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戰勝國的榮耀:戰後中國接收34艘日本軍艦史末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 對於戰後殘存的大量日本軍艦, 盟軍挑選了135艘驅逐艦以下的無武裝艦艇賠償給中、英、美、蘇四國, 作為戰爭賠償的一部分。 中國所得賠償艦有哪些?這些艦艇最後的歸宿如何?

中國海軍抽得上簽

1947年6月18日上午, 盟軍總部6樓大禮堂座無虛席, 這裡正在舉行中、英、美、蘇四國均分日本艦艇會議。 主席臺上由右至左依次坐著中、英、美、蘇四國代表, 他們背後豎立著本國國旗。

美國遠東海軍司令葛立芬中將主持會議。 中國駐日代表團派出海軍上校馬德建為國家代表, 海軍上校姚嶼、少校鐘漢波、上尉劉光平為隨員,

出席會議。 獲准旁聽的各國來賓, 憑票進入會場, 坐于觀禮席上, 其中華僑代表有60余人, 他們個個興高采烈。

1947年6月28日在東京盟軍總部大禮堂舉行日本賠償艦的抽籤儀式, 共有中、美、英、蘇四國參加,

上午9時, 葛立芬宣佈會議開始, 他首先作了簡單的致詞。

他說, 日本投降後, 盟軍對日本海軍進行了處置, 其現存艦艇包括已卸載武裝的驅逐艦26艘、海防艦和輔助艦109艘, 共計135艘, 盟軍總部已將它們按噸位大致平均分為4份, 中、英、美、蘇四國各得一份, 作為日本對盟國四強先行賠償的一部分。 每份艦艇已經編號並列表, 放于各國代表桌上, 如無異議, 準備抽籤分配。 日艦的分配是由美國直接操縱的, 沒有給各國留下商量的餘地, 葛立芬在會上徵求各國意見只是走走過場。 因此, 各國代表都未提出異議, 只待抽籤。

抽籤分為2輪, 第L輪抽籤確定第2輪抽籤的先後順序, 第2輪抽籤抽出各份艦艇的歸屬。

在第1輪抽籤中, 中國代表馬德建抽得第2的順序, 在第2輪抽籤中, 抽得編號為“2”的那一份,

該份艦艇共34艘, 包括現存日艦中排水量最大的2艘驅逐艦“宵月”號(標準排水量2701噸)和“雪風”號(標準排水量2050噸), 是最理想的一個簽。

由於分得日本償艦的4國國力不同, 各國處置這些艦艇的方法也不同:美國將償艦就地拆解, 英國將償艦拖出外海炸沉, 蘇聯將償艦編入部署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遠東艦隊, 而中國則將償艦當成海軍主戰兵力使用。

儘管這些艦艇大多已相當陳舊, 但對國民黨政府來說, 在已經展開的內戰中, 仍是不可小視的重型武器。 所以, 國民黨政府想儘快得到這些艦艇用於內戰。 於是, 決定將34艘艦艇分4批回國。

34艘賠償艦分別駛入上海和青島

1947年6月20日, 鐘漢波奉中國駐日代表團團長商震之命,

赴日本九州的佐世保港查驗34艘艦艇。 在確認這些艦艇沒有大的問題後, 商震立即下達命令, 任命鐘漢波為遣送日艦回國聯絡官, 先率第一批8艘艦艇先期回國。

6月29日, 鐘漢波搭乘盟軍水上飛機再次前往佐世保, 辦理艦艇移交的一切手續。 兩天后, 他在美國海軍上尉高沙陪同下, 乘護送艦“若鷹”號, 帶領8艘日償艦艇, 直駛上海。

7月3日下午2時25分, 第一批日償艦艇進入上海吳淞口, 經過外灘, 駛向高昌廟。

7月6日上午9時, 在高昌廟海軍江南造船所, 國民黨海軍上海第一基地舉行了隆重的接艦儀式。 典禮由基地司令方瑩少將主持, 他致詞之後, 接著便是舉行升旗儀式。

第2批回國的日償軍艦也是8艘, 7月26日駛離佐世保軍港, 28日下午抵達長江口,

在國民黨海軍“楚觀”號江防艦和“聯榮”號步兵登陸艇的引導下, 駛入上海龍華江面。 29日開始造冊點收, 31日正式舉行接收典禮。

上述兩批日償軍艦在海軍上海第一基地完成接收後, 方瑩和海軍接艦處處長楊道釗上校都認為, 基地內泊港艦艇本來已經臃塞, 添加了16艦軍艦後, 更是擁堵不堪, 給江南造船所的保修工作造成很大壓力, 建議後續日償軍艦改駛他處接收。 海軍總部鑒於這種情況, 決定將餘下的日償軍艦駛往海軍青島第二基地接收, 並命令基地司令董沐曾少將做好接收準備。

