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脫貧了、娶妻了!山西1900個貧困村這樣摘帽

原標題:砥礪奮進的五年:1900個貧困村這樣摘帽

57萬貧困人口脫貧, 1900個貧困村退出, 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準2.4個百分點。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任務重點省份, 山西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 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創新扶貧機制、加大幫扶力度, 使1900個貧困村順利摘帽。

發揮特色產業優勢, 築牢脫貧根基

位於太行山腳下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和順縣李陽鎮下石勒村, 2016年整體脫貧, 33個青壯年光棍也在幾年內全部娶妻。

“能脫貧, 主要靠村裡的產業。 我在村裡的雙孢菇廠打工, 每年能掙1萬多元。 ”65歲的貧困戶侯福榮告訴半月談記者, 近幾年, 他們家在相關部門幫扶下建起五間新房, 並為32歲的兒子娶了媳婦。

下石勒村除了1600多畝耕地和3100多畝林地, 沒有其他資源, 村民長期靠種地為生, 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293元。 2012年以來, 在相關單位幫扶下, 下石勒村村支部書記杜繼英帶領村民平整土地,

從實際出發, 發展起肉牛養殖、蔬菜種植、蛋雞養殖、雙孢菇種植、萬壽菊種植等產業。

杜繼英說:“我們成立專業合作社, 讓農民參與到產業發展中。 特別是保證貧困戶在家門口有活幹, 幹活有收入, 年底有分紅。 ”經過幾年努力, 下石勒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達到6000元左右, 村集體收入達到五六十萬元。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舉措。 ”山西省農業廳負責人表示, 山西近一半縣是貧困縣, 至2015年底尚有232萬貧困人口, 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山西同時也是特色農業資源大省, 小雜糧、幹鮮果等特色農業資源豐富, 種養基礎良好。 去年, 山西省提出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帶動115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今年初, 山西省政府進一步提出把“一村一品一主體”作為產業扶貧總思路和總抓手, 在省級層面啟動實施50萬畝退耕還水果、100萬畝糧改飼草牧業、300萬畝油用牡丹種植精加工、300個村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13個產業發展項目。 到年底, 全省貧困村要達到有產業、有帶動企業、有合作社, 貧困戶有項目、有勞動能力的有技能等“五有”標準, 戶均新增產業收入3000元以上。

從給錢給物到股權分紅:用市場化方式穩定脫貧

半月談記者在山西部分貧困地區調研發現, 按照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要求, 各級黨委政府正在改變救濟式的、大水漫灌式的傳統扶貧方式, 探索用市場化方式帶動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

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

位於晉冀交界處的靈丘縣紅石塄鄉下北泉村熱鬧非凡, 一片樹林內新建的集裝箱酒店吸引了山西、河北的眾多遊客。 這個脫貧攻堅項目由上北泉村和下北泉村這兩個相鄰貧困村合辦的旅遊公司運營。

上、下北泉村依託鄉村旅遊脫貧, 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自然優勢。 在相關部門支持下, 兩個村動員10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按照每戶5萬元的標準從金融機構獲得了500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 將其作為入股資金注入旅遊公司, 用於購買集裝箱和基礎設施建設。 這筆3年期的扶貧貸款, 由財政資金進行貼息。 按照約定, 旅遊公司每年給每戶貧困戶分紅3000元。

下北泉村村支部書記藺新春說:“按照‘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集中使用小額扶貧貸款, 提高了財政資金和扶貧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益, 滿足了扶貧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有利於實現貧困戶的持續穩定增收。 ”

去年以來, 這種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在山西省加速推進。 “傳統給錢給物的扶貧方式, 短期解了困、救了急, 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農戶持續增收的問題。 還是要想方設法把農民的土地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扶貧資金等資源變成資產, 通過建立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 用市場化方式增強脫貧攻堅動力, 助推貧困戶穩定脫貧。 ”山西省扶貧辦主任劉志傑說。

