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神農架探索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與發展之路

人民網武漢6月12日電 (董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這個道理要銘記於心、落實於行。 ”對於這句話,神農架人有著切身的體會。 10日,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啟動暨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推進會在湖北神農架舉行。 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國際組織機構代表,國家相關部委及世界遺產相關專家出席會議並做了報告,就中國世界遺產保護領域關注的熱點、面臨的難題以及可持續發展等進行了深度討論。 神農架作為全國唯一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三項殊榮的地區,不僅成功承辦了此次會議,還就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與發展分享了自己的寶貴經驗。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自1970年建區以來,神農架經歷了粗放開發、探索發展、科學發展三個階段,實現了由伐木人向護林人、木頭經濟向生態經濟、深山窮區向生態旅遊名區的轉變。

1962-1982年,建國之初,因國家建設需要大量木材,湖北省委、省政府調集8000餘伐木工,持續砍伐林木100多萬方,毀壞植被面積200多萬畝,總採伐面積達42.2萬畝。 森林覆蓋率由開發前的76.4%下降到63.5%,在這一粗放開發階段,神農架林區自然環境受到了較大損害。

198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湖北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開始探索保護神農架林區之路,1986年,國務院批准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此後,林區黨委、政府開始探索將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的最佳途徑,發展生態旅遊並開始主動進行生態修復。 2000年3月,神農架全面停止天然林砍伐,正式啟動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全區累計造林60多萬畝,封山育林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和活立木蓄積量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

2003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指導下,神農架將發展思路調整為“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十六字方針,經過10餘年的不懈努力,森林面積由1193.92平方公里增長到2618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積量由1198.04萬立方米上升到2064萬立方米,年增長量達4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73%上升到91.6%。旗艦物種金絲猴數量由最初的500多隻,增長到1300多隻。2016年7月17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全球第二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人和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地質公園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名”遺產地。這標誌著神農架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已成功走上科學發展之路。

神農架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與科學發展之路,是我國在生態文明進程中不斷深化認識、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調整人與自然關係的過程。在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會上,神農架林區不僅分享了其寶貴的發展經驗,還發表了《神農架宣言》。宣言指出,世界遺產對於人類的價值、文明的認同、記憶的傳承,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無論中國政府、社會組織乃至全社會,理應承擔起保護好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地這份責任,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文脈綿延,薪火相傳。

2000年3月,神農架全面停止天然林砍伐,正式啟動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全區累計造林60多萬畝,封山育林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和活立木蓄積量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

2003年,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指導下,神農架將發展思路調整為“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十六字方針,經過10餘年的不懈努力,森林面積由1193.92平方公里增長到2618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積量由1198.04萬立方米上升到2064萬立方米,年增長量達4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73%上升到91.6%。旗艦物種金絲猴數量由最初的500多隻,增長到1300多隻。2016年7月17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全球第二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人和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地質公園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名”遺產地。這標誌著神農架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已成功走上科學發展之路。

神農架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與科學發展之路,是我國在生態文明進程中不斷深化認識、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調整人與自然關係的過程。在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會上,神農架林區不僅分享了其寶貴的發展經驗,還發表了《神農架宣言》。宣言指出,世界遺產對於人類的價值、文明的認同、記憶的傳承,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無論中國政府、社會組織乃至全社會,理應承擔起保護好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地這份責任,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文脈綿延,薪火相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