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內蒙古築起綠色長城 沙塵暴不敢來了

太僕寺旗生態環境建設顯成效

沙塵漫天、狂風怒吼是往年二三月間內蒙古常見的天氣, 然而記者近日在風沙源之一的騰格裡沙漠和科爾沁沙地採訪發現,

今年以來, “大漠風塵日色昏”的景象不見蹤影, 生態環境的改善讓沙塵暴“爽約”了。

“現在, 人們不再擔心沙塵暴之害了”

西靠騰格裡沙漠的巴彥浩特鎮, 一灣綠水映藍天, 輕風拂面春意柔。 從小生活在這裡的居民范曉鐘說, 以往立春過後, 揚沙天氣和沙塵暴往往接踵而至, 大風吹來, 滿天飛沙, 30米外都看不清, 即使在室內, 空氣中的土腥味也令人窒息。

阿拉善盟林業局副局長王新民說, 阿拉善是京津風沙源中線策源地, 分佈著巴丹吉林、烏蘭布和、騰格裡三大沙漠, 當地多年來採取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等方式治沙, 1200多萬畝沙地披上了綠裝。

驅車行駛在騰格裡沙漠東緣的公路上, 藍天白雲下放眼遙望,

沙拐棗、花棒、白刺等沙生植物叢叢簇蔟, 在風中搖曳, 綿延起伏, 築起防沙固沙的屏障。

“上世紀90年代, 沙塵最多的一年刮了90多場, 遮天蔽日, 下午4點昏暗如夜。 ”走在巴彥浩特鎮清爽的三月天裡, 範曉鐘的心情像春天一樣, “現在, 人們不再擔心沙塵暴之害了。 ”

阿拉善盟林業局監測和調查結果顯示, 經過多年生態建設, 騰格裡、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形成多條長數百公里、寬數公里至20多公里的鎖邊林帶, 縛住了沙漠肆虐的步伐, 流沙趨於固定, 風沙明顯減少。

在科爾沁沙地西緣, 新修的圖哈穿沙公路伸向沙漠腹地。 兩旁的黃柳、檸條長成1米多高, 相互簇擁, 一望無際。 這裡是京津風沙源東線策源地, 素有“八百里浩瀚沙海”之稱。

2009年以來, 翁牛特旗依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採取開通穿沙公路, 進行切割治理的方式, 修建8條穿沙公路, 總里程達218公里, 治沙造林490余萬畝。

“以前的老房子被沙子埋掉了, 前些年一到春天, 推門就是沙子。 ”翁牛特旗烏蘭敖都嘎查(村)88歲的烏力吉指著白白的牆壁和乾淨的地磚說, “現在風沙越來越少了。 ”

據內蒙古林業廳統計, 總面積約5.7萬平方公里的科爾沁沙地, 治理達1.7萬平方公里, 森林覆蓋率約25%。

在有著“生命禁區”之稱的阿拉善大漠戈壁裡, 其重要的濕地東、西居延海分別乾枯十餘年和幾十年。 2003年, 國家對其注水治理, 現在, 東居延海湖面穩定在40平方公里;西居延海湖盆2016年也大面積過水。 目前世界僅存的三大胡楊林之一、生長在東西居延海周邊的胡楊林面積近16年來由39萬畝增加到44萬畝。

京津風沙源東線和中線兩大策源地, 近年來沙塵逐年減少。 據氣象部門統計, 阿拉善生態治理初期, 1987年至1999年間, 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年均沙塵暴發生次數為5.85次, 而2011年至2015年間, 該數字減少為3.5次。

“2003年前後內蒙古一年要刮十幾次沙塵暴, 最近兩年每年只有兩三次, 今年還沒有看到它的蹤跡。 ”內蒙古林業廳治沙造林處處長郝永富說。

近年來, “沙塵暴少了”是人們對於內蒙古環境改善最直觀的描述。 在生態保護方面, 內蒙古究竟採取了些什麼措施?內蒙古現在的生態狀況又如何呢?

內蒙古連續15年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減少”

2016年6月16日,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發佈會,

公佈全區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 結果顯示, 截至2014年, 全區荒漠化土地面積60.92萬平方公里, 占國土總面積的51.50%;沙化土地總面積為40.78萬平方公里, 占國土總面積的34.48%;有明顯沙化趨勢土地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 占國土面積的14.71%。

據瞭解, 全區荒漠化土地比2009年減少41.69萬公頃, 沙化土地比2009年減少34.32萬公頃, 連續15年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 全區近8000萬畝農田、1.5億萬畝基本草牧場受到了林網的保護, 2.6億畝風沙危害面積和1.5億畝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了初步治理, 每年減少入黃(河)泥沙1.1億噸。

據悉, “十二五”期間, 內蒙古全面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牧還草、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 累計投入546億元,完成生態建設規模3.6億畝;投入草原生態補助獎勵資金300億元,將10.1億畝可利用草原全部納入保護範圍;積極推進六大重點區域綠化工程,完成綠化面積615萬畝。經過不懈努力,2015年,自治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1.03%,草原植被蓋度達到44%,生態環境狀況實現“整體惡化趨緩,治理區明顯好轉”。

