅僅是被中止的研究項目就涉及46億美元。

奧巴馬在任八年對環保、氣候變化極為強調, 而在新預算案中, 如圖3所示, 環保局預算的削減幅度為各政府部門中最大。 其中, 環保局研究與發展辦公室經費削減幅度達到48.2%, 將近一半;新能源方面的國際合作計畫則被宣佈停止, 未來能源計畫將改為以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能源計畫》為核心;包括五大湖區生態重建專案在內的超過50個環保局計畫以“見效緩慢”為名而被終止;環保局掌握的無限制貸款也被大幅削減。

科技與教育也是此次預算削減的“重災區”。 多項非義務教育內的研究經費被削減,

一些項目被中止, 額度達92億美元。 而這些非義務教育(尤其是社區大學等)被不少人認為是針對少數族裔的。

對農業部的預算削減乍一看似乎不符合“去奧巴馬”的傾向;但仔細考察細分, 發現被削減的部分大多與環保、國際、弱勢群體等有關。 新預算綱要中止了農業部管轄下的汙水處理貸款和對外援助項目, 並表示可以依靠其他部門(如環保局國家迴圈基金, 同樣在削減範圍內)和私營機構的援助。 主要對國外學齡兒童進行食品援助的麥戈文-多樂(McGovern-Dole)計畫也被中止。

第二個特點:“去軟實力”。 幾乎所有涉及約瑟夫·奈所稱的“軟實力”相關的科、教、文、衛等領域的支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減。 其中, 首當其衝的是國務院和其他部門負責的各項海外文化教育交流專案(ECE), 這其中涉及到數十所相關機構的經費削減,其中就包括美國的一系列智庫的聯邦經費。

第三個特點:“去國際化”。新預算對涉及國際援助的方面,大多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削減。例如國務院的預算被大幅削減,其中主要是對外援助領域,總計101億美元,涵蓋維和行動、發展援助等。這些都意味著美國在特朗普任將減少對“國際公共品”的提供。

第四個特點:“增強硬實力”。

特朗普明言,此次新預算主要增加的是國防、國土安全等支出,為此廣泛削減其他部門的預算。具體而言,在總計551億美元的安全費用相關預算增長中,國防部預算增長為523億美元,占安全費用總增長額的94.9%。這使得2018財年美國聯邦政府安全費用預算達到了6390億美元,相比2017財年安全開支(5870億美元)增長了8.85%,為美國2008年以來最高增長水準,同時也是美國自雷根時代後非戰爭時期最大規模的軍費擴張。

需要說明的是,增加國防預算,不一定就意味著準備海外軍事行動。考察國防預算的細則,我們發現,增加的主要部分(92.3%)為國防基礎預算,由2017財年的5240億美元增加到這份預算的5740億美元,增幅達9.5%之多。相形之下,被認為是用於海外軍事行動開支的海外應急行動預算(Oversea Contingency Operation, OCO)僅增加了約40億美元,占總增加額的7.7%。增加之後,OCO在國防部預算中的比例不升反降,由2017財年的10.4%下降到了這份新預算中的10.2%。總統辦公室在預算案中特別強調,不同於之前布希時代國防開支主要用於戰爭費用,也不同于奧巴馬時代削減國防開支,特朗普政府的國防開支將主要“用於建設強大的軍事力量”,並指出,軍事開支將用於軍事裝備更新,包括海軍艦隊擴建計畫和空軍F-35採購計畫。

在國土安全方面,美國聯邦國土安全部在2018財年獲得了總計441億美元的預算案,比上一年增加了28億美元,增長幅度為6.8%。其中,增加部分將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其中的26億美元將用於在美墨邊境“築牆”;二是3.14億美元用於雇傭和訓練500名邊境巡邏隊和1000名移民管制人員。其他要求還包括加強網路安排保障,使聯邦網路和重點設施免受“網路攻擊”,這一項投入的最終總額將達150億美元。此外,新預算還要求購置電子識別系統,以及在機場的重要場所設置額外安檢等。

