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羅輯思維》的清單體會把我們慣壞?

羅振宇

第一次接觸《羅輯思維》大概是在2013年, 那時還在上學, 《羅輯思維》和《明朝那些事兒》是我夜余漫步時的必要消遣。 靜靜夜色和他倆的聲音都令人沉醉。

我以為我會一直聽下去, 大概堅持了一年多, 後來就沒怎麼聽了, 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的原因(移情別戀、課業繁忙), 另一方面是因為覺得《羅輯思維》講話有些誇張, 功利主義抬頭挺胸, 昂首闊步的姿態令我有點招架不住, 那時就朦朧覺得它一定會摒棄初心——它在蓄勢待發, 它在欲擒故縱, 它欲步步為贏。

最近, 偶然發現它已改版成清單體——以《關於……的清單》為標題的系列推送文章, 如《關於如何高效開會的清單》、《關於掌握頂級高手思考方法的清單》、《關於如何管理負面情緒的清單》……。 我第一秒的反應就是:天呐, 這和我平時的讀書筆記(摘要)太像了。 不得不佩服它們團隊對用戶的心理把握:追求成功, 渴求速成;精力有限,

事實指引。

關於這一點, 我只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大家的心態和其中的微妙。

我猜想, 《羅輯思維》的用戶應該大部分是商業精英, 男性偏多。 記得其中有一期說到男用戶和女用戶心理的不同。 女性喜歡分享, 而男性如果看到一期羅輯思維令他醍醐灌頂, 他的第一感覺不是分享, 而是希望別人都不要看到, 這樣他下次在心儀的女生或哥們兒面前吹牛時就多了一個高大上的資本。

我們已經耗費不起那麼多時間去苦心鑽研, 我們也不想一生恪守什麼理念和原則, 甚至於價值觀。 世界瞬息萬變, 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中, 唯一證明我們為進步而有所行動的標誌, 就是立即行動、極速反應。 因此, 我們需要不斷用新概念、新變化來麻木我們因時代而焦慮的心。

時間不多了, 已經沒有時間再去苦思冥想了, 能借他人之東風也是一種能力嘛。

所以, 這樣的清單體簡直是現代人類碎片化閱讀者的福音——以最短的篇幅, 用最強有力的邏輯, 在最簡短的時間內, 為你闡明一個最新的前沿理論、實用技巧、流行概念和商業現象。

這些清單體, 簡直就是實用主義的葵花寶典。

它們真的很好, 從它們的角度我看不出有絲毫的不妥。 運作起來更簡便, 效果也是即時的。

有時我甚至懷疑, 他們是否好得過分了。 把我們當傻子嗎?這樣迎合我們。

我也看過很多書, 我做過很多類似的“斷章取義”——就是把一段段的摘錄(金句良言)放在我的社交帳號上。 很多人也會覺得很贊。

一開始, 我真的覺得這樣很好, 沒什麼不妥, 實在因為當時看得太酣暢, 不分享不痛快。 唯一的不好是我不喜歡別人知道我看書太多。 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誇大看書的好處, 我本人是一點都不喜歡看書, 雖然我知道這正是看書太多的症狀性反射。

有一天, 我照例又把一段話分享給我的朋友們, 我本以為他們能理解我, 因為為了避免表達不到位, 我當時把整整一大段都截給他們看了, 結果他們還是按各自的理解亂說一通。 完全和我所想南轅北轍。 如果這是一道思維發散題, 我無話可說, 甚至鼓勵各抒己見。 但是, 問題在於, 看一本書時就應該有看那本書時的樣子, 我說的不僅僅是眼睛。 你的思想你的靈魂你的邏輯, 都得跟上作者的步伐才對。

所以, 您明白了嗎?看摘錄竊取觀點和看書散漫吸收觀點的, 那感覺是不一樣的:

前者是有意識的嫁接, 後者是本質上的滲透;

前者是膚淺的照搬, 後者是靈魂的洗禮;

前者是狹隘的讀取, 後者是全能的吸收;

前者是盲目的接受, 後者是觀念的碰撞;

前者是急促的覆蓋,後者是緩慢的篩選;

……

空有邏輯的空殼,卻無思想的豐盈。那種妙趣橫生的體驗,那種靈光乍現的喜悅,那種如醉如癡的描繪,你都錯過了,單就美的語言與詞句這一項,你就不知錯過了多少。你從來不知道可以以這樣的角度,用這樣生動的語言,夾雜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的綜合體驗,去觸及路旁一株不起眼的花。你也不知道如何用眼睛去聞見一個人的芬芳,用胡言亂語擊敗一個人的心懷不軌。看似毫無道理的背後,那邏輯與美才最值得深究。

通過看文章,想訓練自己的直覺,這種自覺或許還不夠。沒看完一整本書就急於發表自己的一知半解,這正是很多自媒體推文的運作模式,然後我們再看這種由一知半解的人寫出來的有關一知半解的偏狹文章,豈不是更加閉陋嗎?

如有可能,尤其涉及到核心問題,最好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自己分析、反復分析,總結、再總結,提煉與實踐。

我們真的是因為時間不夠才各種偷工減料、投機取巧嗎?恐怕不只如此。

後者是觀念的碰撞;

前者是急促的覆蓋,後者是緩慢的篩選;

……

空有邏輯的空殼,卻無思想的豐盈。那種妙趣橫生的體驗,那種靈光乍現的喜悅,那種如醉如癡的描繪,你都錯過了,單就美的語言與詞句這一項,你就不知錯過了多少。你從來不知道可以以這樣的角度,用這樣生動的語言,夾雜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的綜合體驗,去觸及路旁一株不起眼的花。你也不知道如何用眼睛去聞見一個人的芬芳,用胡言亂語擊敗一個人的心懷不軌。看似毫無道理的背後,那邏輯與美才最值得深究。

通過看文章,想訓練自己的直覺,這種自覺或許還不夠。沒看完一整本書就急於發表自己的一知半解,這正是很多自媒體推文的運作模式,然後我們再看這種由一知半解的人寫出來的有關一知半解的偏狹文章,豈不是更加閉陋嗎?

如有可能,尤其涉及到核心問題,最好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自己分析、反復分析,總結、再總結,提煉與實踐。

我們真的是因為時間不夠才各種偷工減料、投機取巧嗎?恐怕不只如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