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永不坍塌的豐碑——記大方縣退休幹部劉安國

端午清晨, 人們吃罷粽子, 掛好菖蒲, 三個一群, 五個一幫, 或坐車或徒步, 趕去參加大方縣馬場鎮2015年忠孝文化節。

午宜大街廣場上, 一大早, 就有人擺攤設點, 展示產品, 推銷小吃。

數十條橫幅把廣場四周浸染得紅紅火火, 音響穿山透穀, 節日氣氛十分濃烈。

一塊塊展板像一座座時代豐碑聳立於廣場前沿格外引人注目, 屈原、包拯、海瑞、岳飛、于謙、文天祥、焦裕祿、文朝榮、胡索文等這些民族脊樑、英雄模範引來了眾多觀眾。 展板前, 人們熙來攘往, 議論紛紛, 很是熱鬧。

尤以一塊展板前, 更是裡三層外三層擠得水泄不通。

外面的人好不容易擠進去, 裡面的人又好不容易擠出來。 這裡人聲鼎沸, 評頭論足, 各抒己見, 神采飛揚。 有人說, 這些展板上的民族英雄, 我們只是聽說而不見其人。 劉安國其人其事, 原馬場區上年紀的人個個曉得, 人人皆知。 原來這塊展板的主人公是劉安國, 他從1965年調任大方縣馬場區區長、區委書記, 一直沒挪動, 直到1984年調任坡腳區委書記, 在馬場整整工作20年。 20年間, 他的所作所為在50歲以上的人們心中, 確確實實是一塊豐碑, 幾乎每個人都講得出他的故事, 說得出一個子丑寅卯。 不等第一個講結束, 第二個又搶著講。 聽到動人處, 人們擦淚歎息, 稱讚他真是一個好官。 年輕人聽了, 則以為是天方夜譚, 是故意樹立他。
不, 他的故事很真實, 很樸素。 這些樸實的故事, 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目中, 怎麼也揮不去、忘不掉。

今年5月, 馬場鎮黨委特接劉安國“回家”給職工們作傳統教育, 劉老的一樁樁、一件件平凡而又平凡的實績, 折射他人生觀, 映襯他坦白的襟懷, 使與會者深受感動。

圖為劉老坐在自家門前深情注視遠方的山林

劉安國回馬場的消息不脛而走, 大家都趕來鎮政府。 報告會一結束, 人們蜂擁而上, 把他圍得水泄不通, 搶著握手, 爭著問候, 特別是老年人一見就眼淚汪汪, 互相握手。 80歲的女老人楊永林流著淚說:“老了, 真的老了, 歲月不饒人呀, 你離去一晃就三十多年, 老熟人一個個都去了, 沒有剩下幾個了。 ”70多歲老人李某某把家裡情況告訴他說, 想不到我們還能見面, 說著流下眼淚。 人們說, 他難回老家一趟, 勸他多住幾天, 到各家走走看看。 現在街在變, 人在變, 生活越變越好。 考慮到劉老的健康, 鎮政府接送車已經開出讓劉老上車, 但挽留的人們總是捨不得, 劉老只好陪大家慢慢步行。

人們送了一程又一程, 一直送到四岔路, 才依依不捨讓劉老上車, 揮淚告別。

至今一些人還記得, 劉安國調離時, 送別也是這個情景。

1984年, 他奉命調坡腳任區委書記。 檔一到, 他就把該移交的東西全部移交, 該交待的全部交待。 那時興起一個潛規則:上任時要設宴接風洗塵, 離任時要擺酒餞行送別。 正當區委準備為他籌辦送行宴時, 他把在馬場所有的個人財產——來時的那套行李——捆成一個單包, 斜掛在肩上, 天一亮從區公所後門悄悄上了小路, 去坡腳上任。 一個早起的群眾, 看見劉安國走了, 就喊, 還不快起, 留住劉書記。 聽到喊聲, 人們開門披衣, 去追他們的劉書記。 看到他那簡單的行李無不心酸:別人當官來時一套行李, 離時幾個馬馱。

他來馬場十多年, 去時還是那套老行李, 只是多了一張小木板凳, 是昨天一個木匠聽說他要調走, 特地為他做了一張小板凳作紀念, 這是劉安國在馬場最大的唯一一次“受賄”。 人們送了一程又一程, 大家灑淚而別。 待街上大多數人趕來時, 劉安國已轉過山那邊去了。 他走後, 老百姓稱他為好區長、好書記, 職工們稱他為知心人。 前不久, 聽說他在大方住院, 馬場的機關職工、退休幹部、當地百姓去看現在無職無權的當年的老領導。 一些群眾對某單位幹部不滿而發牢騷:你算老幾?當官要像人家劉安國, 一雙水草鞋, 兩個幹饅頭, 哪寨哪家不知道, 哪山哪水都去周。 天天下鄉, 從不占一分便利。 現在有些人, 大權在手, 一手遮天, 可惜小車開不進,不然上廁所都要坐車;好像飯館是他家開的,成天醉醺醺胡言亂語。人家劉安國去了幾十年,人們還惦記他。

民政局退休老幹部彭奠基說得更具體,馬場最好的區長,劉安國要算一個。

縣委書記張瀚時稱他是大方的楊善州。

可是劉安國影響不只在馬場。他退休多年,老百姓記得他,黨和政府記得他。

原馬場鄉新民大隊支部書記宋安明從圍觀劉安國的展板中擠出來後,接著人們講述的故事,又講述一個故事。1950年臘月的一天,大隊劉某某家葬墳,這時正是三九頭上,大幹火凝,人們一般沒有最特殊的情況是不會出門的。那天早晨,大家在墳邊烤柴火,喝燒酒暖身,抵住冷風凝雨。按道士先生的說法,下葬時,有一個貴人,要從那裡經過。可是這樣的天氣,有誰會出門呢?貴人更不會出門。忙了幾個鐘頭,連雀影都不見。正要下葬,有人突然喊,看山頭上有一個黑點,怕真有貴人。其他人反駁,你在說鬼話。但還是向上望,但見這個黑點越來越大,繞來拐去,慢慢向山下移動。走近了,果然是一個人,那人來到墳地,只見他戴著護耳帽,柱著木棍子,一雙農田鞋上纏綁著密密麻麻的稻草繩,嘴裡呼出白氣,人們定晴一看:“啊,劉區長,你從哪裡來?”“我從冒沙嘎來。昨天我學習回來和各鄉聯繫,你們的李書記(抬沙公社書記李從俊)告訴我,最近冒沙嘎燒了一萬多斤石灰改土。今天,天一麻麻亮,我就去親眼看看。果然如此,我很高興,摔了幾跟鬥也值得。冒沙嘎上去了,全區都上得去。西藏上去了,全國都上去了。宋支書,你們忙吧。氣候有回升,要組織社員上馬,不要落後。天氣太冷,根據各公社的反映,我還得親自去看一些困難戶,你也注意瞭解社員的生活情況,向領導及時反映,不要讓社員冷著餓著。”

圖為劉老回憶昔日的同事

劉區長走後,在場人議論紛紛。這個區現在再沒有這樣的好幹部,這麼大凝天氣,還要爬冒沙嘎,真是不要命。那條躲在山崖中的山路,直上直下,一腳踩滑就會粉身碎骨,除了劉區長,別人哪個敢上去?