除國防部和國土安全部預算增長以外,其他安全領域相關的經費也有所增加:能源部整體預算下調,但其下屬的國家核安全局預算增長了14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11%,重點用於推進核設施建設和重點設施維護。退伍軍人事務部預算增長44億美元,增幅為6%,重點為退伍軍人醫療服務和延續退伍軍人選擇計畫。

國防和安全相關預算的大幅增加說明特朗普的新政府著力打造美國的“硬實力”而非“軟實力”。

特朗普提新預算意在“固本強基”

新預算綱要呈現突出的“特朗普風格”,其背後有深刻的原因。簡單說,新預算意在為特朗普團隊在國內外“固本強基”。

第一,特朗普政府欲去除民主黨影響,提升和鞏固共和黨和特朗普個人的支持力量。

特朗普政府欲借新預算綱要削減民主黨及其支持者利益相關的環保、國務院行政、科技、文化和衛生經費,改變或廢除奧巴馬政府的諸多政策,增加共和黨利益相關的軍事工業、國土安全和傳統工業相關領域的支出。

第二,特朗普政府減少海外公共支出,加強國防建設尤其是國防基礎建設,旨在強化軍事實力,鞏固軍隊、軍工集團和軍工產業密集地區的選民對特朗普的支持,對內穩固新政府執政地位,對外鞏固美國霸權的基礎力量。

特朗普政府的新預算綱要大量削減各個產業和領域的海外援助、海外支持等相關經費,加強國防建設支出,一是旨在回報德克薩斯州、賓夕法尼亞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緬因州、西佛吉尼亞等軍工產業和傳統工業占主要經濟支柱的州在大選中的支持,穩固自身的執政地位。國防預算還尤其對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軍工巨頭有提振作用。二是加大維持美國霸權的基本力量——加強先進軍事裝備的生產和改造升級以及國土安全防衛系統的更新。此外,對核安全的強調和對退伍軍人的保障,也是特朗普延續美國軍事優勢的手段。

第三,美國家庭資產負債表有所改善,是特朗普政府削減公共支持經費的基礎。

美國的家庭財政狀況是制定美國財政預算綱要的基礎。得益于若干輪“量化寬鬆”,受益於股票等資產價格上漲,從2009年一季度至今,美國家庭淨資產增長了38萬億美元。與此同時,物價上漲低於預期。儘管面臨較大波動風險,但美國家庭收支狀況總體有所改善。這也是特朗普政府在新預算綱要中削減公共支援經費的基礎。

第四,新預算綱要特點的形成和特朗普及其團隊的個人因素有關,更反映了他們背後的傳統產業利益和“嬰兒潮”一代的老去。

特朗普與一般美國戰後“嬰兒潮”一代企業家不同,沒有從事高科技或是金融等新興產業,而從事的是房地產這種相對傳統的產業。他本人亦深受傳統產業思維的影響。因此,加強美國“硬實力”和振興美國傳統產業的導向,與特朗普本人的思維模式有很大關係。特朗普的團隊也有類似個人經歷,比如國務卿蒂勒森原來是美國童子軍最高級別——鷹級童子軍成員,後長期擔任石油企業巨頭埃克森美孚的副總裁、總裁、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他的個人經歷就是作為“嬰兒潮”的一員成長、工作、成功、實現“美國夢”的典型。隨著“嬰兒潮”一代的老去,他們年輕時代表的進取精神逐漸演變為守成。當代美國文化與思潮的蛻變也與此有關。

當然,僅僅是個人成長和團隊因素無法解釋新預算綱要的形成。更深層次上,新預算反映的還是美國傳統產業的利益。

削減預算長期看不具備可持續性

雖然特朗普的新預算綱要旨在尋求美國社會對新政府基本盤的支持並鞏固全球實力的基本面,但從短期看,這將面臨美國國會民主黨人乃至部分共和黨人的反彈,引發新一輪美國國內政治博弈。而且,越是被大刀闊斧削減的部分,越是會被大刀闊斧地修正。從長期看,新預算將衝擊美國的全球“軟實力”,而且無論預算案對各政府部門預算的廣泛削減是否能通過,美國財政赤字長期都會進一步上升。

