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專家,帶大家“接地氣”發展種植業

“發展產業要‘接地氣’, 要讓農民自己找得到路子才行。 ”看著食用菌基地裡正在翻料的農戶, 老楊神采奕奕地對記者說道。

老楊全名叫楊建均, 是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的工作人員。 今年2月, 他在貴安新區馬場鎮洋塘致富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邀請下, 到洋塘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擔任技術員, 短短四個月時間, 他帶領食用菌基地自主研發了10餘種菌種, 目前已盈利3萬余元, 滿產後預計每年生產50萬棒食用菌菌棒, 產值將達300萬元, 淨收益175萬元, 發展態勢向好。

成品展示

“正在翻料的這道工藝叫前發酵半熟料栽培技術, 是我們自己研發的。 ”老楊介紹, 這些看似簡單的翻料工作, 背後卻有著大學問。 這一套技術的應用, 為基地節約了50-200萬的設備費用, 並且經過培訓能讓農民在短時間內掌握操作方法, 方便他們使用。

“食用菌配種的原材料都是一些簡單又‘接地氣’的東西。

”老楊所說的“接地氣”, 指的是菌包的原料一般都是以木屑、牛糞為主, 沒有苛刻的品質要求, 這大大降低了農民們在選材上的難度。

老楊查看菌種培育情況

配置菌種的簡易原材料

老楊說, 在一次偶然中, 他接觸到了食用菌種植業, 此後他便開始悉心鑽研食用菌。 他自費到中國農業大學學習。 畢業後, 他到重慶一家企業進行了長達8年的食用菌技術指導培訓。 後來, 他被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作為人才引進, 工作至今。

在研究所工作的兩年時間, 讓老楊有了新的挑戰目標——“打通從實驗室到田間地裡的橋樑,讓科研成果‘接地氣’。

”為此, 他離開研究所, 來到了洋塘。

農戶正在接種

“結合村裡的實際情況, 我們的生產工藝強調綠色化、生態化、節能化、高效化、輕簡化, 這樣才能打造出我們的市場優勢。 ”一到洋塘, 老楊便確定了生產技術的研發方向,

並朝著這一方向研發了前發酵半熟料栽培技術, 自主配製了10餘種菌種, 通過技術創新, 讓洋塘村的食用菌聲名遠揚, 成為了該地區新興的支柱產業。

老楊說:“接下來工作的重心在培訓, 要讓農戶都掌握栽培技術, 在基地能成, 他們回家自己也能成。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