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基於中青旅的實踐對我國旅遊工作的認識與思考

在全新的旅遊時代背景下, 中青旅定位於“做有品質生活的系統提供者”, 從服務於人的價值提升出發,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

充分發揮國有屬性和市場化機制有機融合的優勢, 積極探索“旅遊 教育”、“旅遊 體育”、“旅遊 康養”三大新興戰略領域, 塑造文明旅遊促進國家軟實力的提高, 助力旅遊扶貧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努力走出一條既發揮企業優勢、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又展現企業社會擔當的健康發展之路。

著眼於旅遊本質, 服務於人的價值提升

中青旅緊緊立足於人的價值提升, 圍繞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訴求, 融合其他產業, 帶動旅遊業的規模化發展;創新供給與之相對應的旅遊產品與服務, 鍥而不捨、深耕細作, 不斷將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旅遊不僅是新消費, 更是對人的再生產。 一次高品質的旅行,

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獲得新事物、新景觀、新體驗, 清零日常生活中積累的負面情緒;旅行過程中, 遊客油然而生的存在感、獲得感、幸福感, 能夠持續調動工作積極性、提升工作效率、激發正能量, 引導人們重新認知社會和自我, 實現個人身心狀態的全面更新。

旅遊不僅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更是新階段、新成果的重要動力。 旅遊通過拓展人的社會關係, 能夠滿足人的社會屬性, 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 旅遊天然地搭建起人際交流的平臺、投資洽商的平臺和經濟合作的平臺, 能夠有效集聚人、資本和其他資源, 形成新的商機, 創造新的需求, 催生新的供給, 引領新的發展。 旅遊企業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 經歷了“細分市場、重塑流程、走專業化道路”三個階段,

在把旅遊產業做深、做精、做成品牌的基礎上, 把握與旅遊業相關的原則, 積極拓展邊界、做大規模, 有效規避惡性競爭, 獲得持續健康發展。 在此思路下, 中青旅發展景區、會展、酒店、旅行社四大既有成熟業務的同時, 創新實施“旅遊 教育”、“旅遊 體育”、“旅遊 康養”三大戰略。

以新發展理念指導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業的發展對我國GDP綜合貢獻率超過10%, 吸納全國就業人數的比例超過10%, 關聯其他行業數量超過100個, 旅遊業能夠繼續為增加服務消費有效供給、提升人民幸福指數, 有效發揮著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綜合優勢。

創新是引領旅遊業發展的動力。 中青旅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後成立的旅行社企業,

打破了我國旅遊業長期壟斷經營的局面;在業內率先實施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推出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造, 建立起完善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借助資本市場推動傳統旅遊業加速向現代服務業發展;緊緊抓住我國經濟和旅遊業上升週期, 持續增加旅遊產品與服務的創新供給, 構建起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旅遊生態圈;宣導敢為人先、勇於冒尖的創新自信, 在戰略業務單元建立創新小組、完善試錯容錯機制, 使創業、創新成為全企業的一種價值導向、一種工作方式、一種主流氣息。

協調發展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問題。 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發展任務, 中青旅一直發揮旅遊業的綜合優勢,

在繼續發展存量業務的同時, 著力打造新的業務增長點, 在旅遊與教育、體育、康養等產業融合領域尋求增量, 做到穩健發展存量業務, 全力拓展增量業務, 努力達到存量與增量的動態平衡。 歷經三十七年的風雨, 中青旅始終保持著受託意識和感恩情懷, 努力踐行社會責任, 構建起基於旅遊的公益事業工作體系, 激發和釋放員工的善意, 讓更多的人享有旅行的權利、讓更多的人體會到旅行的快樂, 做到企業發展與社會責任的協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環境的嚮往、對健康財富的執著追求, 能夠讓人們在旅遊過程中有較好的獲得感。 旅遊業作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產業, 利在當代、惠及長遠。旅遊在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過程中,以其獨特的方式與健康的內容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在青山綠水的旅行中感受風景,獲得快樂,也遇見更好的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又一次提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旅遊業在守護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實踐中,成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助推器。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旅遊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是認識新事物和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出門體驗新的生活方式,為遇到的人和遇到的景而點贊,讓自己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人往來,旅遊自古以來便是最直接、最自然的跨地域交流方式,是開放的視窗、友誼的橋樑、和平的使者,在促進人文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旅遊企業通過文化旅遊產業鏈的綜合拓展,將策劃諮詢、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管理及目的地行銷等環節有效串聯,在整合內外資源的基礎上,放大“旅遊 ”效應,擴大旅遊消費的空間,把旅遊業帶入新的發展境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歸根結底是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用。旅遊消費和服務的物件是人,旅遊以人為本、共用共創,關乎人的物質與精神層面的獲得感、滿足感。旅遊產業具有全民消費、全民參與、全民受益的特點,是助力扶貧的重要產業。通過將老少邊窮地區稀缺的生態資源優勢和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依靠旅遊產業轉換為市場優勢;旅遊業為貧困人口與外界交往打開了一扇窗,開拓了他們的視野,更新了他們的觀念,讓他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堅持國有屬性和市場化機制的有機融合