第一,新預算綱要將引發新一輪的美國國內政治博弈。

特朗普政府的新預算綱要明顯觸及了民主黨的和其他黨派的相關利益,在提交國會的過程中,必然觸發反彈。目前,共和黨在參議院100個席位中佔據52席,在眾議院435席中佔據241席,基本控制了參眾兩院。再加上共和黨內部對於預算的相關問題大體達成了一致,因此,在理想狀態下,該預算通過難度不大。不過,民主黨依然保有48個席位,所以這項預算案將會引發國會中大量爭論,引發國會兩黨政治以及白宮與國會之間的博弈乃至爭鬥。不僅如此,美國國內相關利益方也將圍繞綱要進行大量爭論。在此過程中,美國的階層矛盾、地域矛盾、族裔矛盾有可能進一步深化,“撕裂”將越來越成為美國社會的新特點。

第二,特朗普政府的新預算綱要也會帶來國際影響,長期看將衝擊美國的全球“軟實力”。

美國國內的變化一直都具有外溢性。就如特朗普當選總統帶來一波所謂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的思潮一樣,這份新預算綱要也將產生相應的國際影響。尤其是其中關於政府海外援助和公共支持的支出削減,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美國的海外援助和對外文化宣傳等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傳播美國的價值觀,其基本職能是一系列基金會、非政府組織和智庫執行的。但這些思想生產與傳播工作需要真金白銀的財政支援。而特朗普的這份新預算表明,現在美國首要的任務是“美國優先”,原本的“價值輸出”轉向了“強軍固本”,原先負責“價值輸出”的這些基金會和智庫的聯邦經費遭到削減。據悉,東西方中心擬削減1600萬美元,亞洲基金會擬削減1700萬美元,威爾遜中心擬削減1100萬美元。

雖然這些機構有更為龐大的社會捐款,但這些捐款往往與特定項目掛鉤——這本身是利益集團影響決策的機制鏈條。而一些機構的人員基本工資和日常現金流往往依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預算。如此一來,一些智庫與基金會將不得不更多轉向社會捐助,來維持其機構運轉。這時,這些機構的“美國價值傳播功能”將可能隨之減弱。

所以,特朗普的財政轉向傳遞出一個很強的戰略信號。這可能對美國傳統的自由主義國際價值觀產生衝擊,美國以往的對外“軟實力”戰略——在希拉蕊任國務卿時期被歸納為“巧實力”戰略——或將大打折扣。

第三,長期來看,美國財政赤字依舊會上升。

雖然特朗普的新預算綱要致力於削減非軍事項目的公共經費,但從長期看,這種削減是不具有可持續性的。預算綱要涵蓋的範圍只是全部聯邦財政預算中的可支配部分,約占27%,而剩下73%則是整體預算中法定支出的部分,難以改動。

法定支出的一個“大頭”是社保。隨著美國戰後“嬰兒潮”一代(總人口估測至少7600萬,占美國總人口25%左右,現基本在53~71歲之間,特朗普正是“嬰兒潮”的一員)大量步入老齡,未來社保方面的支出將持續加大。而如果想改革這些法定支出,難度是很大的。

此外,隨著美國步入加息週期,一方面這或將抑制美國本就脆弱的實體經濟復蘇,另一方面加息產生的利息支出也將給財政帶來負擔。因此,美國財政赤字在未來有進一步增長的壓力。

最後,對中國來說,這份預算案將同時帶來挑戰與機遇。

奧巴馬在任八年,無論其對華政策如何調整,其在軍事開支上是呈下降態勢的。這也意味著奧巴馬的對外政策包括對華政策的後盾存在不足。而特朗普明確改變了這一趨勢,在不增加海外軍事行動開支的情況下,以近10個百分點的幅度增加了國防基礎預算,這將有助於帶動美國軍事實力繼續保持優勢,還將刺激美國軍工產業的發展。可以說,這抓住了美國護持其全球霸權地位的命門。