冒沙嘎,人稱馬場區的珠穆朗瑪。這裡聚居著20多戶苗族同胞,因山高水寒地皮薄,交通閉塞,極為落後。據當年人們估計,它和山崖腳下的阿支孔相比,至少要落後五十年。一些人家人畜同室、屎尿成潭;政府發給他們100斤救濟糧,就拿40斤兌燒酒20斤換粑粑。為改變這一情況,提高他們的素質,特意在這裡辦學。可是讀到十四五歲就輟學、結婚。那些年,冒沙嘎到過兩個貴人。一個是黃家培當縣長時,他三次上過冒沙嘎;一個是呂開幫當書記時,一次到過冒沙嘎。劉安國卻是這裡的常客。劉安國為改變這裡的狀況,已作最大努力,正有起色,直到他調走。

宋安明講的故事還未完,五橋上村的熊燦明又湧進去:有一年十月間,我們從沙子坡去馱煤,起得早,到了阿支孔,有凝,還有一大堆未收割的穀子被凝壓倒在田中,看到真可惜。馬路邊站著好些人。只聽到劉安國的聲音:“到這兩天來了,等哪樣還不快收,天氣只會越來越冷,凝會越加越厚,穀子越泡越爛。一年苦到頭為哪樣?為吃飯。現在糧食到嘴邊,還不收,吃哪樣?”他邊說邊挽褲腳,脫鞋,第一個先下田割起穀來。其他人不再猶豫,也隨著下田。

劉安國帶頭幹的事很多,但十月冰下割穀從季節上說不過去,對熊燦明的說法,資料員吳大本有疑,為避免誇大之嫌,一天特地專程去阿支孔找人核實。在阿支孔恰碰到當年任生產隊會計的彭德明。他說:“真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生產隊,我在場。因為那時快接近冬天,馱煤的人多起來,男勞動力都去挖煤搞副業,收穀子的事多由婦女小孩去做,人家都說我們阿支孔是‘栽秧栽到六月,割穀割到下雪。’當然除了人為之外,主要是這裡地勢高,氣溫低,比矮的地勢要晚兩個季節。那年,想不到頭天飛點毛毛雨,第二天穀子就被冰壓倒。劉安國天亮就喊我通知開會,全隊投入搶收。

一個邀馬哥見此情此景,還隨口唱出一首山歌:

“凝風呼呼刺骨寒,區長帶頭先下田。

社員緊隨領導下,十月搶寶戰寒天。”

村民彭德志接著說:“劉安國帶頭的事情太多了,別的我不清楚,就以我們阿支孔來說,馬洪壩水庫、後槽水庫、大水井水庫、台沙林場、後槽茶場這些大工程,哪樣不是他先帶頭,帶頭挖、帶頭背,在工地上,他常常和年輕人比氣力大、比挖得凶。”

在場的村幹部黃平雲說:“那時劉安國帶頭修馬洪壩到小貓場引水渠,順著山形彎彎繞繞延綿兩公里,把屙屎不生蛆的青杠坡變成了層層梯田,哪塊田他沒走過,從我們寨子門口往下看,春天水汪汪,夏天綠茵茵,秋天金燦燦,不要說收穀子,就連看起都很舒服。可惜他調走了。”

正如彭得明所說,劉安國和年輕人比氣力大、比挖得凶、比背得多。他的辦公地點是在田間地頭。一段時間同時有幾個工地開工,作為全區總指揮的他這裡跑、那裡串,有時一天要跑幾個工地。他是人們心中主心骨,他在場人們心中踏實,特別是大型工程,他差不多天天都要去看:主要是安全、然後是進度。

劉安國當年的工作筆記

水利是農業命脈,劉安國修水利簡直傾盡心血。有人武斷地說,劉安國在馬場修水利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話雖然說得絕對,可是細細想來,馬場百十年來,除了1958年在抬沙鄉兩扇岩修了一個沙田水庫和在牛場鄉修了一個落果沖水庫外,再也數不出來。劉安國在馬場十八年間,修了大水溝、劈山、沙壩簸箕落、後槽、馬洪壩、水頭上、三塊田、衙院、拉溝、楊家墳等大大小小近三十個水庫山塘,修大型幹渠四十多公里,修水電站兩座,土改田,山變田幾千畝,白泥、黑仲、安興等成了魚米之鄉。當時沒有機械,馬場區靠人工一鋤一鋤的挖,一背一背的背,一夯一夯地築起來。

中壩鄉紅岩村紅岩洞居住著20多戶人家。在這裡,找飯吃容易,要喝水困難,惜水如金。本來大河就在腳下,俯首可見,可是一條小路陡如樓梯,一上一下要一個半小時,每家都要由一個強勞動力負責背水。劉安國對這裡的缺水問題時刻放在心裡,掛在嘴上。他常說,論生產,這裡是全區先進小隊;論素質,這裡人忠厚老實,最聽話。如不解決這裡的吃水問題,哪裡對得起他們。枉自他是共產黨的幹部。他每次到中壩鄉,都要提淡水的問題,發動幹部想辦法找水源。

本來紅岩洞的西邊有一股水,水從半岩出來,就往西邊流進大河,人稱倒流水。他與東邊的紅岩洞只隔一堵梁子。這梁子上插藍天,下鑽大河,削壁千韌,野羊想走無蹲處,猴子見了也發愁。為了吃水,劉安國絞盡腦汁,多次渡河去納雍隔岸觀察,萌發出從崖中隧道把倒流水引到紅岩洞。但談何容易,一無錢,二無技術,三無物資,四危險。正當他冥思苦想時,地區通知他去河南參觀紅旗渠,他開了眼界,堅定了信心。回來後,帶著水利站的朱么伯、李道明、吳維友等幾個技術員,多次渡河去納雍隔岸模擬預測,最後決定在腰崖打明渠。制定了詳細的施工方案,請了當地小隊長陳少清作避險指導,在絕壁間鑿出一個一個腳印,一步一步地測,一步一步地鑿,施工也是如此。先鑿落腳處,再擴大施工面。為趕進度,從岩頂繞十數裡,轉行西邊,兩頭施工。

最讓劉安國擔心的是安全。每天提心吊膽,只要有空,他就上工地。可是防不勝防,事故還是發生了。一天在西邊放炮,隔幾裡路的岩這邊崖崩,壓倒三個社員。劉安國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組織搶救,結果無效。為穩住社員們和家屬的情緒,他把悲痛壓在心裡,做家屬與社員思想工作,即時撥糧送款,為死者召開追悼會,號召區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參加,百般撫慰家屬,親自安葬,並決定給死者家屬每年多記一個全勞動力的工分。包產到戶時,也多給一份承包地。他在馬場時,常去看望死者家屬。

倒流水通了,解決了紅岩洞群眾人畜飲水。倒流水工程作為全縣水利工程典範,常有參觀團參觀,可一些參觀團剛到渠尾就膽戰心驚,不敢上渠,調頭而返,可見工程的艱險。當年大方縣人武部長馬永仁組織全縣民兵代表來此參觀,他不住地讚揚:“了不起,真正了不起。”