國有屬性和市場化機制的有機融合,是極有價值的探索,也是企業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典型代表。伴隨著改革開放而組建,中青旅本身又是一個相對市場化的產物,這就要求企業在有序競爭的情況下,向市場提供更高品質的內容供給,實現“來自于競爭的繁榮”。旅遊業在市場經濟中是充分競爭的行業,中青旅先天就沒有壟斷性經營的條件,只能通過對客戶需求的認識、理解、捕捉與落實,來體現企業的專業價值,將客戶導向作為市場化運營的價值取向和關鍵機制、內在機理。

國有屬性和市場化機制的有機融合,實質上就是國有控股下的混合所有制。面向客戶、堅持市場化機制,是中青旅變被動競爭為主動引領的積極探索。此過程的關鍵,在於建立了比較有效的市場化激勵機制,以個人對企業的貢獻,來體現個人的工作價值和獲得良性薪酬績效,讓企業的管理層、工作骨幹、普通員工受到正向激勵。

國有屬性和市場化機制的有機融合,實現了中青旅自身業務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互動。圍繞國有屬性的內在要求,中青旅在解決繁重發展任務的同時,十分注重社會責任的履行、社會形象的維護、企業美譽度的提升以及行業標準的塑造與引領,在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青旅在旅遊援疆援藏、宣導文明旅遊等方面的探索,已經形成了切實有效的穩定的模式,具有較強的複製能力,與業務發展形成良好互動的同時,也為其他企業提供有效借鑒。

圍繞人群的年齡屬性和精神需求,發展“旅遊 ”新戰略

旅遊協同教育,致力於一代國人素質的提升。關於“旅遊 教育”,從歷史的視角講,就是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現實的視角講,就是需要大力弘揚的“立德樹人”。有力推動旅行實踐與教育工作的實質融合,在提升青少年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最終使廣大青少年成為素質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研學旅行鼓勵有志青年積極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到廣闊天地間經風雨、見世面、磨心性、辨是非,通過學習研究和旅行體驗相結合,使青少年能夠在鮮活的生活場景裡,體悟真實的世間百態、學習安身立命之本。

中青旅開展研學旅行,以“讓教育留下記憶,讓旅行留下感動”為初心,著眼於一代人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紅色基因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尋根、邊疆民族地區國情考察,觸摸現代科技、感受藍色國土,壯游長城、閱讀長江、放歌長征,大運河之旅、三山五嶽之旅等,都是中青旅研學旅行豐富多彩、煥發永恆魅力的經典產品組合。中青旅開展研學旅行,把安全管理作為核心要務,充分調動青少年自我管理的積極性,通過建立科學機制把工作物件有效地轉變為工作力量,既解決研學旅行中的安全問題,又培育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打造中青旅研學旅行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中青旅成立三十多年來,既接待了國外青少年來華進行文化交流活動,也把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少年送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説明他們放大好奇心,探索這個奇異、偉大而又不可思議的世界。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的組織優勢和工作優勢,發揮中青旅的管道優勢和品牌優勢,發揮全社會關心教育事業發展的綜合優勢,為服務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旅遊聯姻體育,重塑中青年的健康生活新方式。體育如今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少數精英的競技展示,而越來越回歸重塑大眾健康生活方式的本源,這使得體育與旅遊有了更多的契合點,旅遊與體育的聯姻,能夠更好地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旅遊和體育兩者都是富有動感的、充滿活力的概念,這給予了旅遊較多的補充:體育能夠成為推動旅遊業深化發展的主題,能夠深度黏合旅遊客戶,能夠把常規意義上的旅遊淡季做成旺季,能夠把一次性的觀光旅遊做成反復多次的深度體驗。