從整體上看,這份預算案代表了一個長期趨勢,就是美國將減少對“國際公共品”的提供。如何面對一個不願提供“國際公共品”的美國?短期看,這將進一步降低全球化推進的速度,導致全球出現“碎片化”,甚至帶來“逆全球化”的風險,對此應當做好準備。然而,只要中國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開放型對外經濟政策,中國就能克服這樣的“逆風”,推進全球化,甚至成為全球化的引領者,將中國自身的發展與“國際公共品”的提供更好地有機結合、互相促進。

(陳曉晨、周西蒙、張岩、張志帥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課題組成員)

這其中涉及到數十所相關機構的經費削減,其中就包括美國的一系列智庫的聯邦經費。

第三個特點:“去國際化”。新預算對涉及國際援助的方面,大多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削減。例如國務院的預算被大幅削減,其中主要是對外援助領域,總計101億美元,涵蓋維和行動、發展援助等。這些都意味著美國在特朗普任將減少對“國際公共品”的提供。

第四個特點:“增強硬實力”。

特朗普明言,此次新預算主要增加的是國防、國土安全等支出,為此廣泛削減其他部門的預算。具體而言,在總計551億美元的安全費用相關預算增長中,國防部預算增長為523億美元,占安全費用總增長額的94.9%。這使得2018財年美國聯邦政府安全費用預算達到了6390億美元,相比2017財年安全開支(5870億美元)增長了8.85%,為美國2008年以來最高增長水準,同時也是美國自雷根時代後非戰爭時期最大規模的軍費擴張。

需要說明的是,增加國防預算,不一定就意味著準備海外軍事行動。考察國防預算的細則,我們發現,增加的主要部分(92.3%)為國防基礎預算,由2017財年的5240億美元增加到這份預算的5740億美元,增幅達9.5%之多。相形之下,被認為是用於海外軍事行動開支的海外應急行動預算(Oversea Contingency Operation, OCO)僅增加了約40億美元,占總增加額的7.7%。增加之後,OCO在國防部預算中的比例不升反降,由2017財年的10.4%下降到了這份新預算中的10.2%。總統辦公室在預算案中特別強調,不同於之前布希時代國防開支主要用於戰爭費用,也不同于奧巴馬時代削減國防開支,特朗普政府的國防開支將主要“用於建設強大的軍事力量”,並指出,軍事開支將用於軍事裝備更新,包括海軍艦隊擴建計畫和空軍F-35採購計畫。

在國土安全方面,美國聯邦國土安全部在2018財年獲得了總計441億美元的預算案,比上一年增加了28億美元,增長幅度為6.8%。其中,增加部分將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是其中的26億美元將用於在美墨邊境“築牆”;二是3.14億美元用於雇傭和訓練500名邊境巡邏隊和1000名移民管制人員。其他要求還包括加強網路安排保障,使聯邦網路和重點設施免受“網路攻擊”,這一項投入的最終總額將達150億美元。此外,新預算還要求購置電子識別系統,以及在機場的重要場所設置額外安檢等。

除國防部和國土安全部預算增長以外,其他安全領域相關的經費也有所增加:能源部整體預算下調,但其下屬的國家核安全局預算增長了14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11%,重點用於推進核設施建設和重點設施維護。退伍軍人事務部預算增長44億美元,增幅為6%,重點為退伍軍人醫療服務和延續退伍軍人選擇計畫。

國防和安全相關預算的大幅增加說明特朗普的新政府著力打造美國的“硬實力”而非“軟實力”。

特朗普提新預算意在“固本強基”