第3批日償軍艦同樣是8艘, 於8月25日駛離佐世保軍港, 27日與引導艦“永泰”號掃雷艦會合, 經長時間航行後駛入青島大港。 30日舉行接收典禮及升旗儀式。

第4批日償軍艦共有10艘,由於這批艦艇噸位大小不一,航速各異,故分2批先後駛離佐世保軍港,於9月30日在青島港外大公島海面與引導艦“美朋”號中型登陸艦會合,隨後駛入青島港。10月3日,簽字移交,次日舉行接收典禮。至此,34艘日償軍艦全部接收完畢。按照接收順序,國民黨海軍將其臨時編號為“接1”至“接34”。

日償軍艦歸宿不同

對於日償軍艦,國民黨海軍寄予很大期望,他們原以為來華後即可投入反共作戰。沒想到,在駛回國的途中,就有3艘輪機損壞,在海上漂流,經搶修後勉強行駛。它們是第一批的“海防215”號海防艦、第3批的“隱岐”號海防艦和第4批的“黑島”號水雷敷設艦。

據事後調查分析,可能是日籍船員在輪機艙內動了手腳。戰後,部分日籍船員被盟軍總部徵用,駕駛著懸掛俘虜旗的日本艦艇,當然感到屈辱。因此,有些船員想盡一切辦法暗中進行破壞。

日償軍艦來華後,其歸宿大不相同,可分為4種類型:

第一類,在國民黨海軍中服役。這類艦艇共有17艘,其中,“接1”最為著名,它是由日本佐世保海軍工廠建造,排水是2050噸,原名“雪風”,在日本海軍中名氣很大,曾參加中途島等海戰,還曾為歷史上最大的航母“信濃”號護航。

到二戰結束時,是18艘“陽炎”級驅逐艦中唯一倖存下來的,也是日本海軍著名的幸運艦,人稱“不死鳥”。該艦於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成軍後命名“丹陽”號。該艦移交時損壞過於嚴重,一直未曾武裝服役,直到臺灣後,因海軍急需一線戰艦,於1952年10月勉強裝修完畢,並隨即出訪菲律賓。

1956年,“丹陽”艦因彈藥庫存有限,決定改裝。在換裝前夕,“丹陽”艦秘密奉派開赴浙江海域,向鯁門島解放軍營房猛烈炮擊,消耗完庫存彈藥後逃回臺灣。此後,“丹陽”艦參與了劫奪波蘭及蘇聯油輪等事件,1971年被拆解。

該艦退役時,日本方面曾想買回做紀念艦,但臺灣方面堅決不允。不過,1971年12月8日,臺灣海軍將“丹陽”艦上的錨和舵輪歸還日本,現放置在田島海上自衛隊術科學校與教育參考館。

日方賠償的雪風號驅逐艦

第二類,未真正服役。這類艦共有9艘,其中,驅逐艦“接17”值得一提,該艦為日本東京浦賀船渠建造,排水量2701噸,是日本戰時所造的最大型驅逐艦,原名“宵月”,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移交,命名為“汾陽”。

該艦接收後因缺乏專業技術人員而長期不能行動,始終列為保管艦編制。1949年2月自青島拖往臺灣基隆,暫作訓練艦使用。1949年5月“重慶”號巡洋艦起義後,國民黨為加強海軍力量,計畫將其拖至日本進行整修並武裝,但不久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7艦隊協防臺灣,降低了對該艦的需求迫切性,加之經費所限而放棄修復計畫。1962年至1963年,該艦退出現役並遭拆解。

第三類,被人民解放軍俘獲。這類艦共有4艘,它們是海防艦“接5”(後被命名為“武昌”號)、“接6”(後被命名為“濟南”號)、“接12”(後被命名為“長沙”號)和“接14”(後被命名為“西安”號)。這些軍艦均在上海被俘,都被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分別參加了解放浙東沿海島嶼的戰鬥。

第四類,毅然起義,加入人民海軍。這類艦艇共4艘,它們是海防艦“接4”(在長江起義,後命名為“惠安”號)、“接15”(在長江起義,後命名為“吉安”號)、“接22'(在青島起義,後命名為“瀋陽”號)和木殼掃海特務艇“接32”(在山東長島起義,後命名為“秋風”號)。