幾十年過去了,劉安國還常常自責:“我劉安國在馬場18年,所作所為天知、地知、人知。我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天地,唯一對不起在修水利期間失去的幾個好兄弟。他們是命啊,他們有老人,有妻兒子女,他們為修水利付出了生命,都怪我們沒有想周全,忽略警界線外沒有照顧好他們,讓他們孩子成孤兒,讓他們妻子成寡婦,我一想到這些我吃不落,睡不著,有時還暗自掉淚。”

劉安國在馬場的功績,植樹造林應抬得上盤。

1965年,劉安國來馬場報到後,就天天下鄉。半個月時間,他走遍了馬場的山山水水。一看馬場確實是個好地方,三面臨河,是一個半島。可是土寬地廣,百姓並不富裕,峰聳雲海,光禿而不秀麗,水系複雜,洪害而水打沙壓。他暗下決心,在職期間,盡力改變這一狀況。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天書”,記滿“神符”。這些“天書”、“神符”,只有他看得懂:哪個衝衝築塘,哪個山頭種樹,哪些壩子改田,哪些偏坡砌坎,先從哪裡入手,心中有個譜譜。他決定先易後難,樣板開路,再作輻射。主意一定,他先找到馬場公社書記劉世晶:“老劉,我觀察街背後毛栗坡好種樹,那裡離街近,好管理。在這裡辦一個林場,你看如何?”

劉世晶說:“區長,你開玩笑。那是拉屎不生蛆的大火草壩。我從當大隊支書起,就在上面種樹。好多年了,哪裡還有一棵?浪費了好多樹苗,花去好多白勞動力。要栽另找別個山頭栽,不要在這裡打主意了。”

“正是這裡是區的中心帶,要在這裡搞示範。”劉安國說,“雖然地皮薄,我看,只要功夫到家,相信它會栽得活。”

“那要看區長的本事了。”

“不要看區長本事,要看群眾智慧,群眾幹勁。”劉安國說,“我們兩個分工,你和公社幹部組織全公社群眾上,我動員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師生參與。就這樣,如何?”

“定就定吧。”劉世晶說。

開工這天,以大隊、小隊開荒為單位,劃分責任地,機關單位學校,也是如此。先開荒,後砌坎,順坡隨形,搞成梯土。

開始,社員悄悄議論,年年種樹不見樹。新官上任三把火,看這火燒得燃不?有的說,五八年的浮誇風、大躍進也來了,這新來的區長,他不浮誇他能上來?”管他的,他指東,我向東;他指西,我就西,只要得工分。但當看到把坡改成梯土後,順山環繞,他們又說,平成梯土,水拉不走,也旱不到,樹苗成活容易。原來觀望的心態改變了。從懶懶散散變自信勤快,越做越歡,還搞起對手賽:賽進度、賽品質。本來春節前開荒培土,春節後種苗,不想春節前各隊樹苗種植任務已完成。接著落實管護措施,由最近兩個小隊管理。這個林造成功後,各公社都相繼效仿,按“安國設想”作出自己規劃並付諸實施。而今這些林場有的成了森林,遮天蔽日;有的不見樹枝,只見樹葉,封了亂墳山。

劉安國在馬場工作期間,先後帶著群眾造了水窩寨、水草壩、抬沙、衙院、白岩腳、仙宣慰屋基等十幾個林場和青杠坡茶場。當年值得馬場人驕傲的毛栗坡林場曾幾次上了貴州電視臺,是馬場人節假日活動、休閒娛樂的場所。

據劉安國的資料員吳大本回憶,1975年臘月三十夜,他跟劉安國在全區跑了一圈,檢查各公社對困難群眾生活和節日安全保衛工作的安排是否落實,特別是“農業學大寨”的炸材(火繩、雷管、炸藥)保管情況,回到區公所已是大年三十下午兩點多鐘。他說:“今天過年,你跟著我一年苦到頭,還是回家去和老老小小過年吃頓團圓飯。我把區裡工作安排好也要回去。明天你中午一定趕回來,我們到石丫口采樹苗栽。”“你等等”。他出去一會兒,抱著四瓶酒回來說:“下鄉前,供銷社黃主任說他給我買了四瓶洋河大麯,我們一個算兩瓶,一年辛辛苦苦,你跟我受累,沒有什麼給你,就算我的一點心意。”硬把酒塞在吳大本的懷裡。吳大本拿錢給他,他不收。吳大本很感動。在那個年頭,不要說瓶子酒,就連包穀酒已很稀罕。

第二天中午,吳大本趕到區裡,宿舍門還關得緊緊的。吳大本開門一看,劉安國睡得很香。可能是吳大本在宿舍走動,驚醒了他。“拐啦,快到辦公室請郵電所總機轉縣醫院電話找王院長。”

原來,吳大本和他分手後,他檢查各機關節日安全情況後下午五點左右才動身回家。他家住坡腳區岔河公社羅家寨,離馬場區公所50多裡。一路要爬坡下坎,穿林過河,路不好走,趕到家時孩子們已東倒西歪睡在飯桌上、板凳上,剩下妻子守著孤燈等他。他見此情景,鼻子一酸,對妻子說:“我對不住大人孩子。為了黨的工作,一年到頭難回家幾次,連吃年飯你們都要等……”

吃完年飯,他說:“區裡人都回家過年去了,只留兩個人值班,怕他們今晚喝醉,出了事,他們不能處理。有我在,他們心裡踏實,讓他們安安心心過個年。”說著打著電筒又上路了。

來到抬沙鄉大龍井,離區公所在地10裡左右,這時已是淩晨四點鐘了。陡然看見不遠處有一亮光。一定有情況!他提高警惕,熄了電筒,慢慢向燈光靠近。只見一盞玻璃燈光綠亮綠亮。借著燈光,看清是一男一女,男的背著一個小娃,急忙趕路,氣喘吁吁。劉安國把手搶舉起,大聲喊:“哪樣人?”兩個人突然聽到喊聲嚇得魂飛魄散,玻璃燈晃動得厲害,差點落在地上。“快說,不說我開槍了。”劉安國把電筒直指過路人。“你們半夜三更,拿起年不過,是在偷人?”這兩人好半天才回過神來。男的那個清醒後,知道喊話人是劉區長。“區長是我。我是楊國榮,凹石嘎小隊隊長。”劉安國仔細辨認,果然是他。問:“半夜三更不過年,有哪樣急事?”