新預算綱要呈現突出的“特朗普風格”,其背後有深刻的原因。簡單說,新預算意在為特朗普團隊在國內外“固本強基”。

第一,特朗普政府欲去除民主黨影響,提升和鞏固共和黨和特朗普個人的支持力量。

特朗普政府欲借新預算綱要削減民主黨及其支持者利益相關的環保、國務院行政、科技、文化和衛生經費,改變或廢除奧巴馬政府的諸多政策,增加共和黨利益相關的軍事工業、國土安全和傳統工業相關領域的支出。

第二,特朗普政府減少海外公共支出,加強國防建設尤其是國防基礎建設,旨在強化軍事實力,鞏固軍隊、軍工集團和軍工產業密集地區的選民對特朗普的支持,對內穩固新政府執政地位,對外鞏固美國霸權的基礎力量。

特朗普政府的新預算綱要大量削減各個產業和領域的海外援助、海外支持等相關經費,加強國防建設支出,一是旨在回報德克薩斯州、賓夕法尼亞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緬因州、西佛吉尼亞等軍工產業和傳統工業占主要經濟支柱的州在大選中的支持,穩固自身的執政地位。國防預算還尤其對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軍工巨頭有提振作用。二是加大維持美國霸權的基本力量——加強先進軍事裝備的生產和改造升級以及國土安全防衛系統的更新。此外,對核安全的強調和對退伍軍人的保障,也是特朗普延續美國軍事優勢的手段。

第三,美國家庭資產負債表有所改善,是特朗普政府削減公共支持經費的基礎。

美國的家庭財政狀況是制定美國財政預算綱要的基礎。得益于若干輪“量化寬鬆”,受益於股票等資產價格上漲,從2009年一季度至今,美國家庭淨資產增長了38萬億美元。與此同時,物價上漲低於預期。儘管面臨較大波動風險,但美國家庭收支狀況總體有所改善。這也是特朗普政府在新預算綱要中削減公共支援經費的基礎。

第四,新預算綱要特點的形成和特朗普及其團隊的個人因素有關,更反映了他們背後的傳統產業利益和“嬰兒潮”一代的老去。

特朗普與一般美國戰後“嬰兒潮”一代企業家不同,沒有從事高科技或是金融等新興產業,而從事的是房地產這種相對傳統的產業。他本人亦深受傳統產業思維的影響。因此,加強美國“硬實力”和振興美國傳統產業的導向,與特朗普本人的思維模式有很大關係。特朗普的團隊也有類似個人經歷,比如國務卿蒂勒森原來是美國童子軍最高級別——鷹級童子軍成員,後長期擔任石油企業巨頭埃克森美孚的副總裁、總裁、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他的個人經歷就是作為“嬰兒潮”的一員成長、工作、成功、實現“美國夢”的典型。隨著“嬰兒潮”一代的老去,他們年輕時代表的進取精神逐漸演變為守成。當代美國文化與思潮的蛻變也與此有關。

當然,僅僅是個人成長和團隊因素無法解釋新預算綱要的形成。更深層次上,新預算反映的還是美國傳統產業的利益。

削減預算長期看不具備可持續性

雖然特朗普的新預算綱要旨在尋求美國社會對新政府基本盤的支持並鞏固全球實力的基本面,但從短期看,這將面臨美國國會民主黨人乃至部分共和黨人的反彈,引發新一輪美國國內政治博弈。而且,越是被大刀闊斧削減的部分,越是會被大刀闊斧地修正。從長期看,新預算將衝擊美國的全球“軟實力”,而且無論預算案對各政府部門預算的廣泛削減是否能通過,美國財政赤字長期都會進一步上升。

第一,新預算綱要將引發新一輪的美國國內政治博弈。

特朗普政府的新預算綱要明顯觸及了民主黨的和其他黨派的相關利益,在提交國會的過程中,必然觸發反彈。目前,共和黨在參議院100個席位中佔據52席,在眾議院435席中佔據241席,基本控制了參眾兩院。再加上共和黨內部對於預算的相關問題大體達成了一致,因此,在理想狀態下,該預算通過難度不大。不過,民主黨依然保有48個席位,所以這項預算案將會引發國會中大量爭論,引發國會兩黨政治以及白宮與國會之間的博弈乃至爭鬥。不僅如此,美國國內相關利益方也將圍繞綱要進行大量爭論。在此過程中,美國的階層矛盾、地域矛盾、族裔矛盾有可能進一步深化,“撕裂”將越來越成為美國社會的新特點。

