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蔡林濤:給抗癌藥穿上視覺化“馬甲”

科技日報 丁甯甯 記者 劉傳書

近年來, 我國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然而, 傳統治療手段不僅針對性低、而且毒副作用明顯, 導致藥品無效耗費率高。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所長蔡林濤及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 “以癌治癌”的同源靶向仿生納米載藥體系將為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帶來新的技術和思路, 該論文線上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納米》上;幾乎與此同時,

團隊另一成果“納米人工紅細胞載氧治癌”也喜獲進展, 相關成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找不到癌細胞?試試光敏GPS

蔡林濤團隊給藥物裝上GPS系統, 一下子就能找到癌細胞, 再用納米材料將“GPS”和藥物打包……

目前, 治療惡性腫瘤, 絕大多數仍採用手術、化療、放療等傳統方法。 而具有毒副作用的化療藥物進入人體後, 在殺死癌細胞前, 大部分已被肝、腎代謝吸收;同時還可能導致人體正常細胞與器官受損, 甚至破壞免疫系統, 對病人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最後, “救命”變成了“要命”, 損害癌症化療患者的生活品質。 即便是目前較有針對性的分子靶向治療, 也存在療效不穩定, 藥價高昂的問題。

“與這些治療方案不同, 我們換了一種思路。

”蔡林濤說。

先找到病灶, 再精准用藥。 如何找呢?平時我們走在路上, 如果不認路, 就打開手機的GPS系統, 抵達目的地。 蔡林濤團隊則給藥物裝上GPS系統, 一下子就能找到癌細胞, 再用納米材料將“GPS”和藥物打包。 近紅外鐳射激發後, 使腫瘤局部溫度升高, 載體發生破壞, 藥物得以釋放, 從而精准作用於癌細胞, 將對其他正常細胞和器官的傷害降至最低。

蔡林濤團隊採用無毒的磷脂或蛋白作為納米材料, 製成“納米智慧載藥”體系。 這一智慧體系非常“聰明”, 可以“看到”病灶, 之後實現“定點、定時、定量”給藥, 全程達到視覺化精確控制和光學觸發, 從而大幅度提高癌症的治療效果。

“不僅如此, 納米光敏劑本身也可以通過光動力治療和光熱治療直接產生作用,

殺滅癌細胞。 也就是說, 對於一些特定的腫瘤, 不需要搭載化療藥物, 僅使用無毒的敏化劑就可以治病。 這就大大降低了治療成本。 ”蔡林濤介紹。

從科幻大片中獲取靈感

蔡林濤聊起科幻大片中很多通過鐳射恢復斷肢的情節, 受此啟發, 團隊開始用納米與光學做嘗試……

多年來蔡林濤團隊主要攻關兩大任務—— “一是精確地找到並看到腫瘤, 我們一直在做分子探針;另一個是治療腫瘤, 也就是用納米的方式包裹藥物投遞進去。 ”蔡林濤說。

可是, 科學研究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難點在於既要保證納米材料可以靶向和識別

腫瘤, 同時又對人體無毒副作用。

最初, 團隊找到的材料有微量的毒性, 不得不放棄。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無數次篩選和實驗後, 他們終於發現了一種肝臟血管的造影劑, 該造影劑不僅有光學成像的特性, 可以用於“跟蹤”, 而且作為敏化劑一旦用鐳射引發後還可以產生熱效應和釋放大量自由基, 直接殺滅癌細胞, 從而實現腫瘤的視覺化治療。

用鐳射當“炮撚子”, 引發智慧載藥系統, 聽上去“腦洞”略大。 這樣的奇思妙想是如何迸發出來的呢?

聽記者這麼問, 蔡林濤會心一笑。 “做科學研究, 要有點科幻精神。 之前我們走老路發現並不通暢, 化療藥物進入體內往往不能有效可控, 但是我們需要有個技術在可視監控下短時間內殺死癌症細胞而且避免復發, 我們就換了換思維方式, 嘗試納米光敏劑。 ”蔡林濤聊起科幻大片中很多通過鐳射恢復斷肢的情節, 受此啟發,團隊開始用納米與光學做嘗試。這一舉動看起來是“腦洞”大開,實際上要歸功於其多學科的學術背景。

瞄準產品化,做多學科“雜家”