楊國榮說:“這是我妹妹,家住九隴底。有兩個孩子是我的外甥。臘月二十四那天,我的大外甥得了白喉,馬場醫院醫不了,當天就死在醫院裡。這個小外甥,下午還好好的,黑來喉嚨就不行了,背到我家來借錢看病。我和他到馬場醫院,已是深夜了。醫院的周成明醫師說,孩子病得厲害,這裡沒辦法,趕緊去縣醫院,耽誤不得,所以我們半夜三更趕路。”劉安國當即叫他把孩子放下來說:“我背,快走。我送你們翻箐梁子,那裡豺狗豹子多,我有槍,保護你們過去,我才回來。”到了高店箐口,天麻呼呼亮,劉安國說:“這一路去都有人煙,不怕了,你們快去。我回去給醫院王院長打電話,請他搶救。你們一到醫院就去找王院長。今天初一,王院長恐怕不一定在醫院,他家住處你不好找。如找不到王院長,就去找龍醫師龍淑芬,他家住在醫院宿舍。你對他說,馬場區劉安國說的,請你設法找王院長和你幫搶救這個娃娃,住院費由他負責。他會給你打電話。”又問:“你們帶錢帶糧票沒有?”楊國榮說:“錢有8塊,糧票沒有。來急了,沒有準備。”劉安國把荷包一翻,有20多元錢和20多斤糧票,留下兩塊,其餘全部塞給楊國榮。“出門無錢糧不行。快去,我還要回馬場去。”到馬場已近中午,走了一晚夜路,來回一百四五十裡,太疲倦了,剛一到家,倒下去就睡著了。

一個月後,楊國榮抱了一個公雞,到區政府宿舍說:“孩子已經出院回家好多天了,我們本來早就要告訴你。可是去打證明、換糧票。去幾次,謝文書不在。今天先還了錢,以後再還糧票。這個公雞抱給區長殺吃。”劉安國說:“錢糧不用還了,我在農場勞動分了四十多斤糧食,可以周轉。雞,抱轉去給孩子補身體。”楊國榮執意不肯,把雞放下轉身下樓去了。劉區長把雞抱在窗戶邊,對從樓下經過的楊國榮說:“你不抱去,我就喊,楊國榮不懷好意,給劉安國塞包袱。”隨即把雞從樓上拋下。“你不抱去,我把你的隊長撤了。”楊國榮沒有辦法,把雞抱走了,到了區公所大門邊,眼淚奪眶而出。

一天,劉安國檢查工作到牛場鄉白岩大隊,有幾個婦女正在議論,有意讓他聽到:“劉區長來了,看她對這件事如何處理。”“人都快死了,他還處理?”一個接著說。劉安國聽得倒明不白,不明究裡。追問:“哪個要死了?”幾個婦女你望我,我望你。最後一名婦女說:“皮匠灣的馬某某要死了。”

“得什麼病?”

還是那名婦女說出來:“她因計劃生育上環後,有一個遊醫來到皮匠灣,稱他會掏環,馬某某信了,請那個遊醫幫她掏,醫生用鐵勾把環勾出來,也把宮頸勾破了,不敢聲張,現在化膿了,在家等死。”

劉安國快速趕到馬某某家,果然如此。她的丈夫不知所措,也不敢聲張。劉區長找上門來,肯定沒有好果子吃。但劉區長不但不批評她,叫她快去醫院,還說:“你們在家準備,我去找車來接。”

劉安國趕到牛場公社,找到分管計生的女鄉長陳某某,問他知不知道馬某某的事:“聽說過。”陳說,“曉得是真是假,沒有看過。”

“我的老祖宗!這麼大的事你怎麼不去看?你是管計生的,人命關天呀?”劉安國說。

“管他媽死不死。好容易才動員一個婦女上環。你一邊上,她一邊取。死了好,死了好教育人。免得他們亂取環。”鄉長說。

劉安國氣憤地說:“她是我們階級姊妹。你快去看,我聯繫車子。”

馬場供銷社有一輛解放牌大貨車,劉安國打供銷社電話,打不通。他找到區委趙副書記,請他和供銷社聯繫。趙書記正在生病。在電話裡上氣不接下氣:“你管得寬。這個事該由公社管,你樣樣都拿包下來,你凶,你自己找。”

“她是一條命!共產黨員不關心群眾還算是共產黨嗎?”

他知道趙書記病重,不讓他再跑。最後接縣計生委電話,計生指導站派車趕到牛場,把馬某某接走了。

兩個月後,馬的愛人打聽到劉區長要在牛場召開全區三秋工作現場會,特抱了一隻公雞,來感謝救命恩人劉區長。劉安國說:“老陳,只要人好了就是大事。雞,你抱回去給女人補身體,我不要。”老陳執意不肯。劉安國說:“好吧,我把今天你送來的雞拴吊在公社大門頭上,在旁邊貼一張大字報,大字報上寫:劉安國是個大貪污犯!白岩馬某某對計劃生育不滿,私自找人掏環,弄壞了身體,劉安國找車接她去醫,她的丈夫給劉安國行賄,門上的這只大公雞就是證據!劉安國不夠當共產黨員,是個貪污犯,連一個公雞都想要!讓他滾出革命隊伍!陳某某也不是好東西,他腐蝕我們革命幹部,要讓來開會的都知道。”接著就叫公社文書找出筆墨紙硯。陳看是當真的,就把雞抱走了。事後,人們評論,這樣的官哪裡找?有的說,他在公社食堂吃飯,其他幹部為他開飯票,他都逼人家退,自己開。你們聽說他在哪家吃過一頓飯嗎?

劉安國下鄉,行蹤無定。有時十天半月不來區裡一趟,叫你猜不著。有時一個山頭要轉幾天幾夜,叫你摸不透。他下鄉,心中有路數,幹部們稱他是長腳杆。剛才在這個鄉打電話,某某大隊某某小隊某某家房屋倒塌,叫民政幹部前去調查。一會兒又出現在那個鄉,某某生產隊,某某地遭受雹災,受災面積多少,受災品種有哪些,五成多少畝,三成多少畝,絕收多少畝,請向縣生產辦公室和縣民政局彙報,要求前來調查……。公社幹部,大隊幹部就怕碰到,一碰到就要你彙報本社本隊當前的基本情況,你說不出所以然,準備挨批評,因為他心中早有譜譜。對他彙報工作不敢編造。幹部們又盼和他在一起,有困難有問題他可以扛著,不需費心,不擔風險。

社員也是如此,對他又愛又怕,不敢糊弄。愛的是他好說話,有問題向他反映,他調查清楚後就答覆,說話乾脆,不推諉,能解決的他給你解決。不在他職權範圍的,他立即向有關部門、有關領導彙報,請求及時幫你解決。怕的是說假話。你說假話,就脫不了爪爪。有一次,他下鄉路過牛場鄉後箐的黑沙塘。一個社員東一犁、西一犁,懶心無腸地犁土。被他發現。他走過去說:“你看你,犁這土,能對得起工分嗎?連兌屁吃,人家都懶得垮褲子。”

“區長,不好犁。不是我不想犁好,是土太難犁了。”

劉安國不信:“我來試試。”他接過犁頭動作熟練,一犁靠一犁。看到劉區長犁土又快又好,很是驚奇,也很慚愧。半小時後,這塊犁完了。“小夥子,別樣糊弄得,做莊稼糊弄不得。你糊弄它,它不長糧食,它糊弄你,你肚皮挨餓。誤了一年春,十年理不抻。”事後這個社員對人就說,劉安國是種莊稼的老手。

一次,他到果寶鄉黑仲田壩,社員正在田裡插秧。一個女社員一見他,不喊他老劉,不喊他區長。喊他:“‘汙洋芋’,你下來栽看,莊稼好做不好做,大米好吃不好吃,你來試試。你下來,一定淹死你這個‘旱鴨子’,哈哈。”幾個婦女齊聲喊:“旱鴨子,汙洋芋,你下來。”劉安國脫了草鞋,褲腳挽爬膝蓋,跳下田去:“來我和你們比,誰的秧栽得快,栽得直,誰是贏家。你們輸了,你們的插秧酒該我喝;我輸了,賠你們三斤燒酒,端午節兌現。”說著,只見劉安國解秧插秧,腳輕手靈,如飛針走線,蜻蜓點水,又快又勻,把那幾個婦女甩得遠遠的。一塊大田,在大家笑聲中,不到兩個鐘頭就栽完。上岸一瞧,哪些是劉安國栽的一看就曉得。劉安國說:“你看,我這個洋芋不算汙,我這個鴨子不算旱。你這幾個短命鬼和我比,還要吃幾囤籮。哈哈,我走了,你們忙吧,端午前快把秧栽完。記住,我要來喝插秧酒……”