第二,特朗普政府的新預算綱要也會帶來國際影響,長期看將衝擊美國的全球“軟實力”。

美國國內的變化一直都具有外溢性。就如特朗普當選總統帶來一波所謂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的思潮一樣,這份新預算綱要也將產生相應的國際影響。尤其是其中關於政府海外援助和公共支持的支出削減,將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美國的海外援助和對外文化宣傳等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傳播美國的價值觀,其基本職能是一系列基金會、非政府組織和智庫執行的。但這些思想生產與傳播工作需要真金白銀的財政支援。而特朗普的這份新預算表明,現在美國首要的任務是“美國優先”,原本的“價值輸出”轉向了“強軍固本”,原先負責“價值輸出”的這些基金會和智庫的聯邦經費遭到削減。據悉,東西方中心擬削減1600萬美元,亞洲基金會擬削減1700萬美元,威爾遜中心擬削減1100萬美元。

雖然這些機構有更為龐大的社會捐款,但這些捐款往往與特定項目掛鉤——這本身是利益集團影響決策的機制鏈條。而一些機構的人員基本工資和日常現金流往往依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預算。如此一來,一些智庫與基金會將不得不更多轉向社會捐助,來維持其機構運轉。這時,這些機構的“美國價值傳播功能”將可能隨之減弱。

所以,特朗普的財政轉向傳遞出一個很強的戰略信號。這可能對美國傳統的自由主義國際價值觀產生衝擊,美國以往的對外“軟實力”戰略——在希拉蕊任國務卿時期被歸納為“巧實力”戰略——或將大打折扣。

第三,長期來看,美國財政赤字依舊會上升。

雖然特朗普的新預算綱要致力於削減非軍事項目的公共經費,但從長期看,這種削減是不具有可持續性的。預算綱要涵蓋的範圍只是全部聯邦財政預算中的可支配部分,約占27%,而剩下73%則是整體預算中法定支出的部分,難以改動。

法定支出的一個“大頭”是社保。隨著美國戰後“嬰兒潮”一代(總人口估測至少7600萬,占美國總人口25%左右,現基本在53~71歲之間,特朗普正是“嬰兒潮”的一員)大量步入老齡,未來社保方面的支出將持續加大。而如果想改革這些法定支出,難度是很大的。

此外,隨著美國步入加息週期,一方面這或將抑制美國本就脆弱的實體經濟復蘇,另一方面加息產生的利息支出也將給財政帶來負擔。因此,美國財政赤字在未來有進一步增長的壓力。

最後,對中國來說,這份預算案將同時帶來挑戰與機遇。

奧巴馬在任八年,無論其對華政策如何調整,其在軍事開支上是呈下降態勢的。這也意味著奧巴馬的對外政策包括對華政策的後盾存在不足。而特朗普明確改變了這一趨勢,在不增加海外軍事行動開支的情況下,以近10個百分點的幅度增加了國防基礎預算,這將有助於帶動美國軍事實力繼續保持優勢,還將刺激美國軍工產業的發展。可以說,這抓住了美國護持其全球霸權地位的命門。

從整體上看,這份預算案代表了一個長期趨勢,就是美國將減少對“國際公共品”的提供。如何面對一個不願提供“國際公共品”的美國?短期看,這將進一步降低全球化推進的速度,導致全球出現“碎片化”,甚至帶來“逆全球化”的風險,對此應當做好準備。然而,只要中國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開放型對外經濟政策,中國就能克服這樣的“逆風”,推進全球化,甚至成為全球化的引領者,將中國自身的發展與“國際公共品”的提供更好地有機結合、互相促進。

(陳曉晨、周西蒙、張岩、張志帥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課題組成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