至少還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把技術用於臨床。一旦應用,可把現在只能治療食管癌與腔道腫瘤的光動力與光熱治療延伸到更多部位腫瘤的治療……

細數蔡林濤的履歷,不得不說,他是個“雜家”。

蔡林濤涉獵的學科包括化學、材料學、生物學、光學、電子資訊學,這般多學科背景源于他豐富的求學及科研經歷。

1995年,蔡林濤從廈門大學化學系博士畢業後,來到南京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後研究,同時在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過。而後,在日本大阪大學產業科學研究所任特別研究員,又在美國萊斯大學化學系與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子工程系做訪問學者,最後到波士頓附近的生物技術公司當研究人員。

2008年回國後,蔡林濤加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瞄準國家急需的“納米醫療”技術,這一干就是9年。在這裡,依託自身的多學科背景,蔡林濤在納米醫療領域,成為光學精准治療癌症的開拓者。

在蔡林濤看來,科研工作不僅是發論文,更是要把技術轉化成實實在在服務大眾的產品。

但是蔡林濤坦言,至少還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把“納米智慧載藥”技術應用於臨床。“一旦用於醫院,可以把現在只能治療食管癌與腔道腫瘤的光動力與光熱治療延伸到更多部位腫瘤的治療,比如腦瘤與頭頸腫瘤治療。”蔡林濤說。

而5年的時間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需要做納米光敏劑成藥性、規模化工藝生產、藥物臨床報批以及鐳射光纖技術整合到臨床內鏡的產業化工作。

“做學問就是要堅持下去,任何失敗都不低頭,在任何領域裡堅持做10—20年,必能有所突破。如果中途沒有堅持下去,就很難做出讓你心動的結果。保持好奇心和想像力非常重要。”蔡林濤信心滿滿。

蔡林濤在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實驗室。丁甯甯攝

蔡林濤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分析。丁甯寧攝

做學問就是要堅持下去,任何失敗都不低頭,在任何領域裡堅持做10—20年,必能有所突破。如果中途沒有堅持下去,就很難做出讓你心動的結果。

受此啟發,團隊開始用納米與光學做嘗試。這一舉動看起來是“腦洞”大開,實際上要歸功於其多學科的學術背景。

瞄準產品化,做多學科“雜家”

至少還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把技術用於臨床。一旦應用,可把現在只能治療食管癌與腔道腫瘤的光動力與光熱治療延伸到更多部位腫瘤的治療……

細數蔡林濤的履歷,不得不說,他是個“雜家”。

蔡林濤涉獵的學科包括化學、材料學、生物學、光學、電子資訊學,這般多學科背景源于他豐富的求學及科研經歷。

1995年,蔡林濤從廈門大學化學系博士畢業後,來到南京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後研究,同時在東南大學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過。而後,在日本大阪大學產業科學研究所任特別研究員,又在美國萊斯大學化學系與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子工程系做訪問學者,最後到波士頓附近的生物技術公司當研究人員。

2008年回國後,蔡林濤加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瞄準國家急需的“納米醫療”技術,這一干就是9年。在這裡,依託自身的多學科背景,蔡林濤在納米醫療領域,成為光學精准治療癌症的開拓者。

在蔡林濤看來,科研工作不僅是發論文,更是要把技術轉化成實實在在服務大眾的產品。

但是蔡林濤坦言,至少還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把“納米智慧載藥”技術應用於臨床。“一旦用於醫院,可以把現在只能治療食管癌與腔道腫瘤的光動力與光熱治療延伸到更多部位腫瘤的治療,比如腦瘤與頭頸腫瘤治療。”蔡林濤說。

而5年的時間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需要做納米光敏劑成藥性、規模化工藝生產、藥物臨床報批以及鐳射光纖技術整合到臨床內鏡的產業化工作。

“做學問就是要堅持下去,任何失敗都不低頭,在任何領域裡堅持做10—20年,必能有所突破。如果中途沒有堅持下去,就很難做出讓你心動的結果。保持好奇心和想像力非常重要。”蔡林濤信心滿滿。

蔡林濤在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實驗室。丁甯甯攝

蔡林濤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分析。丁甯寧攝

做學問就是要堅持下去,任何失敗都不低頭,在任何領域裡堅持做10—20年,必能有所突破。如果中途沒有堅持下去,就很難做出讓你心動的結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