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剪紙上的荊楚新跨越]武漢園博園樹生態宜居之典範

2017年6月12日, 77歲的武漢剪紙傳承人劉士標帶著他的徒弟毛明月, 用時3天剪刻出一幅展現大武漢宜居之美的剪紙作品——武漢園博園。

他們計畫推出一系列作品, 將剪紙這門非遺藝術與時代融合, 展現湖北近5年的變化成就, 迎接湖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召開。

與歷屆園博會選址市郊不同, 武漢園博園選址中心城區, 周圍有8個居民社區, 其中不少安居房、還建樓。 這裡曾經是武漢最大的垃圾填埋場, 園林恰好就是在垃圾山上頂端建成的。 整個垃圾場填埋了重約100萬噸的生活垃圾, 一度因為惡臭熏天導致周邊居民紛紛搬離。 當地用兩年多的時間對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生態修復, 最終, 垃圾填埋場變成了青山, 爛泥塘化作了乾淨湖泊, 並在上面建成了如今的園博園。 武漢園博園建成後, 極大地改善了當地居住環境, 被譽為最“親民”園博園。 整個園區占地3400多畝,

栽植苗木近5萬株, 綠化面積達到了176公頃, 形成城市綠肺。 2015年12月的巴黎世界氣候大會上, 它獲得了“C40城市氣候領袖群第三屆城市獎”。

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結束後, 武漢園博園作為城市公園永久保留。 主體建築變身城市婚禮中心、室內主題樂園、五星級酒店、園林會所等, 繼續發揮功用。

園博園為綠色生態武漢建設又添上了亮麗的一筆。 近年來, 武漢將生態建設、人文情懷融入城市發展, 讓城市顯山露水, 生態建設給武漢人民帶來了滿滿的獲得感。 “生態文明”的理念也成為武漢城市建設的新標杆。

作者簡介:

劉士標和毛明月師徒二人一起創作了這副剪紙作品, 用非遺藝術反映湖北這5年來令人矚目的成就。

劉士標有著60年的剪紙藝術生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一級民間美術工藝家”稱號, 他開創的“工業剪紙”, 以鋼鐵、石油 、採礦、建設等生產勞動全過程為主題的系列剪紙畫, 深受好評。 2013年, 劉士標個人剪紙藝術博物館成立。

毛明月自幼患小兒麻痹症, 雙下肢重度殘疾, 上世紀90年代, 毛明月下崗後靠寫招牌、畫展板謀生, 後跟隨劉士標學習剪紙技藝, 20年來鑽研苦練, 成為劉士標最得意的弟子, 去年還榮獲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

作者:劉士標 毛明月

編輯:王唯翀 毛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