劉安國為人正直,坦蕩,是馬場老百姓公認的。他坦率直爽,不怕露醜。

上世紀中葉,區裡每年至少要召開兩次三級幹部會。參加人員有區領導、機關事業企業學校單位負責人、鄉級所有領導。武裝、青年、婦女、民兵等負責人和大小隊幹部、群眾代表,林林總總,約七八百人。會議一般是貫徹地縣三幹會精神,對本區上段工作回顧,安排下步工作。

會前,區委召開領導會議,定出三幹會議的內容,框框條條,由秘書或資料員按會議要求內容仿領導口吻寫成講稿,又召開會議審查通過。那時沒有打字機,所有報告都是由資料員抄寫。當時,區委領導大多是工農兵出身,文化偏低,對領導的講話,要一筆一劃,認真書寫,不能馬虎。

個別領導作報告時,為了掩醜,在報告中讀到認不得的字,過哼或者咳嗽,一哼一咳就去幾行。參會者聽不明白,會場嗡嗡,交頭接耳。可是劉安國作報告嚴肅認真,聽者全神貫注,會場鴉雀無聲。

本來,他平時開會不用講稿,心中有譜,先甲後乙,言簡意賅,清清楚楚。人們喜歡聽,而且可以插話。但在三幹會上,他作報告認真極了。他說,這是集體通過研究的,不能讀漏,不能添加。

一次三幹會上,劉安國在報告中有一個字認不得,他在大庭廣眾中喊他的資料員:“吳老師,這個字我認不得,快上來教我。”資料員不是領導不好意思上臺。原來這個“這”字寫成繁體,劉安國沒有接觸過。資料員小聲說給他聽後,他說:“你不用下去了,認不得的字,我可隨時問你,你坐在我側邊。”讀給他聽後,他說:“對不起,我是大老粗,文化高過水準,耽誤大家時間。”他的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畢節發佈

編審:周維義

編輯:黎榮

見習編輯:張河源

可惜小車開不進,不然上廁所都要坐車;好像飯館是他家開的,成天醉醺醺胡言亂語。人家劉安國去了幾十年,人們還惦記他。

民政局退休老幹部彭奠基說得更具體,馬場最好的區長,劉安國要算一個。

縣委書記張瀚時稱他是大方的楊善州。

可是劉安國影響不只在馬場。他退休多年,老百姓記得他,黨和政府記得他。

原馬場鄉新民大隊支部書記宋安明從圍觀劉安國的展板中擠出來後,接著人們講述的故事,又講述一個故事。1950年臘月的一天,大隊劉某某家葬墳,這時正是三九頭上,大幹火凝,人們一般沒有最特殊的情況是不會出門的。那天早晨,大家在墳邊烤柴火,喝燒酒暖身,抵住冷風凝雨。按道士先生的說法,下葬時,有一個貴人,要從那裡經過。可是這樣的天氣,有誰會出門呢?貴人更不會出門。忙了幾個鐘頭,連雀影都不見。正要下葬,有人突然喊,看山頭上有一個黑點,怕真有貴人。其他人反駁,你在說鬼話。但還是向上望,但見這個黑點越來越大,繞來拐去,慢慢向山下移動。走近了,果然是一個人,那人來到墳地,只見他戴著護耳帽,柱著木棍子,一雙農田鞋上纏綁著密密麻麻的稻草繩,嘴裡呼出白氣,人們定晴一看:“啊,劉區長,你從哪裡來?”“我從冒沙嘎來。昨天我學習回來和各鄉聯繫,你們的李書記(抬沙公社書記李從俊)告訴我,最近冒沙嘎燒了一萬多斤石灰改土。今天,天一麻麻亮,我就去親眼看看。果然如此,我很高興,摔了幾跟鬥也值得。冒沙嘎上去了,全區都上得去。西藏上去了,全國都上去了。宋支書,你們忙吧。氣候有回升,要組織社員上馬,不要落後。天氣太冷,根據各公社的反映,我還得親自去看一些困難戶,你也注意瞭解社員的生活情況,向領導及時反映,不要讓社員冷著餓著。”

圖為劉老回憶昔日的同事

劉區長走後,在場人議論紛紛。這個區現在再沒有這樣的好幹部,這麼大凝天氣,還要爬冒沙嘎,真是不要命。那條躲在山崖中的山路,直上直下,一腳踩滑就會粉身碎骨,除了劉區長,別人哪個敢上去?

冒沙嘎,人稱馬場區的珠穆朗瑪。這裡聚居著20多戶苗族同胞,因山高水寒地皮薄,交通閉塞,極為落後。據當年人們估計,它和山崖腳下的阿支孔相比,至少要落後五十年。一些人家人畜同室、屎尿成潭;政府發給他們100斤救濟糧,就拿40斤兌燒酒20斤換粑粑。為改變這一情況,提高他們的素質,特意在這裡辦學。可是讀到十四五歲就輟學、結婚。那些年,冒沙嘎到過兩個貴人。一個是黃家培當縣長時,他三次上過冒沙嘎;一個是呂開幫當書記時,一次到過冒沙嘎。劉安國卻是這裡的常客。劉安國為改變這裡的狀況,已作最大努力,正有起色,直到他調走。

宋安明講的故事還未完,五橋上村的熊燦明又湧進去:有一年十月間,我們從沙子坡去馱煤,起得早,到了阿支孔,有凝,還有一大堆未收割的穀子被凝壓倒在田中,看到真可惜。馬路邊站著好些人。只聽到劉安國的聲音:“到這兩天來了,等哪樣還不快收,天氣只會越來越冷,凝會越加越厚,穀子越泡越爛。一年苦到頭為哪樣?為吃飯。現在糧食到嘴邊,還不收,吃哪樣?”他邊說邊挽褲腳,脫鞋,第一個先下田割起穀來。其他人不再猶豫,也隨著下田。

劉安國帶頭幹的事很多,但十月冰下割穀從季節上說不過去,對熊燦明的說法,資料員吳大本有疑,為避免誇大之嫌,一天特地專程去阿支孔找人核實。在阿支孔恰碰到當年任生產隊會計的彭德明。他說:“真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生產隊,我在場。因為那時快接近冬天,馱煤的人多起來,男勞動力都去挖煤搞副業,收穀子的事多由婦女小孩去做,人家都說我們阿支孔是‘栽秧栽到六月,割穀割到下雪。’當然除了人為之外,主要是這裡地勢高,氣溫低,比矮的地勢要晚兩個季節。那年,想不到頭天飛點毛毛雨,第二天穀子就被冰壓倒。劉安國天亮就喊我通知開會,全隊投入搶收。

一個邀馬哥見此情此景,還隨口唱出一首山歌:

“凝風呼呼刺骨寒,區長帶頭先下田。

社員緊隨領導下,十月搶寶戰寒天。”

