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產業脫貧結碩果 陽原縣東城鎮發展特色產業紀實

陽原縣東城鎮在精准脫貧攻堅戰中, 堅持改造“老”產業、做強“特”產業、培育“美”產業, 全力發展皮毛加工、葡萄、林果、制種、雜糧、竹柳種植等特色產業, 年創經濟收入上億元, 讓產業脫貧唱“主角”, 增強穩定增收致富的後勁。 2016年, 全鎮有3個行政村摘掉了“貧困村”的窮帽子, 525個農戶, 924口人實現了穩定脫貧。 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 澆灌著脫貧幸福花開農家, 為全鎮農民群眾拓展了創收門路。

新理念 改造“老”產業

皮毛加工業是陽原的傳統產業, 有著上百年的歷史, 曾為增加農民群眾經濟收入, 發展振興農村經濟創造了 “輝煌”的年頭。

近年, 由於國際國內皮毛市場不景氣, 加上皮毛加工戶注重數量上增加, 忽視了品質, 皮毛產品檔次不高, 缺乏市場競爭力, 致使皮毛加工業進入了低潮, 許多皮毛加工戶停業關門又開始從事務農。 為了改造提升皮毛加工業, 鎮黨委、政府多方走訪論證, 制定出臺優惠政策, 引導皮毛加工戶從分散型向聯合型、數量型向品質型、手工型向機加型、皮料型向皮衣型、代銷型向直售型轉變, 提高皮毛產品檔次, 拓展銷售市場, 使皮毛加工業走出低潮。 到2016年底, 全鎮皮毛加工戶發展到4000多戶, 從業人員8000多人, 年加工各種皮件80多萬條。 同時, 以東城村為龍頭, 輻射帶動周邊60多個村莊, 1200多家皮毛加工戶, 從業人員2600多人, 年創經濟收入1500多元,

許多農戶從事皮毛加工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為了鞏固壯大皮毛加工產業, 鎮、村成立了皮毛協會, 堅持在政策、資金、技術、用地、銷售等方面給予幫扶。 多方爭取籌措資金8000多萬元, 為皮毛加工戶及時解決資金周轉困難。 對發展皮毛加工業貧困戶, 先後發放縫皮機1500多台, 變手工縫製為機加工, 不僅提高了加工工效, 又保證了皮毛產品品質。

新舉措 做強“特”產業

創新農業生產發展, 改變傳統種植業, 做好做強特色產業, 引導農民群眾調結構、增效益, 依靠發展創收產業脫貧致富。

五馬坊村黨總支、村委會, 引領村民跳出單靠種植糧食作物的圈子, 大力發展鮮食葡萄種植, 開拓增加經濟收入的門路。 到2016年底, 全村480戶農戶,

種植各種葡萄3000多畝, 品種增加到10多個, 葡萄銷往北京、山西、內蒙古、張家口、宣化等地, 葡萄種植產業年為村民創收1200多萬元, 人均創收8700多元, 已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去年, 全村整體實現了脫貧出列。 西水地村發揮土地水利優勢條件, 積極組織幫扶村民戶發展玉米制種產業, 走出了一條持續增收的新路子。 全村210家農戶, 種植玉米制種2000多畝, 創經濟收入302萬元, 比種植老玉米增收86萬多元。 “往年種植一畝老玉米才收入1200元, 賣不出去還得想法子儲存, 今年種植一畝玉米制種就能收入1600元, 有這樣的脫貧好產業, 咱農民的生活會越過越富裕”。 村民閆志山滿臉喜悅地說。

改變農業基礎條件, 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的基礎。

近三年, 鎮、村多方爭取籌措資金1150多萬元, 先後打深機井21眼, 興修配套防滲渠16000多米, 解決了發展特色產業水源不足困難。

新思路 培育“美”產業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 東城鎮堅持培育發展生態綠色產業先行, 自力創造穩固的經濟基礎, 農民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

七馬坊村引進山西大同客商投資2200萬元, 興建了竹柳產業種植園區。 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 全村300戶農戶, 自願流轉土地1700畝, 培育竹柳苗圃400畝, 種植竹柳板材林700畝, 竹柳能源林600畝, 順利實施了一期種植計畫。 按照土地流轉合同規定, 竹柳公司每年付給農戶土地流轉費80萬元, 優先雇用土地流轉戶百余名農民, 年發放工資140萬元。 竹柳產業的發展, 不僅增加了村民經濟收入,

還給村莊周圍帶來了濃郁“綠色”, 有效改變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得到了“美”的享受。 鎮政府引進陽原東潤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 投資14億元, 實施了光伏發電站二期專案, 年上網電量達13546萬千瓦時, 使沉睡多年的荒山荒坡變成了活資產, 農民群眾從土地轉讓中得到了實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