當前,樹立“大體育”理念,大力發展體育旅遊,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開展國際體育人文交流,能夠顯著增強中國體育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青旅作為旅遊行業專家,綜合自身在文化旅遊產業鏈上的優勢,圍繞使用者對體育內容和旅遊體驗的需求,以培育體育精品賽事品牌和文體活動為切入點,助力各地打造體育旅遊精品線路,形成中青旅特色的“旅遊 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為更多社會團體、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在體育旅遊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與運營服務。

旅遊攜手康養,幫助退休人士樂度晚年。國際上對老齡化社會的界定是60周歲以上的人口占比達到10%。我國60周歲以上人口2015年達2.2億,已占總人口的16%,預計2025年將突破3億,遠遠超過國際上對老齡化社會的界定。應對這撲面而來的老齡化問題,全社會都非常緊迫。但是,對旅遊業而言卻不失為一個機遇,因為有錢有閑的老年群體已成為旅遊消費的重要力量。一個有作為的文旅企業,恰恰能夠大有作為。

中青旅將在老年旅遊產品創新、康養目的地打造、服務平臺搭建方面發力,通過利用不斷完善的現代交通網絡和不斷改善的醫療條件,以及跨區域的醫療保險統籌覆蓋,批量組織有錢有閑的退休人士隨著季節變化去適宜生活的環境居住數月,把傳統意義上的吃、住、行、遊、購、娛做重新設計,把觀光、休閒、慢生活、文化交流做系統安排,提供候鳥式養老服務,説明老年人實現從“安度”晚年到“樂度”晚年的轉變。康養產業的導入,為傳統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培育康養與旅遊跨產業融合的商業模式,為目標使用者打造豐富內涵與良好體驗,中青旅有獨特的定位與耐心。中青旅將以開放的心態,與康養行業相關企業與組織積極合作,共同挖掘“旅遊 康養”的市場潛力。

圍繞這些非常典型的民生話題,著眼于打造一種健康、有品質、有內涵的生活方式,成為品質生活的系統提供者,中青旅須加倍地以深刻的民生情懷、敏銳的跨界思維、獨到的戰略眼光和換位思考的意識實施三大戰略,積極對接教育管理部門、體育管理部門和民政管理部門,把該三大戰略的工作推進同相關主管部門的工作部署有機銜接,努力在大的格局中找准定位;積極與教育、體育、康養等相關領域的頂級機構合作,共同引領相關事業發展的方向;深入體察特定服務物件群體的內在訴求,圍繞其核心需求來設計具體的業務專案。

傳播文明旅遊理念,展現文明中國風采

提升公民旅遊的文明素質,是關乎國家文明形象的大事。旅遊企業應該引導遊客強化旅遊文明意識,提升文明道德素質,拒絕旅遊過程中的不文明行為,以良好的言談舉止展現文明中國禮儀之邦的風采。

文明旅遊的細節之美凸顯國人的精神面貌之美。出境旅遊的過程,是國人走世界、看世界,讓世人感知中國、瞭解中國的雙向互動。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在招致他人不滿、丟失自我尊嚴的同時,還會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形象。旅遊企業要切實普及文明旅遊知識,貫徹出遊的社會公德闡釋,積極推行文明旅遊理念,用文明出遊進一步增進中外人文友好交流、督促遊客文明素質的提升。

旅遊也是國家軟實力和文明進步的載體。旅遊的過程,伴隨著不同文化的碰撞,文明意識的先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認可程度。為減少因文化差異導致的“不文明”,我們既要瞭解、尊重他人的文化,更要大力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傳播中國文化,在國家經濟實力日益增長的同時,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處,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旅遊企業要建立規範化、常態化的工作機制,把推行文明旅遊理念作為重要的社會責任。作為導遊領隊引導文明旅遊試點單位,中青旅協助編制文明旅遊標準,總結文明旅遊經驗,以實際行動做文明旅遊理念的堅定推行者,通過文明旅遊實用攻略等多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向遊客普及文明旅遊知識,引導旅遊者做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和中國形象的展示者。

