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晶》週報上的老舍

▲1946年2月28日, 上海《海晶》週報第二期刊發短文《老舍談〈海晶〉》。

1946年, 應美國國務院之邀, 老舍與曹禺從重慶來到上海, 準備赴美訪問講學。 自2月15日至3月5日, 老舍在上海期間曾參加滬上朋友與文藝界舉辦的各種活動。 2月28日, 上海《海晶》週報第二期刊發了一則署名“莊稼”的短文《老舍談〈海晶〉》。 因未見前人述及, 茲照錄如下:

在某處, 會見即將赴美講學的老舍先生, 坐在圓桌旁邊喝茶, 翻閱《海晶》, 我上去打了一個招呼, 問他:

“還有點意思嗎?”

“不錯, 上海這種刊物很多吧?”老舍回答。

“是的, 都是注重趣味和諷刺性, 現在風花雪月的文章比較少了,

對於社會上種種不平的事情卻揭載得很多, 常常寫大報所不敢寫的。 ”

“銷路好嗎?”

“至少都在二萬份以上, 讀者各階層都有, 可以說深入民間。 ”

“你也替《海晶》寫稿嗎?”

“寫的。 我覺得與其寫給一些隻印二千份而不敢說話的大報, 不如寫給這種刊物, 有讀者也有反應。 ”

“能夠利用這種刊物, 拿趣味和諷刺做中心, 努力改革, 是不難成為一份人民的好讀物, 希望你們負起這件艱苦工作的擔子。 ”

老舍先生緊握我的手, 面露愉快的笑容。 多麼可親的一位學者。 但願我們, 不要姑[辜]負他鼓勵的一番好意。

《海晶》是小報性質的海派週刊, 1946年2月創刊於上海, 停刊於翌年12月, 由海晶週報社出版, 大同出版公司發行。

讀者可能會問, 這篇短文是否系小報記者杜撰?其實不然。

因為作者莊稼雖系筆名, 但真實身份可考。 莊稼原名王思禹, 後名王耕夫, 生於1925年, 雲南楚雄人。 抗戰期間, 莊稼曾在昆明從事話劇、木刻工作, 勝利後赴上海工作。 1946年, 莊稼任職於大同出版公司, 為創辦《年青人》半月刊, 曾拜訪胡風約稿, 後者應邀為《年青人》創刊號撰寫了《要真, 青年們!》作為“代創刊詞”。

1946年2月28日, 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上海分會在辣斐大戲院(解放後更名長城電影院, 現為拉法耶藝術設計中心)舉行文藝欣賞會, 老舍出席並演講, 後以《走向真理之路——在文藝欣賞會致詞》為題刊於6月20日《筆》月刊第一卷第一期。 此講稿正是由莊稼記錄、整理。

《筆》也是大同出版公司所辦, 由海派文人崔萬秋任主編,

撰稿人既有胡風、阿英、洪深、臧克家等新文學名家, 又有程小青等通俗作家, 皆為一時之選, 陣容可謂強大。 由此可見, 王耕夫與胡風、老舍都有交往, 是一位進步青年, 《老舍談〈海晶〉》當非杜撰之作。 此文刊發時還附“本刊記者莊稼與老舍合影”, 當有利用“名人效應”擴大報紙影響之意圖。 文章雖短, 但足以反映老舍對於新聞輿論工作的關心與鼓勵, 是一則不乏參考價值的史料。

《海晶》對老舍行蹤曾多次報導:

1946年2月21日, 《海晶》創刊號第一版的打頭文章是署名“循循”的《老舍從空而降》, 披露老舍2月13日即已安抵上海, 忙於應酬滬上友人的邀約聚會。

3月7日, 該刊第三期第十一版“文化人圈”欄目刊登署名“小牧”的《文藝欣賞會花花絮絮》, 報導了2月28日文藝欣賞會的精彩花絮,

其中提到老舍在會上發表的演說妙語連珠, 幽默之極, 挖苦諷刺兼而有之, 惹得聽眾捧腹。

老舍、曹禺赴美後, 4月18日出版的《海晶》第9期於“文化人圈”欄目介紹了兩人近況:“老舍、曹禺已安抵美國, 現在于華盛頓大學, 講學業已開始。 老舍講《中國文學史》, 曹禺講《中國戲劇史》, 鋒頭甚健, 生活亦甚舒適。 ”

此後, 大概由於難獲海外音訊, 未見該報再刊關於老舍的消息了。

老舍在《海晶》週報上的多次“露面”, 首先自然是該刊吸人眼球、促進銷量的行銷策略, 其次則顯示了老舍在當時文壇與社會上的影響力。 《海晶》雖屬小報, 但總體而言內容嚴肅, 值得一讀, 從而贏得了老舍先生“不錯”的評價, 同時也保存了一位文豪散落在歷史中的點滴碎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