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郭秀江:舊日鄰里(一)

資料圖片

“遠親不如近鄰”, 這句話, 最早是從母親嘴裡聽到的。 母親不是原創, 外祖母也不是, 甚至外祖母的外祖母都不是。

這句俗語在我們這個國度裡流傳甚久,

到了後來, 人們又加上了一句“近鄰不如對門”, 可見距離對居家生活影響之重要。 其原因恐怕社會學家已有闡述, 我沒拜讀過, 但卻真真切切地感受過。

1977年, 我有了自己的家。 剛好年底廠裡一棟居民樓落成了。 為緩解僧多粥少的矛盾, 將每單元全朝陽的二居室隔開, 原來的一戶成了兩戶, 廚房變成了窄窄的一條, 小小的涼臺兩家共用。

像我家如此簡單的人口, 自然分到的是這種戶型, 但在當時已經很滿足了, 我首次擁有了本樓層的三戶鄰居。

開始鄰里之間並無交往, 見面點點頭, 頂多打打招呼。 直到第二年兒子出生後, 將鄰里關係, 弄得徹底改觀。

在兒子降生的前夜, 驚慌失措的我的第一反應,

是將隔壁4號家的大嬸請來。 聽到我愛人的敲門聲, 大嬸馬上意識到將要發生的事情, 幾分鐘後就來在我的床前。 只聽她吩咐愛人去請助產士, 不知大嬸怎麼知道的助產士的樓號。

當塵埃落定, 配合助產士忙了大半夜的大嬸才離開。 臨走前, 向我愛人要去了我家的門鑰匙, 說他上班時, 一旦有事好過來照料一下。 疲憊已極的我, 讓大嬸的這幾句話, 感動得幾乎落淚。

在那半個月裡, 大嬸每早把自家的事收拾俐落就過來了。 我告訴繈褓中的兒子叫姥姥, 於是大嬸每抱起我兒子都慈祥地說:姥姥抱抱。 在姥姥懷裡, 兒子顯得安穩且舒適。

那幾年, 隔壁大嬸家成了兒子的樂土, 兒子也成了大嬸全家的開心果。 那時大嬸家幾個孩子都尚未成家,

時不時地, 大嬸的女兒或者哪個兒子就把他抱過去, 天氣好時還抱到外邊兜兜風。

至於隔壁大叔喜歡的方法更奇葩, 常讓我兒子靠牆站站, 看他老老實實站在那裡, 把大家逗得直樂。

母親那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撫順老家, 因疼她唯一的外孫, 曾千里迢迢來過。 但母親不可能丟下年邁的父親長住我這, 上班的哥哥也需要母親的照料。

我家樓下住著同我們一樣的年輕夫婦, 他們的女孩大我兒子一個月, 由於母乳充足, 那女孩要大我兒子一圈。 有時聽到我兒子的哭聲, 來她家幫忙照料的妹妹就會對姐姐說:樓上小孩又哭了, 姐你去給喂兩口。 不一會, 我家就響起了敲門聲。

同我家共用涼臺的2號鄰居, 是朝鮮族人,

廠裡的英文翻譯, 性格有些古怪, 平時碰面的表情, 像拒人於千里之外。 就這位怪怪的鄰居, 著實感動我一把。

那時的五月中旬, 漫天風沙。 一天出門去樓道倒垃圾, 只聽嘭的一聲, 廚房的對流風將房門猛地一下關上了。 我無奈地站在門口, 房間裡裡傳來孩子的哭聲。

隔壁大嬸聽到哭聲出來, 一看我站在門口, 知道我沒帶鑰匙。 兒子的哭聲越來越大了, 我心急得冒火, 顧不得還沒滿月, 要去廠裡愛人單位取鑰匙。

突然, 身後的房門開了, 翻譯鄰居從我家走了出來。 我和大嬸一愣, 進而明白了原委。

剛才翻譯正巧回來, 聽了大嬸我倆的對話, 不聲不響地跳過涼臺的間隔, 從窗戶把我家的廚房門打開進來, 為我開了房門。

我沖進房間抱起兒子,

孩子已經哭得沒了力氣。 我著實感謝翻譯鄰居, 也慶倖住在這共用涼臺的小戶型。

雖然事後這怪怪的鄰居仍然不講話, 但我知道了, 他原來也有著一副熱心腸。

四年後, 我家調入一棟新樓兩居室, 一天早晨時間有點晚, 我急步走出樓口送孩子去托兒所。

前後腳出來一位同樓的姐妹, 見狀說, 我把孩子帶過去吧!我就在托兒所上班。 兒子掙扎著, 拒絕這位陌生阿姨的懷抱。 她不急不惱, 笑盈盈地對我說, 你快走吧!沒事的。

這是我與這位鄰居的初識。 再後來, 趕上我與愛人出差前後重合了一段, 孩子就全托給了這位阿姨, 她的一對兒女, 待我兒子, 就像親弟弟一樣。

擱在如今, 這些無論助人的還是受助的行為, 都是不可想像了。

那時文革結束不久,撥亂反正,人心向善,社會簡單無功利,鄰里關係仍循著傳統的軌跡,仍是社會的一條紐帶。再者企業包管職工生活的模式,使居住環境更加安全。

那是一段令人懷念的時光:灑在鄰里之間的人性光輝,給百姓尋常的日子,清貧的物質生活,平添了許多溫馨。

2017年6月

那時文革結束不久,撥亂反正,人心向善,社會簡單無功利,鄰里關係仍循著傳統的軌跡,仍是社會的一條紐帶。再者企業包管職工生活的模式,使居住環境更加安全。

那是一段令人懷念的時光:灑在鄰里之間的人性光輝,給百姓尋常的日子,清貧的物質生活,平添了許多溫馨。

2017年6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