旅遊助力扶貧,拓展旅遊業發展新空間

我國的扶貧開發當前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旅遊業助力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中青旅推動旅遊扶貧,既是回應當前中央對地方政府的扶貧攻堅要求,幫助地方政府解決難題,也是積極探索拓展自身發展新空間的有效舉措。

貧困群眾既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扶貧措施的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突出產業扶貧。旅遊扶貧通過開發當地特色旅遊資源,構建起旅遊產業鏈,吸引外部旅遊消費市場,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參與旅遊經營服務。同時,旅遊通過遊客流帶來資訊流,促進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之間、開放地區與封閉地區之間的經濟和人文交流,為貧困人口帶來新觀念、新思維,幫助其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脫貧”。

以實際行動參與旅遊扶貧工作。在開發古北水鎮景區的過程中,中青旅綜合考慮周邊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和商業條件,將景區內原有村民就近集中安置,啟動農村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在充分考慮村民獲得征地收入、建築物補償收入、山場林地租賃收入、就近就業增收等前提下,通過有序規劃設計和遊客消費分層引導,聯合地方政府共同為村民創造致富條件。如今,司馬台新村從景區開發前的年人均收入不足一萬元,增長到年人均純收入超過五萬元,實現了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創業、人人能就業的良好局面,成為了密雲區較富裕的美麗鄉村之一。旅遊助力扶貧,更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與決心。

旅遊扶貧,助力脫貧致富,也為旅遊企業的自身發展拓展新的空間。中青旅願和地方政府一起推動旅遊扶貧工作,將自身的業務優勢、專業經驗,與老少邊窮地區的資源優勢結合,在旅遊規劃引領、產品線路設計、投資運營帶動、行銷推廣輻射等多方面,為旅遊扶貧提供解決方案,説明貧困地區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幫助地方政府把美景與人文推出去、把遊客與消費引進來,實現企業社會責任與旅遊業務拓展的有機結合。

(作者系中央黨校第42期中青一班學員、中國青旅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利在當代、惠及長遠。旅遊在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過程中,以其獨特的方式與健康的內容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在青山綠水的旅行中感受風景,獲得快樂,也遇見更好的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又一次提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旅遊業在守護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實踐中,成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助推器。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旅遊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是認識新事物和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出門體驗新的生活方式,為遇到的人和遇到的景而點贊,讓自己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人往來,旅遊自古以來便是最直接、最自然的跨地域交流方式,是開放的視窗、友誼的橋樑、和平的使者,在促進人文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旅遊企業通過文化旅遊產業鏈的綜合拓展,將策劃諮詢、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管理及目的地行銷等環節有效串聯,在整合內外資源的基礎上,放大“旅遊 ”效應,擴大旅遊消費的空間,把旅遊業帶入新的發展境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歸根結底是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用。旅遊消費和服務的物件是人,旅遊以人為本、共用共創,關乎人的物質與精神層面的獲得感、滿足感。旅遊產業具有全民消費、全民參與、全民受益的特點,是助力扶貧的重要產業。通過將老少邊窮地區稀缺的生態資源優勢和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依靠旅遊產業轉換為市場優勢;旅遊業為貧困人口與外界交往打開了一扇窗,開拓了他們的視野,更新了他們的觀念,讓他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堅持國有屬性和市場化機制的有機融合

國有屬性和市場化機制的有機融合,是極有價值的探索,也是企業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典型代表。伴隨著改革開放而組建,中青旅本身又是一個相對市場化的產物,這就要求企業在有序競爭的情況下,向市場提供更高品質的內容供給,實現“來自于競爭的繁榮”。旅遊業在市場經濟中是充分競爭的行業,中青旅先天就沒有壟斷性經營的條件,只能通過對客戶需求的認識、理解、捕捉與落實,來體現企業的專業價值,將客戶導向作為市場化運營的價值取向和關鍵機制、內在機理。

國有屬性和市場化機制的有機融合,實質上就是國有控股下的混合所有制。面向客戶、堅持市場化機制,是中青旅變被動競爭為主動引領的積極探索。此過程的關鍵,在於建立了比較有效的市場化激勵機制,以個人對企業的貢獻,來體現個人的工作價值和獲得良性薪酬績效,讓企業的管理層、工作骨幹、普通員工受到正向激勵。