推動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

生態環境保護既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當前,環境保護正處於體制轉軌、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也是還欠帳、補短板的攻堅期。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將繼續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突出戰略位置,強化源頭防控,堅守生態底線,以改善環境品質為核心,堅決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2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在呼和浩特召開,會議總結了2016年全區環境保護工作,安排部署了2017年重點任務。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常軍政在會議上強調,要將環境品質“只能變好、不能變壞”作為中央環保督察回饋問題整改工作的基本標準,全力抓好督察回饋意見整改落實工作。

常軍政要求,要圍繞督察整改,全面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回饋意見。要把改善環境品質作為環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明確線路圖和時間表,採取有力措施,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持久戰。將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作為守住生態底線的關鍵環節,以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為硬約束,為改善環境品質把好源頭管控關口。堅持將環境執法監管作為環境管理的重要抓手,切實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

堅守生態底線,誰也不能碰,也碰不得!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2017年重點工作之一。新的一年,內蒙古如何堅守生態底線,更好地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成為內蒙古環保部門和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議題之一。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態保護紅線這個詞對當地老百姓來說並不陌生。這裡85%的重點區域被劃入保護範圍。只要觸碰生態紅線,專案再好都拒絕。錫林郭勒盟生態委副主任烏日根介紹說:“我們從第一關就是專家角度去評價、評審,15年、16年兩年大概是300個專案,這裡面核准率大概是83%,也就是說剩下的沒有核准,它不符合我們紅線的標準,這種項目就否決了。”

“抓緊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也被列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國人大代表常軍政說,這表明了政府鐵腕治理環境問題的決心。“這些紅線劃定以後就是高壓線,誰也不能碰,也碰不得,所以我們用生態保護的底線來確保我們的綠色資源不能被破壞,不能我們一邊在治理一邊在破壞污染。這是以後絕對不行的。”

全國人大代表秦義對生態主體功能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表示憂慮。他說,這塊短板影響著生態主體功能區作用的發揮。“生態主體功能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巨大的缺口,一個是原來有欠帳,二是從投入上比較大,像呼倫貝爾在航空上已經在華北地區支線機場是最大,但是鐵路的運能是最差。”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實現“使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雙贏”總體戰略目標,從根上破解生態環境這一長期制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內蒙古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孫惠民認為,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嚴格的責任制度做保障。“建立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制度,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開展領導幹部生態文明損害責任的終身追究的試點,通過我們這麼來抓,內蒙古生態環境從制度上能夠得到很好的保障。”(稿源:新華社、央廣網、《中國環境報》、《內蒙古日報》)

累計投入546億元,完成生態建設規模3.6億畝;投入草原生態補助獎勵資金300億元,將10.1億畝可利用草原全部納入保護範圍;積極推進六大重點區域綠化工程,完成綠化面積615萬畝。經過不懈努力,2015年,自治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1.03%,草原植被蓋度達到44%,生態環境狀況實現“整體惡化趨緩,治理區明顯好轉”。

推動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

生態環境保護既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當前,環境保護正處於體制轉軌、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也是還欠帳、補短板的攻堅期。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將繼續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突出戰略位置,強化源頭防控,堅守生態底線,以改善環境品質為核心,堅決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2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在呼和浩特召開,會議總結了2016年全區環境保護工作,安排部署了2017年重點任務。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常軍政在會議上強調,要將環境品質“只能變好、不能變壞”作為中央環保督察回饋問題整改工作的基本標準,全力抓好督察回饋意見整改落實工作。

常軍政要求,要圍繞督察整改,全面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回饋意見。要把改善環境品質作為環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明確線路圖和時間表,採取有力措施,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持久戰。將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作為守住生態底線的關鍵環節,以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准入負面清單為硬約束,為改善環境品質把好源頭管控關口。堅持將環境執法監管作為環境管理的重要抓手,切實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

堅守生態底線,誰也不能碰,也碰不得!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2017年重點工作之一。新的一年,內蒙古如何堅守生態底線,更好地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成為內蒙古環保部門和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議題之一。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態保護紅線這個詞對當地老百姓來說並不陌生。這裡85%的重點區域被劃入保護範圍。只要觸碰生態紅線,專案再好都拒絕。錫林郭勒盟生態委副主任烏日根介紹說:“我們從第一關就是專家角度去評價、評審,15年、16年兩年大概是300個專案,這裡面核准率大概是83%,也就是說剩下的沒有核准,它不符合我們紅線的標準,這種項目就否決了。”

“抓緊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也被列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國人大代表常軍政說,這表明了政府鐵腕治理環境問題的決心。“這些紅線劃定以後就是高壓線,誰也不能碰,也碰不得,所以我們用生態保護的底線來確保我們的綠色資源不能被破壞,不能我們一邊在治理一邊在破壞污染。這是以後絕對不行的。”

全國人大代表秦義對生態主體功能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表示憂慮。他說,這塊短板影響著生態主體功能區作用的發揮。“生態主體功能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巨大的缺口,一個是原來有欠帳,二是從投入上比較大,像呼倫貝爾在航空上已經在華北地區支線機場是最大,但是鐵路的運能是最差。”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實現“使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雙贏”總體戰略目標,從根上破解生態環境這一長期制約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內蒙古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孫惠民認為,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嚴格的責任制度做保障。“建立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制度,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開展領導幹部生態文明損害責任的終身追究的試點,通過我們這麼來抓,內蒙古生態環境從制度上能夠得到很好的保障。”(稿源:新華社、央廣網、《中國環境報》、《內蒙古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