精准幫扶提升貧困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

2014年以來, 山西省整合幹部駐村幫扶力量, 向貧困村派駐包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等三支幫扶隊伍, 實現了對近8000個貧困村和200余萬貧困人口的幫扶全覆蓋。

針對一些地方駐村幫扶管理不集中、幫扶力量弱、工作不精准、群眾滿意度低等問題,山西省委、省政府去年完善了幹部駐村幫扶機制。調整充實幫扶隊伍,使省市兩級派駐3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第一書記達到60%以上;要求工作隊員全脫產,並嚴格執行督查巡查、包村單位通報、領導約談、工作隊員和第一書記召回制度,去年全省召回第一書記346名;從專項經費、補助標準、改善駐村條件等方面著手,全方位保障幫扶隊伍工作條件。

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幫扶工作的精准度提升群眾的滿意度,以幹部幫扶的責任感提升群眾的獲得感。為此,建立了單位包村、領導包帶、工作隊到村、黨員幹部到戶、第一書記到崗的“兩包三到”精准幫扶聯動機制,開展村級掛圖推進,推動幫扶責任人、幫扶政策措施和幫扶物件精准對接。晉中市實行積分制,對市、縣幫扶單位及其派出的幫扶工作力量進行量化精准考評,以此調動幫扶單位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山西省共選派1.16萬名包村領導、2.8萬名駐村工作隊員、9395名第一書記,組織25.6萬名黨員幹部,開展幫扶工作。

山西省扶貧辦駐村幫扶處處長葉明威說:“駐村幫扶‘三支隊伍’正成為精准扶貧的‘一線突擊隊’。”一年多來,各駐村幫扶單位先後在幫扶村實施了8000餘個產業項目,投入產業開發資金4億餘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億餘元,資助貧困學生4萬余人,培訓30余萬名貧困農民。

2016年底,按照山西省貧困退出實施辦法,統籌考慮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收入等綜合因素,並經過鄉鎮調查核實、縣審核公告、市監督檢查等程式,1900個村退出貧困村行列。

實現了對近8000個貧困村和200余萬貧困人口的幫扶全覆蓋。

針對一些地方駐村幫扶管理不集中、幫扶力量弱、工作不精准、群眾滿意度低等問題,山西省委、省政府去年完善了幹部駐村幫扶機制。調整充實幫扶隊伍,使省市兩級派駐3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第一書記達到60%以上;要求工作隊員全脫產,並嚴格執行督查巡查、包村單位通報、領導約談、工作隊員和第一書記召回制度,去年全省召回第一書記346名;從專項經費、補助標準、改善駐村條件等方面著手,全方位保障幫扶隊伍工作條件。

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以幫扶工作的精准度提升群眾的滿意度,以幹部幫扶的責任感提升群眾的獲得感。為此,建立了單位包村、領導包帶、工作隊到村、黨員幹部到戶、第一書記到崗的“兩包三到”精准幫扶聯動機制,開展村級掛圖推進,推動幫扶責任人、幫扶政策措施和幫扶物件精准對接。晉中市實行積分制,對市、縣幫扶單位及其派出的幫扶工作力量進行量化精准考評,以此調動幫扶單位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山西省共選派1.16萬名包村領導、2.8萬名駐村工作隊員、9395名第一書記,組織25.6萬名黨員幹部,開展幫扶工作。

山西省扶貧辦駐村幫扶處處長葉明威說:“駐村幫扶‘三支隊伍’正成為精准扶貧的‘一線突擊隊’。”一年多來,各駐村幫扶單位先後在幫扶村實施了8000餘個產業項目,投入產業開發資金4億餘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億餘元,資助貧困學生4萬余人,培訓30余萬名貧困農民。

2016年底,按照山西省貧困退出實施辦法,統籌考慮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收入等綜合因素,並經過鄉鎮調查核實、縣審核公告、市監督檢查等程式,1900個村退出貧困村行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