國有屬性和市場化機制的有機融合,實現了中青旅自身業務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互動。圍繞國有屬性的內在要求,中青旅在解決繁重發展任務的同時,十分注重社會責任的履行、社會形象的維護、企業美譽度的提升以及行業標準的塑造與引領,在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青旅在旅遊援疆援藏、宣導文明旅遊等方面的探索,已經形成了切實有效的穩定的模式,具有較強的複製能力,與業務發展形成良好互動的同時,也為其他企業提供有效借鑒。

圍繞人群的年齡屬性和精神需求,發展“旅遊 ”新戰略

旅遊協同教育,致力於一代國人素質的提升。關於“旅遊 教育”,從歷史的視角講,就是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現實的視角講,就是需要大力弘揚的“立德樹人”。有力推動旅行實踐與教育工作的實質融合,在提升青少年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最終使廣大青少年成為素質教育的最大受益者。研學旅行鼓勵有志青年積極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到廣闊天地間經風雨、見世面、磨心性、辨是非,通過學習研究和旅行體驗相結合,使青少年能夠在鮮活的生活場景裡,體悟真實的世間百態、學習安身立命之本。

中青旅開展研學旅行,以“讓教育留下記憶,讓旅行留下感動”為初心,著眼於一代人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紅色基因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尋根、邊疆民族地區國情考察,觸摸現代科技、感受藍色國土,壯游長城、閱讀長江、放歌長征,大運河之旅、三山五嶽之旅等,都是中青旅研學旅行豐富多彩、煥發永恆魅力的經典產品組合。中青旅開展研學旅行,把安全管理作為核心要務,充分調動青少年自我管理的積極性,通過建立科學機制把工作物件有效地轉變為工作力量,既解決研學旅行中的安全問題,又培育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打造中青旅研學旅行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中青旅成立三十多年來,既接待了國外青少年來華進行文化交流活動,也把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少年送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説明他們放大好奇心,探索這個奇異、偉大而又不可思議的世界。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的組織優勢和工作優勢,發揮中青旅的管道優勢和品牌優勢,發揮全社會關心教育事業發展的綜合優勢,為服務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旅遊聯姻體育,重塑中青年的健康生活新方式。體育如今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少數精英的競技展示,而越來越回歸重塑大眾健康生活方式的本源,這使得體育與旅遊有了更多的契合點,旅遊與體育的聯姻,能夠更好地培育健康的生活方式。旅遊和體育兩者都是富有動感的、充滿活力的概念,這給予了旅遊較多的補充:體育能夠成為推動旅遊業深化發展的主題,能夠深度黏合旅遊客戶,能夠把常規意義上的旅遊淡季做成旺季,能夠把一次性的觀光旅遊做成反復多次的深度體驗。

當前,樹立“大體育”理念,大力發展體育旅遊,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開展國際體育人文交流,能夠顯著增強中國體育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青旅作為旅遊行業專家,綜合自身在文化旅遊產業鏈上的優勢,圍繞使用者對體育內容和旅遊體驗的需求,以培育體育精品賽事品牌和文體活動為切入點,助力各地打造體育旅遊精品線路,形成中青旅特色的“旅遊 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為更多社會團體、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在體育旅遊領域提供綜合解決方案與運營服務。

旅遊攜手康養,幫助退休人士樂度晚年。國際上對老齡化社會的界定是60周歲以上的人口占比達到10%。我國60周歲以上人口2015年達2.2億,已占總人口的16%,預計2025年將突破3億,遠遠超過國際上對老齡化社會的界定。應對這撲面而來的老齡化問題,全社會都非常緊迫。但是,對旅遊業而言卻不失為一個機遇,因為有錢有閑的老年群體已成為旅遊消費的重要力量。一個有作為的文旅企業,恰恰能夠大有作為。

中青旅將在老年旅遊產品創新、康養目的地打造、服務平臺搭建方面發力,通過利用不斷完善的現代交通網絡和不斷改善的醫療條件,以及跨區域的醫療保險統籌覆蓋,批量組織有錢有閑的退休人士隨著季節變化去適宜生活的環境居住數月,把傳統意義上的吃、住、行、遊、購、娛做重新設計,把觀光、休閒、慢生活、文化交流做系統安排,提供候鳥式養老服務,説明老年人實現從“安度”晚年到“樂度”晚年的轉變。康養產業的導入,為傳統旅遊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培育康養與旅遊跨產業融合的商業模式,為目標使用者打造豐富內涵與良好體驗,中青旅有獨特的定位與耐心。中青旅將以開放的心態,與康養行業相關企業與組織積極合作,共同挖掘“旅遊 康養”的市場潛力。