其中,海防艦“接22”的起義影響較大。該艦為日本舞鶴海軍工廠建造,排水量745噸,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移交,命名為“黃安”。該艦於1949年2月12日在青島起義,開往連雲港解放區,它是解放戰爭後期起義的第一艘國民黨艦艇。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成立時,“黃安”號被命名為“瀋陽”,編入該艦隊第2大隊。後在鏖戰浙東南、援救“民主”輪、編隊演習等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4批日償軍艦共有10艘,由於這批艦艇噸位大小不一,航速各異,故分2批先後駛離佐世保軍港,於9月30日在青島港外大公島海面與引導艦“美朋”號中型登陸艦會合,隨後駛入青島港。10月3日,簽字移交,次日舉行接收典禮。至此,34艘日償軍艦全部接收完畢。按照接收順序,國民黨海軍將其臨時編號為“接1”至“接34”。

日償軍艦歸宿不同

對於日償軍艦,國民黨海軍寄予很大期望,他們原以為來華後即可投入反共作戰。沒想到,在駛回國的途中,就有3艘輪機損壞,在海上漂流,經搶修後勉強行駛。它們是第一批的“海防215”號海防艦、第3批的“隱岐”號海防艦和第4批的“黑島”號水雷敷設艦。

據事後調查分析,可能是日籍船員在輪機艙內動了手腳。戰後,部分日籍船員被盟軍總部徵用,駕駛著懸掛俘虜旗的日本艦艇,當然感到屈辱。因此,有些船員想盡一切辦法暗中進行破壞。

日償軍艦來華後,其歸宿大不相同,可分為4種類型:

第一類,在國民黨海軍中服役。這類艦艇共有17艘,其中,“接1”最為著名,它是由日本佐世保海軍工廠建造,排水是2050噸,原名“雪風”,在日本海軍中名氣很大,曾參加中途島等海戰,還曾為歷史上最大的航母“信濃”號護航。

到二戰結束時,是18艘“陽炎”級驅逐艦中唯一倖存下來的,也是日本海軍著名的幸運艦,人稱“不死鳥”。該艦於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成軍後命名“丹陽”號。該艦移交時損壞過於嚴重,一直未曾武裝服役,直到臺灣後,因海軍急需一線戰艦,於1952年10月勉強裝修完畢,並隨即出訪菲律賓。

1956年,“丹陽”艦因彈藥庫存有限,決定改裝。在換裝前夕,“丹陽”艦秘密奉派開赴浙江海域,向鯁門島解放軍營房猛烈炮擊,消耗完庫存彈藥後逃回臺灣。此後,“丹陽”艦參與了劫奪波蘭及蘇聯油輪等事件,1971年被拆解。

該艦退役時,日本方面曾想買回做紀念艦,但臺灣方面堅決不允。不過,1971年12月8日,臺灣海軍將“丹陽”艦上的錨和舵輪歸還日本,現放置在田島海上自衛隊術科學校與教育參考館。

日方賠償的雪風號驅逐艦

第二類,未真正服役。這類艦共有9艘,其中,驅逐艦“接17”值得一提,該艦為日本東京浦賀船渠建造,排水量2701噸,是日本戰時所造的最大型驅逐艦,原名“宵月”,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移交,命名為“汾陽”。

該艦接收後因缺乏專業技術人員而長期不能行動,始終列為保管艦編制。1949年2月自青島拖往臺灣基隆,暫作訓練艦使用。1949年5月“重慶”號巡洋艦起義後,國民黨為加強海軍力量,計畫將其拖至日本進行整修並武裝,但不久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7艦隊協防臺灣,降低了對該艦的需求迫切性,加之經費所限而放棄修復計畫。1962年至1963年,該艦退出現役並遭拆解。

第三類,被人民解放軍俘獲。這類艦共有4艘,它們是海防艦“接5”(後被命名為“武昌”號)、“接6”(後被命名為“濟南”號)、“接12”(後被命名為“長沙”號)和“接14”(後被命名為“西安”號)。這些軍艦均在上海被俘,都被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分別參加了解放浙東沿海島嶼的戰鬥。

第四類,毅然起義,加入人民海軍。這類艦艇共4艘,它們是海防艦“接4”(在長江起義,後命名為“惠安”號)、“接15”(在長江起義,後命名為“吉安”號)、“接22'(在青島起義,後命名為“瀋陽”號)和木殼掃海特務艇“接32”(在山東長島起義,後命名為“秋風”號)。

其中,海防艦“接22”的起義影響較大。該艦為日本舞鶴海軍工廠建造,排水量745噸,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移交,命名為“黃安”。該艦於1949年2月12日在青島起義,開往連雲港解放區,它是解放戰爭後期起義的第一艘國民黨艦艇。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成立時,“黃安”號被命名為“瀋陽”,編入該艦隊第2大隊。後在鏖戰浙東南、援救“民主”輪、編隊演習等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