村民彭德志接著說:“劉安國帶頭的事情太多了,別的我不清楚,就以我們阿支孔來說,馬洪壩水庫、後槽水庫、大水井水庫、台沙林場、後槽茶場這些大工程,哪樣不是他先帶頭,帶頭挖、帶頭背,在工地上,他常常和年輕人比氣力大、比挖得凶。”

在場的村幹部黃平雲說:“那時劉安國帶頭修馬洪壩到小貓場引水渠,順著山形彎彎繞繞延綿兩公里,把屙屎不生蛆的青杠坡變成了層層梯田,哪塊田他沒走過,從我們寨子門口往下看,春天水汪汪,夏天綠茵茵,秋天金燦燦,不要說收穀子,就連看起都很舒服。可惜他調走了。”

正如彭得明所說,劉安國和年輕人比氣力大、比挖得凶、比背得多。他的辦公地點是在田間地頭。一段時間同時有幾個工地開工,作為全區總指揮的他這裡跑、那裡串,有時一天要跑幾個工地。他是人們心中主心骨,他在場人們心中踏實,特別是大型工程,他差不多天天都要去看:主要是安全、然後是進度。

劉安國當年的工作筆記

水利是農業命脈,劉安國修水利簡直傾盡心血。有人武斷地說,劉安國在馬場修水利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話雖然說得絕對,可是細細想來,馬場百十年來,除了1958年在抬沙鄉兩扇岩修了一個沙田水庫和在牛場鄉修了一個落果沖水庫外,再也數不出來。劉安國在馬場十八年間,修了大水溝、劈山、沙壩簸箕落、後槽、馬洪壩、水頭上、三塊田、衙院、拉溝、楊家墳等大大小小近三十個水庫山塘,修大型幹渠四十多公里,修水電站兩座,土改田,山變田幾千畝,白泥、黑仲、安興等成了魚米之鄉。當時沒有機械,馬場區靠人工一鋤一鋤的挖,一背一背的背,一夯一夯地築起來。

中壩鄉紅岩村紅岩洞居住著20多戶人家。在這裡,找飯吃容易,要喝水困難,惜水如金。本來大河就在腳下,俯首可見,可是一條小路陡如樓梯,一上一下要一個半小時,每家都要由一個強勞動力負責背水。劉安國對這裡的缺水問題時刻放在心裡,掛在嘴上。他常說,論生產,這裡是全區先進小隊;論素質,這裡人忠厚老實,最聽話。如不解決這裡的吃水問題,哪裡對得起他們。枉自他是共產黨的幹部。他每次到中壩鄉,都要提淡水的問題,發動幹部想辦法找水源。

本來紅岩洞的西邊有一股水,水從半岩出來,就往西邊流進大河,人稱倒流水。他與東邊的紅岩洞只隔一堵梁子。這梁子上插藍天,下鑽大河,削壁千韌,野羊想走無蹲處,猴子見了也發愁。為了吃水,劉安國絞盡腦汁,多次渡河去納雍隔岸觀察,萌發出從崖中隧道把倒流水引到紅岩洞。但談何容易,一無錢,二無技術,三無物資,四危險。正當他冥思苦想時,地區通知他去河南參觀紅旗渠,他開了眼界,堅定了信心。回來後,帶著水利站的朱么伯、李道明、吳維友等幾個技術員,多次渡河去納雍隔岸模擬預測,最後決定在腰崖打明渠。制定了詳細的施工方案,請了當地小隊長陳少清作避險指導,在絕壁間鑿出一個一個腳印,一步一步地測,一步一步地鑿,施工也是如此。先鑿落腳處,再擴大施工面。為趕進度,從岩頂繞十數裡,轉行西邊,兩頭施工。

最讓劉安國擔心的是安全。每天提心吊膽,只要有空,他就上工地。可是防不勝防,事故還是發生了。一天在西邊放炮,隔幾裡路的岩這邊崖崩,壓倒三個社員。劉安國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組織搶救,結果無效。為穩住社員們和家屬的情緒,他把悲痛壓在心裡,做家屬與社員思想工作,即時撥糧送款,為死者召開追悼會,號召區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參加,百般撫慰家屬,親自安葬,並決定給死者家屬每年多記一個全勞動力的工分。包產到戶時,也多給一份承包地。他在馬場時,常去看望死者家屬。

倒流水通了,解決了紅岩洞群眾人畜飲水。倒流水工程作為全縣水利工程典範,常有參觀團參觀,可一些參觀團剛到渠尾就膽戰心驚,不敢上渠,調頭而返,可見工程的艱險。當年大方縣人武部長馬永仁組織全縣民兵代表來此參觀,他不住地讚揚:“了不起,真正了不起。”

幾十年過去了,劉安國還常常自責:“我劉安國在馬場18年,所作所為天知、地知、人知。我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天地,唯一對不起在修水利期間失去的幾個好兄弟。他們是命啊,他們有老人,有妻兒子女,他們為修水利付出了生命,都怪我們沒有想周全,忽略警界線外沒有照顧好他們,讓他們孩子成孤兒,讓他們妻子成寡婦,我一想到這些我吃不落,睡不著,有時還暗自掉淚。”

劉安國在馬場的功績,植樹造林應抬得上盤。

1965年,劉安國來馬場報到後,就天天下鄉。半個月時間,他走遍了馬場的山山水水。一看馬場確實是個好地方,三面臨河,是一個半島。可是土寬地廣,百姓並不富裕,峰聳雲海,光禿而不秀麗,水系複雜,洪害而水打沙壓。他暗下決心,在職期間,盡力改變這一狀況。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天書”,記滿“神符”。這些“天書”、“神符”,只有他看得懂:哪個衝衝築塘,哪個山頭種樹,哪些壩子改田,哪些偏坡砌坎,先從哪裡入手,心中有個譜譜。他決定先易後難,樣板開路,再作輻射。主意一定,他先找到馬場公社書記劉世晶:“老劉,我觀察街背後毛栗坡好種樹,那裡離街近,好管理。在這裡辦一個林場,你看如何?”

劉世晶說:“區長,你開玩笑。那是拉屎不生蛆的大火草壩。我從當大隊支書起,就在上面種樹。好多年了,哪裡還有一棵?浪費了好多樹苗,花去好多白勞動力。要栽另找別個山頭栽,不要在這裡打主意了。”

“正是這裡是區的中心帶,要在這裡搞示範。”劉安國說,“雖然地皮薄,我看,只要功夫到家,相信它會栽得活。”

“那要看區長的本事了。”

“不要看區長本事,要看群眾智慧,群眾幹勁。”劉安國說,“我們兩個分工,你和公社幹部組織全公社群眾上,我動員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師生參與。就這樣,如何?”