圍繞這些非常典型的民生話題,著眼于打造一種健康、有品質、有內涵的生活方式,成為品質生活的系統提供者,中青旅須加倍地以深刻的民生情懷、敏銳的跨界思維、獨到的戰略眼光和換位思考的意識實施三大戰略,積極對接教育管理部門、體育管理部門和民政管理部門,把該三大戰略的工作推進同相關主管部門的工作部署有機銜接,努力在大的格局中找准定位;積極與教育、體育、康養等相關領域的頂級機構合作,共同引領相關事業發展的方向;深入體察特定服務物件群體的內在訴求,圍繞其核心需求來設計具體的業務專案。

傳播文明旅遊理念,展現文明中國風采

提升公民旅遊的文明素質,是關乎國家文明形象的大事。旅遊企業應該引導遊客強化旅遊文明意識,提升文明道德素質,拒絕旅遊過程中的不文明行為,以良好的言談舉止展現文明中國禮儀之邦的風采。

文明旅遊的細節之美凸顯國人的精神面貌之美。出境旅遊的過程,是國人走世界、看世界,讓世人感知中國、瞭解中國的雙向互動。遊客的不文明行為在招致他人不滿、丟失自我尊嚴的同時,還會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形象。旅遊企業要切實普及文明旅遊知識,貫徹出遊的社會公德闡釋,積極推行文明旅遊理念,用文明出遊進一步增進中外人文友好交流、督促遊客文明素質的提升。

旅遊也是國家軟實力和文明進步的載體。旅遊的過程,伴隨著不同文化的碰撞,文明意識的先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認可程度。為減少因文化差異導致的“不文明”,我們既要瞭解、尊重他人的文化,更要大力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傳播中國文化,在國家經濟實力日益增長的同時,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處,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旅遊企業要建立規範化、常態化的工作機制,把推行文明旅遊理念作為重要的社會責任。作為導遊領隊引導文明旅遊試點單位,中青旅協助編制文明旅遊標準,總結文明旅遊經驗,以實際行動做文明旅遊理念的堅定推行者,通過文明旅遊實用攻略等多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易懂地向遊客普及文明旅遊知識,引導旅遊者做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和中國形象的展示者。

旅遊助力扶貧,拓展旅遊業發展新空間

我國的扶貧開發當前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旅遊業助力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中青旅推動旅遊扶貧,既是回應當前中央對地方政府的扶貧攻堅要求,幫助地方政府解決難題,也是積極探索拓展自身發展新空間的有效舉措。

貧困群眾既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扶貧措施的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突出產業扶貧。旅遊扶貧通過開發當地特色旅遊資源,構建起旅遊產業鏈,吸引外部旅遊消費市場,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參與旅遊經營服務。同時,旅遊通過遊客流帶來資訊流,促進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之間、開放地區與封閉地區之間的經濟和人文交流,為貧困人口帶來新觀念、新思維,幫助其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脫貧”。

以實際行動參與旅遊扶貧工作。在開發古北水鎮景區的過程中,中青旅綜合考慮周邊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和商業條件,將景區內原有村民就近集中安置,啟動農村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在充分考慮村民獲得征地收入、建築物補償收入、山場林地租賃收入、就近就業增收等前提下,通過有序規劃設計和遊客消費分層引導,聯合地方政府共同為村民創造致富條件。如今,司馬台新村從景區開發前的年人均收入不足一萬元,增長到年人均純收入超過五萬元,實現了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創業、人人能就業的良好局面,成為了密雲區較富裕的美麗鄉村之一。旅遊助力扶貧,更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與決心。

旅遊扶貧,助力脫貧致富,也為旅遊企業的自身發展拓展新的空間。中青旅願和地方政府一起推動旅遊扶貧工作,將自身的業務優勢、專業經驗,與老少邊窮地區的資源優勢結合,在旅遊規劃引領、產品線路設計、投資運營帶動、行銷推廣輻射等多方面,為旅遊扶貧提供解決方案,説明貧困地區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幫助地方政府把美景與人文推出去、把遊客與消費引進來,實現企業社會責任與旅遊業務拓展的有機結合。

(作者系中央黨校第42期中青一班學員、中國青旅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