“定就定吧。”劉世晶說。

開工這天,以大隊、小隊開荒為單位,劃分責任地,機關單位學校,也是如此。先開荒,後砌坎,順坡隨形,搞成梯土。

開始,社員悄悄議論,年年種樹不見樹。新官上任三把火,看這火燒得燃不?有的說,五八年的浮誇風、大躍進也來了,這新來的區長,他不浮誇他能上來?”管他的,他指東,我向東;他指西,我就西,只要得工分。但當看到把坡改成梯土後,順山環繞,他們又說,平成梯土,水拉不走,也旱不到,樹苗成活容易。原來觀望的心態改變了。從懶懶散散變自信勤快,越做越歡,還搞起對手賽:賽進度、賽品質。本來春節前開荒培土,春節後種苗,不想春節前各隊樹苗種植任務已完成。接著落實管護措施,由最近兩個小隊管理。這個林造成功後,各公社都相繼效仿,按“安國設想”作出自己規劃並付諸實施。而今這些林場有的成了森林,遮天蔽日;有的不見樹枝,只見樹葉,封了亂墳山。

劉安國在馬場工作期間,先後帶著群眾造了水窩寨、水草壩、抬沙、衙院、白岩腳、仙宣慰屋基等十幾個林場和青杠坡茶場。當年值得馬場人驕傲的毛栗坡林場曾幾次上了貴州電視臺,是馬場人節假日活動、休閒娛樂的場所。

據劉安國的資料員吳大本回憶,1975年臘月三十夜,他跟劉安國在全區跑了一圈,檢查各公社對困難群眾生活和節日安全保衛工作的安排是否落實,特別是“農業學大寨”的炸材(火繩、雷管、炸藥)保管情況,回到區公所已是大年三十下午兩點多鐘。他說:“今天過年,你跟著我一年苦到頭,還是回家去和老老小小過年吃頓團圓飯。我把區裡工作安排好也要回去。明天你中午一定趕回來,我們到石丫口采樹苗栽。”“你等等”。他出去一會兒,抱著四瓶酒回來說:“下鄉前,供銷社黃主任說他給我買了四瓶洋河大麯,我們一個算兩瓶,一年辛辛苦苦,你跟我受累,沒有什麼給你,就算我的一點心意。”硬把酒塞在吳大本的懷裡。吳大本拿錢給他,他不收。吳大本很感動。在那個年頭,不要說瓶子酒,就連包穀酒已很稀罕。

第二天中午,吳大本趕到區裡,宿舍門還關得緊緊的。吳大本開門一看,劉安國睡得很香。可能是吳大本在宿舍走動,驚醒了他。“拐啦,快到辦公室請郵電所總機轉縣醫院電話找王院長。”

原來,吳大本和他分手後,他檢查各機關節日安全情況後下午五點左右才動身回家。他家住坡腳區岔河公社羅家寨,離馬場區公所50多裡。一路要爬坡下坎,穿林過河,路不好走,趕到家時孩子們已東倒西歪睡在飯桌上、板凳上,剩下妻子守著孤燈等他。他見此情景,鼻子一酸,對妻子說:“我對不住大人孩子。為了黨的工作,一年到頭難回家幾次,連吃年飯你們都要等……”

吃完年飯,他說:“區裡人都回家過年去了,只留兩個人值班,怕他們今晚喝醉,出了事,他們不能處理。有我在,他們心裡踏實,讓他們安安心心過個年。”說著打著電筒又上路了。

來到抬沙鄉大龍井,離區公所在地10裡左右,這時已是淩晨四點鐘了。陡然看見不遠處有一亮光。一定有情況!他提高警惕,熄了電筒,慢慢向燈光靠近。只見一盞玻璃燈光綠亮綠亮。借著燈光,看清是一男一女,男的背著一個小娃,急忙趕路,氣喘吁吁。劉安國把手搶舉起,大聲喊:“哪樣人?”兩個人突然聽到喊聲嚇得魂飛魄散,玻璃燈晃動得厲害,差點落在地上。“快說,不說我開槍了。”劉安國把電筒直指過路人。“你們半夜三更,拿起年不過,是在偷人?”這兩人好半天才回過神來。男的那個清醒後,知道喊話人是劉區長。“區長是我。我是楊國榮,凹石嘎小隊隊長。”劉安國仔細辨認,果然是他。問:“半夜三更不過年,有哪樣急事?”

楊國榮說:“這是我妹妹,家住九隴底。有兩個孩子是我的外甥。臘月二十四那天,我的大外甥得了白喉,馬場醫院醫不了,當天就死在醫院裡。這個小外甥,下午還好好的,黑來喉嚨就不行了,背到我家來借錢看病。我和他到馬場醫院,已是深夜了。醫院的周成明醫師說,孩子病得厲害,這裡沒辦法,趕緊去縣醫院,耽誤不得,所以我們半夜三更趕路。”劉安國當即叫他把孩子放下來說:“我背,快走。我送你們翻箐梁子,那裡豺狗豹子多,我有槍,保護你們過去,我才回來。”到了高店箐口,天麻呼呼亮,劉安國說:“這一路去都有人煙,不怕了,你們快去。我回去給醫院王院長打電話,請他搶救。你們一到醫院就去找王院長。今天初一,王院長恐怕不一定在醫院,他家住處你不好找。如找不到王院長,就去找龍醫師龍淑芬,他家住在醫院宿舍。你對他說,馬場區劉安國說的,請你設法找王院長和你幫搶救這個娃娃,住院費由他負責。他會給你打電話。”又問:“你們帶錢帶糧票沒有?”楊國榮說:“錢有8塊,糧票沒有。來急了,沒有準備。”劉安國把荷包一翻,有20多元錢和20多斤糧票,留下兩塊,其餘全部塞給楊國榮。“出門無錢糧不行。快去,我還要回馬場去。”到馬場已近中午,走了一晚夜路,來回一百四五十裡,太疲倦了,剛一到家,倒下去就睡著了。

一個月後,楊國榮抱了一個公雞,到區政府宿舍說:“孩子已經出院回家好多天了,我們本來早就要告訴你。可是去打證明、換糧票。去幾次,謝文書不在。今天先還了錢,以後再還糧票。這個公雞抱給區長殺吃。”劉安國說:“錢糧不用還了,我在農場勞動分了四十多斤糧食,可以周轉。雞,抱轉去給孩子補身體。”楊國榮執意不肯,把雞放下轉身下樓去了。劉區長把雞抱在窗戶邊,對從樓下經過的楊國榮說:“你不抱去,我就喊,楊國榮不懷好意,給劉安國塞包袱。”隨即把雞從樓上拋下。“你不抱去,我把你的隊長撤了。”楊國榮沒有辦法,把雞抱走了,到了區公所大門邊,眼淚奪眶而出。

一天,劉安國檢查工作到牛場鄉白岩大隊,有幾個婦女正在議論,有意讓他聽到:“劉區長來了,看她對這件事如何處理。”“人都快死了,他還處理?”一個接著說。劉安國聽得倒明不白,不明究裡。追問:“哪個要死了?”幾個婦女你望我,我望你。最後一名婦女說:“皮匠灣的馬某某要死了。”

“得什麼病?”

還是那名婦女說出來:“她因計劃生育上環後,有一個遊醫來到皮匠灣,稱他會掏環,馬某某信了,請那個遊醫幫她掏,醫生用鐵勾把環勾出來,也把宮頸勾破了,不敢聲張,現在化膿了,在家等死。”

劉安國快速趕到馬某某家,果然如此。她的丈夫不知所措,也不敢聲張。劉區長找上門來,肯定沒有好果子吃。但劉區長不但不批評她,叫她快去醫院,還說:“你們在家準備,我去找車來接。”

劉安國趕到牛場公社,找到分管計生的女鄉長陳某某,問他知不知道馬某某的事:“聽說過。”陳說,“曉得是真是假,沒有看過。”

“我的老祖宗!這麼大的事你怎麼不去看?你是管計生的,人命關天呀?”劉安國說。

“管他媽死不死。好容易才動員一個婦女上環。你一邊上,她一邊取。死了好,死了好教育人。免得他們亂取環。”鄉長說。

劉安國氣憤地說:“她是我們階級姊妹。你快去看,我聯繫車子。”

馬場供銷社有一輛解放牌大貨車,劉安國打供銷社電話,打不通。他找到區委趙副書記,請他和供銷社聯繫。趙書記正在生病。在電話裡上氣不接下氣:“你管得寬。這個事該由公社管,你樣樣都拿包下來,你凶,你自己找。”

“她是一條命!共產黨員不關心群眾還算是共產黨嗎?”

他知道趙書記病重,不讓他再跑。最後接縣計生委電話,計生指導站派車趕到牛場,把馬某某接走了。

兩個月後,馬的愛人打聽到劉區長要在牛場召開全區三秋工作現場會,特抱了一隻公雞,來感謝救命恩人劉區長。劉安國說:“老陳,只要人好了就是大事。雞,你抱回去給女人補身體,我不要。”老陳執意不肯。劉安國說:“好吧,我把今天你送來的雞拴吊在公社大門頭上,在旁邊貼一張大字報,大字報上寫:劉安國是個大貪污犯!白岩馬某某對計劃生育不滿,私自找人掏環,弄壞了身體,劉安國找車接她去醫,她的丈夫給劉安國行賄,門上的這只大公雞就是證據!劉安國不夠當共產黨員,是個貪污犯,連一個公雞都想要!讓他滾出革命隊伍!陳某某也不是好東西,他腐蝕我們革命幹部,要讓來開會的都知道。”接著就叫公社文書找出筆墨紙硯。陳看是當真的,就把雞抱走了。事後,人們評論,這樣的官哪裡找?有的說,他在公社食堂吃飯,其他幹部為他開飯票,他都逼人家退,自己開。你們聽說他在哪家吃過一頓飯嗎?

劉安國下鄉,行蹤無定。有時十天半月不來區裡一趟,叫你猜不著。有時一個山頭要轉幾天幾夜,叫你摸不透。他下鄉,心中有路數,幹部們稱他是長腳杆。剛才在這個鄉打電話,某某大隊某某小隊某某家房屋倒塌,叫民政幹部前去調查。一會兒又出現在那個鄉,某某生產隊,某某地遭受雹災,受災面積多少,受災品種有哪些,五成多少畝,三成多少畝,絕收多少畝,請向縣生產辦公室和縣民政局彙報,要求前來調查……。公社幹部,大隊幹部就怕碰到,一碰到就要你彙報本社本隊當前的基本情況,你說不出所以然,準備挨批評,因為他心中早有譜譜。對他彙報工作不敢編造。幹部們又盼和他在一起,有困難有問題他可以扛著,不需費心,不擔風險。

社員也是如此,對他又愛又怕,不敢糊弄。愛的是他好說話,有問題向他反映,他調查清楚後就答覆,說話乾脆,不推諉,能解決的他給你解決。不在他職權範圍的,他立即向有關部門、有關領導彙報,請求及時幫你解決。怕的是說假話。你說假話,就脫不了爪爪。有一次,他下鄉路過牛場鄉後箐的黑沙塘。一個社員東一犁、西一犁,懶心無腸地犁土。被他發現。他走過去說:“你看你,犁這土,能對得起工分嗎?連兌屁吃,人家都懶得垮褲子。”

“區長,不好犁。不是我不想犁好,是土太難犁了。”

劉安國不信:“我來試試。”他接過犁頭動作熟練,一犁靠一犁。看到劉區長犁土又快又好,很是驚奇,也很慚愧。半小時後,這塊犁完了。“小夥子,別樣糊弄得,做莊稼糊弄不得。你糊弄它,它不長糧食,它糊弄你,你肚皮挨餓。誤了一年春,十年理不抻。”事後這個社員對人就說,劉安國是種莊稼的老手。

一次,他到果寶鄉黑仲田壩,社員正在田裡插秧。一個女社員一見他,不喊他老劉,不喊他區長。喊他:“‘汙洋芋’,你下來栽看,莊稼好做不好做,大米好吃不好吃,你來試試。你下來,一定淹死你這個‘旱鴨子’,哈哈。”幾個婦女齊聲喊:“旱鴨子,汙洋芋,你下來。”劉安國脫了草鞋,褲腳挽爬膝蓋,跳下田去:“來我和你們比,誰的秧栽得快,栽得直,誰是贏家。你們輸了,你們的插秧酒該我喝;我輸了,賠你們三斤燒酒,端午節兌現。”說著,只見劉安國解秧插秧,腳輕手靈,如飛針走線,蜻蜓點水,又快又勻,把那幾個婦女甩得遠遠的。一塊大田,在大家笑聲中,不到兩個鐘頭就栽完。上岸一瞧,哪些是劉安國栽的一看就曉得。劉安國說:“你看,我這個洋芋不算汙,我這個鴨子不算旱。你這幾個短命鬼和我比,還要吃幾囤籮。哈哈,我走了,你們忙吧,端午前快把秧栽完。記住,我要來喝插秧酒……”

劉安國為人正直,坦蕩,是馬場老百姓公認的。他坦率直爽,不怕露醜。

上世紀中葉,區裡每年至少要召開兩次三級幹部會。參加人員有區領導、機關事業企業學校單位負責人、鄉級所有領導。武裝、青年、婦女、民兵等負責人和大小隊幹部、群眾代表,林林總總,約七八百人。會議一般是貫徹地縣三幹會精神,對本區上段工作回顧,安排下步工作。

會前,區委召開領導會議,定出三幹會議的內容,框框條條,由秘書或資料員按會議要求內容仿領導口吻寫成講稿,又召開會議審查通過。那時沒有打字機,所有報告都是由資料員抄寫。當時,區委領導大多是工農兵出身,文化偏低,對領導的講話,要一筆一劃,認真書寫,不能馬虎。

個別領導作報告時,為了掩醜,在報告中讀到認不得的字,過哼或者咳嗽,一哼一咳就去幾行。參會者聽不明白,會場嗡嗡,交頭接耳。可是劉安國作報告嚴肅認真,聽者全神貫注,會場鴉雀無聲。

本來,他平時開會不用講稿,心中有譜,先甲後乙,言簡意賅,清清楚楚。人們喜歡聽,而且可以插話。但在三幹會上,他作報告認真極了。他說,這是集體通過研究的,不能讀漏,不能添加。

一次三幹會上,劉安國在報告中有一個字認不得,他在大庭廣眾中喊他的資料員:“吳老師,這個字我認不得,快上來教我。”資料員不是領導不好意思上臺。原來這個“這”字寫成繁體,劉安國沒有接觸過。資料員小聲說給他聽後,他說:“你不用下去了,認不得的字,我可隨時問你,你坐在我側邊。”讀給他聽後,他說:“對不起,我是大老粗,文化高過水準,耽誤大家時間。”他的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畢節發佈

編審:周維義

編輯:黎榮

見習編輯:張河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